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支撐和引領遼寧新一輪...

2021-01-10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謀劃"十三五"規劃的承上啟下之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遼寧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遼寧省科技廳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振興"四個著力"要求,緊緊依靠"四個驅動"共同發力,從嚴從實推進科技創新工作,面對新常態,突出"三個全",強化"四個精",抓好"五個一",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一、突出"三個全",主動適應新常態

  一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眼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強化統籌布局,打破條塊分割。加強與國家科技計劃的銜接,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鍊、強化人才鏈,構建了新的科技計劃框架體系和產業、項目、平臺、人才、基地"五位一體"的資源配置模式,著力解決科技資源配置碎片化問題,科技計劃的方向更明確、重點更突出、支撐更有力。創新了財政資金投入模式,與國家自然基金委建立國家遼寧聯合基金;制定出臺了《關於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的若干意見(試行)》和《遼寧省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益、效果、效率。

  二是全方位推動機關職能轉變,主動適應科技創新新常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創新驅動這個新常態,遼寧省科技廳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模式,從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向先謀事、再配置轉變;從獨立組織向各部門協同轉變;從"單打獨鬥"向"五位一體"統籌轉變;從事前支持向事中和事後支持轉變;從只重立項向強化預算管理、過程管理、績效管理轉變,切實當好經濟主戰場的"主角"。著重提高創新服務能力,調整優化了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初步形成了"處處有業務、人人有任務"的工作格局;推進了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了8項行政職權,加強了網上審批平臺建設,提升了機關行政效能。

  三是全系統參與"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主動適應從嚴治黨新常態。全系統、全員參與"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使每個黨員和幹部都補了一次鈣、加了一次油,立根固本,增強了科技系統黨員幹部的免疫力和戰鬥力。堅持從諫如流,廣泛徵求政、產、學、研、金、介等各方面意見,全方位梳理存在的問題。注重落細落小,勇於修枝剪葉,做到立行立改,開展了"不嚴不實"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完善了科技計劃管理等9個方面49項制度,提出了廉政紀律"九不準"和"五嚴守"行為準則,實現了"三嚴三實"制度化、長效化、常態化。

  二、強化"四個精",準確把握新常態

  一是精心謀劃,把握創新驅動決勝之要。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編制"十三五"規劃的部署要求,切實把規劃作為加強科技宏觀管理、規範引導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推進實現"四個轉變",即以注重財政資金投入轉為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更加注重資本和資源配置,形成全社會多元化投入體系;以項目為主體轉為以項目為載體,更加注重以人才為主體,建立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保障體系;以技術導向為主轉為以穩增長、調結構、產業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單項產品技術突破轉為以全鏈條、貫通式創新鏈為著力點,形成了一幅指導性強、操作性強的科技發展藍圖。

  二是精準發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瞄準經濟抓科技,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41家,全年高企總收入預計實現同比增長14.6%;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全省國家級高新區達到8個,鞍山雷射、本溪生物醫藥、阜新液壓等一批科技特色產業集群實現超常規發展;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新增院士3名,院士總數達到56人,保持歷史最高水平。著眼發展抓惠民,持續開展農村科技特派行動,實現了一村一名農民技術員全覆蓋,構建了新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業技術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大力實施農業種子創新工程,確保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構建了具有東北區域影響力的新型醫學轉化協同創新體系,實施了科技惠民工程,使20餘萬群眾受益。

  三是精煉項目,緊盯"中國第一"不放鬆。強化科技創新"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理念,堅持全產業鏈布局,按照"五個一流"的標準組織實施省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即:一流的承擔企業、一流的研發團隊、一流的產學研合作夥伴、一流的技術水平、一流的產品和市場競爭力,確保產品和技術"中國第一"。三年來,已累計啟動48個重大項目,突破重大關鍵技術73項,開發出智能型搬運與加工機器人、10萬等級空氣裝置用壓縮機組等重大裝備產品(樣機)18個,重大裝置和關鍵部件24個,建成生產線21條,申請發明專利147項,形成行業、企業標準51項,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了核主泵、IC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產業鏈。

