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扎堆將成創新藥「滑鐵盧」?專家籲關注源頭創新

2020-11-04 財新健康

導讀

PD-1降價潮已經開始,後來者今後或難支撐;PD-1扎堆某種程度上是中國部分藥物品種過度重複的延續,創新應在何處發力?

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抑制劑是一種腫瘤免疫藥物,對多個癌種均有抑制效果,也因此被稱為「廣譜抗癌藥」。目前,中國範圍內共有6種PD-1抑制劑上市。

文丨見習記者 王禮鈞

受業界追捧的腫瘤新藥品種PD-1抗體未來前景如何?科創板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委員、亞洲腫瘤聯盟主席李進對此並不樂觀。在近期舉行的第三屆健康產業投融資領袖峰會上,他直言,中國眾多PD-1在研產品僅有創新之名而無創新之實,或將使PD-1成為創新藥領域「滑鐵盧」。

清華大學藥學院研究員楊悅則認為,儘管中國在研PD-1產品數量眾多,但在新靶點發現和疾病機制研究上並未有突破。她呼籲企業和投資者給予此類源頭創新更多關注。

PD-1(程序性死亡受體-1)抑制劑是一種腫瘤免疫藥物,對多個癌種均有抑制效果,也因此被稱為「廣譜抗癌藥」。目前,中國範圍內共有6種PD-1抑制劑上市。默沙東研發的帕博利珠單抗和百時美施貴寶研發的納武利尤單抗均為進口產品,而國產PD-1抑制劑則有君實的特瑞利普單抗、信達的信迪利單抗、恆瑞的卡瑞麗珠單抗和百濟神州的替雷麗珠單抗。

李進指出,目前中國已有62種PD-1單抗獲批臨或處在研發階段,但在6個頭部PD-1品種已展開激烈價格戰的情況下,後來者或將面臨嚴酷生存環境。(參見《解藥|多家中國創新藥企曬抗癌藥成果,PD-1競逐大癌種》)

他給出如下數據:2019年1月,君實特瑞利普單抗上市時,定價為7200元/240毫克(支),折合年治療費用18.72萬元。但在2019年11月,信達信迪利單抗以每支2843 元的價格進入醫保目錄,並承諾對非醫保適應症也採用此價格,其年治療費跌破10萬元。

10月25日,恆瑞宣布展開卡瑞麗珠單抗促銷活動,年治療費僅為3萬元,而此前其年花費在12萬元左右。

隨著未來眾多PD-1跟隨者入場,價格或將進一步下跌。「刀片一樣薄的利潤,怎麼推動創新製藥?」 李進認為,盲目跟風將帶來惡性競爭,最終反噬企業。

……

(本文來自新聞原創付費網站「財新網」,點擊文末閱讀全文,關注財新網服務號即可閱讀全篇文章,閱讀更多精彩文章可直接訂閱。)

解藥|多家中國創新藥企曬抗癌藥成果,PD-1競逐大癌種 [2020-09-29]

剛剛結束的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年會公布了多項腫瘤治療藥物研究的最新試驗結果,與往屆相比,中國研究在會上愈發受到關注,有16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者以口頭報告形式介紹了最新研究成果,覆蓋腫瘤免疫藥、靶向藥等多種藥物。

ESMO成立於1975年,是歐洲領先的腫瘤內科學專業組織,其每年舉辦的年會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腫瘤學會議,匯聚了全球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分享全球腫瘤學研究和藥物研發最新進展。

本次ESMO年會上,腫瘤免疫藥物PD-1/PD-L1在不同適應證中的應用仍是研究熱點,PD-1聯合用藥研究成果是各家報告的重點內容。除Opdivo(納武利尤單抗)、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Imfinzi(度伐利尤單抗)等進口PD-1外,中國企業研發的信迪利單抗、特瑞普利單抗、替雷利珠單抗也報告了聯合用藥研究進展。

解藥|基石藥業出讓PD-L1海外權益創新藥出海漸成趨勢 [2020-10-28]

