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神州:中國腫瘤創新藥龍頭還是燒錢黑洞?

2021-01-09 網易

  討論中國創新藥的發展,一個繞不開的存在就是百濟神州。

  百濟神州是一家專注於腫瘤創新藥研究、商業化與生產的生物科技公司,其於2010年10月在北京創立,創始人為歐雷強和王曉東博士。歐雷強曾經擔任過專注腫瘤領域的生物醫藥企業Genta公司的聯席執行長、專注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療法的生物製藥企業Galenea的執行長,生物技術公司創業經歷豐富。

  而王曉東博士的簡歷更為耀眼,王曉東1963年出生於河南新鄉,其於1985年赴美留學,1991年獲得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02年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3年被聘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2006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2013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因此頂級的科學+商業創始團隊讓百濟神州從誕生就註定不同凡響。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跨國藥企背書(默克、新基、安進)以及頭部PE機構(高瓴資本)的加持。

  

  光芒背後,我們看到驅動公司的戰略是:一,高舉高打,國際化發展思路貫穿始終,全球化研發及臨床策略;二,專注腫瘤創新藥的同時通過BD注重與跨國藥企進行戰略合作,收益風險共擔。同時對國外一些biotech公司的處於開發後期的前沿新藥的國內權益進行投資,以實現彎道超車。

  隨著公司的發展,公司的BD策略被證明是十分成功的:與安進的合作成功的分散了風險,增厚了管線,同時對LEAP公司DKN-01和ymeworks公司ZW49的投資都廣受好評。

  但是公司全球化研發臨床的策略,卻帶來了被廣泛詬病的財務問題:公司燒錢的速度實在太快,與此同時,收入產出似乎不成正比,一方面公司研發支出比恆瑞多一倍,但管線厚度卻不及;另一方面,公司大量投入國際臨床資源的PD-1和BTK產品均非FIC,且公司BTK澤布替尼和FIC伊布替尼在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頭對頭臨床試驗中失敗,顯示並沒有優效性更是加重市場疑慮,百濟高舉高打的燒錢戰略,是否真的合理?

  本文旨在梳理百濟神州的行業現狀、財務情況、腫瘤管線來說明公司未來發展的機遇和存在的問題。同時梳理百濟管線,百濟未來的跟蹤核心要點是:一,BTK澤布替尼在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這一核心適應症進展;二,PD-1替雷利珠單抗在肺癌、胃癌核心適應症進展;三,公司研發支出是否能夠匹配公司BTK和PD-1兩大產品商業化進展,研發支出是否依然超高速增長引起公司資產負債表惡化。

  下面是具體的分析。

  行業分析:腫瘤創新藥行業需求和滲透率的不斷提升

  得益於頂級的創業團隊,百濟神州從創立就瞄準了一條黃金賽道:腫瘤創新藥。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19-2023年全球藥物市場CAGR約5%,2023年達約1.6萬億美元,全球腫瘤市場CAGR約為11%,2023年達2500億美元,佔全球藥物市場的16%,明顯高於全球處方藥市場增速。

  全球腫瘤市場高速發展,中國腫瘤市場增速更快。2019-2023年中國藥物市場CAGR約7%,2023年達3220億美元,中國腫瘤市場CAGR為14%,2023年達450億美元,佔中國藥物市場的14%,明顯高於全球腫瘤市場增速。

  而未來中國腫瘤藥市場的高增速可能進一步加速,主要有三個原因。

  1,我國腫瘤藥需求不斷增加,市場不斷擴容。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腫瘤歷年發病人數為235.23/10萬人,2015年為285.83/10萬人,五年間CAGR達3.97%,我國惡性腫瘤新發患者數CAGR增速較高。

  2,我國對惡性腫瘤治療方式以化療為主,因此療效更好的免疫療法和靶向治療滲透率增加是必然。此外,免疫療法和靶向治療的普及料將普遍延長腫瘤患者生存率,存量用藥需求可能擴大。

  過去我國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方式還是以傳統化療為主,免疫療法和靶向治療方向的腫瘤創新藥滲透率較低。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顯示,在中國銷售額前十大腫瘤藥物中有 5 種是化療藥物。根據GEN雜誌統計顯示,2018年全球十大暢銷腫瘤藥物中有8種是分子靶向藥或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無一是化療藥物。

  此外,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2015 年中國五年生存率為37.20%,而美國2015年美國五年生存率為67%。中國五年生存率仍有望不斷提高。預計未來我國需用藥的腫瘤患者人數將維持增長。

  3,政策支持腫瘤創新藥參加醫保談判,未來腫瘤創新藥可及性可能大大增強。

  2019 年,信迪利單抗(信達生物)以降幅 64%的價格成為唯一一家進入國家醫保的PD-1產品。考慮到biotech較傳統國內醫藥巨頭銷售方面的劣勢,通過適當降價進醫保可能讓管線迅速放量。

