下面我們討論知識創新的邏輯路徑。你只有了解了科學知識,人類的一切文化成果究竟是什麼東西,它的思想運用形態,它跟世界的對應關係,你只有把這些東西搞清楚,你才有可能建立新知,你才有可能進行思想創新。
因此我們把前面的課程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可以就思想本身的創新,指出它的邏輯路徑。我下面用比較直觀的方式討論。
第一,切勿相信此前的任何科學理論是真理。
反倒要確認它是距離真理最遠的東西,正等待你來重塑它的泥胎金身。
就是你首先要確認科學不是真理。
你想想,如果你確認科學就是真理,面對既往的科學,你敬畏都來不及,你怎麼敢去創新?所以請牢牢記住,不光是科學,人類一切學問都跟真理無緣,這是創新的第一個最基本的背景意識要求。
第二,你不要指望自己能發現什麼根基永固的真理。
因為根基不固恰好說明你的發現屬於科學範疇,而不屬於偽科學的糟粕。
因為科學是那個錯的最快的東西才叫科學。因此當你建立一個理論模型的時候,你不要指望建立一個永恆的穩定的真理系統,不抱這個奢望,不掛這麼高的要求,創新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現實目標。
第三,迴避休謨問題,就是歸納法不成立。
不要一味搜集和歸納正在研究的課題素材。因為歸納法不能證明只能證偽,因為歸納素材永遠無法窮盡。
如果你不斷地搜羅事實,你不斷地搜羅歸納要素,那麼它將是一個無邊無際的工作量。所以黑格爾說一句名言,博學絕不是真理。就是任何一個好的理論,跟博學沒有關係,跟你搜集的事實量沒有關係。
請大家看科學史,人類最重大的科學發現者全是年輕人,克卜勒二三十歲,天文曆法者。牛頓,大學沒有畢業,由於黑死病不得不回家休學,20多歲在家裡建立平方反比定律。什麼叫「平方反比定律」?我再重複,引力等於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做分子,也就是與引力成正比,兩個物體距離的平方做分母,也就是與引力成反比,乘引力係數、引力常數,簡稱平方反比定律。這個東西牛頓是20多歲,大學還沒有畢業就發現了,只不過牛頓當年沒有想到這是一個重大突破。
他認為這可能是一個很平凡的很簡單的現象,他沒當回事。直到40歲左右,他在劍橋大學做教職。有一次和一群學者喝酒,酒喝高了,有一個叫胡克的院士,給牛頓在酒席上講說,我有一個重大發現,平方反比定律。牛頓說扯淡,這東西我20多歲就知道了。這算什麼重大發現?爭辯者大為惱火,說有種你給我證明。牛頓為這場爭論回家寫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場酒不喝高,牛頓力學會消失。我想講什麼?牛頓發現他的學說20來歲。
大家知道愛因斯坦相對論,狹義相對論出現的時候,愛因斯坦不到30歲,是個民科。在伯爾尼專利局當個小職員。狹義相對論產生,論文發表幾乎沒有人能看到。十年以後,30多歲廣義相對論發表。此後,後半輩子幾十年,他想研究統一場論,把物理學的四大作用力統一,失敗。年齡成長了,知識增多了,什麼也做不成了。
什麼意思?博學絕不是真理。20多歲的牛頓,20多歲的愛因斯坦,2、30歲的克卜勒,他比當時的物理學教授的知識量要差多少?五六十歲的大學物理學教授滿處都是,車載鬥量,可有誰締造了新的知識模型。
所以記住博學絕不是真理,不要無邊無際的搜索,歸納素材,那不叫研究。那種做法是對人類思想模型的建立,完全缺乏了解的愚蠢表現。
第四,康德問題,也就是在基本邏輯前提下做演繹性假設,叫猜想與建模。
想想我前面講哥白尼的建模,它是不需要事實的,它是需要邏輯猜想的,需要一個理念演繹的。
第五,保持好奇心。
這個話說起來很平凡,可大家一定要知道它太難了。
因為我前面講過,一個人長成的標誌是丟失好奇心。什麼叫保持好奇心,保持童心。因為只有兒童才會有驚異,才會對萬事萬物好奇,才會不斷追問。一個人到了成年,由不得自己就會消失掉好奇心,變成思想僵化的載體。所以說保持好奇心,說來簡單,做來極難,它甚至會讓你顯得有些怪誕,或者有些不成熟。
我記得我到40多歲的時候,偶然碰見了一個十年二十年沒見過的童年時代的鄰居小朋友。這個時候他跟我都已經40多歲了,我們坐在一起喝酒聊天,喝完酒他給我說一句話,他說你這人都40多歲了,怎麼還是個青瓜蛋子,到現在還全然是學生心理,就沒長熟。可這個狀態,恰恰是我能做學問的狀態。
所以大家記住,保持好奇心,實際上就是阻止精神生長,這在生物學上叫幼態持續,難度極高。
第六,發揮想像力。
聽明白什麼含義。我們所說的世界永遠是我們主觀締造的思想模型,不是客觀世界的本真反映。因此具備想像力,才具備知識創建力,這叫異想天開。
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的感知是本真反應,你還有什麼想像的餘地?人類還需要思想幹什麼?思想的價值就在於我們得不到本真,我們永遠用猜想去虛擬本真。感知過程就是層層虛擬過程。請記住VR虛擬世界絕不是今天的現象,宇宙認知史就是虛擬迭代史。
想想電子對質子達成的那個電中性是不是一個虛擬?想想酸根對鹼基達成的那個鹽的收穫是不是一個虛擬?想想你把光能量轉化成明亮是不是一個虛擬?想想你把波長變成顏色是不是一個虛擬?想想你建立的邏輯模型,只不過是打不開的那個宇宙表殼的模仿和猜想是不是又一層虛擬?宇宙認知史就是虛擬發展史。VR的現象其實只不過是虛擬迭代的當今形態而已。
既然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虛擬,那麼虛擬需要的是什麼?想像力。人類文明就是在這個異想天開的想像力系統上展開的。
所以發揮和保持想像力在知識創新上至關重要。但是我後面要補充一句話,異想天開,保持想像虛構和假設建模能力絕不意味著胡思亂想。它後面有一個嚴格的要求,叫精密邏輯證明。如果你做不到後半段,前面的想像力叫扯淡。
所以請牢牢記住第七條,苛守嚴謹性。
在學術和思想上最遭反感、最忌諱的就是缺失嚴謹,而嚴謹指精密邏輯證明。
最後第八,只要在邏輯上成立,或者說只要邏輯自洽而圓融,一般就不用擔心該假說得不到驗證。
那是後人的事業,你已大功告成。你只要建立了一個嚴謹經過證明的邏輯模型,它將來就是事實。
即使你的有生之年不能被驗證,就像阿波羅尼提出圓錐曲線證明,要隔將近2000年才得到驗證。但這儘管是阿波羅尼的遺憾,卻是人類的收穫。
聽懂這八點,叫知識創新的邏輯路徑。理解這八點,前提條件在於理解哲學思緒的整個系統,理解這兩天課所討論的所有問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