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科技創新需要更大的責任和勇氣

2020-12-05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同學們,大家也許會詫異:為什麼要義無反顧地追求科學、創造技術?原因很簡單:當今的中國異常喧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直截了當地說。

施一公是在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開幕式上發表上述觀點的。8月14日晚,面對參加本次大賽的500多名青少年選手、200名科技教輔人員和看臺上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觀眾,施一公作了主題為「科技創新需要責任和勇氣」的主旨演講。

看著在座的年輕人,施一公「感慨萬千」。從20世紀初中國「落後挨打」的窘境,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抗日救亡」的歷史,從21世紀初「偉大復興」的徵程,再到中國「和平崛起」的嚴峻環境,49歲的施一公越說越激昂。他鼓勵年輕人義無反顧地追求最前沿的科學,「為中華崛起和人類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

施一公認為,當下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扭曲價值觀在網際網路上時時被熱捧,拜金主義和對物質享受的狂熱追求成為一些青少年的生活目標。所以他特別強調:「在當今社會,做正確的事情,是要有些定力的。」

讓施一公感到慶幸的是,他發現,定力、責任感、創新精神這些品質在一些中國企業身上得到良好的詮釋。

他對在座的青少年介紹說,有這麼一家企業,1987年創立,在公司發展初期,就毅然決定把每年至少百分之十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儘管它艱難起步,不被看好,砥礪前行,但這一點從未動搖。2015年,這家銷售收入高達395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擁有7.9萬名研發人員,分布在全球16個研發中心,企業專利申請量居全球首位。

「這是一家民營企業,叫華為!我這樣理解華為二字:華為,中華所為,中華作為!」施一公大聲說。在他看來,以中鐵、中國交建、中國重工、中國中車等為代表的一批大型國企,和華為一樣,都是在「異常喧鬧」的環境中書寫「中國篇章」的民族脊梁。

對比這些「腳踏實地」的企業,施一公尖銳地批判:「在同一歷史時期,在中國產生了許許多多不需要前沿科學技術就能掙大錢的捷徑和一大批暴發戶……在一些人眼裡,財富成為簡單的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 他疾呼,這種渲染會給青年學生、百姓大眾帶來錯覺和誤判。

小時候看到的一張貼畫至今讓他印象深刻——一個梳著長辮子的中國人弓著腰,被一個外國士兵從後面毆打。

「一個大國如何才能避免挨打?我相信,任何一個接受過基本教育的公民,都應該毫不猶豫地回答:來自科學技術。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科學技術是最終的話語權!」 施一公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觀察到,施一公在說這些話時,記者周圍的年輕人都停止了玩手機,伸著脖子、挺直腰板看著他。

最後,施一公呼籲:在目前的網絡噪音幹擾之下,堅持科技創新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責任心。

