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施一公在「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說的一番話,說中了中國科研的「要害」。
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攀升,中國在科技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為顯著的便是目前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走在了世界前列。
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卻也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我國對世界科技的原創性貢獻方面,並不是很突出,很少出現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科技成果。簡單地來說,幾乎沒有出現類似「牛頓」、「愛因斯坦」等具有改變世界科學走向的科學家。
偉人曾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科學作為一種革命性力量,能夠讓時代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能夠解決現有的問題,還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必經之路。可見,科學發展對於一個國家,對於整個世界都相當重要。
中國面臨的問題,究其原因,施一公在大會上提到了一種精神,他認為是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精神,那就是科學精神。
然而,什麼是科學精神?
大會上,施一公給出了「科學精神」的一個概念。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可以看出科學精神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科學精神,既是科學家應該具有的一種信仰,也應該是一種行業規範,還應該是科學家堅信的真理。
眾所周知,科學的發展,總是會出現推翻前例的事情發生,這也是我們人類認知的一個正常過程。而正是因為這樣的問題存在,也就要求科研人員,要敢於質疑權威,不迷信權威,更不能盲從既有的學說,要做到大膽質疑,仔細求證。
當然,搞科學研究,不能閉門造車,要帶著開放的心態,注重合作和交流,要能夠通過多元文化,碰撞出智慧的花火。
在大會上,施一公提到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
他特別指出了今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該疫情是人類社會近百年遭遇的最大一次「公共健康危機」。
不得不說,當前人類的科研能力還需要加強。在巨大的疫情面前,人類的科研水平還是暴露了落後的一面。人類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包括了能源危機,氣候、糧食安全等等。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人類更需要共同去面對這樣的問題;而且人類面對未來的挑戰,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變得尤為重要。當然,這些都離不開科學的發展。
青年人才,應該將科學精神作為自身的一種天然屬性。
不過,如何培養有科學精神的青年人?實際上是擺在各大高校面前,需要急需解決的問題。在討論這一點上,施一公提到了西湖大學。
施一公介紹了西湖大學在科教改革中取得的經驗。目前該校有138位博士生導師,已招收608位博士生。施一公期待探索更加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不再是以論文為主,不再是看重數字性指標,又能符合中國國情。
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大學當下實行「獨立實驗室」制度,也就是給予實驗室負責人許多權限,他們可以自主招聘,組建團隊,甚至決定研究方向。而學校要做的就是給以充裕的啟動經費和自主權。對於學術評價方面,西湖大學更注重標誌性成果、實際的貢獻以及科學價值。
當然,或許有人讚賞,也有人可能唱衰。
不過,西湖大學在高等教育的許多方面,都在嘗試打破高等教育原有的定式和慣例,試圖衝出限制科研學術創新的束縛和桎梏,這至少,是一個好的嘗試和開始。
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大會上,施一公還說了一句話:「我們需要尊重科學,發揚科學精神,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只有尊重科學,才能科研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