  因此,考慮到行業需求和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再加上政策的扶持,腫瘤創新藥賽道說是一條黃金賽道也不為過。不過正因為這是一條黃金賽道,導致公司的要面對的競爭也非常激烈。

  百濟財務分析:四年研發費用高達135.4 億元

  公司仍處商業化早期階段,核心管線產品BTK抑制劑澤布替尼2019 年11月在美國上市、PD-1抗體藥物替雷利珠單抗2019年12月底在中國上市,因為核心產品剛上市不久,還未能提供實際收入,因此公司當前收入主要來自專利授權、商業違約金和新基三款授權商業化產品。

  2017年,百濟神州與跨國藥企血液腫瘤龍頭公司新基的交易,將其PD-1替雷利珠單抗的部分海外權益的出售給新基,獲得了新基2.63億美元的預付款、1.50億美元的股權投資以及新基三個商業化產品(來那度胺、白蛋白紫杉醇、阿扎胞苷)在中國的權益。之後這筆交易在2019年因新基被百時美施貴寶收購而終止,公司收到1.5億美元違約金並收回替雷利珠單抗全球開發及商業化權利,但百濟神州依然保留了新基三個商業化產品的中國運營權。

  公司的收入主要即來自新基的三款商業化產品的中國運營銷售收入。此外百濟神州通過預付授權費、研發開發報銷、研發服務的方式獲得合作收入。

  

  2018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6億元,同比下降16.85%,主要原因是當年未能獲得藥品轉讓授權的預付款。其中淨產品收入高速增長463%,但由於研發投入增多,2018年公司歸母淨利潤為-46.2億元,同比虧損加大。

  2020年3月3日,百濟神州公布2019年業績報告。全年收入4.3億美元,同比增長116%,主要原因是與新基就終止合作協議獲得的1.5億美元和以及產品收入的增加。其中,全年產品收入2.2億美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70%,保持高速增長。不過考慮2019年百濟神州研發投入高達9.27億美元(同比增長36%)以及銷售、一般及行政管理費用為3.9億美元(同比增長98%),公司歸母淨利潤為-9.49億美元(-66.2億人民幣),同比虧損進一步加大。

  2016年至2019年,百濟神州年研發費用分別為6.8億元、17.5億元、46.4億元和64.7億元。2016年以來,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高達135.4億元。

  對於高昂的研發費用,百濟相關人士稱:「2019年一共開展了15個三期臨床試驗,其中全球性的臨床試驗有9個,因此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帶來了研發投入的增加。」

  百濟年報則稱:高昂的研發費用主要歸因於澤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單抗關鍵性臨床試驗持續進行的患者入組和擴展,後期候選藥物的註冊登記,商業化前生產和供應,以及臨床前項目的擴展。

  綜上可知百濟高額的研發費用主要是花在了澤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單抗的臨床試驗上,因此我們在管線分析中也會著重分析這兩款藥物的前景,是否能收回高昂的研發成本。

  

  百濟腫瘤管線分析:BTK頭對頭失敗 PD-1面臨強烈競爭

  百濟神州的管線布局主要分為自研以及合作兩部分。

  1百濟自研管線。

  百濟神州產品主要包括5種內部開發藥物,分別為:血液腫瘤領域的澤布替尼(BTK抑制劑)於 2019 年11月FDA獲批;PD-1抗體藥物替雷利珠單抗2019年12月底在中國獲批上市;3 款在研藥物:卵巢癌、乳腺癌領域的新藥Pamiparib(PARP抑制劑)正在全球開展III期臨床(進展緩慢已降為II期,入組120人);PD-L1單抗和Raf抑制劑正在開展全球I期臨床,由於這兩項藥物處於開發早期,故我們暫時不對其進行深入分析。

  1.1 澤布替尼

  2019年11月,澤布替尼獲得FDA批准上市治療復發難治的套細胞淋巴瘤(MCL),成為第一個在美獲批上市的中國自主研發抗癌新藥。

  澤布替尼為 Bruton 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BTK是B細胞抗原受體(BCR)信號通路中的關鍵激酶,B細胞惡性癌變是導致血液瘤的直接原因,而靶向殺死癌變的B細胞,就可以控制血液瘤的發展阻斷BCR誘導的BTK活化及其下遊信號傳導,從而抑制某些惡性 B 細胞的生長,最終可造成B細胞的死亡。

  而BTK抑制劑的主要治療領域就是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分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非霍奇金淋巴瘤佔所有淋巴瘤患者的比例約為 86%。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佔約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76%。主要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濾泡性淋巴瘤(FL)、邊緣區淋巴瘤(MZ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SLL/CLL)、套細胞淋巴瘤(MCL)。

