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陣容、重磅賽道、打新火爆:創新藥公司諾誠健華今日上市

2020-10-18 深響


©️資本深探原創 · 作者 | 張遙

今天,港交所推出全新「雲敲鑼」的網絡上市儀式,首次以網絡視頻形式替代金融大會堂現場上市儀式。由世界知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與崔霽松博士聯合創立的生物醫藥企業諾誠健華(09969.HK)成為首家在港股市場採用「雲敲鑼」上市的公司。

根據港交所官網3月20日披露,諾誠健華全球發售250,324,000股股份,定價為先前的最高發售價8.95港元,募資總額22.40億港元(約2.88億美元),募資淨額是20.93億港元(2.7億美元),發行市值達112億港元(約14.4億美元),在公開發售階段錄得298.75倍超額認購,一手中籤率25%。

諾誠健華成立於2015年,致力於發現、研發及商業化潛在同類最佳及(/或)首創的用於治療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藥物,招股書顯示,公司目前主要藥物研究處於臨床階段。將成為今年首家香港市場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本次諾誠健華上市由摩根史坦利和高盛集團聯席保薦。引入12位基石投資者,包括Vivo Funds、Golden Valley Global Limited(正心谷旗下美元基金)、Hankang Biotech Fund、妙城集團、Matthews Asia Funds(索羅斯旗下基金)、Rock Springs Capital MasterFund、Tiger Pacific Master Fund、Octagon Investments Master Fund、中國結構調整基金、Orient Sun Rise Global、Athos Asia Event Driven Master Fund、WT Investment。

12家機構合共認購約1.64億美元(約12.8億港元)股份,按中間價計算,約佔發售股份的59.66%,設6個月禁售期。

明星團隊、高基礎投資、前沿藥物,諾誠健華從成立之初就備受矚目,儘管還處於尚不足以實現商業化盈利的「燒錢」階段,諾誠健華本次上市已經處於高位開局。


頭頂光環出生的創新藥公司

如果僅從業務和財務上評判,諾誠健華與其他新藥公司並無太大差別,其最為亮眼的是豪華的研發團隊。

2013年,諾誠健華由世界著名結構生物學家、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博士與崔霽松博士聯合創立。招股書顯示,公司執行董事為崔霽松博士、趙仁濱博士 ;非執行董事為施一公博士、苑全紅、付山、林利軍,獨立非執行董事為張澤民博士、胡蘭、陳凱先博士。

趙仁斌博士是前PPD旗下保諾科技藥研生物學總監,曾在強生曾擔任首席科學家,擁有超過15年新藥研發經驗,擔任諾誠健華執行董事兼生物學及臨床開發策略執行總監。同時她與施一公為夫妻關係。

崔霽松博士曾任PPD公司BioDuro的執行長兼首席科學官、默克美國心血管疾病早期開發團隊負責人、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美中醫藥開發協會(SAPA)第17屆主席。擁有20餘年醫藥行業研發和公司管理經驗。

據諾誠健華介紹,公司內部研發能力由全球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博士及癌症基因組學專家張澤民博士(科學顧問)提供支持。公司已分別與施一公及張澤民訂立獨家戰略合作協議。

除去諾誠健華的創始人,施一公博士還有許多頭銜:西湖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作為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的手段進行腫瘤發生和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與重大疾病相關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細胞內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三個領域的研究。

張澤民博士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BIOPIC中心副主任、北大-清華生命科學中心高級研究員,曾任前美國GENENTECH、ROCHE公司生物信息首席科學家,是著名癌症基因組專家,在癌症研究特別是中國常見的肺癌、肝癌和腸胃癌領域有突出貢獻。
                 
施一公

諾誠健華的研發方向是研究治療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療法,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18年,全球腫瘤藥物市場規模達到1281億美元,而自身免疫藥物的全球市場規模則達到1137億美元。具有巨大的商機。
                  
                        
依靠實力強大的研發陣容,在成立不到5年的時間裡,諾誠健華研發團隊發現並研發了9種候選藥物,包括一種處於註冊性試驗的候選藥物、兩種處於I/II期臨床試驗的候選藥物及六種處於IND準備階段的候選藥物。

股權方面,招股書顯示,諾誠健華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崔霽松博士持有諾誠健華11.45%的股份,施一公博士、趙仁濱博士夫婦共計持股15.43%,HebertPang Kee Chan持有16.12%,林利軍先生(正心谷創新資本(LVC))持股比例達12.08%,而維梧資本(Vivo Capital)持股8.49%,GIC則持有5.68%。霽松博士與趙仁濱博士為諾誠健華實際控制人。