  四是精細執行,保障工作任務落實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精細既是工作態度也是工作作風,遼寧省科技廳將抓任務落實作為一項鐵的紀律,嚴格要求,嚴肅問責,加強了督查督辦,建立了責任追究機制和臺帳式管理機制,形成了周、月、季度跟蹤落實制度。對科技創新任務逐項進行分解,明確任務分工、時間節點和責任人,做到每項工作都有人管、有人抓,有進度,有結果,有臺帳,確保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執行到位、取得實效。

  三、抓好"五個一",積極引領新常態

  一是豎起一面旗,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深入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要求,以省政府文件印發了《遼寧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遼政發〔2015〕30號),會同省直16個部門全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全省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驅動源泉。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預計實現同比增長3%。

  二是搭建一個臺,點燃科技創新新引擎。著眼從根本上破解科技體制機制問題,瞄準"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創新驅動引擎"戰略定位,全力創建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支持開展瀋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推進瀋陽、大連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探索以市場化手段集聚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的發展模式,著力把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成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進創新創業的平臺。

  三是布好一個局,為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面向遼寧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著力打造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貫通式創新平臺,目前,已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共性、專業、綜合服務三類平臺90個,央地聯動推進了瀋陽材料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以及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建設,初步完成在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平臺布局。

  四是織密一張網,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省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意見》(遼政發〔2015〕55號),啟動實施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質增效"行動,形成了省、市、縣全覆蓋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政府五方協同的創新驅動網絡,讓科技成果落地在遼寧、轉化在遼寧、見效在遼寧。全省新增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5個,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實現同比增長10%。

  五是唱響一齣戲,推進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緊緊圍繞"著力鼓勵創新創業",出臺了《省科技廳關於遼寧省建設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印發了《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加快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全省唱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戲。全省眾創空間達156家,在孵企業4198家,累計畢業企業2066家。全省大學科技園實現產值與技工貿總收入同比增長3%。

  2016年,遼寧省科技廳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按照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鍊、強化人才鏈,精心組織實施"十三五"規劃,取得新開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新體制;著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立新機制;加快建設新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實現新布局;積極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拉動新增長;抓好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新支撐;大力推進眾創空間建設,營造新環境;以全球視野推動開放合作,構建新格局,走對走實走好遼寧科技創新之路,為實現遼寧新一輪全面振興和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焦點