  艾伯維和強生公司旗下的伊布替尼作為全球首款BTK抑制劑,2013 年美國上市。迄今為止,伊布替尼已獲批5種B細胞血液瘤以及包括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在內總共6種疾病領域。自上市以來,伊布替尼全球銷售額快速上升,2018年的全球銷售額達44.54億美元。伊布替尼也是國內目前唯一獲批的BTK抑制劑。2017年8月國內獲批適應症為二線治療套細胞淋巴瘤(MCL)和二線治療小淋巴細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SLL/CLL),其中SLL/CLL於2018年7月成為一線治療方案。

  阿斯利康公司的阿卡替尼於2017年10月獲 FDA 批准上市用於治療套細胞淋巴瘤,是全球第2個上市的 BTK 抑制劑。與伊布替尼相比,阿卡替尼具有更好的選擇性且毒副作用較小,目前阿卡替尼處放量初期,2018 年銷售額為6200萬美元,2019年前三季度1.08億美元,銷售額增長迅速。

  澤布替尼則是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第二代BTK抑制劑。澤布替尼作為新型的BTK抑制劑相對於伊布替尼和阿卡替尼具有一定的治療優勢,有更高選擇性降低「脫靶」效應以及更高的安全性。

  2019年11月15日,美國FDA宣布澤布替尼以「突破性療法」、「優先審評」獲準上市,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成年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不過套細胞淋巴瘤(MCL)發病人數較少,中國每年MCL新發病例數約為1000例,而美國則約為3000例。

  因此澤布替尼的核心還是未來適應症的拓展,其中重點是小淋巴細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SLL/CLL)。SLL和CLL是歐美較常見的一種血液系統腫瘤,美國的發病率約為4.5/10萬,可由伊布替尼單藥或與奧比妥珠單抗聯合治療。目前,約有50%的CLL新患者正在使用BTK抑制劑治療。而澤布替尼對SLL和CLL的臨床試驗尚處於早期,需要持續跟蹤。

  另外澤布替尼正在拓展的適應症包括濾泡性淋巴瘤(FL)和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DLBCL)。目前,對於FL,百濟神州正在進行一項澤布替尼+阿妥珠單抗聯合用藥與阿妥珠單抗單藥治療的頭對頭全球II期臨床試驗。濾泡性淋巴瘤(FL)約佔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20%。2018年美國約有14000名新診斷的FL患者,中國約5600名。目前,對於DLBCL,百濟神州的臨床研究處於劑量擴展的II期。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佔比最高的亞種,佔比達40%。這兩個適應症的進展依然需要跟蹤。

  此外,因為伊布替尼有一定的耐藥問題,所以與伊布替尼的競爭中,百濟開展了澤布替尼各種聯合用藥的臨床試驗。澤布替尼聯合Obinutuzumab(CD20單抗)用於治療FL適應症已經開展全球II關鍵臨床試驗。澤布替尼聯合替雷利珠單抗治療B細胞淋巴瘤已經開展全球Ib 期臨床試驗。公司還計劃開展澤布替尼聯合利妥昔單抗用於一線治療MCL的全球III期臨床試驗。

  澤布替尼在中國也已有兩項適應症提交NDA申請並獲得優先受審權,包括復發/難治性套細胞淋巴瘤(r/r MCL)、復發/難治性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r/r CLL/SLL)。不過考慮到澤布替尼已批和在研適應症在中國的患者比例較小(MCL和CLL/SLL適應症在中國的患者比例較小),因此澤布替尼的核心在於針對美國患者的適應症拓展以及聯合用藥臨床試驗的進展。

  競爭格局方面,目前全球約有22家藥企開展BTK抑制劑臨床研究,其中伊布替尼、阿卡替尼、澤布替尼獲批上市,奧布替尼(ICP-022,諾誠健華)正處於中國NDA階段。

  此外,澤布替尼和伊布替尼在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的臨床試驗中顯示並沒有優效性。儘管澤布替尼獲得更高的VGPR+CR(緩解率數值),但未達到統計學顯著。ASPEN試驗是首個比較兩個BTK抑制劑療效的III期隨機臨床試驗,該試驗主要臨床終點是VGPR+CR率,其中試驗組澤布替尼組VPGR+C率為28.9%,對照組伊布替尼組VGPR+CR率為19.8%。雖然試驗組獲得更高的VGPR+CR率,遺憾的是P值為0.0116 (>0.05),未達到統計學顯著,因而未達到主要臨床終點。

