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

2020-12-04 求是網

  1月15日上午10時,陽光和煦,微風輕拂。上海科技界300餘人在上海龍華殯儀館送別為我國「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大師袁承業先生。

  1月9日晚,「兩彈一星」功臣、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94歲。

  「子承父業」踏上有機化學路

  袁承業先生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和社會各界紛紛發來唁電、唁函,並敬獻花圈和花籃。

  許多科技人員表示,袁承業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科學成就和崇高精神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協主席陳凱先表示,作為「中國萃取劑化學之父」,袁承業窮畢生精力,為中國的核事業和工業發展,全心傾注了智慧和精力。直到九十高齡,他依然在為我國戰略資源——鋰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殫精竭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瞻仰大廳兩側一副對聯——「萃取磷化升蘑雲惠神州,赤誠報國功在千秋;勵精圖治潤桃李澤後學,風範永存薪火相傳」,概括了袁承業的一生。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這是他一生的格言。袁承業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上虞市小越鎮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袁開基畢業於金陵大學,是一名有機化學家。為兒子起名「承業」,就是希望他能夠「子承父業」。

  1948年,從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中國藥科大學前身)畢業後,袁承業在上海人民製藥一廠任技術員。1951年7月,他作為新中國成立後首批公派留學生,赴莫斯科全蘇藥物化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當時,他一點俄語都不懂,在去莫斯科的火車上剛開始學字母。靠著一位蘇聯老太太每天輔導幾個小時俄語,他開始了在蘇聯的學習和工作,並於1955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論文答辯,獲得蘇聯科學副博士學位。

  1959年10月,袁承業學成回國,在化工部醫藥工業管理局任副總工程師,1956年9月調入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從此踏上了有機化學的科研人生路。

  「兩彈一星」貢獻突出

  多肽合成、電離輻射化學防護藥物、防毒浸漬劑……袁承業在中科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進展。隨後,國家安排的一項更重要、更艱巨的任務落在了袁承業肩上。

  袁承業先生是中國萃取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基礎、著眼應用,在國家需要和科學探索之間找到了最佳結合點。

  1959年,為了「兩彈一星」等國防任務急切需要,他毅然從已取得良好進展的胺基酸與多肽合成藥物研究改行,組建並領導核燃料萃取劑研究組。

  「國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責任。」強烈的理想信念打消了袁承業對改行的疑慮,他決心自力更生為我國原子彈的研製貢獻力量。

  經過一年多努力,袁承業帶領研究組勝利完成了核燃料萃取劑的研究任務,成功研製出P-204、N-235和P-350等一系列關鍵萃取劑。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後來在回顧這段歷史時說:「提取鈾的萃取劑研究,在當時是對國防建設起關鍵作用的,沒有它,就提不出鈾。」

  袁承業因此獲得國防科工委頒發的「獻身國防事業」的獎章與獎狀,1997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1999年,作為中國科學院40名代表之一,袁承業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的接見。

  不計名利 一心為國

  在完成國防科研任務後,袁承業又帶領團隊成功研製了一系列新型實用的萃取劑,並得到廣泛應用,其中11個品種的萃取劑實現了工業化生產。這些萃取劑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萃取劑工業的全部。

  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他仍然傾心關注科技前沿。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院士告訴記者,釷基核能鋰同位素分離、青海鹽湖鋰資源,這些關乎國家戰略需求的課題,一直受到袁先生的關注。十幾年前,他就提出,要注重鋰資源的回收利用,珍惜這一戰略資源,果然在今天成為科研和產業的熱點。

  上海有機所黨委書記、中科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胡金波說,袁先生為這些國家重大項目付出了很多心血,卻連名字都堅持不出現在項目書中,如此不計名利、一心為國的精神,為科研後輩在面對社會紛繁蕪雜的影響時,點亮了一盞指路明燈,「他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袁承業還有一個身份——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生導師,他先後培養了40多位研究生。袁承業把研究生的培養看作自己科學研究生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堅持「研究生注重的是培養,不是當勞動力使用」和「研究生的培養不能只靠導師,還要靠導師研究團隊的集體智慧」。

