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不在文章在於領域貢獻

2020-10-23 中國青年報

在10月22日下午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作了題為《研究型大學的責任和使命》的大會報告。

施一公在現場談到一個邏輯:新興科技產業源自於核心技術突破,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而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及其附屬科研院所。

施一公表示,從整個世界來看,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施一公還表示,西湖大學內部在積極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施一公提到,「你要達到的不是發表了多少文章、獲得多少榮譽、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是多少,而是你能否講一個故事,你的貢獻在你的研究領域內有多重要,如果沒有你的研究你的領域是否會出現一個縫隙無法癒合。」

他希望,每一個西湖大學的年輕學者都能做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工作。

現年53歲的施一公是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其於2008年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回國,2008-2016年擔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5年-2018年3月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學正式獲教育部批准設立。2018年10月20日,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在浙江杭州西湖區宣告正式成立,施一公擔任首任校長。

據施一公介紹,目前西湖大學正式籤約師資139人,90%以上海外直接引進,70%以上在40歲以下,講席教授14人。今年8月,274位西湖四期(2020級博士研究生)進入西湖大學,其中30位直接來自海外。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施一公:探索基於創新的科技評價標準,不在文章在於領域貢獻
    在10月22日下午舉行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作了題為《研究型大學的責任和使命》的大會報告。施一公在現場談到一個邏輯:新興科技產業源自於核心技術突破,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而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及其附屬科研院所。施一公表示,從整個世界來看,一流大學是源頭創新的主力軍。
  • 施一公:西湖大學評選終身副教授不看文章篇數,而是看你如何講好...
    編輯 | 學術君 10月22日,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他指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讓教師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貢獻在我的領域裡有多重要
  • 施一公:中國要允許多種科研評價並存,要實事求是
    施一公 資料圖講三點感想。一,屠老師獲獎的工作是在40多年前完成的,在當年的環境下,科研條件一定是極其艱苦,科學家甚至親身試藥,具有極大的犧牲精神。今天的情況與當年大相逕庭,在科技管理模式、經費分配、科技評價標準等各方面完全不一樣,但有一點是共同的:科研工作者必須要埋頭專業、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長期努力創新。
  • 施一公:科技創新需要更大的責任和勇氣
    施一公是在第31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開幕式上發表上述觀點的。8月14日晚,面對參加本次大賽的500多名青少年選手、200名科技教輔人員和看臺上以大學生為主體的觀眾,施一公作了主題為「科技創新需要責任和勇氣」的主旨演講。看著在座的年輕人,施一公「感慨萬千」。
  • 施一公: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臨床科研思維與論文成果孰輕孰重?
    他指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讓教師講述自己的科研故事,"我的貢獻在我的領域裡有多重要,如果離開我的貢獻小編認為施院士說這番話,做這番改革的最終目的應該很明確,就是希望我國所有醫學科研工作者不以發文章的目的而發文章,而是能以學術思維為核心,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角度去發起研究且轉化科研成果。
  • 尊重科學才能科研創新,施一公: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科學精神」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攀升,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為顯著的便是目前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走在了世界前列。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卻也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我國對世界科技的原創性貢獻方面,並不是很突出,很少出現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科技成果。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我們評教授不看論文
    在最近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公布了西湖大學的終身副教授評價標準。 他表示:西湖大學看的不是文章的篇數、引用率等數據,而是你的貢獻在你的領域裡有多重要,他希望這樣的評價標準可以促進國內科技界評價標準的改善。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施一公說,人類社會還同時面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能源短缺、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威脅,人類未來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後疫情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科學作為一種革命性力量,既是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也是通往未來的必由之路。畢竟,科學發現的每一次突破,都讓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往前邁進了一步,也讓產業形態的變革,加速跨越了一步。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畢竟,科學發現的每一次突破,都讓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往前邁進了一步,也讓產業形態的變革,加速跨越了一步。發展科學,就需要傳承和弘揚科學精神。這種傳承,尤其依賴青年人才。施一公直言,青年人才應該將科學精神作為自己的一種本能。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施一公認為,求真、質疑、合作、開放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
