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施一公重溫舊文:科學家豈能「明星化」

2020-12-05 大眾要聞

在《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印發之際,與施一公等科學家重溫《光明日報》2011年08月18日的一篇文章:《科學家豈能「明星化」》 ——國平

附:科學家豈能「明星化」

——對話王鴻生、羅以澄

在傳播媒介高度發達、手段日趨多樣、內容明顯商業化與娛樂化的今天,「科學家明星化」成為新的社會現象。為了獲取名利、好處,有的科學家通過媒體對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包裝、炒作,任意誇大成果的價值和水平等級,「重大突破」、「國內領先」、「世界一流」之類的頂級修飾詞脫口而出;有的科學家熱衷於在各類媒體上頻繁拋頭露面,對不屬於本專業領域的熱點話題也敢於品頭論足;還有的科學家利用自己的專家頭銜參與市場營銷活動,為企業產品做廣告、充當形象代言人……

對此,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鴻生認為,那些被包裝、炒作的科學家往往會失去正常的心態,其行為準則很容易偏離科學的規範。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羅以澄認為,以娛樂化或政治動員的方式「造星」,容易使科學家庸俗化,媒體、政府和公眾切勿在「科學家明星化」的現象中推波助瀾。

科學家聲譽的建立,應靠紮實有效的研究工作進而獲得科學界公認。那些喜歡經常在新聞媒體上露臉,到處遊走演說的「明星科學家」,在科學界同行中並不見得擁有很高的學術聲譽

王鴻生:對科研成果價值和水平的評價,需要專業性判斷,還需要實驗驗證和時間檢驗。利用大眾媒體對科研成果進行過度包裝和炒作,用科學語言來講,完全是一種「無效」和「冗餘」的行為,不但不符合科研成果發表的傳統、方式和規範,還有可能把本來有一定價值的科研成果扭曲為譁眾取寵的理論和學說。此外,任意誇大科研成果的價值和水平等級,在科研成果面前模糊人我界限、寫文章時不分「人言」和「己論」的做法,是一種投機取巧的行為,不符合科學家求實求真的職業基本要求。

羅以澄:真正的科學家是那些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造福人類的人。科學家聲譽的建立,應該靠紮實有效的研究工作進而取得科學界公認的成果,就像錢學森、鄧稼先這樣的科學「大家」。那些喜歡經常在新聞媒體上露臉,到處遊走演說的「明星科學家」,在科學界同行中並不見得擁有很高的學術聲譽;更不用說利用媒體對科研成果進行包裝、炒作,任意誇大科研成果的價值和水平等級了——這些行為本身就是違背學術道德的。因此,這樣的科學家即使擁有真正的學術成果,綜合其社會表現,也不能算合格的科學家。

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體現了一種學術精神。靠媒體包裝出來的「明星科學家」,嚴格來講都不過是「流星」而已

羅以澄:搞科研獲得成果並非一朝一夕之事,真正的科學家應該耐得住寂寞,多考慮自己的研究和發明如何,少考慮個人的名利得失。在我們國家,有太多科學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辛勤耕耘、默默奉獻,他們的勤奮、奉獻、求實、創新,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輩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們的名字與貢獻自然會被歷史和人民所銘記。現在,有些科學家耐不住寂寞,一兩天不上電視就感覺渾身不舒服,一部分原因是虛榮心膨脹,另外,還涉及利益問題。現在很多工程,比如橋梁、道路出問題,很多都是專家不負責任造成的——明知道工程有問題,論證和驗收的時候卻因為拿了好處昧著良心籤字。

王鴻生:我當年在職讀博時,老師彭明經常講范文瀾先生的治學格言: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體現了一種學術精神。錢學森、黃昆、王選等著名科學家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卻一生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他們才是科學天空中真正的明星,他們的事業也將與世長存。現在許多靠媒體包裝出來的「明星科學家」,嚴格來講都不過是「流星」而已。流星當然也很美麗,但只有瞬間的光亮。相比而言,那些耐得住寂寞的科學家的事業才擁有永恆的色彩。