10月27日,基石藥業-B(02616,HK)宣布與美國EQRx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向後者授權兩款腫瘤免疫在研藥物在大中華區以外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兩藥物分別為PD-L1舒格利單抗(CS1001)及PD-1單抗CS1003。

根據協議條款,基石藥業將獲得1.5億美元的首付款,及最高可達11.5億美元的裡程碑付款以及額外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EQRx將獲得舒格利單抗和CS1003在除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以外全球市場的獨家商業化權利。基石藥業將保留CS1003在大中華區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並將繼續探索其作為單藥和聯合療法的骨架產品的發展前景。

9月底,基石藥業剛剛與輝瑞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向後者授予舒格利單抗在中國大陸的商業化權利。

醫保目錄調整在即 多家創新藥企負責人呼籲謹慎設置門檻 [2020-08-10]

就在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方案一周徵求意見時限到期前夕,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下稱藥促會)和多家創新藥企負責人同時發聲,對最新版的調整方案提出質疑,認為有關規定不利於中國創新藥企發展。該意見尚未得到國家醫保局回應。

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項規定,是目錄調整範圍將擬納入目錄藥品的上市時間設定為2019年12月31日之前,多家藥企負責人認為,這將致使不少2020年度獲批的創新藥產品喪失納入醫保資格。

上述藥企是在中國藥促會日前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上對醫保目錄調整方案提出了多項建議。參與座談會的包括藥促會會長宋瑞霖、綠葉製藥集團董事長劉殿波、先聲藥業董事長任晉生、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百濟神州創始人王曉東、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吳曉濱、諾誠健華聯合創始人施一公、諾誠健華董事長兼總裁崔霽松、信達生物董事長兼總裁俞德超、亞盛醫藥董事長楊大俊、歌禮製藥創始人吳勁梓、微芯生物董事長魯先平等人。

責編|任波

版面|劉登輝 舒暢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我們堅持並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授權、投稿及爆料請聯絡財新健康管理員