  值得注意的是ASPEN試驗被認為是較為激進的,因為其證明的是相對FIC伊布替尼的優效性而不是非劣性。有市場評論稱,百濟作為biotech,相對於艾伯維(伊布替尼)與阿斯利康(阿卡替尼)這種擁有強大本土市場銷售實力的具有先天劣勢,只能激進的證明優效性以破局,而ASPEN試驗的失敗則為澤布替尼未來的商業化蒙上了一層陰影,趕超FIC可能機會不大。

  不過,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和澤布替尼已經獲批的套細胞淋巴瘤(MCL)都是相對較小的適應症,而慢淋白血病(CLL)適應症中頭對頭與伊布替尼以及慢淋白血病一線(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的臨床結果對於澤布替尼未來的商業化前景更有決定性影響。

  澤布替尼在CLL適應症與伊布替尼進行頭對頭比較,該試驗名稱為ALPINE,於2018年11月啟動, 計劃入組400人,主要終點為ORR。預計該試驗將於2020年完成。伊布替尼與慢淋白血病一線(與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對照)目前處於臨床III期。

  總而言之,澤布替尼適應症布局廣泛,未來CLL、FL和DLBCL適應症的拓展,與利妥昔單抗等聯合用藥臨床試驗的進展都會對澤布替尼未來商業化前景影響巨大,其中CLL適應症與伊布替尼和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的頭對頭結果更是核心關鍵,考慮到國際臨床試驗的巨大成本,百濟已經為此投入的龐大研發成本,這一頭對頭試驗某種程度上對百濟來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如果失敗,股價劇烈調整可能就在眼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百濟一線CLL與苯達莫司汀+利妥昔單抗的頭對頭並無意義,與Obinutuzumab+Chlorambucil對標更為合適。

  1.2 替雷利珠單抗

  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是一款人源化IgG4 抗 PD-1單克隆抗體,設計目的是為避免與巨噬細胞表面效應細胞FcγR結合進而激活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以減少其對T-效應細胞的負面影響。替雷利珠抗體是目前唯一在恆定區Fc段進行改造的PD-1抗體。與其他PD-1抗體相比,替雷利珠單抗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在抗體恆定區進行的改造,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與具有Fcγ受體的II型巨噬細胞結合來提高PD-1抗體的抗腫瘤活性,同時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與其他免疫細胞的潛在負面相互作用。

  2019年12月28日,百濟神州公告:公司抗 PD-1 抗體藥物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獲NMPA批准用於治療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 cHL)患者,成為國內上市的第 6 款PD-1藥物。

  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約佔霍奇金淋巴瘤的95%。隨著標準一線化療方案的廣泛應用,cHL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有明顯改善。但仍有15%-30%的患者經過一線治療後復發或難治。而替雷利珠單抗在R/R cHL關鍵性II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基於獨立評審委員會(IRC)進行評估的客觀緩解率為76.9%,其中完全緩解率為61.5%。替雷利珠單抗在霍奇金淋巴瘤適應症單臂試驗中顯示出同類最高完全緩解率(CR)。

  2019年5月,NMPA受理了替雷利珠單抗尿路上皮癌適應症上市申請,後者成為該適應症國內唯一一家NDA的PD-1產品。尿路上皮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之一,替雷利珠有望成為獲批該適應症的首個國產PD-1藥物。我國尿路上皮癌患者池為7.2萬人/年,有券商測算對應市場規模為19.56億元。

  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列第一位的癌症,我國每年肺癌發病約78.1萬人,死亡病例約62.6 萬人。此外消化道腫瘤亦是我國主要的惡性腫瘤。面對核心適應症,替雷利珠單抗正在全球範圍內作為單藥療法及聯合療法開發布局在肺癌和消化道腫瘤的臨床試驗,其中替雷利珠單抗針對一線鱗狀非小細胞肺癌臨床III期已經成功,小細胞肺癌和二線非小細胞肺癌均已進入臨床III期;針對肝癌一線、一線/二線食管鱗癌和一線胃癌也均已在全球開展臨床III期實驗。

  目前在中國肺癌患者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佔總肺癌患者的 70%-80%。針對肺癌多亞型的治療方案仍然是臨床未被滿足的需求。2020年1月21日,百濟神州宣布替雷利珠單抗聯合兩項化療方案用於治療一線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關鍵3期臨床試驗在計劃的期中分析中,經獨立評審委員會(IRC)評估,達到提高無進展生存期(PFS)這一試驗主要終點。

  考慮到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單抗治療效果優異且核心適應症布局全面,有券商預測公司的 PD-1 銷售峰值有望達到82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預計今年阿特珠單抗和德瓦魯單抗同樣獲批,屆時國內市場將形成4個進口產品和4個本土產品的充分競爭市場格局,而且Keytruda已獲得三項肺癌一線的上市批准。2020年3月,恆瑞卡瑞利珠單抗二線肝癌適應症上市申請也獲得NMPA批准。此外去年,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更是超預期降價64%進入國家醫保。

