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當今時代,人類命運休戚與共。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成為人類社會近百年遭遇的最大一次公共健康危機。「但我們更要看到,這絕不是人類面臨的唯一難題或最後難題。」施一公說,人類社會還同時面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能源短缺、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威脅,人類未來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後疫情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科學作為一種革命性力量,既是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也是通往未來的必由之路。畢竟,科學發現的每一次突破,都讓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往前邁進了一步,也讓產業形態的變革,加速跨越了一步。

  發展科學,就需要傳承和弘揚科學精神。這種傳承,尤其依賴青年人才。施一公直言,青年人才應該將科學精神作為自己的一種本能。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施一公認為,求真、質疑、合作、開放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要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大膽質疑、實驗求證;同時具有開放的心態,依託團隊內部、團隊之間,甚至跨時代、跨學科的科研合作,通過多元文化、不同思維的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我國科技發展已經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項主要科技指標均居於世界前列。但我國對世界科技的原創性貢獻仍然屈指可數,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科技成果依然鳳毛麟角。施一公說,科學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科學精神的支撐。

  怎樣培養有科學精神的青年人?其實,培養人的重擔,很大程度上落在高校肩頭。

  頂尖的研究型大學,是人類科學創新的先行者和主體。過去幾年,施一公參與了我國的一次科教改革試點,也就是西湖大學的創辦。

  這是一所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高校,建校理念就是高起點、小而精和研究型。

  施一公介紹,目前學校有138位博士生導師,已招收608位博士生,他們正在這些導師的實驗室內進行工作。

  「我們希望探索新的科技評價體系,不是看重論文或者是其他數字性的指標。它既能適應中國國情,又能夠激勵創新。」西湖大學實行「獨立實驗室」制度,PI作為獨立實驗室負責人可自主招聘、組建科研團隊,自主決定研究方向。學校給予學者相對充裕的科研啟動經費,並以信任為前提,賦予他們相對充分的經費使用自主權。在評價上,西湖大學建立創新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採取國際小同行評議,注重標誌性成果、實際貢獻和科學價值。

  施一公強調,這些努力,都是為了培養富有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青年科學家。「我們需要尊重科學,發揚科學精神,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科技日報北京11月9日電)

(責編:趙竹青、呂騫)

