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實力就是一個人最大的底氣,人對自己應該具有清晰地認知,有些人會過高地評價自己,這樣的行為被稱為自負,但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人,他看似狂妄但是卻沒有人會說什麼,因為他的實力就擺在哪,人們對他無從質疑,他就是施一公。
也許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是單憑他的姓氏也會讓人覺得印象深刻,施一公是中科院的院士、生物學家、也是清華大學的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同時他還擔任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無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在去年的10月份,施一公在接受央視訪問時談到自己在35歲時就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的終身教授,有誰能夠像我這樣?
一般人想在他這個年紀獲得他這樣的成就是非常難做到的,要說施一公這一走來辛苦麼?小編覺得任何人的成功之路都沒有一帆風順的,同樣也都是不可複製的,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鄭州,他的父母都是上世紀的大學生,可以說施一公從小就是在濃重學習氛圍中成長起來的,父母作為他的第一任老師,所給予他的一切都是十分珍貴的,父親從小就培養他的動手能力,這種培養更多地是施一公在學習父親,那時的父親在施一公的眼裡無所不能,比如:製作電線桿、各種木製家具等。而父親大公無私、正直的性格也深深地影響到他。施一公父親之所以給他取名為一公是希望他能夠一心為公,能夠做出一番事業。
而施一公也沒辜負父母的期望,從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學習成績優異,1984年施一公成為了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的河南省狀元,之後保送清華,而在這一段時間內施一公失去了他的父親,他最敬愛的父親,因為交通事件意外去世,這件事對他的打擊非常大,可以說施一公能有今天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父親的嚴格教導,他父親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但父親已走施一公必須振作起來,他父親曾經他說不要知足常樂要不停地突破、奮鬥,於是施一公出國前往霍普金斯大學繼續深造學習,他將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了學習、科研當中,環境的艱苦、語言的不同這些阻礙都沒有打倒他,深深地紮根在科研項目中,後來施一公成為了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這份傲人的成績,是他努力奮鬥來的,那年他35歲。
但是令人意外地是施一公並沒有選擇繼續留在國外,當時當地的政府、學校給他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就是為了留住這個人才,但是他選擇回國,對於他毅然回國的原因,施一公是這樣說的:「美國太安逸,如果只是想要繼續做研究那麼可以留下,但是他不想」,小編想他始終記得父親的教誨吧,做一個天下為公的人,無疑他的選擇贏得了中國人民的一致好評。回國後的他應邀回到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同時也繼續在做科研,五年之前施一公辭去了清華的職務,成為了西湖大學的教授,"我回來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育人,教育一批人",施一公如這樣說著。這樣的施一公在祖國需要時回到祖國懷抱、投身科學教育事業、期望為祖國培育人才,這樣的格局、眼界值得我們對他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