  也就是說,今年替雷利珠單抗將同時面臨賽道擁擠、競爭對手適應症拓展領先和醫保談判降價的壓力,公司是否一定會在PD-1市場取得較好經營成果,其實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1.3 Pamiparib PARP抑制劑

  Pamiparib是百濟研發的PARP抑制劑。2013年10月,百濟神州將兩個在研產品Pamiparib(PARP抑制劑)、Lifirafenib(RAF抑制劑)海外權益出售給德國默克,獲得裡程碑款6.65億美元。2015年10月,公司從德國默克回購了Pamiparib海外權利。

  目前Pamiparib多項臨床試驗正在開展當中,進入臨床III期的有一線鉑敏感胃癌和二線鉑敏感復發性卵巢癌維持治療。不過由於入組低於預期,百濟已經把Pamiparib對一線鉑敏感胃癌臨床研究降為II期。

  PARP指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對DNA損傷修復發揮作用,目前PARP最主要的治療機制是 BRCA1/2突變細胞的合成致死。合成致死是指DNA鏈受到損傷時,PARP-1和BRCA1/2蛋白會共同修復受損DNA鏈。BRAC突變主要生在在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前列腺癌、胃癌等實體瘤也均有涉及。從患者群體來看,PARP抑制劑的應用前景十分廣泛。且隨著聯用方案及適應症拓展,PARP抑制劑有望成為小分子廣譜抗癌藥,具備良好的市場前景。

  目前全球有四款PARP抑制劑,主要用於治療卵巢癌及乳腺癌。包括奧拉帕利(Lynparza)、盧卡帕利(Rubraca)、尼拉帕利(Zejula)和他拉唑帕利(Talzenna)。全球首款PARP抑制劑——阿斯利康的奧拉帕利於2014年12月獲 FDA 批准上市,於2018年8月獲得NMPA批准進口上市。2018 年奧拉帕利全球銷售額為6.47億美元,同比增長 118%。

  目前國內PARP抑制劑處於起步階段,除阿斯利康 PARP 製劑奧拉帕利外,暫無國產產品上市。國產PARP抑制劑中,恆瑞醫藥(92.870, 1.17, 1.28%)的氟唑帕利已經申報NDA、百濟神州BGB-290膠囊、再鼎醫藥Niraparib膠囊進入臨床 3 期,其餘均處於臨床早期階段。

  有券商假設 PARP抑制劑在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的滲透率達到50%,非小細胞肺癌、尿路上皮癌滲透率達到10%,Pamiparib 市場份額在15%-20%之間,預計其銷售峰值將達到34億元。

  2 合作管線

  百濟神州除了自有管線外還存在大量合作管線,這些合作管線又分為兩種模式:一是海外製藥巨頭企業的戰略合作;二是通過BD團隊對國外一些biotech公司的處於開發後期的前沿新藥的國內權益進行投資。

  2.1 巨頭戰略合作

  百濟神州從創立之初就十分重視與國際醫藥巨頭的合作。

  2013年,百濟神州將兩個在研產品 Pamiparib(PARP抑制劑)、Lifirafenib(RAF抑制劑)海外權益出售給德國默克,獲得裡程碑費用6.65億美元,解決了公司發展初期資金問題。

  2017年,百濟神州完成與新基的交易,將其PD-1替雷利珠單抗的部分海外權益的出售給新基,獲得了新基 2.63億美元的預付款、1.50億美元的股權投資以及新基三個商業化產品(來那度胺、白蛋白紫杉醇、阿扎胞苷)在中國的權益及 1 種在研藥物(Avadomide)在中國區的授權許可,這筆交易在2019年因新基被百時美施貴寶收購而終止,但百濟神州依然保留了三個商業化產品的中國運營權,且獲得1.5億美元的違約金。

  2019年,百濟神州與跨國製藥公司安進進行戰略合作,百濟神州獲得27億美元股權融資(安進以27億美元現金購入百濟神州20.5%的股份)、獲得安進三個商業化產品地舒單抗、卡非佐米、倍林妥莫雙抗在中國5-7年的部分商業化權益,在此期間,兩家公司將平等分享利潤和損失。同時獲得在全球範圍內與安進共同開發其腫瘤領域20個在研產品的權益(包括潛在重磅新藥 AMG510)。