相關焦點

  • 閃耀神州的科技工作者: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
    原標題:專注於不同領域,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閃耀神州大地的科技工作者——「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成長於不同的時代,卻有相同的精神品質在他看來,西藏是他的故鄉,能在故鄉為國家勘探儲備資源,是他這一生都倍感欣慰與榮幸的事業。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責任」,也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蔚保國經常提起的兩個字。
  • 指引我前行的是國家發展需要
    新華社發講述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郝吉明我1946年出生在山東梁山的一個貧窮鄉村,1965年8月,揣著僅有的10元錢來到清華大學,從此,便把一生的壯志理想都留給了這所學校。1978年,經過層層選拔與考核,我坐上了改革開放後研究生教育和出國留學的「頭班車」。1981年1月獲碩士學位後,授業恩師李國鼎先生即刻把我派到太平洋彼岸繼續深造。
  • 愛因斯坦的國家觀: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國家
    愛因斯坦怎樣從一個德國人成為一個美國人,需要梳理有關資料。的確,個人無法選擇出生的國家。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16歲移居義大利。17歲放棄德國國籍。22歲加入了瑞士國籍。34歲重新成為德國公民。1933年納粹上臺,他拒絕回到德國,從此定居美國,時年54歲。61歲年正式加入美國國籍。終其一生再未踏上祖國——德國的土地。
  • 骨髓捐獻者悔捐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嗎?
    公益捐獻行為就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無償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捐贈財產,用於公益事業,服務、救助不特定的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不特定多數人當因某種情形出現受到捐贈時,就是受益人。因此,骨髓捐獻行為就是一種特殊的公益捐獻行為,並不能因為出現了特定受益人時,才認定其是具有社會公益性質的贈與合同。
  • 一帶一路國家的碳洩漏與責任分配
    本研究聚焦於BRI國家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通過多區域投入產出與結構分解分析,對過去20年BRI的62個合作國家的碳洩漏與排放增長的驅動因素進行了調查,並從不同角度計算了碳足跡(即衡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指標),以建立一個將技術發展水平納入分析框架的責任分配方案。
  • 「國家需要」與「自強不息」
    據新華社報導,錢偉長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曾經有過數次重大轉變:第一次,當他以高分考取清華大學歷史系時,因為國家的內憂外患而轉學物理;第二次,當他有機會出國從事研究工作時,因為不願「效忠」外國而毅然放棄;第三次,當他制訂自己的專業計劃時,放棄專長而轉入國家急需的自動化等全新領域……對於這些轉變,錢偉長自己一語道破:「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 方濱興:我有一個比較大的野心,就是改變國家的網絡安全生態
    所以我們就得去盤查一下,哪些產業的供應鏈有可能會斷,比方說做扣子,門檻比較低,你不賣了,明天我自己生產就行了。我們要分析哪些供應鏈斷了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威脅,然後解決供應鏈安全問題,保護自己。當然你也可以和一些國家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小全球化」,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的話世界就會變成N個獨立的孤島,各個島之間互相不聯繫。所以我們需要去投入,去做一些原來覺得不需要我們做的事情。
  • 評論: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是不負責任嗎?
    作為媒體,就應該將一個真實的中國全面地介紹給國內外讀者,毫無節制地糾纏於個別音符,有意無意地抹掉發展成就,這不是一個負責任媒體所應有的報導取向。(5月18日《北京日報》)  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是不負責任嗎?諸如對於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關乎國計民生連篇累牘的報導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必須翔實予以報導。這些公眾切身感受、客觀存在的現實,怎會是媒體營造的錯覺呢?
  •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英語怎麼翻譯?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是黨中央發出的關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號召。目前,這三句話在新聞報導中成為高頻詞彙。然而,在對外傳播報導的英語新聞中,這三句話似乎並沒有比較明確的一致的英語翻譯,尤其是沒有反映出漢語的語言內涵和韻味及其文化意義。作為英語學習者和愛好者我們應該予以特別關注。下面將就如何翻譯「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
  • 偷了我家噴農藥蔬菜的人中毒身亡,專家稱不需要承擔相關責任!
    小編覺得,蔬菜主人無需承擔任何的責任。首先「偷」已經屬於違法盜竊罪,這種行為應當依法懲處處理,小偷的偷偷摸摸必須受到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如果說偷的東西受損比較大,小偷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相關責任。那為什麼蔬菜主人給蔬菜打農藥毒死了「小偷」就不承擔相關責任呢??每個人常識都知道,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必須要施肥、而且還要為了防止害蟲對農作物的腐蝕,不得不拿農藥去來治理害蟲,這樣農民的辛勤才能有好的收穫。這樣才能保證對以外提供給市場或者城市市民的生活必需品。
