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文團隊:立足國家需要,創新發展成就

2020-08-30 科學中國人scichi

矽是自然界中含量僅次於氧的元素,約佔地殼質量的28%,遠大於碳在地殼中的含量(0.03%)。而被譽為「工業味精」的有機矽是指含有Si-C鍵且至少有一個有機基是直接與矽原子相連的化合物,因其特殊的半無機半有機的分子結構而具有良好的耐溫性、耐候性等,是發展尖端科技不可或缺的新型高分子化工材料,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建築等多個領域。我國從「十一五」到「十三五」規劃,在《中國製造2025》和《國家高新技術產品目錄》中一直把「有機矽材料」列入國家重點發展方向和優先發展產業。如果有機矽產品能部分或全部替代現有的三大碳系合成塑料、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其中大多來自石油、天然氣和煤),可以說是取之不盡,不僅可以拓展材料的應用領域、提高材料的應用性能,而且可以實現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並造福人類。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拉開了有機矽行業研究和工業化的帷幕,經過近70年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有機矽行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杭州師範大學有機矽化學及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正是我國較早研究有機矽化學及材料的高校院所之一。實驗室自成立開始,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國家和地方重大課題和國民經濟發展急需解決的關鍵材料問題為目標,開展攻關研究,憑藉出色的科研成果獲批成為國內唯一從事有機矽材料研究與開發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多年來,實驗室始終以引領有機矽行業發展為己任,在與國內外有機矽企業的合作方面不斷取得可喜的成果,建立多個高水平產學研平臺,用科技創新助力國內有機矽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改革創新提升科研能力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目前我國有機矽材料工業雖已取得長足發展,但系統理論體系的缺乏和相關行業的高層次人才嚴重不足仍制約著該產業的發展。近年來,為了著力解決有機矽化學及材料製造技術的前瞻性、原創性和共性技術不足等問題,實驗室面向科學前沿,積極推動有機矽材料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和國家特殊需求方向發展,加快聚焦有機矽化學及相關技術、特種有機矽材料、氟矽精細化學品及材料製備3個研究方向,始終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強化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有機融合,為浙江省乃至我國氟矽精細化學品及材料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智力和技術支撐。

實驗室主任徐利文研究員為國內來訪高校領導介紹實驗室特色成果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近幾年實驗室從體制機制入手啟動深化改革,科研機構設置方面以同類研究方向整合形成可動態管理的PI制與扁平化管理的研究部建設並舉,極大地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擔當意識;為了充分發揮分析測試中心和中試小試平臺的公共服務平臺作用,制定了《分析測試中心考核與獎勵補充辦法》和《中試小試平臺管理制度》,使該平臺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服務質量得到提高;為了拓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相繼出臺了《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管理補充辦法》和《研究生聯合培養提升計劃》,從而保證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推動了實驗室研究生走向國際。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在推行一系列改革創新制度後,實驗室在科研和教學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果:近3年來,實驗室共獲批各類高顯示度的科研項目24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10項,橫向項目163項;共到帳各類科研經費2824萬元,人均科研經費72.4萬元,其中,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經費488萬元,佔總經費的18%;在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SCI論文191篇,有機矽化學領域的科研總體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個別方向開始並行、領跑。憑藉卓越的科研成果,以徐利文教授為團隊帶頭人的「有機矽化學創新團隊」於2018年入選第一批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創新團隊。

在學科建設方面,依託實驗室建設的有機化學和化學學科先後於2008年和2013年入選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化學學科自2013年起進入全球ESI排名前1%且名次逐年提升,並於2016年成為浙江省一流學科(A類)。經主管部門批准,設立了國內唯一的「有機矽化學及材料」碩士學位授權點,培養了大批有機矽化學方面的專業人才。2005年建立至今,實驗室共招收碩士研究生268人,畢業238人,年年就業率達100%,有20名畢業研究生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留學資助,赴國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攻讀博士學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實驗室作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迎來了教育部組織的實驗室建設評估。面對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實驗室等強手如雲的競爭隊伍,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和實驗室上下團結一致的努力下,實驗室最終以「良好」的成績順利通過此次評估,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政產學研結合促進成果轉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就曾要求「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近兩年來,實驗室始終堅持政產學研結合,積極推進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在與學術界、有機矽行業等緊密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實驗室的行業知名度與影響力,實現了高校和企業的優勢互補、合作雙贏,也切實為企業、行業解決了技術難題,發揮了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

