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球頂級期刊罕見製作"中國科學特輯":創新活力驚豔世界
資料圖:中國天眼
「中國」已成為近年來全球科技界的「熱詞」之一: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為中國科研製作特輯;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稱讚中國專利「井噴」;「新四大發明」在海外「圈粉」無數……
創新智慧助力科研突破,創新應用提升生活質量,創新活力帶動經濟發展。中國創新已成為全球進步的新動力源,世界意義更加凸顯。
科研突破有中國
國際著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拿出兩本相隔5年的《自然》期刊,有幾分神秘地對記者說,中國科研這幾年的變化,在其中有著典型體現。
第一本發刊於2012年5月,封面文章是一篇有關西紅柿基因組測序的論文,作者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第二本則是上個月剛剛發刊,重點推介了一組量子通信研究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
安諾傑解釋說:「前者是中國參與國際科研合作的極佳範例,後者則凸顯了中國科研不斷提升的獨立突破能力和在國際科研界的地位。」
對中國科研的持續關注,讓這位外國人特意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而他所在的這家全球頂級學術期刊,也在去年6月製作了「中國的科學特輯」,罕見地僅以一個國家的科研進步作為介紹和探討的重點。
「過去幾年裡,中國的科研產出一直在增長,相關論文的質量也在迅速提升,」《自然》雜誌編輯理察·莫納斯捷爾斯基對記者說,「《自然》雜誌希望深入審視這個國家的科學發展。」
《自然》雜誌執行主編尼克·坎貝爾則道出了中國科研迅猛發展的驅動力和世界意義。他說,中國政府非常強調科研在驅動創新和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正朝著全球科研領導者的方向快速邁進,未來數年內,中國有可能成為對全球科研發展貢獻最大的國家之一。
創新應用看東方
正如坎貝爾所言,從墨子「傳信」到北鬥組網,從超算「發威」到「天眼」探空……5年來,中國在許多重大尖端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成為促進全球科學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
基礎科學或許有些「高遠」,應用技術則更接「地氣」。
近年來,全球新技術發展有一個明顯的現象:新技術的概念或萌芽並非源於中國,但在中國與創新應用、商業模式相結合,取得巨大的成功後反哺世界。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其典型是被稱為「新四大發明」的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這些創新應用不僅成為閃亮的「中國名片」,也為應對世界共同的經濟社會問題貢獻正能量。
比如,高鐵為世界互聯互通提供高效可靠的路徑,網購向全球提供蓬勃的「網際網路商機」,支付寶超越地域限制成為全球輕鬆買賣的金融血脈,共享單車則在各國傳遞綠色交通理念、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發明創造讓中國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也讓中國成為一個對世界有積極貢獻的國家,一個讓世界感到溫暖的國度。」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
中國的優異表現讓西方傳統創新強國開始「向東看」。
「在報導東西方國家創新的15年裡,我從未見過矽谷如此關注中國對西方技術的影響,」全球創新問題專家麗貝卡·范寧近日為美國《福布斯》雜誌撰文說,「『拷貝中國』的新趨勢也常常被人論及。」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近日也刊文指出,近年來,中國已「搖身一變」成為全球創新的領跑者,正在引領新一輪的世界工業和消費潮流。
創新活力耀全球
與安諾傑一樣,近年來常把「中國」掛在嘴邊的還有澳大利亞人弗朗西斯·高銳。這位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幹事關注中國,更多是由於中國近年來顯現出的創新活力。
「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專利、商標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申請國。」今年4月,來北京參加活動的高銳對記者說。
更令人驚嘆的是中國專利申請量的井噴式增長。「在國際專利申請方面,來自中國的申請量一年內增長了44%,」高銳說,「中國的表現非同尋常。」
創新在中國已經從指導理念轉化為自主行動,如火如荼。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今年8月發布的《中國企業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6》顯示,中國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活躍度逐步提高,超過40%的受訪企業有創新活動。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等機構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也顯示,中國在創新質量上再進一步,連續5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創新排行的「領頭羊」。在國內市場體量、知識型員工、原創專利、高技術出口,以及原創工業設計等單項指標方面,中國都排名第一。
高銳指出,中國不僅在不斷提升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並且「正在把創新作為經濟戰略的核心」。美國《華爾街日報》用「雄心勃勃」來形容中國的創新舉動,並認為「這種創新可能最終讓全球經濟再次走上一條更快增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