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聯合創辦,這家明星藥企的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

2020-12-06 創新創業中關村

「10億美金、10年時間」,這是在醫藥創新領域廣為流傳的「雙十」定律,也就是一款創新藥的研發成功需要耗時十年,花費十億美元。可見新藥研發在技術要求、資金投入、市場風險、研發周期等方面,要面臨的挑戰之大。

而中關村有這樣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成立4年半的時間已擁有9項在研新藥產品,在5年內已有4款新藥獲批臨床,更有一款備受市場矚目的「明星」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而且,成立不到5年的時間,這家公司已經在港交所敲鑼上市。

這就是由世界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和擁有逾20年醫藥行業領導經驗的崔霽松聯合創辦的諾誠健華,堪稱國內藥企中的「明星」。而諾誠健華備受業內關注的,不僅是創新藥研發的速度,還有建立了不同於常見藥企的,集藥物發現、臨床開發、生產製造等一體的一體化生物醫藥平臺。

敲鑼上市,新藥有望年底上市

2015年,施一公和崔霽松聯合創辦了諾誠健華,專注於腫瘤及自身免疫類疾病治療領域的國際一類新藥開發。

諾誠健華研發產品多,產品管線豐富,目前已擁有9項在研新藥產品,其中奧布替尼、ICP-192、ICP-105、ICP-7234款新藥已獲批臨床。

奧布替尼是諾誠健華核心產品,備受市場期待,可用於治療多種B細胞惡性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目前正在中國及美國的廣泛臨床計劃中表現出極高選擇性的BTK抑制劑,有望成為相關治療領域單一療法及聯合療法的候選藥物。

小貼士:BTK

BTK全稱布魯頓酪氨酸蛋白激酶。B細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細胞類型之一,人體對抗細菌病毒感染,甚至是很多癌細胞,都離不開B細胞的功能。但是,如果B細胞(或者相關細胞)癌變,開始不受控制地瘋狂生長,也會引起癌症。BTK是一種胞漿蛋白,存在於多數的造血細胞中,對B細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有重要影響。BTK抑制劑就是讓B細胞恢復正常的有效治療方案。

迄今為止的臨床試驗結果表明,奧布替尼的高選擇性可緩解脫靶效應相關毒副作用,擁有較好的安全性。奧布替尼僅明顯抑制BTK,不會抑制其他激酶,靶向作用更精準,病人不易產生腹瀉、出血、心房顫動等副作用。

目前,諾誠健華就奧布替尼治療復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以及治療復發/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MCL)兩大適應症的上市申請,已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有望年底前上市。奧布替尼商業化正進一步提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CP-723作為諾誠健華研發的二代腫瘤創新藥,剛於5月20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臨床試驗默示許可,用於攜帶NTRK融合基因的晚期或轉移性實體瘤的治療。從3月16日至5月20日,短短40多個工作日,ICP-723就獲批臨床試驗,並未因疫情影響獲批速度。

諾誠健華從成立之始,就備受業內關注。3月23日,港交所首次通過網絡視頻的形式推出全新的上市儀式。諾誠健華更是成為首家通過「雲敲鑼」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的企業。

做創新藥,人才是至關重要的變量

新藥研發技術要求高、資金投入大、研發周期長、市場風險高……面對醫藥行業公認的多重挑戰,諾誠健華新藥研發為何如此之快,又是怎麼做到5年時間內敲鑼上市的呢?

諾誠健華聯合創始人崔霽松博士曾經說過,「做藥就像玩高空拋環,需要在活性、選擇性、可成藥性、代謝、安全性之間找到平衡,而在找到平衡的道路上,不計其數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折戟沉沙,需要巨大的研發資金投入。」而她也認為,這其中至關重要的變量就是人才。

擁有20多年藥物發現經驗的陳向陽博士、擁有28年臨床開發經驗的徐志新博士、擔任過美國強生公司主任研究員的趙仁濱博士……

諾誠健華擁有一支以實現推動中國顛覆性醫療創新為共同目標,世界一流的科研隊伍。他們長期在世界500強藥企從事新藥研發工作,並成功開發過多個新藥專利和產品。

此外,諾誠健華還成立了由國內外生物醫療領域知名專家組成的科學顧問委員會,包括施一公院士、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BIOPIC中心副主任張澤民教授等。他們在結構生物學、單細胞測序和大數據分析方面的專業知識及科研成果,將進一步加強諾誠健華開發新靶點、提升源頭創新的能力,也與該公司的研發團隊一起,構成諾誠健華的核心競爭力。