用娛樂化或政治動員的方式,刻意把科學家打造成「明星」,反而會令科學家庸俗化,容易引起公眾的不信任與反感

王鴻生:在古代和中世紀,鍊金術士或煉丹道士總是身處深山或密室,其活動「與世隔絕」,成果也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近代以來出現了科學實驗室,但「隔行如隔山」,不同專業的科學實驗室仍存在「一牆之隔」。今天有了多種信息傳播渠道,在科技前沿探索的科學家如果有機會、有條件、有意願把自己掌握的科技信息傳播給公眾,確實有助於公眾理解科學,而這也是科學家的一種義務。需要強調的是,科學家向公眾傳播科技信息的目的,不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明星式的公眾人物。

羅以澄:當前,媒介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影視、文藝、體育明星的宣傳鋪天蓋地,加劇了全社會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起了負面導向作用。錢學森、袁隆平這樣的大科學家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恐怕還比不上「超女」。無論是「神舟」上天還是「蛟龍」下海,這些大工程的背後,都有一大批默默奉獻的科技工作者。讓公眾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大力弘揚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對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風尚具有重大意義。但是,沒必要用娛樂化或政治動員的方式,刻意把科學家打造成「明星」,那樣反而會令科學家庸俗化,容易引起公眾的不信任與反感。

那些被包裝、炒作的科學家往往會失去正常的心態,其行為準則很容易偏離科學的規範。因此,這類科學事件很像一幕「鬧劇」,最後往往不會以科學的方式收場

王鴻生:科學家做出成果之後的社會承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更不用說在還未做出科技成果的階段。因此,對於被媒體包裝、炒作的「明星科學家」而言,往往面臨著很大的學術風險和社會風險。科學是探索性的事業,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探索時期需要專注,成功之後還須保持低調。一般情況下,那些被包裝、炒作的科學家往往會失去正常的心態,其行為準則很容易偏離科學的規範。因此,這類科學事件很像一幕「鬧劇」,最後也往往不會以科學的方式收場。前蘇聯時期的「李森科事件」如此,近年韓國的「黃禹錫事件」也是如此。但相比而言,李森科本人完全是有目的地利用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力量排斥學術異己;黃禹錫則是為了「順應」民眾衝擊諾貝爾獎的強烈願望,在學術上採取了一些造假行為,並藉助媒體的炒作獲取了大量科研資助。對韓國政府和民眾來說,這些科研資助本來就是為了成就一個「民族英雄」,可沒想到的是,這個「英雄」的業績有太多的水分。

羅以澄:從某種程度上講,黃禹錫是一個科學家被明星化的犧牲品,韓國政府、媒體和公眾將他捧為「最高科學家」和「民族英雄」,結果將他推到了科學造假的懸崖邊上。不可否認,在我國也有類似現象。例如,我們同樣習慣於為科學家戴上各種耀眼的頭銜光環;有些省份和高校打著尊重人才的旗號,舉全省或全校之力打造學術明星、申報院士,以擴大地方或單位的社會影響力,為領導者的政績加分,甚至不惜採取違規造假的方式——這種「造星」運動尤其不可取。

媒體炒作「明星科學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媒體行業的一些標準過分地延伸到科學領域,此舉無疑是在拿媒體寶貴的公信力去「賭bo

羅以澄:現在國內媒體報導科學家,娛樂化傾向比較嚴重。比如報導科學家,關注的不是他的學術,而是他的頭銜和婚姻。媒體這種純粹為了吸引眼球、製造噱頭的娛樂化報導方式要不得,因為它違背了社會公德和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媒體完全可以多報導一些熱心於科普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科學家,這樣也可以促使科學家更有效地服務於社會。

王鴻生:科學家明星化是一種角色的錯位,可能扭曲科學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媒體炒作「明星科學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把媒體行業的一些標準過分地延伸到科學領域,此舉無疑是在拿媒體寶貴的公信力去「賭bo」。媒體在反映社會現象時,對其他行業的規範和準則應該有所了解和尊重,不但要有準確的切入點,還要劃定底線。具體到科學和科學家的報導,就是在尊重科學、尊重科學家的前提下,把握好報導的角度和宣傳的程度,多發掘客觀層面的東西,在主觀評價上要留有餘地,要充分體現出媒體對受眾判斷能力的尊重。