  未來,安進在研的20款抗腫瘤藥物如果有任何一款在中國獲批上市,百濟神州將會在獲得批准後長達7年的商業化權利,並可以永久保留總計至多6款藥物(不包括AMG 510)的中國權益。雙方於商業化期間平分利潤和和虧損。商業化期滿後,百濟神州有權保留一種產品,並獲得未保留產品額外5年的在中國的特許使用費。百濟神州將與安進共同承擔全球範圍內的開發費用,合作期間貢獻的開發服務和現金總價值至多為12.5億美元。

  目前地舒單抗已於中國獲得批准,而卡非佐米和倍林妥莫雙抗正處於後期臨床開發階段和 NDA 階段。通過與安進的合作,百濟神州在 2020 年預計將擁有8款商業化產品和30 個以上的在研品種。

  百濟神州之前因為全球臨床策略已經消耗了大量研發資金,而通過與安進的合作一方面獲得了商業化所需的資金,一方面公司獲得了安進的商業化和在研產品的權益,大大增強了公司的管線厚度,可謂是神來之筆。

  具體到安進的三個商業化產品地舒單抗、卡非佐米、倍林妥莫雙抗上。

  地舒單抗海外適應症為多發性骨髓瘤及實體骨瘤轉移、骨巨細胞瘤和高鈣血症。同成分的另一商品名藥品 Prolia的適應症為:骨質疏鬆症等。有券商測算地舒單抗可能在中國實現約20 億元峰值銷售。

  卡非佐米是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海外適應症為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有券商測算卡非佐米有望實現接近10億元峰值銷售額。

  倍林妥莫雙抗是一種抗CD19 x 抗CD3 雙特異性(BiTE)抗體,用於微小殘留病+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復發或難治性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其治療領域較窄,有券商測算其峰值銷售額約為2億人民幣。

  總而言之,與國際製藥巨頭的戰略合作貫穿百濟發展始終,顯著的帶動了公司的發展和管線厚度,而且使公司在重磅產品未能商業化前期能夠繼續保持高額研發支出,降低了公司的風險。

  2.2 biotech產品合作

  公司在與國際製藥巨頭的戰略合作的同時,公司也很重視與biotech公司通過產品引進達成產品合作,布局潛力產品並增強與自有管線聯用協同。

  公司從Mirati引進Sitravatinib在亞洲(日本除外)、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地區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獨家權益,Sitravatinib是一款在研VEGF抑制劑,與公司核心產品替雷利珠單抗聯用有望在多個適應症解決PD-1 不應答及 PD-1 耐藥患者的需求。

  百濟還引進Zymeworks的ADC藥物ZW25、ZW49,布局乳腺癌領域潛在Best-in-Class的HER2 抗體類及HER2抗體-ADC類藥物。公司還引進了BioAtlas的條件性激活CTLA-4單抗,解決PD-1與CTLA-4聯用的毒性及耐受問題。

  同時公司還會引進一些罕見病特效藥的中國權益,司妥昔單抗和地努圖希單抗。其中司妥昔單抗用於治療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結增生症,地努圖希單抗用於治療兒童高風險神經母細胞瘤。百濟還與Leap公司合作了DKN-01項目,DKN-01聯合帕博利珠單抗主要二線治療胃癌。

  值得肯定的是,百濟通過與biotech公司產品合作,一方面布局了ZW49等潛力產品,一方面從聯用協同的角度完善了自有管線,優秀的BD能力值得肯定。

  做空始末與戰略問題

  去年9月,做空機構J Capital Research發布對百濟神州做空報告,稱其虛增了60%的銷售收入。J Capital Research對百濟的核心指控認為其存在以廣州百濟神州為主體進行的返銷行為。事後百濟否認了相關指控,給出了廣州公司的相關信息並且對2017年Q4銷售數據進行了解釋。

  但是也有一些問題值得重視。公司龐大的研發支出轉化效率問題可能是百濟所有問題的核心。對於研發效率問題,百濟用研發費用和三期臨床數量的對比來說明公司的研發效率。

  

  如上圖所示:可以看出百濟和恆瑞臨床三期數量接近,但是百濟研發費用接近恆瑞的二倍。而且與恆瑞相比,百濟的一二期臨床試驗較少,也就是說考慮到一二期數量的話,百濟的單位研發效率更低。考慮到公司BTK與PD-1均非FIC產品,百濟在拓展適應症臨床試驗上砸下重金,未來投入產出比是否能夠保證?而且與FIC伊布替尼在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頭對頭試驗的失敗已經為公司未來商業化前景蒙上了些許陰影。那麼回過頭來看,百濟當初高舉高打,全球研發和臨床的戰略是否合理或仍需思考。

  此外,由於國內醫保談判和採集的推進,百濟目前從新基處獲得的管線亦面臨較大降價壓力。其中百濟神州財務長兼首席戰略官梁恆在做空澄清電話會上表示,在新基的三個產品當中,來那度胺由於納入國家醫保,價格已經有較大幅度下降。