相關焦點

  • 施一公:青年人才應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本能
    「我們為什麼需要科學精神?因為科學精神是產生重大科學發現的土壤,關乎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11月9日下午,在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閉幕式上,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主旨報告中反覆強調了一個詞——科學精神。
  • 尊重科學才能科研創新,施一公: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科學精神」
    中國面臨的問題,究其原因,施一公在大會上提到了一種精神,他認為是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精神,那就是科學精神。大會上,施一公給出了「科學精神」的一個概念。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可以看出科學精神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 施一公述科學精神內涵: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
    施一公。 王剛 攝中新網溫州10月26日電(錢晨菲)26日,以「匯聚天下英才 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從三個角度闡釋了科學精神的內涵。
  • 施一公:西湖大學評選終身副教授不看文章篇數,而是看你如何講好...
    在施一公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人才儲備的巨變,人才斷層影響已經消除。 「但我們的短板是什麼?頂尖科技人才依然匱乏。」施一公強調,所有的新興科技產業來自於核心技術突破,而所有的核心技術來自於原始科學發現,核心技術創新和原始科學發現都出自頂尖一流學者,頂尖一流學者往往聚集在一流大學。當今超過千億美元市值的單克隆抗體藥市場,就來自1975年單克隆抗體方法的發現。
  • 科學+|創業者施一公
    關注遠鑑智庫,走近科學大家的世界 本文共3300字,閱讀時間約為11分鐘 導語:施一公反對科學家成為企業家,但他身上擁有不可忽視「創業者」痕跡。
  • 施一公寄語全國畢業生:希望科學精神,陪伴你走好未來的每一段路
    施一公寄語全國畢業生:希望科學精神,陪伴你走好未來的每一段路 2020-07-10 14:32:00來源:杭州網
  • 盧煜明、施一公:未來科學大獎意義重大,有助吸引科研人才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盧煜明: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幫助我們吸引更多科研人才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 -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盧煜明表示:過去20多年我們所做的工作對醫療衛生行業產生了積極影響,我特別感謝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對我們的鼓勵,這對於我們吸引科研人才方面也有很大的助力。
  • 施一公、麥家、何徵宇……為什麼頂尖人才偏愛這裡?
    圍繞著這一池湖水,西湖大學、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創新機構相繼落地,雲棲大會、2050大會、之江國際青年藝術周每年如期舉辦,這些都逐步成為杭州的新名片。僅每年一屆的雲棲大會,就能吸引200餘位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到訪,成為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家和技術大牛匯集密度最高的地方。
  • 國家人才施一公,被稱為「第二個錢學森」的男人
    錢學森赴美留學學成後,起初在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書,而當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胸潮湧動,毅然放棄了美國高薪待遇的挽留,還努力掙脫美方的拘禁和阻撓,最終於1955年歸國並成為新中國多項科學事業的奠基人。1998年,施一公在普林斯頓大學創建了自己的實驗室,每年有200多萬美金的科研專項基金支持。在這樣理想的學術研究氛圍裡,常年忙碌在實驗室裡的施一公成果倍出,每年都在生物科學領域發表十餘篇學術論文。在學術和名利面前,施一公絕對是一個傾心於搞學術研究的一個創新型人才,他對財富和名利並不熱衷。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施一公:知足常樂是創新的大敵
    作者:施一公,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西湖大學校長。如果你問我十年之前回國什麼目的,其實非常簡單,我想影響一批青年人,我想培養最優秀的創新型的青年人才。儘管1995年就想回國,一直到2007年,十年之前才在清華開始培養第一個博士生,中間又隔了十二年,我又花了十二年做準備,我總在想,我在普林斯頓做的事情,能不能將來在清華複製。我也常常心裡不平衡,什麼不平衡呢?
  • 施一公:西湖大學擁有寶貴人才資源 育最優質學生
    在啟動儀式現場,中科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西湖大學籌辦委員會主任施一公又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昨天對施一公和他的團隊來說,都是值得銘記的一刻。這一天,他還特意穿了一件白襯衣,打著一條紅領帶,格外精神。
  • 看施一公教授如何解讀當代科學精神
    2019年10月26日,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舉行。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發表題為《青年與科學精神》的主旨報告。此次報告主要論述了我們青年與科學精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且強調科學精神中我們應該怎樣去探索。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施一公反對科學家成為企業家,但他身上擁有不可忽視 " 創業者 " 痕跡。這個 " 創業者 " 不是一種身份,而是像開山人和探索者一樣的角色。他被外界形容是史上放棄國外待遇最多歸國的科學家。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評價," 施一公回國一舉將清華大學建成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院長的日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 40 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 120 個。2018 年,施一公離開親手締造的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開始了一場新的試煉。西湖大學成為他新的試煉場,他誓言要創建一所中國本土的,國際一流的大學。
  • 放棄美國國籍,為國家培養頂尖人才,施一公和姚期智用行動在證明
    清華有「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清華人工智慧班」,都是姚期智領軍,被稱為「姚班」和「智班」。這兩個班級裡面,集中了很多奧賽金牌得主和各省狀元,有一種說法是「全國半數人才在清華,清華半數人才在姚班和智班」。
  • 清華大學雒建斌、施一公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施一公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中的生命科學獎,獲獎項目是《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外籍院士,結構生物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施一公教授曾獲2010年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2010年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2010年談家禎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度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
  • 我國基礎科學人才緊缺!施一公:美國生命科學,華人佔2600人
    最近,美國對我國晶片產業進行制裁,再次讓我們認識到基礎科學領域的重要性,為此,中科院宣布把一系列卡脖子的科學課題當做「率先任務」進行突破。西湖大學首任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曾說:美國有34個州,在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院裡,擔任生命科學學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華人大約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800人。施一公院士作為從美國歸來的愛國科學家,他說出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分量的,就比如同樣是生命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顏寧教授就在美國工作。
  • 「合同工」施一公 與「窮教授」許田的青年往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回憶20年前時如是說。5月4日,在第101個「五四」青年節,西湖大學發布了20年前的「西湖青年畫像」。揭示了施一公、許田等「功成名就」科學家,曾在「三十而立」之時面臨的壓力和困惑,以此鼓勵當代青年,為人生與夢想不懈戰鬥。
  • 創業者施一公
    施一公反對科學家成為企業家,但他身上擁有不可忽視「創業者」痕跡。這個「創業者」不是一種身份,而是像開山人和探索者一樣的角色。時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饒毅評價,「施一公回國一舉將清華大學建成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施一公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任院長的日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科從只有40多個獨立實驗室,增加到了120個。2018年,施一公離開親手締造的國際一流的結構生物學中心,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開始了一場新的試煉。
  • 三位女博士讓清華自豪,留學回國的顏寧成為院士,而她追隨施一公
    大學的精英人才培養能力,是一所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但是大學培養優秀的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師資力量,所以在大學精英的深造過程中,優秀的學生群體都重視「師門」的效應。尤其是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頂尖學府之中,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導師,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施一公當初,是施一公拒絕了美國方面的高薪水聘請,毅然回國創業。他回到了母校清華大學,很被重視,很快就成為了我國科研領域的一面旗幟。為了心中的理想,施一公拋棄副部級那麼高的職位,到一家民辦高校認職,這份勇氣、決心、超脫、犧牲精神,就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這也證明了他從來不是一個「官迷」。難怪當初他放棄國外安逸、優渥的物質生活條件,毅然回歸祖國。他回國是為了實現教育強國的人生理想,而不是為了高位厚祿。施一公的性格比較溫和,與人交往樸實,被很多學子視為「與胡適有點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