依託省級氟矽協同創新中心,實驗室首創性地設置了「協同中心開放基金」、啟動了「教師入企資助計劃」,大力支持老師們「走到企業中去,做行業最需要的技術」,推進高校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引導高校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與浙江新安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共建新安矽谷校企研究院,與傳化智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傳化智聯與杭師大氟矽功能材料聯合研發中心,與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聯合實驗室,開創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快了成果轉化。譬如,與浙江耀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功能離型膜和保護膜研究於2018年獲中國氟矽行業科學技術進步獎,提高了該企業和我國相關下遊行業競爭能力。在解決行業難題的同時,相關合作也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據悉,近3年實驗室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技術成果轉化項近200項,提供諮詢和檢測服務共2000餘次,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為企業新增銷售額52億餘元,有力推動了浙江省和我國氟矽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為了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實驗室堅持將「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推進高水平、高層次和實質性的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3年內主辦和承辦學科國際高峰論壇、有機矽錢江論壇等學術會議9次;主辦校企對接會3次,共有124家全國有機矽企業、500餘位行業人士參與,促進了有機矽產業共性與關鍵技術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對接,推動我國有機矽行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談及未來,實驗室主任徐利文強調說:「實驗室將緊扣時代脈搏,繼續逆勢而上,負重前行!要以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引領有機矽學科的發展!下一步將大力提升與企業合作的協同創新能力,繼續在堅持有機矽特色的前提下,不斷凝練學科方向,聚焦前沿基礎研究,努力提升科研隊伍水平和效率,竭盡所能實現科技創新,培養國家產學研需要的複合型高層次人才,推動中國有機矽材料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努力譜寫時代發展的新篇章。」

實驗室簡介

杭州師範大學有機矽化學及材料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杭州師範學院高新技術與新型化工材料研究所」成立於1992年,是中國氟矽有機材料工業協會會員單位。

