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我35歲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你們有誰能像我這樣?

2021-02-07 曼巴侃侃侃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實力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人對自己應該具有清晰地認知,有些人會過高地評價自己,這樣的行為被稱為自負,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人,他看似狂妄但是卻沒有人會說什麼,因為他的實力就擺在哪,人們對他無從質疑,他就是施一公。

也許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是單憑他的姓氏也會讓人覺得印象深刻,施一公是中科院的院士、生物學家、也是清華大學的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同時他還擔任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無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在去年的10月份,施一公在接受央視訪問時談到自己在35歲時就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的終身教授,有誰能夠像我這樣?

一般人想在他這個年紀獲得他這樣的成就是非常難做到的,要說施一公這一走來辛苦麼?小編覺得任何人的成功之路都沒有一帆風順的,同樣也都是不可複製的,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他的父母都是上世紀的大學生,可以說施一公從小就是在濃重學習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父母作為他的第一任老師,所給予他的一切都是十分珍貴的,父親從小就培養他的動手能力,這種培養更多地是施一公在學習父親,那時的父親在施一公的眼裡無所不能,比如:製作電線桿、各種木製家具等。而父親大公無私、正直的性格也深深地影響到他。施一公父親之所以給他取名為一公是希望他能夠一心為公,能夠做出一番事業。

而施一公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從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學習成績優異,1984年施一公成為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的河南省狀元,之後保送清華,而在這一段時間內施一公失去了他的父親,他最敬愛的父親,因為交通事件意外去世,這件事對他的打擊非常大,可以說施一公能有今天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父親的嚴格教導,他父親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但父親已走施一公必須振作起來,他父親曾經他說不要知足常樂要不停地突破、奮鬥,於是施一公出國前往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深造學習,他將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了學習、科研當中,環境的艱苦、語言的不同這些阻礙都沒有打倒他,深深地紮根在科研項目中,後來施一公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這份傲人的成績,是他努力奮鬥來的,那年他35歲。

但是令人意外地是施一公並沒有選擇繼續留在國外,當時當地的政府、學校給他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就是為了留住這個人才,但是他選擇回國,對於他毅然回國的原因,施一公是這樣說的:「美國太安逸,如果只是想要繼續做研究那麼可以留下,但是他不想」,小編想他始終記得父親的教誨吧,做一個天下為公的人,無疑他的選擇贏得了中國人民的一致好評。回國後的他應邀回到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同時也繼續在做科研,五年之前施一公辭去了清華的職務,成為了西湖大學的教授,"我回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施一公如這樣說著。這樣的施一公在祖國需要時回到祖國懷抱、投身科學教育事業、期望為祖國培育人才,這樣的格局、眼界值得我們對他的推崇。