其中,林利軍是匯添富基金的創辦者和原總經理,在掌舵匯添富11年並將其帶上中國基金業第一梯隊後,2015年4月宣布離開匯添富,同年9月創辦正心谷。作為諾誠健華第三大股東,賦予了公司來自基金業的背書。

正因如此,從出生以來就頭頂明星光環的諾誠健華一直資本青睞。2016年至今,諾誠健華累計獲得融資額超過2.7億美元。


重磅新藥成為焦點

藥物開發投資具有高度投機性,需要大量的前期資本開支,且存在候選藥物將無法取得監管批准或不具有商業可行性的巨大風險。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諾誠健華分別實現營收10.2萬、161.7萬和59.3萬元人民幣,對應淨虧損3.42 億、5.54 億與3.22 億元人民幣;研發開支分別為6290萬元、1.497億元與9480萬元。

由於新藥開發從藥物發現階段到可用於患者治療通常需要花費幾年時間,以目前的研發進度來看,預期在至少未來幾年經營開支還會增加。而要評估其未來的收益,就需要看公司正在研發中的藥物是否值得期待。
                 
來源:諾誠健華上市招股書

在諾誠健華目前擁有的9種候選藥物之中,研發最快的品種是是第二代BTK抑制劑奧布替尼(ICP-022),用於治療多種B細胞惡性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BTK全稱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是 B 細胞受體信號傳導通路的一種關鍵信號分子,是各種淋巴瘤(主要是NHL)中細胞增殖和細胞存活的重要調節劑。當B細胞出現異常,通常就會引發癌症。而BTK抑制劑可以通過抑制惡性 B 細胞中的 BTK 蛋白質,進而抑制腫瘤細胞複製和轉移。
                         
資料來源:安信證券

目前,在全球僅獲批3款BTK抑制劑,分別是強生的伊布替尼 (Ibrutinib)、阿斯利康的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zanubrutinib)。

與傳統療法相比,BTK抑制劑的副作用更少。第一代BTK抑制劑ibrutinib可能會誘發脫靶效應,相比第一代,第二代BTK抑制劑顯示出更優異的療效及較少的脫靶性。

其中,伊布替尼 (Ibrutinib)是第一代BTK抑制劑,阿卡替尼(Acalabrutinib)與澤布替尼(zanubrutinib)為第二代BTK抑制劑。諾誠健華正在研發的奧布替尼(Orelabrutinib)也屬第二代BTK抑制劑。

作為已上市藥物,伊布替尼是諾誠健華奧布替尼目前的直接競爭對象。伊布替尼(Ibrutinib)是全球首個口服的BTK(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伊布替尼於2017年在中國推出,並於2018年底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是截至2020年1月31在中國銷售的唯一一款BTK抑制劑,商品名為「億珂」2019 年伊布替尼全球銷售額突破80.85億美元,較同期增長30.30%,成為全球暢銷藥TOP5。

而在潛在競爭產品中,招股書稱,根據迄今為止可用的臨床前及臨床數據,公司認為奧布替尼是當前在中國及美國廣泛臨床計劃中接受評估的,一種潛在同類最佳、高選擇性及不可逆BTK抑制劑,具有副作用較小及每日給藥一次的優勢。
                 

在2019ASH會上,諾誠健華公布了奧布替尼CLL/SLL和MCL兩項II期臨床數據。2020年3月17日,諾誠健華1類新藥「奧布替尼片」新適應症上市申請獲CDE承辦。是繼2019年11月奧布替尼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報上市之後的第二個適應症。

除了ICP-022(奧布替尼)之外,還有兩個品種在1期臨床早期,都是小分子產品。
ICP-192(泛FGFR 抑制劑),是一種為治療多種實體瘤而研發的強效、高選擇性且不可逆的小分子泛FGFR抑制劑。

從目前的臨床前數據來看,與全球唯一獲準選用的泛FGFR抑制劑強生的厄達替尼erdafitinib(Balversa)的報告數據相比,ICP-192對FGFR1-4有類似的抑制狀況。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信號異常已在大量實體瘤中被觀察到,包括肝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尿道上皮癌、膽管癌、頭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目前正在中國進行ICP-192的I/IIa期研究,以確定其對實體瘤患者的MTD及/或OBD及PK/PD。

ICP-105( FGFR4抑制劑 ),是一種主要為用於治療晚期HCC而研發的強效及高選擇性FGFR4抑制劑。

目前市面上並無FGFR4抑制劑。公司是唯一一家自行發現並開發臨床階段FGFR4抑制劑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ICP-105的臨床前數據證明於 HCC小鼠模型中存在強大的抗腫瘤療效。目前正在中國進行I期試驗,以評估ICP105作為單一療法對實體瘤患者的療效。