王鴻生,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羅以澄,中國新聞教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光明日報》2011年08月18日02 版(記者 張蕾 通訊員 袁於飛)

相關焦點

  • 答卷2020|施一公:從清華副校長到身家20億港元的明星企業家
    從清華大學副校長到西湖大學校長,自帶流量的施一公擁有多重身份,而進入到「魔幻」的2020年,施一公又多了一個新「標籤」——身家20多億港元的明星企業家。今年 3 月 23 日,諾誠健華 -B(09969. HK)(下稱「諾誠健華」)以「雲敲鑼」的方式登陸港交所,其聯合創始人包括施一公和國家級人才項目專家崔霽松等。
  • 施一公等科研明星的「高考路」,看學霸是如何養成的?
    作為關注醫學科研的我們,今天忍不住八卦心,想要八一八生物醫學領域當紅科研明星們當年的高考怎麼樣。  施一公:沒有高考的高考  施一公其實是沒有參加高考。1984年,他以全國數學聯賽省第一名的成績報送了清華。
  • 施一公:從迷茫的研究生到優秀的科學家
    >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施一公4月26日,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做客「百年蘭大·名家講壇」及「萃英大講壇」,從個人經歷及專業領域出髮帶來兩場精彩報告。
  • 施一公:培養了三個美女學霸,一個美國院士,還有兩個90後科學家
    但讓施一公名揚江湖的,不止是上述的那些名頭,而是施一公創辦了自己的"黃埔軍校"——西湖大學,一條科學家生產線。按照在清華的經驗,一切順利的話,在這條剛剛啟動的科學家生產線上將會學霸雲集、人才濟濟,無論你是什麼材料,都能在這裡實現鳳凰涅槃,振翅高飛,實現自己的理想。
  • 「接地氣」的施一公院士:科學家需要挑戰過去
    施一公成功的背後,付出的是常人想像不到的努力以及源自於他對生命科學由衷的熱愛與堅定的信念。在80年代國內生物學類專業剛剛興起還未形成相應的科研氛圍,前途未卜的時候,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生物學,心無旁騖投入到了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科研中。
  • 像施一公一樣的科學富豪,可以多些,多些,再多些
    諾誠健華一天之內成了明星企業,源於其催生了一個科學家富豪,富豪的名字叫施一公。施一公,原清華大學副校長,全球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現西湖大學的創校校長,也是諾誠健華的聯合創立者。而趙仁濱與施一公是配偶關係,根據證券相關規則,施一公被視為於該等相同數量的股份中擁有權益。按照最新市值,施一公家族身家已超15億港元。也就是說,施一公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科學家富豪。 公開資料顯示,施一公是諾誠健華的聯合創始人兼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也就是說,諾誠健華的技術核心人物是施一公。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施一公反對科學家成為企業家,但他身上擁有不可忽視 " 創業者 " 痕跡。這個 " 創業者 " 不是一種身份,而是像開山人和探索者一樣的角色。他被外界形容是史上放棄國外待遇最多歸國的科學家。2008 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 500 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 年 3 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
  • 3位頂級科學家加盟「西湖大學」,這個功勞施一公算一份
    施一公,是李老師心目中最敬佩的一位科學家,他是一位校長,更是一位放棄美國頂級大學回國報效國家的有識之士。施一公多次見過很多國內優秀的名牌大學生紛紛出國,成為別人的嫁衣。看到這些,施一公甚至發問:為何我們辛辛苦苦培養的大學生最終成為了別人的嫁衣?其實,除了一些客觀因素之外,主要的還是個人原因。
  • 施一公聯合創辦,這家明星藥企的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
    而中關村有這樣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成立4年半的時間已擁有9項在研新藥產品,在5年內已有4款新藥獲批臨床,更有一款備受市場矚目的「明星」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而且,成立不到5年的時間,這家公司已經在港交所敲鑼上市。
  •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在滬暢談"科學很酷"
    東方網4月11日消息:昨日,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施一公教授在華東師大作了一場題為「生命科學與未知世界的探索」的主題講座。他在講座中表示,這個社會的原動力是知識,這個社會到了崇尚科學的時候!  「科學其實很酷,很有意思!」
  • 施一公述科學精神內涵: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
    施一公。 王剛 攝中新網溫州10月26日電(錢晨菲)26日,以「匯聚天下英才 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從三個角度闡釋了科學精神的內涵。
