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謀劃"十三五"規劃的承上啟下之年。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在遼寧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遼寧省科技廳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振興"四個著力"要求,緊緊依靠"四個驅動"共同發力,從嚴從實推進科技創新工作,面對新常態,突出"三個全",強化"四個精",抓好"五個一",讓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核聚變"效應。
一、突出"三個全",主動適應新常態
一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眼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強化統籌布局,打破條塊分割。加強與國家科技計劃的銜接,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鍊、強化人才鏈,構建了新的科技計劃框架體系和產業、項目、平臺、人才、基地"五位一體"的資源配置模式,著力解決科技資源配置碎片化問題,科技計劃的方向更明確、重點更突出、支撐更有力。創新了財政資金投入模式,與國家自然基金委建立國家遼寧聯合基金;制定出臺了《關於實施科技創新券制度的若干意見(試行)》和《遼寧省科技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益、效果、效率。
二是全方位推動機關職能轉變,主動適應科技創新新常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創新驅動這個新常態,遼寧省科技廳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模式,從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向先謀事、再配置轉變;從獨立組織向各部門協同轉變;從"單打獨鬥"向"五位一體"統籌轉變;從事前支持向事中和事後支持轉變;從只重立項向強化預算管理、過程管理、績效管理轉變,切實當好經濟主戰場的"主角"。著重提高創新服務能力,調整優化了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初步形成了"處處有業務、人人有任務"的工作格局;推進了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了8項行政職權,加強了網上審批平臺建設,提升了機關行政效能。
三是全系統參與"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主動適應從嚴治黨新常態。全系統、全員參與"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使每個黨員和幹部都補了一次鈣、加了一次油,立根固本,增強了科技系統黨員幹部的免疫力和戰鬥力。堅持從諫如流,廣泛徵求政、產、學、研、金、介等各方面意見,全方位梳理存在的問題。注重落細落小,勇於修枝剪葉,做到立行立改,開展了"不嚴不實"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完善了科技計劃管理等9個方面49項制度,提出了廉政紀律"九不準"和"五嚴守"行為準則,實現了"三嚴三實"制度化、長效化、常態化。
二、強化"四個精",準確把握新常態
一是精心謀劃,把握創新驅動決勝之要。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編制"十三五"規劃的部署要求,切實把規劃作為加強科技宏觀管理、規範引導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推進實現"四個轉變",即以注重財政資金投入轉為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更加注重資本和資源配置,形成全社會多元化投入體系;以項目為主體轉為以項目為載體,更加注重以人才為主體,建立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保障體系;以技術導向為主轉為以穩增長、調結構、產業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單項產品技術突破轉為以全鏈條、貫通式創新鏈為著力點,形成了一幅指導性強、操作性強的科技發展藍圖。
二是精準發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原動力。瞄準經濟抓科技,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541家,全年高企總收入預計實現同比增長14.6%;推動高新區創新發展,全省國家級高新區達到8個,鞍山雷射、本溪生物醫藥、阜新液壓等一批科技特色產業集群實現超常規發展;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新增院士3名,院士總數達到56人,保持歷史最高水平。著眼發展抓惠民,持續開展農村科技特派行動,實現了一村一名農民技術員全覆蓋,構建了新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業技術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大力實施農業種子創新工程,確保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構建了具有東北區域影響力的新型醫學轉化協同創新體系,實施了科技惠民工程,使20餘萬群眾受益。
三是精煉項目,緊盯"中國第一"不放鬆。強化科技創新"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理念,堅持全產業鏈布局,按照"五個一流"的標準組織實施省科技創新重大專項,即:一流的承擔企業、一流的研發團隊、一流的產學研合作夥伴、一流的技術水平、一流的產品和市場競爭力,確保產品和技術"中國第一"。三年來,已累計啟動48個重大項目,突破重大關鍵技術73項,開發出智能型搬運與加工機器人、10萬等級空氣裝置用壓縮機組等重大裝備產品(樣機)18個,重大裝置和關鍵部件24個,建成生產線21條,申請發明專利147項,形成行業、企業標準51項,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了核主泵、IC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產業鏈。
四是精細執行,保障工作任務落實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精細既是工作態度也是工作作風,遼寧省科技廳將抓任務落實作為一項鐵的紀律,嚴格要求,嚴肅問責,加強了督查督辦,建立了責任追究機制和臺帳式管理機制,形成了周、月、季度跟蹤落實制度。對科技創新任務逐項進行分解,明確任務分工、時間節點和責任人,做到每項工作都有人管、有人抓,有進度,有結果,有臺帳,確保將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執行到位、取得實效。
三、抓好"五個一",積極引領新常態
一是豎起一面旗,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深入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要求,以省政府文件印發了《遼寧省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遼政發〔2015〕30號),會同省直16個部門全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努力使科技創新成為全省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驅動源泉。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預計實現同比增長3%。
二是搭建一個臺,點燃科技創新新引擎。著眼從根本上破解科技體制機制問題,瞄準"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創新驅動引擎"戰略定位,全力創建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支持開展瀋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推進瀋陽、大連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探索以市場化手段集聚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的發展模式,著力把自主創新示範區打造成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進創新創業的平臺。
三是布好一個局,為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面向遼寧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求,著力打造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貫通式創新平臺,目前,已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共性、專業、綜合服務三類平臺90個,央地聯動推進了瀋陽材料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以及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建設,初步完成在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平臺布局。
四是織密一張網,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省政府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意見》(遼政發〔2015〕55號),啟動實施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質增效"行動,形成了省、市、縣全覆蓋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務機構、政府五方協同的創新驅動網絡,讓科技成果落地在遼寧、轉化在遼寧、見效在遼寧。全省新增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5個,技術合同成交額預計實現同比增長10%。
五是唱響一齣戲,推進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緊緊圍繞"著力鼓勵創新創業",出臺了《省科技廳關於遼寧省建設眾創空間的實施意見》,印發了《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加快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全省唱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戲。全省眾創空間達156家,在孵企業4198家,累計畢業企業2066家。全省大學科技園實現產值與技工貿總收入同比增長3%。
2016年,遼寧省科技廳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按照全國科技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資金鍊、強化人才鏈,精心組織實施"十三五"規劃,取得新開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新體制;著力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建立新機制;加快建設新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實現新布局;積極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拉動新增長;抓好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新支撐;大力推進眾創空間建設,營造新環境;以全球視野推動開放合作,構建新格局,走對走實走好遼寧科技創新之路,為實現遼寧新一輪全面振興和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