招股書表示,公司此次募資也主要用於快速推進核心產品奧布替尼以及用於治療FGFR信號異常實體瘤的ICP-192及ICP-105的研發,並加速探索各產品全球化進程。

相關焦點

  • 施一公聯合創辦,這家明星藥企的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
    而中關村有這樣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成立4年半的時間已擁有9項在研新藥產品,在5年內已有4款新藥獲批臨床,更有一款備受市場矚目的「明星」創新藥有望年底上市。而且,成立不到5年的時間,這家公司已經在港交所敲鑼上市。
  • 上市公司創新藥8月報告:第一梯隊在研品種近百個 主攻腫瘤藥
    其中,上市藥企和一批創新藥公司成為我國新藥創製的主力軍,不同梯隊上市公司布局創新藥的策略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創新藥概述「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8月底的565個成分樣本,來自於87家上市藥企(包括在國內、香港和美國上市的公司)和196家非上市藥企的創新藥。其中,87家上市藥企貢獻了311個,佔比超過五成。
  • 雙抗創新藥賽道龍頭——康方生物科技港交所掛牌上市!
    國內雙抗創新藥賽道龍頭康方生物科技登陸資本市場2020年4月24日,粵港澳大灣區生物科技創新企業50強企業—康方生物科技(開曼)有限公司(股份代碼:9926.HK,以下簡稱「康方生物科技」)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完成了從「雙抗賽道龍頭公司」向「港股生物醫藥明星股
  • PD-1,創新藥公司的「屠宰場」
    其中,K藥、達伯舒以及艾瑞卡,佔據了70%左右的市場份額。 比起相對冷清的PD-1銷售境況,這個賽道的玩家可要熱鬧不少。目前,已經在港交所上市的創新藥公司就已經接近30家,總市值超過6000億人民幣。其中,PD-(L)1幾乎成了每家公司的必備產品。
  • 東吳證券--醫藥生物行業跟蹤周報:創新藥公司出路在哪裡?全球專利...
    雖然恆瑞等創新藥公司股價暴漲,但國內創新藥企業的出路在哪 裡?國際化能力方顯重要。一方面國內創新藥環境整體上依然不錯,臨 床批件、新藥審批、進醫保等全面提速,但創新藥國談仍限制創新藥天 花板;另外一方面,創新藥企業的國際化需要提到更重要的議程上,走 出去能力凸顯重要。
  • 落地首個抗癌靶向藥,諾誠健華進入商業化階段
    其次,它採用了一個創新的固體分散體技術,這是中國第一例利用這種方法製作一個藥,直接導致它吃了之後生物利用率很高,病人和病人之間暴露量差別也會很小,帶來百分之百靶點佔有,所以它的有效性就非常好,一天吃一次就夠了。另外,她還指出,進口BTK抑制劑國內上市的時間相對比較短,競爭不像海外那樣激烈。「我們雖然是第三,但是和第二很近,和第一差得也沒有那麼遠。」
  • 2020年已有10款國產創新藥獲批上市
    也是全球首個中位無進展生存期超過1年(二線使用)的三代EGFR-TKI,它的上市給臨床醫生提供新選擇。2019年12月,澤布替尼通過FDA批准在美上市,用於治療先前至少接受過一次治療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患者,成為中國首個在美上市的中國本土創新藥。這一裡程碑事件,也被稱之為本土新藥出海「零的突破」。
  • 抗病毒重磅新藥來襲!10月兩款創新藥獲批上市
    2020年前十個月美國FDA已經陸續批准了42款創新藥物,包括32個新分子實體(NME)和10個新生物製品。,數量雖少,但都是屬於全身用抗病毒的重磅藥物。Veklury(瑞德西韋)上市,用於治療12歲及以上、體重至少40千克的兒童和成年患者。
  • 科興製藥科創板上市:國內重組蛋白龍頭 聚焦生物藥主賽道
    科興製藥科創板上市:國內重組蛋白龍頭 聚焦生物藥主賽道 2020-12-19 11:25:03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 中國本土創新藥上市提速 與進口藥同臺PK不示弱
    日前,A股創新藥公司恆瑞醫藥公告稱,收到國家藥監局核准籤發的關於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臨床試驗通知書》。這也意味著,繼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和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之後,卡瑞利珠單抗將成為第三個上市的國產單抗藥,為更多腫瘤病人帶來生的希望,並與進口的Keytruda(K藥)Opdivo(O藥)在同一起跑線上爭奪市場份額。
  • 新品密集獲批科倫藥業創新藥未來可期