  • 盧煜明、施一公、支志明等3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其中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陳雪梅,耶魯大學鄧興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楊薇(Yang Wei)教授等3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香港大學支志明、清華大學施一公等3名中國人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次共有84位科學家增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另外,來自14個國家的21名科學家當選為外籍院士。當選的科學家均在各自所在領域作出傑出而持續的科研貢獻。
  • 創業者施一公
    施一公反對科學家成為企業家,但他身上擁有不可忽視「創業者」痕跡。這個「創業者」不是一種身份,而是像開山人和探索者一樣的角色。他被外界形容是史上放棄國外待遇最多歸國的科學家。2008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
  • 施一公「被造謠」背後的套路
    近日,一篇題為《宗慶後曝猛料:施一公請辭清華副校長是還不起房貸》的自媒體文章,在網上熱傳。對此,施一公回覆:「不實謠言,不攻自破。」娃哈哈官方微博回應,這是不實報導,「文章內容對施一公教授、宗慶後董事長及相關機構已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我們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以名人的口吻造謠、靠名人效應吸引眼球是老套路。網上流傳著不少署名為「白巖松」的語錄,白巖松本人澄清過,絕大多數不是他說的。但是,造謠者仍樂此不疲,謠言段子從未消停。一些受眾熱衷品嘗「名人雞湯」或「熱辣點評」,懶得琢磨那些話是否真實、到底出自誰之口。
  • 尊重科學才能科研創新,施一公: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科學精神」
    簡單地來說,幾乎沒有出現類似「牛頓」、「愛因斯坦」等具有改變世界科學走向的科學家。中國面臨的問題,究其原因,施一公在大會上提到了一種精神,他認為是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的精神,那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既是科學家應該具有的一種信仰,也應該是一種行業規範,還應該是科學家堅信的真理。
  • 科學+|創業者施一公
    關注遠鑑智庫,走近科學大家的世界 本文共3300字,閱讀時間約為11分鐘 導語:施一公反對科學家成為企業家,但他身上擁有不可忽視「創業者」痕跡。
  • 她是施一公的「女徒弟」,曾入選「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請悉知!
    說起我國的施一公教授那可是在世界的教育界都享有美譽的名人!她因出色的能力還被入選了全國僅5人的「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當中!不久後的一天她竟然收到了施一公教授的電話!在萬分驚喜之下,她獲得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和深造博士後的機會,在加入了施一公的實驗團隊後,她所從事研究的就是酵母剪接體的三維分子機理研究!施一公自此成為了萬蕊雪的老師!
  • 施一公背後的女人有多強?曾是高考狀元,施一公因她回國!
    如果讓你說舒紅兵與施一公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的話,所以我們熟知的便是在2011年評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了,跟他們一起評選的饒毅這三位都是很多人支持的,但最終結果公布時,舒紅兵成功當選了當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而饒毅和施一公也都落選。這樣的結果真的很難讓人接受,甚至多少有所意外,這兩人都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科學家,而施一公也在2014年時成功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易人,王宏偉接替施一公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王宏偉已經接替施一公出任該院院長。在獲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後,明星教授施一公近日卸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據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官網「院行政領導」欄目更新顯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王宏偉已經接替施一公出任該院院長。公開報導顯示,施一公現年49歲,1967年5月出生於河南。施一公屬於清華大學自己培養的人才,並在海外留學工作後回國發展。
  • 西湖大學校長、大科學家施一公院士半馬139:跑步讓工作更高效身體更健康
    點擊☝ 藍字,關注慧跑西湖大學校長、我國生命科學領域頂級科學家,施一公院士僅用時1小時39分鐘20秒,完成今年廣馬半馬,平均配速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