  • 3年磨一劍 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獲得標準科技創新...
    3年磨一劍 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獲得標準科技創新一等獎 2020-12-02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確認出席2020浦江創新論壇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第十三屆)定於2020年10月22-30日在上海召開。今年論壇主題為「科技合作與創新共治」,來自全球的多位重磅嘉賓,將重點探討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如何通過加強科技創新與開放合作,攜手構建促進共同發展的全球創新治理體系。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學術造假正在戕害我國科研創新!就像張裕卿一樣,通過學術造假把從來沒到過實驗室的女兒變成了留學國外名校的優等生,這對於那些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搞科研、做實驗的學生而言,太不公平,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視,最後心灰意冷,放棄科學事業,這不就是在扼殺我國科學的未來嗎?
  • 施一公:西湖大學捐贈者超萬人 捐助教育是最好的慈善方式之一
    (根據2019年5月27日發布的《西湖教育基金會2018年報》)「正是社會捐贈辦學的模式,讓西湖大學能夠更加靈活地探索如何建立現代大學治理制度和更好的人才培養機制,保障我們的教授和學生能夠更快、更好地實現創新和突破。」
  • 施一公的歸國與顏寧的出國以及清華學人的歸去來
    先來說說施一公。施一公當年是提前一年獲雙學位從清華本科畢業,可謂天之驕子中的驕子,但他畢業時的志向是經商,只是因故未能如願才轉而出國留學。按照某些人說法,如果當年施一公真的去經商了,或許他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可能不會去美國留學,也就不會去給美國做嫁衣裳了。難道說這就是所謂清華天之驕子的正確選擇嗎?只要不出國留學,只要不去美國就不令人痛心疾首了嗎?
  • 清華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喜歡多管閒事,敢於批判一些院士
    就像獲得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高度評價的兄長「饒毅」教授一樣,他沒有當選為院士,沒有那麼多頭銜,但是他能夠挺直腰杆做學問,始終堅守自己的科研理想和教育理想,保持學者的率真風範,敢於直接批判科研文化的不當之處,所以學生多比較追捧饒毅教授這樣的老師。饒毅和施一公教授一樣,在國內的生命科學專業領域,都是聲名遠揚的學者。
  • 施一公:我35歲就是普林斯頓最年輕終生教授,你們誰可以做到?
    「一方面,數字指標世界領先,一方面創新能力十名開外,縱觀世界其他國家,這樣的矛盾存在的不多。」這是施一公院士在一次演講中對於中國科學界的評價。,他主要從事的是細胞凋亡和膜蛋白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說中國缺乏世界頂尖科學人才也不是空穴來風,對於這一點的評價標準我想應該是從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來看,從科學界來看,我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中近年來只有屠呦呦先生一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 清華施一公當選美國雙院院士 曾落選中科院院士
    水平沒問題,國籍被認為是落選的首要原因對於饒毅和施一公的學術水準,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的院士都作出了正面評價,認為符合院士的標準。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副主任朱作言院士稱:「我首先肯定,他們兩個都是非常好的科學家,就我個人而言,他們的科學水平是毫無疑問的。」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如今我們的 GDP 已經全球第二,但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排在 20 名開外。施一公認為外界所看到的指標現象,是由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中國的優勢是佔經濟體量的優勢。他常反思:中國的大學,是因為沒有高新技術而沒有轉化成生產力,還是根本不存在這些高新技術?他的答案後者。他認為中國大學的基礎研究能力太差,不是缺乏轉化,是缺乏轉化的東西。
  • 國家創新調查監測評價指標初步確立
    12月15日,監測和評價12個領域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率先完成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這標誌著,用於監測和評價國家、區域、企業和生物技術產業創新能力的標準初步確立。  「指標體系是建立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的重要基礎。指標體系上網徵求意見,是為給國家、區域、企業、產業和創新密集區的創新能力的監測和評價,提供科學評判標準。」
  • 科學+|創業者施一公
    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評價,「施一公回國一舉將清華大學建成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 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院長的日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個。2018年,施一公離開親手締造的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開始了一場新的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