郵箱:denghuiliu@caixin.com

恰詢:caixinhealth@caixin.com

相關焦點

  • PD-1,創新藥公司的「屠宰場」
    在創新藥行業,性感的故事往往只是鏡花水月,頃刻間市值灰飛煙滅也不少見。如今看來,這樣的故事很可能因為PD-1上演。其中,K藥、達伯舒以及艾瑞卡,佔據了70%左右的市場份額。 比起相對冷清的PD-1銷售境況,這個賽道的玩家可要熱鬧不少。目前,已經在港交所上市的創新藥公司就已經接近30家,總市值超過6000億人民幣。其中,PD-(L)1幾乎成了每家公司的必備產品。
  • PD-1進醫保大降價的前夜:拼價格、拼適應症、拼產能,扎堆研發的...
    在此背景下,資本瘋狂湧入PD-1賽道,呈現「扎堆研發」態勢。產品僅有創新之名而無創新之實,或將使PD-1成為創新藥領域「滑鐵盧」。   不過,隨著這些已上市的PD-1產品適應症不斷拓展,後入局者將面臨嚴峻形勢。國家醫保談判導致PD-1價格大幅度下降後,後續產品將無法進行大量重複性的適應症投資,而單憑少的適應症,在競爭中取得優勢會變得越來越難。   除了適應症,產能也是PD-1市場競爭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它將影響各家企業的成本管理。
  • 聯合PD-1/PD-L1療法 哪些靶點受到關注?
    ▲2017年和2020年抗PD-1/PD-L1單克隆抗體臨床試驗一覽(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對抗PD-1/PD-L1抗體單藥療法和組合療法的臨床試驗趨勢進一步的分析顯示,自從2017年以來,每年評估單藥療法的新增臨床試驗數目在不斷下降,而評估組合療法的新增臨床試驗數目仍在不斷上升。
  • 請回答2020:中國創新藥十大「後浪養成記」之轉型創新篇
    從2015年深化醫療改革以來,經歷了代理、仿製的中國醫藥產業在五年後邁入了創新藥的黃金髮展期。2020年,中國一共批准了14款創新藥,其中有10個國產1類新藥,主要集中在腫瘤領域。在這一年,中國創新藥在license-in交易不斷創新高的同時,也開始走出國門。「立足中國市場,面向全球」成了不少創新藥企業必喊的口號。
  • 風口浪尖的PD-1/PD-L1,最新趨勢值得關注
    「PD-1成創新藥滑鐵盧」、「消失的PD-1千億市場」、「PD-1藥企遭遇黑天鵝」......近來處於輿論風口的PD-1市場,真可謂是風浪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這背後,或是本土PD-1同質化的必然結果,是其商業化過程中難免的插曲,亦是本土藥企創新力亟待進一步突破的信號。
  • 創新藥行業深度報告:國產特效藥的崛起之路
    當前國內創新藥企包括了仿製藥轉型而成的創新藥企和生而創新的研發藥企兩大類,研發方向上抗腫瘤藥、孤兒藥、專科用藥等方向相對更優。2019年1月10日至11日召開的全國醫療保障工作會議指出,需要建立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將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同時人社部領導以及醫改專家也多次在重大場合明確表態,將儘快啟動建立藥品的動態調整機制。▶ 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並落實的速度大大提高。國家準入談判是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並落實的重要步驟,歷次談判的成功率呈現上升趨勢。
  • A股藥企創新藥排名:第一梯隊在研品種近百個,主攻腫瘤藥
    到收盤,上證指數報3395.68,跌0.24%,深證成指報13758.2,跌0.67%,創業板指報2728.31,跌1.07%,科創50報1423.24,漲0.68%。今天看到一個不錯的統計數據,轉載如下:上面這幅圖來自證券時報編制的「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我國上市的醫藥製造企業和生物技術企業在300家左右,上市公司創新藥研發呈現出馬太效應,38%的公司僅有1個創新藥,而頭部公司擁有多個或一批創新藥品種。
  • 創新藥行業、創新藥指數及ETF的投資價值分析
    來源:老羅話指數投資一、創新藥產業介紹1. 中國創新藥行業介紹及發展現狀所謂「創新藥」,是相對於「仿製藥」而言,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專利的藥物。從定義來看,就國內而言,創新藥是指在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含有新的結構明確的、具有藥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臨床價值的藥品。
  • 資本熱逐細胞外囊泡學科藍海市場 中國源頭創新領跑全球
    本報記者 張敏11月16日,從剛閉幕的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大會)獲悉,三項基於細胞外囊泡的科研成果陸續「亮相」,涉足細胞外囊泡針對協同治療、抗腫瘤藥物和抗腫瘤醫療新技術,公布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黃波團隊在這一領域的源頭創新技術的研究和臨床轉化已領先全球。
  • 「跟跑二十年」的國產創新藥,何時擁有自己的「吉利德」?