諾誠健華能在國內醫藥圈迅速嶄露頭角,這其中與其人才濟濟的研發團隊密切相關。對於一家創新型生物醫藥公司來說,科研團隊的創新能力和執行效率至關重要。

此外,諾誠健華的迅速發展,也是近年來國內生物醫藥行業大環境逐漸優化的體現。

諾誠健華相關負責人介紹,無論是奧布替尼的上市申請,還是ICP-723獲批臨床,都是中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投融資環境改善、高端人才聚集、臨床資源優勢等利好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

業內少有,一體化生物醫藥平臺

令業內關注期待的還有,不同於一般生物醫藥企業,諾誠健華打造了集藥物發現、臨床開發、靶點識別、生產製造、商業化推廣為一體的一體化生物醫藥平臺。而行業內的企業在技術、資金等困難面前,一般只能選擇從事其中一環。

諾誠健華由研髮帶動的業務模式,同時具有商業化能力和生產能力。可以說,與一般生物醫藥企業不同的是,諾誠健華擁有研究、開發、生產「一條龍」的研發平臺,覆蓋從藥物發現到臨床開發的全研發鏈條。

其中,藥物發現方面,諾誠健華在北京、南京分別擁有8300平方米、3350平方米的先進研究中心, 以支持該公司化學、生物、體內藥效、藥代、毒理和CMC研究。

臨床開發方面,諾誠健華全部臨床試驗都由自己的臨床開發團隊管理,涵蓋了臨床試驗的所有階段,包括臨床試驗設計、實施、藥物供應以及試驗數據的收集。目前,諾誠健華已經與全國多個臨床機構合作,試驗全部由該公司臨床團隊管理。

生產方面,諾誠健華正在建設廣州生產基地,用以支持自身現在及未來的藥品生產需求,預期將在2020年完成一期工程。

另一方面,諾誠健華成立以來,一直把精力投入到新藥研發上,僅去年,研發費用就超過1.6億元。而此次上市,也為諾誠健華新藥研發添加了動力。

諾誠健華相關負責人表示,諾誠健華上市,為新藥研發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諾誠健華可以更加專注地進行科學研究,加快研發速度。期待未來奧布替尼有更多適應症的上市申請,早日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努力讓病人早日用上負擔得起的國產創新藥。同時,諾誠健華將為國產創新藥走出國門、改善公眾健康而不懈奮鬥。

關於諾誠健華

諾誠健華(香港聯交所代碼:09969)由世界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和生物醫藥行業卓越的企業管理者崔霽松博士聯合創立。公司專注於腫瘤及自身免疫類疾病治療領域的一類新藥研製,適用於中國病人高發的淋巴瘤、肝癌、胃癌等多種實體瘤及自身免疫類疾病。諾誠健華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美國新澤西和波士頓均設有分支機構。