    截至12月上旬,科倫藥業年內獲批新產品及通過一致性評價藥品共計19項,2017年3月至今累計56項,顯示公司在研發創新上的持續投入正進入密集收穫期。體現在業績上,今年公司新藥板塊逆勢增長。唑來膦酸注射液為2019版國家醫保目錄品種,2019年該藥中國銷售額為9.2億元。無獨有偶,今年7月25日公司公告鹽酸伐地那非片獲得國家食藥監局核發的藥品註冊證書,也是國內首仿獲批上市,將在公司已獲批的鹽酸達泊西汀片(按化藥4類獲批,通過一致性評價)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男科領域產品線。
  • 愛爾眼科吳士君:註冊制是上市公司的新賽道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中證網(記者 昝秀麗)愛爾眼科董事、副總裁兼董秘吳士君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證券法已於3月1日實施,新證券法明確全面推行註冊制,強化市場監管,注重保護投資者權益,大幅度提高了違法成本,在市場化、法治化上邁出了質變的一步。註冊制是上市公司競爭的新賽道。
  • 「大佬」投資了哪些賽道?8月投融市場全解析
    據媒體消息稱,餐飲連鎖品牌海底撈於8月30日下午通過港交所聆訊,擬融資規模10億美金,公司總估值100億美金,按照計劃,海底撈將於9月下旬正式掛牌上市。為了順利赴港上市,海底撈在去年大幅擴張,據悉,2017年新開近百家店,其計劃2018年開設180-220家新餐廳,並且海底撈在國際化擴張路線上也在不斷拓展。
  • 2020中國資本年會11月28日召開,將聚焦經濟新賽道
    11月28日,由第一財經、價值線研究院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資本年會將在江蘇無錫舉行,本屆年會的主題是 「聚焦中國經濟新賽道」。全國上市領先地區政府官員、經濟學家、投行領袖、優秀上市公司董事長等將齊聚一堂,探索中國經濟未來之路,藉以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質量循環、高效發展。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國經濟艱難異常。
  • 答卷2020|施一公:從清華副校長到身家20億港元的明星企業家
    從清華大學副校長到西湖大學校長,自帶流量的施一公擁有多重身份,而進入到「魔幻」的2020年,施一公又多了一個新「標籤」——身家20多億港元的明星企業家。今年 3 月 23 日,諾誠健華 -B(09969. HK)(下稱「諾誠健華」)以「雲敲鑼」的方式登陸港交所,其聯合創始人包括施一公和國家級人才項目專家崔霽松等。
  • ...指數漲1.4% | 貝達藥業重磅新藥獲批上市,多家公司布局肥胖症藥物
    11月19日,貝達藥業的重磅創新藥——鹽酸恩莎替尼膠囊獲批上市,成為「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成分樣本中第四個獲批上市的品種。在11月13日至11月19日的發布周期內,來自普洛藥業、先聲藥業、榮昌生物、加科思等的9個創新藥獲批臨床,我們將其納入了「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在創新藥審批取得進展,以及新成分的納入推動下,「人民金融·創新藥指數」延續漲勢。
  • 百濟神州:中國腫瘤創新藥龍頭還是燒錢黑洞?
    討論中國創新藥的發展,一個繞不開的存在就是百濟神州。  百濟神州是一家專注於腫瘤創新藥研究、商業化與生產的生物科技公司,其於2010年10月在北京創立,創始人為歐雷強和王曉東博士。
  • 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賽道分析
    這也是繼鹽酸埃克替尼(凱美納)之後,貝達藥業的第2款上市的創新藥,也是首個國產ALK抑制劑,至此又一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賽道出現國內藥企的身影。我國是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的國家,非小細胞肺癌又佔據肺癌的85%左右。由於非小細胞肺癌前期發展緩慢,因此很多患者求醫並確診時已經中晚期或發生轉移。
  • 諾誠健華在港上市,河南老鄉施一公躋身10億
    3月23日,諾誠健華-B(09969.HK)在港交所「雲敲鑼」掛牌上市,成為2020年首隻登陸港交所的生物醫藥科技股。而相比諾誠健華上市,更受市場關注的是其創始人:施一公,全球著名結構生物學家、西湖大學校長。他因持有該公司的股份,成功躋身10億元富豪俱樂部。
  • 李氏大藥廠分拆兆科眼科赴港IPO,眼科賽道真的遍地黃金?
    創新藥+仿製藥兩條管線稍顯特別兆科眼科由李氏大藥廠分拆上市,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未盈利生物眼科製藥公司。其產品管線包含23種候選藥物,涵蓋影響眼前節及眼後節的多數主要眼科疾病及症狀。公司的產品包含創新藥和仿製藥,目前進入臨床階段的創新藥產品包含3款,環孢素A眼凝膠進度最快,已經進入臨床Ⅲ期,ZKY001(胸腺素β4的功能片段)和TAB014(貝伐單抗)分別處於臨床Ⅱ期和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