  2020年1月,白蛋白紫杉醇在第二批國採談判中價格也大幅下調。因此未來百濟已有商業化管線可能面臨一定壓力,在商業化受影響背景下,公司在資本支出方面是否應該更加審慎呢?希望未來百濟能給出更好的答卷。

  不過,儘管公司巨虧,股東損失嚴重,但是百濟管理層卻已經開始套現。J Capital Research指出管理層似乎對百濟神州的信心不足,因為自股票禁售期滿以來,公司高管和董事共拋售了3.22億美元的股票,僅CEO就賣出了1.885億美元的股票。

  對此項指控,百濟神州財務長兼首席戰略官梁恆則強調,管理層已出售的股票比做空報告所聲稱的要少一半。在這份報告中被列出的管理層和董事會成員,只出售了約為總持股的18%。CEO歐雷強僅賣出了總持股的16%。在售出之後,他仍然持有公司10%的股權。CEO和其他的管理層,都有很多並將持續持有公司的股權。管理層權益與投資人的權益都是一致的。

  內容來源:新浪財經公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中國抗癌藥實現零突破,A股版「百濟神州」在哪?
    一、雙面百濟神州:淨利潤虧損百億,研發支出高資料顯示,百濟神州是一家商業化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專注於開發及商業化用於治療癌症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及腫瘤免疫治療藥物。本次研製成功的澤布替尼是百濟神州歷時7年研製的成果。2012年,百濟神州研究團隊在北京開始立項。
  • 百濟神州衝擊科創板 能否複製1600億估值?
    根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研發開支高達41.8億元,同比增長47.5%。同期的恆瑞醫藥,研發支出為18.63億元。對比醫藥巨頭,百濟神州對研發的「燒錢」投入,稱得上是大手筆。大量資金投入研發,選擇熱門賽道,這是很多藥企選擇的路徑。百濟神州也是這樣逐漸擴充管線的。
  • 百濟神州巨資推動乳腺癌、胃癌生物藥進程 將於羅氏頭對頭競爭?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溫淑萍 11月28日,有消息稱百濟神州與Zymeworks達成合作意向。據百濟神州人士透露,最終雙方的合作金額將超過7.02億美元。而此次合作,或將促斤百濟神州的乳腺癌、胃癌生物藥在研發和上市方面的進程。
  • 百濟神州:聚焦我國高發癌症疾病譜 攜手探研腫瘤治療新未來
    核心提示:本次論壇是百濟神州繼去年在中國舉辦首屆實體腫瘤高峰論壇後的第二屆論壇,將與百濟神州血液腫瘤高峰論壇一起,成為每年例行舉辦的學術會議,為國內外腫瘤專家搭建起深度交流的專業平臺,促進國內腫瘤治療水平與國際接軌。
  • 百濟神州於2019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免疫腫瘤學大會公布在研抗PD-1...
    美國麻省劍橋和中國北京2019年12月13日 /美通社/ -- 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BGNE;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是一家處於商業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專注於用於癌症治療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Mirati Therapeutics(納斯達克代碼:MRTX)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靶向腫瘤藥物公司
  • 百濟神州衝擊科創板能否複製1600億估值?業績卻有點黯淡
    百濟神州的關鍵詞是「頂尖」,即頂尖的研發管線、頂尖的國際化符號、頂尖的人脈圈層。三個「頂尖」,讓市場對其趨之若鶩。根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研發開支高達41.8億元,同比增長47.5%。同期的恆瑞醫藥,研發支出為18.63億元。對比醫藥巨頭,百濟神州對研發的「燒錢」投入,稱得上是大手筆。大量資金投入研發,選擇熱門賽道,這是很多藥企選擇的路徑。
  • 累計融資300多億,一年掏出60億搞研發,百濟神州到底在做什麼?
    「醫藥一哥」恆瑞醫藥強大的研發實力使它成為了國內化學製藥實力第一、最有機會挑戰國際醫藥巨頭的中國公司,現在它每年的研發投入達到了約40億元,培育著幾十個創新藥管線。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國醫藥市場的Biotech企業——百濟神州,甚至比恆瑞醫藥更有魄力,2019年僅一年便支出了64.69億元的研發費用。
  • 百濟神州PD-1價格出爐,年治療費用最低10.69萬元
    億歐大健康3月2日消息,百濟神州PD-1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商品名:百澤安)定價公布,其建議售價為10688元/支(100mg)。百澤安採用靜脈輸注的方式給藥,推薦劑量為200mg,每3周給藥一次。用藥直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耐受的毒性。
  • 百濟神州宣布安加維?(地舒單抗注射液)在中國正式開啟商業化上市
    來源:美通社中國北京和美國麻省劍橋2020年7月1日 /美通社/ 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 BGNE;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是一家處於商業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專注於用於癌症治療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公司今日宣布安加維(地舒單抗注射液)用於治療骨巨細胞瘤(GCTB)在中國正式商業化上市。
  • 百濟神州上市藥品同類銷量墊底 衝擊科創板能否複製1600億估值?
    對比醫藥巨頭,百濟神州對研發的「燒錢」投入,稱得上是大手筆。  大量資金投入研發,選擇熱門賽道,這是很多藥企選擇的路徑。百濟神州也是這樣逐漸擴充管線的。  截至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擁有超過25個在研藥品,大部分處於當下最熱門的賽道,即靶向腫瘤細胞。作為一家成立10年的藥廠,百濟神州與同賽道的對手,如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相比,管線規模更加龐大。