  • 遼寧: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遼寧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遼寧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把創新驅動作為推進振興發展的引領動力,讓創新在全省蔚然成風。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匯點,謀劃未來,遼寧要實現新一輪全面振興,必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 發揮科技創新在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這兩天,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關於科技的新提法,讓不少科技界人士倍感振奮。  值得關注的是,從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此次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在王志剛看來,黨中央對於科技創新的戰略方針和謀劃部署既是一脈相承,也是與時俱進的。
  • 遼寧舉行人才服務全面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和「興遼英才計劃」發布會
    重點是組織開展「兩院」院士助力振興發展活動、高校院所服務全面振興專項行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行動、優秀專家服務團活動、人才服務遼西北計劃,進一步促進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更好發揮人才引領和支撐產業發展作用。四是著力改革創新,不斷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
  • 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摘 要] 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要靠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創新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新動能加快成長壯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 遼寧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趙建華一行來大工看望賈振元孫立成院士
    他表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人才和人才工作,堅持「抓人才就是抓發展,興人才就是興遼寧」理念,實施「興遼英才計劃」,聚焦振興發展,聚力英才興遼。大連理工大學院士專家等科技精英是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的重要支撐力量,在遼寧振興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兩位院士帶領團隊繼續紮根遼寧、建設遼寧、服務遼寧。省委省政府將一如既往地為各類人才在遼寧這塊沃土建功立業搭建平臺、創造條件。
  • 在遼寧大連建設高水平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新聞—科學網
  • 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新發展格局
    新年伊始,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開局之年,是邁向創新型國家前列的開局之年,是新一輪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我國建設科技強國進程中具有特別的重要意義。這個特殊節點召開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同樣意義非凡。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精準發力,在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因此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
  • 中國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協同創新中心
    新華社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吳晶晶)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日在京舉行的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獲悉,中國科大聯合國內外多個科教機構,共同打造量子信息和先進核聚變能兩個協同創新中心,目前兩個中心已進入建設運行階段。
  •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助推科技創新發展
    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助推科技創新發展 2020-08-12 0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遼寧相冊】品牌的力量——大連上品堂
    遼寧享譽「新中國工業搖籃」,坐擁新中國「千個第一」……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遼寧企業均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湧現出了眾多知名品牌,這些品牌背後凝聚著產品質量、科技、信譽和知名度、影響力。  為挖掘好、提煉好、講述好遼寧品牌故事,中共遼寧省委網信辦聯合新華網遼寧頻道,共同製作推出《遼寧相冊——品牌的力量》,旨在擦亮遼寧品牌,助力遼寧品牌企業建設、提升企業品牌力量,實現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匠心傳承,始終如一,振興遼寧,品牌力量。  「非上品,不出品。」
  • 合肥超導核聚變中心明年底開建 建設內容包括國際協同創新中心等三...
    「核聚變能」因其清潔、高效、資源無限,被業內人士譽為「終極能源」。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七大平臺之一,超導核聚變中心建設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科學研究中心、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和國際協同創新中心,將於2018年底正式動工建設。  合肥的努力,不僅為中國核聚變工程實驗堆建設奠定基礎,該中心的落戶還將為合肥乃至安徽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動力。
  • 遼寧下一輪鵝毛大雪!小雪中雪大雪雨夾雪將分布遼寧如下
    今天在遼寧有小範圍的雨雪天氣出現,從預報來看鞍山,阜新預報有雨夾雪,本溪,朝陽預報有小雪。 那麼今後遼寧的天氣情況會怎樣呢?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由於難度實在太大,1985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計劃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攻克難關。該計劃吸引了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參與,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科學工程之一,也是我國第一次以全權、平等夥伴身份參加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ITER計劃實施後,中國核聚變如何發展?這成為中國核聚變研究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由於難度實在太大,1985年,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計劃被推出,集全世界力量攻克難關。該計劃吸引了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七方參與,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科學工程之一,也是我國第一次以全權、平等夥伴身份參加的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ITER計劃實施後,中國核聚變如何發展?這成為中國核聚變研究者必須直面的問題。
  •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文/玉濁清 核聚變和核裂變對比,核聚變優勢頗多,為什麼核電站採用核裂變?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科學成果展現在人們面前,並且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使整個國家都有了大方向的規定。
  • 院士專家把脈遼寧磁動力產業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磁學和磁性材料專家、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沈保根介紹,我國稀土資源儲量世界第一,由此衍生的稀土永磁材料產業十分發達,目前稀土永磁材料產量已超過10萬噸每年,佔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但因科技創新較弱等原因,稀土永磁應用特別是高端應用尤為不足,成為我國永磁產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的短板。  在邁格鈉磁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展廳,一套磁力傳動裝置令參會人員嘖嘖稱奇。
  • 遼寧確認!下一輪雨雪!小雪雨夾雪降雨將落在遼寧下列區域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根據氣象臺今天最新更新的降水預報,遼寧確認,受到增多的水汽影響,遼寧的下一輪大面積雨雪即將來襲,時間就在明後兩天。在明天2月13日晚間,遼寧就將出現大面積的降水雲系,降水的形態主要是以降雨或雨夾雪為主,隨後的一天,隨著氣溫的降低,遼寧的降雪將出現,降雪的強度一般是以小雪或陣雪為主。
  • 趙繼出席香港新華集團走進遼寧三十年座談會
    會上,趙繼表示,蔡冠深博士和新華集團30年來始終如一地支持東北大學事業發展和一流大學建設,並帶領新華集團投資遼寧,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面向未來,期待東北大學與新華集團在東北振興智庫建設、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繼續深化合作,為服務東北振興國家戰略、促進遼寧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劉積仁回憶了30年前與蔡冠深博士初識的情景,對蔡冠深名譽會長對遼商總會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蔡冠深深情回顧了30年來與遼寧結下的深情厚誼,及秉承愛國愛港愛鄉的家國情懷,對遼寧的責任和擔當。
  • 遼寧這塊「試驗田」令人驚喜
    1月12日,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一直以來,遼寧自貿試驗區始終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探索新途徑、累積新經驗,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各項經濟指標取得新突破。截至2020年底,遼寧自貿試驗區新增註冊企業突破6萬戶,新增註冊資本超過8000億元;全年財政收入實現12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190億元,均為成立前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