目前,實驗室辦公和實驗場地10000餘平方米,先進儀器設備230餘套,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總值9000餘萬元,共有固定人員56人,其中正高人員12名,副高人員25名,具有博士學位47名,有海外經歷27名。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實驗室聚集和培養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一批高檔次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成果,形成了從有機矽化學催化合成到有機矽材料設計和產業化開發一體化的獨具特色的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和有機矽行業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世界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科技自立自強的極端重要性,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準確把握科技改革發展的重點和方向,對於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 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
    深圳特區融潮商基因 立足大灣區擁抱創新金羊網  作者:王漫琪、陳澤雲  2020-11-17 自深圳蛇口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以來,400
  • 王志剛《旗幟》撰文: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1956年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新中國科研體系,克服封鎖和各種難關,取得「兩彈一星」等重大成就,靠的就是把科技事業的立足點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上。《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擺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動我國部分科技領域實現了重大跨越。
  • 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原標題:創新發展關係國家民族前途命運 創新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必須從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充分認識創新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向創新發展聚焦,推動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系,讓一切創新資源充分湧流。
  • 中關村將打造創新發展「生態雨林」
    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業總收入佔示範區總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高精尖產業發展優勢明顯。今後,海澱中關村將立足首都發展戰略定位,以創新生態雨林為特徵的區域創新體系,持續穩定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態勢。  站在今天的海澱區中關村大街上,除了高樓大廈、商賈雲集的繁華景象,人們一定能看到黃莊路口那座屹立在鮮花草坪中外形獨特、閃閃發光的現代雕塑——《生命》,中關村「土著」戲稱它為「大麻花兒」。
  • 鄭州師範學院「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
    在鄭州師範學院裡,活躍著這樣一支科研創新團隊,他們推進科研創新,潛心教書育人,積極服務社會,他們就是「植物資源與利用科研創新團隊」。該團隊主要通過研究經濟植物的植物學特性、栽培、繁殖、收穫和加工等,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開展經濟植物的邊緣材料或者廢棄材料進行加工利用研究,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 「音樂劇教父」李盾:立足中華文化 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中新網深圳9月24日電 題:「音樂劇教父」李盾:立足中華文化 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  中國禁毒題材音樂劇《重生》24日在深圳拉開首演序幕。擔任該劇總製作人的李盾,有著「中國音樂劇教父」之稱,他日前接受記者專訪時,講述了《重生》背後的故事,以及他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信心。
  • 正海生物:堅持「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專、精、特、新」,是正海生物一直以來堅持的發展之路。近年來,正海生物始終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動力,先後被授予山東省中小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山東省新材料領軍企業50強、國家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榮譽稱號,併入選2020年山東省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名單。
  • 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 | 館藏遺址文物保護與環境適宜性技術研究創新團隊
    ,以團隊協作為基礎,以高水平創新平臺為依託,以攻克陝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為目標,開展研發活動的創新群體。       近年來,我公司先後有5支團隊獲批為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在重點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就。現將分期推送,本期推送的是「館藏遺址文物保護與環境適宜性技術研究創新團隊」。
  • 勇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潮頭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爭先恐後把發展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幕已經拉開,高校如何才能把握機遇,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人才保障?近日,記者走進浙江高校,探訪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進展。服務國家戰略,搶佔人工智慧領域制高點意念控制,這一曾經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如今已經成為現實。
  • 部省共建長春國家光電國際創新園
    原標題:部省共建長春國家光電國際創新園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兆軍 鄭原馳)近日,科技部正式認定部省共建長春國家光電國際創新園,共同打造長春光谷。   建設「國家光電國際創新園」的目的是:立足吉林省,依託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在光電技術領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引進海外優秀科技人才及團隊,提升科研團隊和科研工作的國際化水平,以及光電技術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通過與俄羅斯等獨立國協國家、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解決我國光電領域的關鍵技術瓶頸問題;開發光電新產品;拓展產品國際市場,提升經濟效益和國際影響力;最終建成在國內獨具特色
  • 科技部談新中國60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與啟示
    偉大的戰略決策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逐步建立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重大科技成就,為國家的獨立、尊嚴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 長徵5號B首飛成功,我們的目標星辰大海,航天團隊年輕化成就夢想
    傳、幫、帶這三個字就是我們航天團隊為何如此年輕化的原動力,老人會把中國航天的精神傳承給年輕的新人,會幫助新人儘快成長,帶領新人去攻關艱難的技術問題,傾囊相授,對於新人「大膽使用,小心把關」,整個航天團「任人唯賢」傳統和風氣,因材施教,給進入團隊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平臺。
  • ...一體化發展論壇│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需要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11月20日,安徽合肥,在「2020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論壇」的主題對話中,多位相關領域的大咖就如何成就「科技創新策源地」展開深入探討。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既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內在要求,也是安徽及合肥更加深入準確地理解國家戰略賦予的定位,更好地與兄弟省市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的必然要求。這就意味著,合肥亟需努力推進自身的轉型升級,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
  • 城環方精雲團隊應邀在義大利著名智庫刊物介紹中國綠色發展成就
    近日,應義大利著名智庫刊物Aspenia邀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研究中心方精雲院士團隊發表了題為「更加綠色的中國(Greener in China)」的專欄文章,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成就和有關舉措進行了闡述。
  • 創造專利近300件 康婷集團立足自主研發引領行業發展
    這是康婷集團在抗擊疫情中的一個縮影,作為天津市西青區科技領軍企業,康婷集團有著良好的慈善事業發展基礎,集團通過「康婷·溫暖傳遞」愛心捐助活動,常行感恩之舉,並一直踐行承諾,將「溫暖傳遞」愛心公益理念轉化為企業發展戰略。此次捐贈之前,康婷集團的抗疫行動就已開始。
  • 比亞迪:創新是發展的「永動機」成就新能源領軍者
    前行的中國需要變革,中國夢的時代需要大擔當、大作為、大魅力。中華民族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關鍵節點上,以這批優秀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中國商業力量正崛起,並日益改變世界。全景網系列策劃《中國商業力量——改變世界的中國上市公司》,深刻領會卓越的企業家品格與工匠精神,意在為中國復興提供一個有意義的觀察視角。
  •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
    「子承父業」踏上有機化學路  袁承業先生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和社會各界紛紛發來唁電、唁函,並敬獻花圈和花籃。  許多科技人員表示,袁承業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科學成就和崇高精神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 連續十年領跑浙江 浙大二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再創新高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9月27日,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部發榜,浙大二院喜報頻傳,獲批項目數再創歷史新高!這是醫院各學科帶頭人及學科骨幹長期努力付出及醫院「精益求精、上下求索」的基金文化的成果和縮影,也是醫院「緊扣百姓需求,以疾病為導向,立足臨床,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時代擔當的具體體現!經過多年培育,醫院形成了「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積極開展科研創新的濃厚氛圍。
  • 國家儲備林建設 創新發展深度融合
    【改革·印跡】        2018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銀行貸款項目管理中心(速豐辦)緊緊圍繞林業改革發展中心任務,堅持以國家儲備林建設為主線,以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外資項目為助力,創新發展,深度融合,服務新時代林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