  • 上市藥品同類銷量墊底 百濟神州衝擊科創板能否複製1600億估值?
    百濟神州也是這樣逐漸擴充管線的。截至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擁有超過25個在研藥品,大部分處於當下最熱門的賽道,即靶向腫瘤細胞。作為一家成立10年的藥廠,百濟神州與同賽道的對手,如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相比,管線規模更加龐大。同期的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在研藥品各為23個、21個。
  • 百濟神州上市藥品同類銷量墊底 衝擊科創板能否複製1600億估值?_個...
    百濟神州也是這樣逐漸擴充管線的。  截至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擁有超過25個在研藥品,大部分處於當下最熱門的賽道,即靶向腫瘤細胞。作為一家成立10年的藥廠,百濟神州與同賽道的對手,如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等相比,管線規模更加龐大。同期的信達生物、君實生物,在研藥品各為23個、21個。  有了頂尖的研發管線,百濟神州還有頂尖的國際化符號。
  • 百濟神州公布PARP抑制劑pamiparib的初步臨床數據
    百濟神州專注於用於癌症治療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百濟神州今天宣布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市舉行的第二十三屆美國神經腫瘤學會年會及教育日上公布其在研PARP抑制劑pamiparib聯合放療(RT)及/或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療新診斷或復發/難治性(R/R)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的初步臨床數據。
  • 百濟神州在2020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線上年會中公布百澤安...
    美國麻省劍橋和中國北京2020 年9月18日 /美通社/ -- 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BGNE;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是一家處於商業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專注於在全球範圍內開發和商業化創新藥物。
  • 百濟神州將在醫學大會上公布zanubrutinib和pamiparib的臨床數據
    美國麻省劍橋和中國北京2018年10月9日電 /美通社/ -- 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 BGNE;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是一家處於商業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專注於用於癌症治療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公司今天宣布將在近期舉行的兩場醫學大會上公布其在研BTK抑制劑 zanubrutinib 和在研PARP抑制劑 pamiparib 的臨床數據。
  • 百濟神州啟動PD-1抗體Tislelizumab治療肝細胞癌的全球3期試驗
    美國麻省劍橋和中國北京2018年1月2日電 /美通社/ -- 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BGNE)是一家處於臨床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專注於開發和商業化用於癌症治療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
  • 百濟神州又一研發中心落地,重點開發腫瘤大分子藥物
    億歐大健康20日訊,今日,百濟神州上海研發中心正式啟用,未來將聚焦大分子生物藥的早期研發和轉化醫學研究。同一天,百濟神州與上海阿特蒙豫園正式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雙方擬通過設立「百濟阿特蒙產業轉化研究院」,以實現在臨床研究和臨床轉化方面的長期合作。
  • 百濟神州與勃林格殷格翰就PD-1抗體Tislelizumab達成商業供應協議
    美國麻省劍橋,中國北京和上海2018年1月9日電 /美通社/ -- 百濟神州(納斯達克:BGNE)與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藥業(中國)有限公司今日宣布雙方就百濟神州的在研PD-1抗體tislelizumab籤署了一項商業供應協議。
  • 百濟神州公布替雷利珠單抗治療MSI-H或dMMR實體瘤的初步結果
    中國北京和美國麻省劍橋2018年9月20日電 /美通社/ -- 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 BGNE;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是一家處於商業階段的生物醫藥公司,專注於用於癌症治療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
  • 百濟神州與BioAtla公司修訂...
    BA3071設計目的是在腫瘤微環境中能被條件性激活以降低全身毒性,在與檢查點抑制劑(譬如百濟神州的PD-1抗體替雷利珠單抗)聯用時成為安全性更佳的聯合療法。 根據新聞稿,使用BioAtla公司專有的CAB技術,BA3071的設計旨在提高抗CTLA-4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過限制其活性和腫瘤特異性T細胞對腫瘤微環境的激活,無論是作為單藥還是聯合其他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