相關焦點

  • 施一公:我35歲是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你們誰能做到?
    「有一代人,有百代人。」這是中國通史中社科院教授總結的一段話,意思是說,有的人只活了一輩子,而有的人卻是為了百代而活。像劉舜這樣的人物,他只想平平安安度過一生,所以最終放棄了諸葛亮的事業,所以他是一代人。而像秦始皇那樣的人物,他一生都想要一統天下,做千古一帝,因為他是百代人物。
  • 施一公:我35歲就是普林斯頓最年輕終生教授,你們誰可以做到?
    施一公看到了中國科學界這樣的現狀,並且把改變這樣的現狀放在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中在這樣頂尖的大學裡學習和研究的施一公無疑也成為了一個頂尖的人才。同時他也是清華大學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僅在國內他享有很多榮譽,在國外他的知名度也很響亮,他還是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
  • 施一公: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的日子
    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1997年共有兩個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的位置,但卻有四百多名年輕的博士後科學家申請。經過層層篩選,確定了六個面試人。我作為六人中的一員在2月27日最後一個到普林斯頓面試。去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頓,心情既緊張又激動,26日一晚上基本沒能睡著,腦子裡一遍遍地全是精心準備的介紹我的科研進展的幻燈片。
  • 他35歲成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教授,拉200億造比清華更牛的大學
    施一公,這位在35歲時就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是值得尊敬的人。 施一公的優秀履歷 施一公讀高中時就獲得了全國高等數學一等獎,可以說在年輕時就已經一鳴驚人,成為優秀青年。
  • 清華回應39歲顏寧出任普林斯頓終身講席教授:持開放態度
    39歲的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科學家顏寧將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一事已經塵埃落定。  5月9日,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針對此事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顏寧教授經本人慎重考慮並與學院和學校領導仔細溝通,已決定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Shirley M.
  • 聽了施一公的講話後,我服了
    在感嘆國家投入巨大的教育經費培養出幾個背棄祖國敗類的同時,有些人也在質疑為什麼我們國家每年會有那麼多學生去海外留學後選擇在國外發展,是國外好就業?還是給的薪水高?難不成國外的月亮比我們的圓?當我聽了施一公的講話後,我服了。「我35歲,拿到分子生物學的終身正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我是它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你們有誰能做到我這樣的,多驕傲啊!
  • 清華教授顏寧緣何接受普林斯頓終身講席:怕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Tilghman)終身講席教授。在清華大學完成本科學習,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及博士後研究的顏寧,為何在任教清華後又受聘普林斯頓?對於「雙一流」建設中的清華大學,這又意味著什麼?記者就此採訪清華校方及顏寧本人。
  • 施一公:我被信仰追問——回國為什麼是最好選擇
    2001年,他獲終身教授職位;2003年被聘為正教授,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因在細胞凋亡等領域的傑出工作,2003年,施一公被國際蛋白質學會授予鄂文西格青年科學家獎,他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的第一位華裔學者。2005年,施一公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2007年3月,被授予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
  • 河南日報獨家專訪施一公:我是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洋/文 聶冬晗/圖從世界名校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辭職,到杭州西湖大學擔任博士生導師,35歲的趙世鈺做出這個決定,源於對西湖大學的期待,以及對施一公團隊辦學理念的認同。來到西湖大學的人幾乎都是這樣的理由。
  • 施一公被擬任為清華副校長:我是河南人我驕傲
    1985年保送進入清華大學,學習成績年年名列全年級第一,不但提前一年畢業,還獲得數學系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2008年曆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 施一公的妻子很牛: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畢業,支持施一公回國
    舒紅兵、施一公,兩位科研界的頂級大咖舒紅兵和施一公都是名牌大學畢業,又都有些海外留學深造背景,在深造完成之後,他們兩個人都選擇了回國報效祖國,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雖然他們兩個人之間傳聞有一點小衝突,但是不可否認,他們兩人都是我國科研界的頂級大咖。
  • 顏寧教授離開清華大學,遠赴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顏寧是現任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的得意門生,她在海外完成了學業以後,便回到了中國,回到了清華大學,成為了清華大學的一名老師,顏寧的加入讓清華大學如虎添翼,加入清華大學以後,顏寧教授十分用心地在高科研,做學術研究,她帶領著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取得了許多顯著的研究成果,為清華大學爭光,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有多牛?曾是「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
    施一公,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畢業於霍普金斯大學,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現在是西湖大學校長 ,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 施一公: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2007年,施一公舉家從美國回來,人們說,他是幾十年來歸國人員中放棄最多的。   他都放棄了什麼呢?   他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和終身講席教授的身份,放棄那裡最好最大的的生物實驗室,放棄千萬美元的科研基金,放棄了600多平的花園別墅。
  • 美國大學終身教授,放棄美籍,宣布回歸中國:誰不愛自己的母親
    他的父親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母親則畢業於北京礦業學院,自小父母就給他帶來過不小的啟蒙,也就是那個時候,施一公心裡漸漸地有了要搞學術的想法。施一公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學習上的天賦也不低。他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可說起學校的事情,就屬他最厲害。
  • 施一公:中國學者的脊梁
    施一公學術成就非常高,不僅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也是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研究員。在當時,這樣的待遇沒有幾個人,而他僅用了短短的9年,就成為普林斯頓分子生物學領軍人物、最高教授。施一公覺的委屈憤懣,但為了風度,他說:"不管怎麼樣,我們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對方回答:"施教授,如果我們有你們那麼多人,那麼大經濟體量,我們能把500個人送到月球上,又平安回來。"毫無疑問,這句話實在又讓人震撼。
  • 她是施一公教授的得意門生,不打算嫁為人妻,43歲依舊單身
    而顏寧教授也成為了一位「備受爭議」的女科學家,有的人認為她的才華得不到賞識,才「負氣」出走清華大學,到了普林斯頓大學任教。落選中科院院士顏寧教授是施一公的得意門生,她也是我國生物學領域傑出的一名女科學家,顏寧教授專注研究的領域與膜蛋白相關,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國內無人能比,而在科研領域富有建樹的顏寧,年紀輕輕就於2017年成功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當我們都認為顏寧教授會當選時,結果卻出人意料,顏寧教授最後還是沒能被評上中科院院士
  • 「合同工」施一公 與「窮教授」許田的青年往事
    西湖大學提供「我總在想,當時我應該更大膽一點,去衝擊那些挑戰性更大、也更充滿不確定性的課題,在我人生精力最旺盛、創造力最強的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回憶20年前時如是說。5月4日,在第101個「五四」青年節,西湖大學發布了20年前的「西湖青年畫像」。
  • 施一公棄美國國籍12年,不屑高薪回國做老師:我從不把錢看眼裡
    在一次訪談中,我聽到一位教授這樣談到:「美國有34個州,而在這些研究性大學科學院裡,擔任教授相關等職務的華人有大約2600人,正教授就有800多人。」言外之意:這些選擇從清華北大等高等學府留學出去的學子,有很多都選擇留在了海外。而這,確實太令人痛心。
  • 創業者施一公創業者施一公
    2008 年,施一公婉拒千萬美元科研經費,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放棄了 500 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回到他的母校清華,就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導。2014 年 3 月,施一公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了晶體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愛明諾夫獎,這是他回國後所贏得的第一個國際最高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