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創新是第一位,有機制就可以成為世界上所有人才的積聚高地」「特別強調要有顛覆性技術,不能說有什麼空間,什麼鳥都養,一定要養出鳳凰來」「但是從創新到轉換,就是產學研之後造什麼,大型企業的植入可能更迫切」「要是容忍不了失敗的話,就會出現很多的偽創新、造假」……
11月20日,安徽合肥,在「2020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論壇」的主題對話中,多位相關領域的大咖就如何成就「科技創新策源地」展開深入探討。
本次論壇由瞭望周刊社、合肥市政府、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主辦,瞭望智庫、《財經國家周刊》承辦,以「長三角的行動與夢想」為主題,政、產、學、研等方面的重量級人物齊聚一堂。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既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內在要求,也是安徽及合肥更加深入準確地理解國家戰略賦予的定位,更好地與兄弟省市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的必然要求。這就意味著,合肥亟需努力推進自身的轉型升級,成為科學規律的第一發現者、技術發明的第一創造者、創新產業的第一開拓者、創新理念的第一實踐者。不過,成為原始創新策源地是個具有很大挑戰性的系統性工程,離不開各方面因素綜合而成的「化學反應」。
這方面,在論壇上,北京金融街資本運營中心黨委書記李書兵從機制創新、發揮企業的原創作用、找準創新的重點領域發力等方面給出了極具問題導向和現實針對性的「藥方」。在他看來,合肥在未來的創新過程中應該盯住幾個顛覆性的技術領域,做這方面的領軍者、全世界的主導者,然後在這些方面把大學、政府的科研院所和企業緊密地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攻關的有效機制,同時,賦予他們更多的制度性的激勵措施,進而才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創新傳播工作委員會會長楊曦淪認為,安徽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定位是科技創新策源地,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基石是人才,通過促進人才流動,可推動科研資源共享,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媒體賦能協同創新,在促進人才流動中有很大作用。
「科學創新走的是無人區,你不知道這個東西最後能否產生生產力,很有可能產生生產力是一百年之後,或者是五十年之後。」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友友天宇系統技術有限公司CEO姚宏宇認為,「在原始創新、技術創新方面,一般一個創新起碼需要20年,所以第一還是以人為本,以科學家為本,科學家要受到尊重,同時,還需要足夠經費讓科學家自由地創造,這就需要有一套三心——耐心、溫馨和合作之心。」
總體上講,來自產學研各領域大佬們的建議都是有的放矢,這些乾貨緊扣《規劃綱要》中核心要義和相關指示精神,既為合肥成長為科技創新策源地指出了問題,又指明了方向,值得引起關注。
宏偉藍圖已經擘畫,風潮湧動的長三角,一石激起千層浪。不過,有為最終才會有位。如何讓長三角一體化及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這一偉大的國家戰略落地生根並且開花結果?這需要「三省一市」中的各方面抓住「牛鼻子」,在「最後一公裡」處真正打通末梢神經,激發創新活力,形成強大合力。
這方面,安徽省目前已經明確提出,要不斷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合力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依託「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構建「高新基」全產業鏈項目體系,促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融通發展,不斷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據了解,眼下,在合肥工作的兩院院士已經有120多名,聚集各類科技人才190多萬人。作為全國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的合肥已成為助力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當然,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站在大時代風口上的合肥還需要更寬廣的視野和格局,也需要更多再出發的智慧和膽略,如此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發揮更大的引領帶動作用。
唯有鼓足幹勁,才能力爭上遊。對於合肥來說,當前必須力爭在科技創新方面下好先手棋,瞄準前沿、走在前列、幹在前頭,持續為新時代追趕超越注入強勁的動力,需要充分地認識到科技創新的基礎性、關鍵性和引領性作用,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擺在更加顯著的位置,突出平臺建設、培植研發沃土,推動實現科技資源、科技服務等方面的互通互聯、合作共享。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