相關焦點

  • 明星陣容、重磅賽道、打新火爆:創新藥公司諾誠健華今日上市
    由世界知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與崔霽松博士聯合創立的生物醫藥企業諾誠健華(09969.HK)成為首家在港股市場採用「雲敲鑼」上市的公司。明星團隊、高基礎投資、前沿藥物,諾誠健華從成立之初就備受矚目,儘管還處於尚不足以實現商業化盈利的「燒錢」階段,諾誠健華本次上市已經處於高位開局。
  • 施一公聯合創立的生物醫藥公司即將上市:與妻子同為股東,股份價值...
    來源 科學網、中國基金報等據報導,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與國家級人才項目專家、曾任著名醫藥外企高管的崔霽松博士聯合創立的生物醫藥公司諾誠健華,10 月 17 日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港股上市申請。諾誠健華公司官網顯示的兩位聯合創始人。諾誠健華官網顯示,公司聯合創始人為崔霽松博士和施一公博士,崔霽松擔任公司董事長、總裁,施一公擔任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根據相關公示信息,施一公妻子趙仁濱及家庭成員持股 15.43%,崔霽松及家庭成員持股 11.45%。據此推算,施一公夫婦持有的股份價值近 10 億元。
  • 答卷2020|施一公:從清華副校長到身家20億港元的明星企業家
    從清華大學副校長到西湖大學校長,自帶流量的施一公擁有多重身份,而進入到「魔幻」的2020年,施一公又多了一個新「標籤」——身家20多億港元的明星企業家。今年 3 月 23 日,諾誠健華 -B(09969. HK)(下稱「諾誠健華」)以「雲敲鑼」的方式登陸港交所,其聯合創始人包括施一公和國家級人才項目專家崔霽松等。
  • 上市公司創新藥8月報告:第一梯隊在研品種近百個 主攻腫瘤藥
    其中,上市藥企和一批創新藥公司成為我國新藥創製的主力軍,不同梯隊上市公司布局創新藥的策略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創新藥概述「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8月底的565個成分樣本,來自於87家上市藥企(包括在國內、香港和美國上市的公司)和196家非上市藥企的創新藥。其中,87家上市藥企貢獻了311個,佔比超過五成。
  • 中國本土創新藥上市提速 與進口藥同臺PK不示弱
    羊城晚報記者根據公開資料研究發現,近年來,在深化藥品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優先審評審批等政策的引導下,本土藥企正在加碼科研投入,國產創新藥上市速度加快、種類明顯增多,與進口藥企同臺PK不示弱,顯示出了強勁的創新能力與前景。
  • 2020年中國創新藥行業供需分析
    國內創新藥藥企基石藥業基石藥業是一家創新生物製藥企業,專注於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聯合治療。預計未來兩三年,其整體營收有望達到250-300億元水平。在創新藥熱門靶點上,恆瑞的研發管線已經基本實現了全面布局,即將迎來新藥研發的豐收季。我國醫藥市場上95%為仿製藥,創新藥方面因技術能力不足、企業資金欠缺故投入力度不大、醫藥創新環境不利等因素一直沒有明顯的起色。近年來,這些方面逐漸得到改善。
  • PD-1扎堆將成創新藥「滑鐵盧」?專家籲關注源頭創新
    (參見《解藥|多家中國創新藥企曬抗癌藥成果,PD-1競逐大癌種》)他給出如下數據:2019年1月,君實特瑞利普單抗上市時,定價為7200元/240毫克(支),折合年治療費用18.72萬元。但在2019年11月,信達信迪利單抗以每支2843 元的價格進入醫保目錄,並承諾對非醫保適應症也採用此價格,其年治療費跌破10萬元。
  • PD-1,創新藥公司的「屠宰場」
    其中,K藥、達伯舒以及艾瑞卡,佔據了70%左右的市場份額。 比起相對冷清的PD-1銷售境況,這個賽道的玩家可要熱鬧不少。目前,已經在港交所上市的創新藥公司就已經接近30家,總市值超過6000億人民幣。其中,PD-(L)1幾乎成了每家公司的必備產品。
  • 施一公又火了!曾突然回國「震驚」所有美國人 如今所創公司IPO在即
    施一公為公司聯合創始人這家公司的一大看點在於,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和崔霽松博士聯合創立。諾誠健華的內部研發能力由全球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博士(諾誠健華聯合創始人兼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及癌症基因組學專家張澤民博士(諾誠健華科學顧問)提供支持。公司已分別與施一公博士及張澤民博士訂立獨家戰略合作協議。
  • 創新藥行業深度報告:國產特效藥的崛起之路