相關焦點

  • 施一公: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不在文章在於領域貢獻
    在10月22日下午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作了題為《研究型大學的責任和使命》的大會報告。施一公在現場談到一個邏輯:新興科技產業源自於核心技術突破,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而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及其附屬科研院所。施一公表示,從整個世界來看,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 施一公: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不在文章在於領域貢獻
    在10月22日下午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作了題為《研究型大學的責任和使命》的大會報告。施一公在現場談到一個邏輯:新興科技產業源自於核心技術突破,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而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及其附屬科研院所。施一公表示,從整個世界來看,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說到施一公,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九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在即將舉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年會活動上將會出現這位重磅大咖的身影,讓我們首先一同走近這位大咖院士,探索他身上的獨特魅力吧。
  • 尊重科學才能科研創新,施一公: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科學精神」
    近期,施一公在「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說的一番話,說中了中國科研的「要害」。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攀升,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為顯著的便是目前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走在了世界前列。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卻也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我國對世界科技的原創性貢獻方面,並不是很突出,很少出現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科技成果。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如今我們的 GDP 已經全球第二,但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排在 20 名開外。施一公認為外界所看到的指標現象,是由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中國的優勢是佔經濟體量的優勢。他常反思:中國的大學,是因為沒有高新技術而沒有轉化成生產力,還是根本不存在這些高新技術?他的答案後者。他認為中國大學的基礎研究能力太差,不是缺乏轉化,是缺乏轉化的東西。
  • 施一公:中國學者的脊梁
    GDP全球第二,但看看科技創新和基礎研究能力,還在20多名以外。但你一定要清楚,這是指標和現象,是由經濟總量決定,不是科技實力,這些只是經濟體量表現。"施一公愛國是發自內心的。在國外時,只要有人說中國不好,他就會拼命爭辯。譬如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獎晚宴上,談到中國科技發展時,一位瑞典知名教授不屑一顧。施一公覺的委屈憤懣,但為了風度,他說:"不管怎麼樣,我們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
  •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確認出席2020浦江創新論壇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第十三屆)定於2020年10月22-30日在上海召開。今年論壇主題為「科技合作與創新共治」,來自全球的多位重磅嘉賓,將重點探討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如何通過加強科技創新與開放合作,攜手構建促進共同發展的全球創新治理體系。
  • 創業者施一公
    如今我們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排在20名開外。施一公認為外界所看到的指標現象,是由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中國的優勢是佔經濟體量的優勢。他常反思:中國的大學,是因為沒有高新技術而沒有轉化成生產力,還是根本不存在這些高新技術?他的答案後者。
  • 施一公:成長路上,最不重要的素質就是智商!
    08科技創新需要責任和勇氣。知足常樂用在對生活外在、對物質條件的追求上沒錯,但如果運用到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上,就有大問題。知足常樂的文化,讓極優秀的中國留學生難以脫穎而出,往往走到一半就停止不前了。在美國,有很多優秀的中國留學生,他們的智力、能力、學識遠遠高於他們的老闆,他們老闆的老闆。
  • 鍾南山寄語:勇氣、擔當和責任是青年人必備的素質
    鍾院士還手寫寄語鼓勵劉家怡和新生代,「勇氣、擔當、責任,青年人必備的素質」。這個年齡首先應該要有的是勇氣。大人或主任、領導能做的事,你們也應該要有勇氣去做。   另一個是擔當。那時候在武漢,疫情一下變得非常嚴重。有段時間大量醫務人員都在超負荷工作,確實需要很多人去支援,所以要有擔當。   還有一個是責任。有擔當了以後,要把責任擔負起來,就是要完成任務,現在看起來年輕人還是完成了任務的。
  • 科學+|創業者施一公
    如今我們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排在20名開外。施一公認為外界所看到的指標現象,是由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中國的優勢是佔經濟體量的優勢。 他常反思:中國的大學,是因為沒有高新技術而沒有轉化成生產力,還是根本不存在這些高新技術?
  • 遼寧: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遼寧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遼寧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把創新驅動作為推進振興發展的引領動力,讓創新在全省蔚然成風。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匯點,謀劃未來,遼寧要實現新一輪全面振興,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 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任職西湖大學 施一公照片簡歷
    2017年12月7日,根據施一公在《浙商》年會上的發言,西湖大學將於2018年正式成立,定位為:「小而精、高起點和研究型、有限學科:聚焦科學技術」。目前,位於杭州雲棲小鎮的西湖大學校園建設工作已進入快車道,首期約30萬平方米的校舍將於2020年底前完成。西湖大學將於今年進行公示。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原標題: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 少數派:女科學家們的選擇|教授|生物學|施一公|朱華晨_網易科技
    3月8日女神節來臨之際,網易科技推出特別策劃《少數派:女科學家們的選擇》,聚焦70年末、80後、90後不同年齡段的4位女性科學家,去探究他們的人生選擇,以及她們對科學獨立、創新思想的堅持。未來的長期目標是找到比較通用的關於病毒的基礎理論,找到一些比較通用的治療和控制病毒的方法。「這是我人生終極希望解決的問題,但是我估計可能在我有生之年解決不了。去探索生命的起源、找到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本質到底有一些什麼共性的東西?」朱華晨對疫情的判斷是未來極有可能,人類需要接受和它長期共存的現實。
  • 遼寧: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支撐和引領遼寧新一輪...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遼寧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遼寧省科技廳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振興"四個著力"要求,緊緊依靠"四個驅動"共同發力,從嚴從實推進科技創新工作,面對新常態,突出"三個全",強化"四個精",抓好"五個一",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他們二人都是20世紀90年代「海歸科學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曾經被樹立為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但他們在好幾個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人。要想弄清楚他們誰成就更高,誰更加厲害,就得知道他們的具體事跡。先說他們的學術成就。施一公,著名的愛國科學家。他在回國之前,就已經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據我的一位在普林斯頓任研究院的朋友說,施一公的學術水平在普林斯頓屬於中流。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他們二人都是20世紀90年代「海歸科學家」的典型代表人物,曾經被樹立為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但他們在好幾個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人。要想弄清楚他們誰成就更高,誰更加厲害,就得知道他們的具體事跡。先說他們的學術成就。施一公,著名的愛國科學家。他在回國之前,就已經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
  • 解讀施一公:研究生最不重要的是智商,選專業究竟該看重什麼?
    在我們的認知裡,能考上普通大學的學生,一定要付出努力和勤奮;想要考上985或者211高校,就要考量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以及有效的學習方法;但是對於能一舉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很多人會心悅誠服地歸結為智商超群。無緣清北的考生除了自嘆技不如人,更多的會歸之於智不如人。乍聞施一公此話,頃刻顛覆了我們已有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