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大家也許會詫異:為什麼要義無反顧地追求科學、創造技術?原因很簡單:當今的中國異常喧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直截了當地說。
施一公是在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開幕式上發表上述觀點的。8月14日晚,面對參加本次大賽的500多名青少年選手、200名科技教輔人員和看臺上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觀眾,施一公作了主題為「科技創新需要責任和勇氣」的主旨演講。
看著在座的年輕人,施一公「感慨萬千」。從20世紀初中國「落後挨打」的窘境,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日救亡」的歷史,從21世紀初「偉大復興」的徵程,再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嚴峻環境,49歲的施一公越說越激昂。他鼓勵年輕人義無反顧地追求最前沿的科學,「為中華崛起和人類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
施一公認為,當下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扭曲價值觀在網際網路上時時被熱捧,拜金主義和對物質享受的狂熱追求成為一些青少年的生活目標。所以他特別強調:「在當今社會,做正確的事情,是要有些定力的。」
讓施一公感到慶幸的是,他發現,定力、責任感、創新精神這些品質在一些中國企業身上得到良好的詮釋。
他對在座的青少年介紹說,有這麼一家企業,1987年創立,在公司發展初期,就毅然決定把每年至少百分之十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儘管它艱難起步,不被看好,砥礪前行,但這一點從未動搖。2015年,這家銷售收入高達395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擁有7.9萬名研發人員,分布在全球16個研發中心,企業專利申請量居全球首位。
「這是一家民營企業,叫華為!我這樣理解華為二字:華為,中華所為,中華作為!」施一公大聲說。在他看來,以中鐵、中國交建、中國重工、中國中車等為代表的一批大型國企,和華為一樣,都是在「異常喧鬧」的環境中書寫「中國篇章」的民族脊梁。
對比這些「腳踏實地」的企業,施一公尖銳地批判:「在同一歷史時期,在中國產生了許許多多不需要前沿科學技術就能掙大錢的捷徑和一大批暴發戶……在一些人眼裡,財富成為簡單的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他疾呼,這種渲染會給青年學生、百姓大眾帶來錯覺和誤判。
小時候看到的一張貼畫至今讓他印象深刻——一個梳著長辮子的中國人弓著腰,被一個外國士兵從後面毆打。
「一個大國如何才能避免挨打?我相信,任何一個接受過基本教育的公民,都應該毫不猶豫地回答:來自科學技術。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科學技術是最終的話語權!」 施一公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觀察到,施一公在說這些話時,記者周圍的年輕人都停止了玩手機,伸著脖子、挺直腰板看著他。
最後,施一公呼籲:在目前的網絡噪音幹擾之下,堅持科技創新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