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數字指標世界領先,一方面創新能力十名開外,縱觀世界其他國家,這樣的矛盾存在的不多。」
這是施一公院士在一次演講中對於中國科學界的評價。在演講中,他從研發經費、國際科技論文發文數量、專利申請、人力資源等方面總結了中國科學界。
這四個方面所體現出的是一個科學界正快速發展的中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中國雖然有那麼多的高校,那麼多的人才,但是事實上,放眼全球,中國科學界目前的現狀是缺乏真正的世界頂尖大學,缺乏頂尖科技人才。
施一公看到了中國科學界這樣的現狀,並且把改變這樣的現狀放在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中,他曾談到他這一生中辦成的三件大事其中包括成家立業、幫助他的母校清華大學發展生命科學和籌建西湖大學,其中籌建西湖大學是施一公為促進中國建設真正世界一流大學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施一公,1967年生於河南鄭州,他的學習經歷和一生中所獲得的榮譽是很多人極為羨慕的。
從求學經歷來看,施一公於1989年從清華畢業,拿到了清華大學的學士學位。
於1995年,施一公拿到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博士學位,雖然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哈佛、牛津,但是霍普金斯大學成立於1876年,它是美國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學,同時也是一所百年並且這所大學是一所世界頂級的私立大學,它還是14所美國大學協會的創始校之一。
其他13所大學分別是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克拉克大學和美國天主教大學。
到目前為止,這所學校的教職員工中共有37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從排名來看,放眼全球,霍普金斯大學的世界排是第十二名,同時它在美國這樣的擁有全球最多頂級高校的地方的排名是第九名。
這所大學擁有全球最頂級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它的生物工程和空間科學以及社會與人文科學等多項學科在全球的排名都很靠前。
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作為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教學研究單位,該醫院也不出所料,已經連續21年被評為全美最佳醫院。在這樣頂尖的大學裡學習和研究的施一公無疑也成為了一個頂尖的人才。
從他的榮譽來看,施一公首先是一個全球知名的生物科學家,他主要從事的是細胞凋亡和膜蛋白這兩個領域的研究。
同時他也是清華大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僅在國內他享有很多榮譽,在國外他的知名度也很響亮,他還是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
施一公曾擔任過清華大學的副校長,目前是西湖大學校長,在2017年,施一公獲得了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在2020年8月他還獲得了陳嘉庚科學獎之生命獎。
這就是施一公,一個活成了傳奇的人物,儘管目前社會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除去這些來自網友的評論和傳述,很多事實都證明他的這一生足以讓很多人羨慕,他這一生的經歷和榮譽是很多人窮極一生都難以企及的。
自1995年獲得霍普斯金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之後,施一公隨後又進入了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在那裡施一公虔心進行自己的博士後研究。
1998年到2008年期間,施一公曾就職於普林斯頓大學,在2008年,施一公回國了,他拒絕了美國霍華德休斯敦醫學中心研究員的職位而選擇回到清華工作。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辭去了清華的工作,開始籌建西湖大學,他曾說中國缺乏世界頂尖大學和頂尖科技人才,意識到中國科學界的這兩個現狀之後,他籌建西湖大學或許就是為了走出改善這兩個現狀的第一步。
施一公曾在一場演講中談及了自己對於中國科學界的看法,他說中國的科技發展很快,中國的人才也眾多,但還不夠強,因為中國雖然是一個高等教育大國,科技和人才儲備很豐富,但從權威的世界排名來看,中國缺乏真正的世界頂尖大學。
說中國缺乏世界頂級大學這是很中肯的,雖然在國內,清華、北大是我們的頂尖大學,也是莘莘學子都夢想進入的學術殿堂,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把這兩所大學放眼全球和全球的大學進行比對,它們確實稍有遜色。
從排名來看,2020年泰晤士世界大學聲譽排名中前三都是美國的名校,有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佛大學,前十名的學校裡除了前面所列出的三個還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共7所大學都是來自美國的大學,而我們的清華則位於第十三名,北大位於第十六名,無關乎養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我們國家缺乏世界頂尖大學是事實,我們國家需要加強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是事情。
說中國缺乏世界頂尖科學人才也不是空穴來風,對於這一點的評價標準我想應該是從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來看,從科學界來看,我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中近年來只有屠呦呦先生一人獲得過諾貝爾獎。
中國科學界目前所面臨的缺乏世界頂尖大學和缺乏世界頂尖科技人才這兩大缺點是是事實,但是也應當看到中國科學界好的地方。
正如施一公曾在其演講中對於中國科學界的客觀評價所顯示出的,從高等教育的數字和覆蓋面來看,無疑,中國能夠成為世界第一,目前在中國高校多達3000多所,在校學生也多達4000萬人,博士和碩士這兩個層次的人也多達300萬,ESI論文的數量以及被引用的數字僅次於美國,這就是數字上給我們的直觀感受,中國的科技實力其實很強。
但是,這並不等於創新能力強,從科技創新能力來看,我國雖然不能像數字上顯示的那樣,名列前茅,但是從《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來看,到目前為止,中國也有很大的進步,從以前的三十四位上升至如今的第十四位,這證明著中國科學界正在崛起。
但是崛起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是創新力,我國雖然有超強的科學實力,巨大的人才儲備,但是由於創新力度不夠,這就直接導致我國在世界一流大學上的缺乏以及世界頂級人才的缺乏。
美國為什麼在科學界有著如此強勁的實力,這都是源於他的眾多世界一流大學,正如施一公所說,世界一流大學是創新的主力軍。
施一公為我國世界一流大學的創建所作出的最大努力就是於2018年開始籌建西湖大學,西湖大學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受到國家大力支持且由社會力量所創辦的一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學,這所大學身先士卒,在探索符合我國的新型的大學治理機制上邁出了第一步。
顯然,西湖大學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公立大學,它所效仿的是斯坦福和加州理工的辦學模式,希望能夠建成一所「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大學。
目前西湖大學只招收博士生,並且從2018年創辦以來,已經有累計594人選擇這所大學,並且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某一領域的頂尖人才。
曾經施一公創辦西湖大學時立下了五年趕超清、北大的志向,如今五年過去了,西湖大學在一次次的改變中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如今西湖大學開拓了學術圈與商業圈之間的道路。
五年過去了,雖然從目前來看,西湖大學與清華北大相比還很年輕,但是西湖大學對於我國創世界一流大學所作出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也可以從國家對西湖大學的扶持看到國家創世界一流大學的決心。
相信在未來,我國科學界的創新能力越來越強,中國的大學與世界頂尖大學的差距越來越小,中國籍的世界一流大學越來越多,中國籍的世界頂尖人才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