    根據IMS的預測,在2026年之前,國內創新藥銷售有望保持23%左右的增速,市場份額佔比提升超過三倍。圖 12  國內創新藥銷售額預測(億元)3)港交所的上市制度新規,則對生物醫藥企業放鬆了限制,助力中小型創新藥企上市,也將鼓勵更多資本進入創新藥研發領域。圖 18  近年國內主要鼓勵醫藥企業創新政策
  • 2500億天價收購:靠中國市場逆天改命,百年藥企阿斯利康做對了什麼...
    合併後成立的阿斯利康股價大漲,先後上市奧美拉挫、埃索美拉唑等明星產品,在近十年內,總資產約增加2.5倍,一路高歌。可惜的是, 阿斯利康並未做到未雨綢繆。2010年後,公司明星產品相繼進入專利懸崖期,銷售額大幅下降。專利斷崖,導致阿斯利康產品線割裂。2014年,阿斯利康接到輝瑞1170億美元的收購邀約,成為低潮期的「當頭一棒」。
  • 創新藥行業、創新藥指數及ETF的投資價值分析
    創新藥行業短期驅動因素a) 集採政策幫助境內藥企搶佔市場份額對於國內創新藥企業而言,Me-too創新策略使得境內藥企相對於國際製藥巨頭研發成本更低,因此在療效接近的背景下,其藥品定價更具競爭力;而國際製藥巨頭受制於全球定價體系,在醫保談判中並不具備相應的價格優勢。
  • 施一公高考保送清華,一項舉動讓人佩服,創辦西湖大學卻飽受質疑
    但這只是一個大概的統計而已,並非說留洋海外的學生全都沒有回歸,比如施一公就是典型的代表,施一公曾在84年的時候以當時河南省數學競賽全省賽區第一的成績保送到了清華大學,此時的施一公只有17歲,我們都知道對於80年代的教育來講。
  • 請回答2020:中國創新藥十大「後浪養成記」之轉型創新篇
    結界被打破,伴隨而來的是外界多了質疑的聲音——「創新藥就是圈錢」、「CRO店大欺客」不絕於耳,質疑國產創新藥企和license-in模式的文章大行其道……當創新藥前進的道路上多了些攔路石子,當創新藥泡沫是否出現成為了業內熱議話題,如後浪般奔湧的中國創新藥也得以放緩腳步開始反思。
  • 落地首個抗癌靶向藥,諾誠健華進入商業化階段
    其次,它採用了一個創新的固體分散體技術,這是中國第一例利用這種方法製作一個藥,直接導致它吃了之後生物利用率很高,病人和病人之間暴露量差別也會很小,帶來百分之百靶點佔有,所以它的有效性就非常好,一天吃一次就夠了。另外,她還指出,進口BTK抑制劑國內上市的時間相對比較短,競爭不像海外那樣激烈。「我們雖然是第三,但是和第二很近,和第一差得也沒有那麼遠。」
  • 阿斯利康陷藥代風波?三大明星藥遭醫院停藥處罰
    醫藥戰略顧問周樹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醫藥代表備案制剛剛正式落地,對此各地的執行力度可能會不同,同時集中帶量採購、兩票制、合理用藥重點監控藥品等醫改政策疊加作用,可以預見明年將是藥企營銷轉型的關鍵一年,醫藥圈也將會是不平靜的一年。三大重磅產品牽涉巨額市場此次風波涉及到的瑞舒伐他汀、替格瑞洛片和安達唐(達格列淨)都是阿斯利康的明星產品。
  • 20家藥企角逐國內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 齊魯製藥有望率先「撞...
    同時,由於其獨特的作用機制,貝伐珠單抗不僅聯合化療藥物提高療效,還可以與多種分子靶向藥物、生物免疫藥物聯合應用。貝伐珠單抗通過多種機制提高傳統治療效果貝伐珠單抗2004年上市,已經成為歐美市場抗腫瘤治療的基礎用藥。據統計,2017年全球銷售額約為70億美元,相當於490億元。
  • 390億美元併購後,阿斯利康(AZN.US)在罕見藥領域藥企中實力幾何?
    從併購的領域看,這是繼武田(TAK.US)以624億美元收購罕見病藥物公司夏爾(SHPG.US)之後,跨國藥企又一次重金押注罕見病領域。目前,Alexion擁有五款上市產品,其中有兩款明星產品:全球首個上市的C5補體抑制劑Soliris,用於治療罕見病成人和兒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症候群(aHUS);目前唯一一款「長效C5補體抑制劑」Ultomiris,用於治療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aHUS)成人和兒科(≥1個月)患者,以抑制補體介導的血栓性微血管病(TMA)。
  • 研發投入最多,這十家藥企榜上有名
    研發投入最多的十大生物醫藥公司總計投入了820億美元開發創新藥物、診斷方法和疫苗,比2018年增加40億美元。今日,「FierceBiotech」公布了2019年研發投入最多的10大藥企名單。藥明康德內容團隊將與讀者分享這些大型藥企在研發投入方面的最新進展和布局。
  • 2020進博會開幕,全球性藥企紛紛亮相,它們帶來的創新產品有哪些?
    其中,有多款創新療法將在本屆進博會首次亮相,包括:特應性皮炎領域的口服JAK1抑制劑upadacitinib,該藥將於第四季度全球同步申報上市,有望成為艾伯維首個在中國實現與歐美同步上市的創新藥;BCL-2抑制劑維奈克拉片(venetoclax),該藥的上市申請已在中國被納入優先審評,針對的適應症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