  • 來自河南的「高鐵院士」王夢恕逝世,曾說國家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
    大道至簡,自始至終,他都把複雜的人生選擇用簡單的「責任的需要,國家需要」作為衡量標準。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隧道及地下工程試驗研究中心主任王夢恕早年接受中國青年網的採訪。他來自黃河岸邊,足跡卻已遍布華夏大地。從南到北、從森林到海岸,到處都有他參與規劃、指揮、指導的重大項目。「我的祖父曾做過孫中山先生的顧問。」王夢恕告訴記者。
  • 世界級醫學專家批駁某些不負責任國家:遵從科學?假話
    會上兩位世界級權威醫學專家指出:部分西方國家面對自己管控失敗的局面,不斷將自身失責導致的後果推卸到中國以及世界衛生組織頭上,不尊重科學是那些防控不力的國家的根本問題,讓別的國家或組織負責任,無非是想讓「替罪羊」代其受過。
  • 《我是山姆》:我只需要愛
    這句話說得很貼切,因為我們往往最怕的就是表達愛。有一部電影是能讓我們有信心把那句遲來的「我愛你」說出口的,這部電影就是《我是山姆》。正如電影名一樣山姆是電影的主人公。也是一個只有七歲智力的父親,他的愛就表現得非常直接,甚至還帶有一些孩子氣。影片中的山姆是個普通的星巴克服務生,他喜歡披頭四的歌,喜歡在休息時間和好朋友們看電影,要是說起他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他的女兒露西了。
  • 質量就是生命線,華微電子勇擔社會責任
    隨著經濟、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質量的重要性,正所謂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線,更是企業的立足之本、生存之本,所以企業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保證產品質量才是重中之重。而華微電子作為功率半導體行業的龍頭企業,深刻認識到產品品質的重要性,勇擔社會責任,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 施一公:科技創新需要更大的責任和勇氣
    8月14日晚,面對參加本次大賽的500多名青少年選手、200名科技教輔人員和看臺上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觀眾,施一公作了主題為「科技創新需要責任和勇氣」的主旨演講。看著在座的年輕人,施一公「感慨萬千」。從20世紀初中國「落後挨打」的窘境,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日救亡」的歷史,從21世紀初「偉大復興」的徵程,再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嚴峻環境,49歲的施一公越說越激昂。
  • 商業航天「探險家」王洋:我就是有夢想,我要上天
    起初,我向別人提起要造衛星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是:你咋不上天呢?我的回答是:我就是要上天啊!我是個很有危機感的人,也算是個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人,並且,我覺得年輕人要更敢想,也要更敢做。我就要帶著我們的團隊造自己的衛星,把它們發射上天,改變世界,圓我們的航天夢。
  • 趙忠賢:我就是一個普通人
    趙忠賢:我就是一個普通人2017-01-10 14:04 來源: 中國青年報 ——趙忠賢 在穿上西裝,打上領帶之前,75歲的趙忠賢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老頭,頭髮花白,操著一口東北口音。今天,他難得盛裝一次,緩步走上人民大會堂主席臺,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象徵科技終身榮譽的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
  • 「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我的責任
    「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先應該有家國情懷,要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改善人民生活獻身研究。」對於獲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選我,不是因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們的國家更美。」雖已年過古稀,郝吉明依然在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這是我的專業,我的責任,也是我應該有的擔當。」
  • 黃秋生詆毀鍾南山,方舟子詆毀鍾南山,需要負法律責任嗎?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黃秋生作為一名藝人,批駁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界泰鬥人物鍾南山關於醫學問題、新冠肺炎病毒來源問題,說白了就是在蹭熱點、刷存在感。現實情況是他確實是再次火遍全網,不過得到的卻是鋪天蓋地的批評、謾罵以及影視界對他的全面封殺。另外,他的文章除了表現他對醫學、科學的無知外,對於醫學研究、新冠病毒源頭研究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 科普丨最美科技工作者郝吉明:打贏「藍天保衛戰」是我的責任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最美科技工作者首先應該有家國情懷,要為國家的重大需求、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改善人民生活獻身研究。」對於獲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感言,「大家選我,不是因為我『最美』,而是大家希望看到我們的國家更美。」雖已年過古稀,郝吉明依然在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