    我們也有一些比較創新的投資。例如,我們會與一些大的上市公司合作,將其中的創新藥板塊重新孵化出一家新公司。2017年,我們把阿斯利康在上海的研究院進行了私有化。前阿斯利康中國創新中心(ICC)負責人張小林博士,從職業打工人變身成創業企業家。我們和阿斯利康拿出了現金和資產,變成創新性企業公司。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我們也投資了像沛嘉這樣的公司。
  • 珠三角加快「源頭創新」腳步
    原標題:珠三角加快布局「創新航母」   新一輪產業變革前夜,珠三角加快了「源頭創新」腳步。   11月29日,廣東省實驗室建設工作現場會在深圳召開。會上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聚焦卡脖子技術,超前布局一批前沿關鍵核心技術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打造科創高地。
  • 施一公聯合創辦,這家明星藥企的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
    而諾誠健華備受業內關注的,不僅是創新藥研發的速度,還有建立了不同於常見藥企的,集藥物發現、臨床開發、生產製造等一體的一體化生物醫藥平臺。敲鑼上市,新藥有望年底上市2015年,施一公和崔霽松聯合創辦了諾誠健華,專注於腫瘤及自身免疫類疾病治療領域的國際一類新藥開發。
  • pd-1抑制劑 Keytruda(K藥)在大陸獲批上市
    據了解,今年2月,中國食品藥品監督局(CFDA)受理了pd-1抑制劑Keytruda的上市申請。經過5個多月的等待,終於,在7月25日,迎來CFDA正式批准pd-1抑制劑Keytruda上市的好消息,這無疑給很多內地患者帶來了希望。
  • 上市公司創新藥8月報告:第一梯隊在研品種近百個 主攻腫瘤藥
    為反映中國創新藥現狀、推動中國創新藥發展,證券時報8月7日正式發布「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按照新的藥品註冊管理辦法對創新藥的定義,將真正的創新藥納入指數,並進行評價。截至8月底,「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追蹤的創新藥升至565個,當月新納入25個成分樣本,指數月漲4.83%,反映出我國創新藥研發持續穩步推進。
  • PD-1/PD-L1再進醫保 中國創新藥企研發&商業化能力大PK
    2018年,作為抗癌創新藥賽道的種子選手——O藥和K藥在中國審批上市的消息如火如荼,這一年,中國跨時代的藥政改革、港交所向非盈利企業放開、生物醫藥投資環境蓬勃發展,以及上百家企業在PD-1/PD-L1賽道上的競爭,抗癌創新藥領域的火熱競爭打響了國內醫藥創新PK的第一槍。國內me too行列的第一梯隊:信達、君實、恆瑞和百濟神州的PD-1/PD-L1的研發布局逐漸清晰。
  • 如何搶灘中藥創新藥,在國際市場施展「中國功夫」?
    一些藥企試圖重新開拓這片新藍海並加快市場布局,但也有不少藥企因為中藥創新藥研發難等問題望而卻步。  那麼,國內中藥新藥研發整體環境如何?中藥新藥研發市場,還存在哪些亂象?中藥創新藥研發的難點有哪些?
  • 愛滋病已成可控慢性病 專家呼籲創新藥進醫保為感染者保駕護航
    相比多片劑方案,複方單片劑藥物體積更小,服藥更簡便,能夠提供更好的依從性,感染者一天只需服用一片藥,快速、強效、持久抑制病毒,能顯著提高感染者的生活質量。」專家呼籲創新藥納入醫保助力HIV感染者長期治療自2014年以來,全球一直在努力實現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確定的90-90-90目標。
  • 昆藥集團1類創新藥喜獲CFDA臨床批件
    近日,昆藥集團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天然藥物1類創新藥「注射用KPCXM18」喜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KPCXM18是CFDA頒布《天然藥物新藥研究技術要求(2013)》以來第一個按天然藥物1類註冊的創新藥物,目前尚無企業獲得該藥品的生產批文。1腦卒中成為健康「第一殺手」,新藥開發難突破急性腦梗死又稱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塞和腦栓塞等,約佔全部腦卒中的70%以上。
  • 免疫治療市場激增,諾獎團隊創立「非同生物」研發全球領先的創新藥
    在近幾年的生物製藥創新潮中,「免疫治療」是表現最為亮眼的技術之一。免疫治療賽道,成就了O藥、K藥這樣歷史裡程碑式的明星藥物,也湧現了一批已經上市或者即將上市的優質藥企。免疫治療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期,其中腫瘤免疫全球市場規模超千億美金。
  • 陳凱先院士:預測2030年中國特色藥、創新藥佔據中國醫藥市場主體部分
    中國網財經10月21日訊(記者 杜丁) 日前在「2020第四屆中國創新藥論壇暨中國新藥雜誌編委會」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在致辭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共應急批准19個藥物、13個疫苗開展臨床試驗,2個疫情防控用藥品上市,為奪取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勝利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