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讓中國紡織業跨入世界先進之列

2021-01-13 紡織網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中國紡織行業已先於眾多製造業產業實現強國目標。就在上個月,中國工程院發布《面向2035推進位造強國建設戰略研究》報告,報告通過對26類有代表性的製造業產業進行國際比較分析得出:紡織等五個產業已整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強大的背後必定是雄厚科技實力的體現,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評價說,紡織科技創新已經從「跟跑」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

  自主創新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紡織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這也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行業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

  談到自主創新不能不提中復神鷹,該公司牽頭完成的「百噸級超高強度碳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項目獲「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碳纖維是武器裝備和戰略新興產業亟需的關鍵物資,是國外長期實施技術封鎖和產品壟斷的新材料。國內已經突破千噸T700、T800級高性能碳纖維製備技術,但幹噴溼紡T1000G級超高性能碳纖維工程化技術仍處於空白。中復神鷹立足自主創新,率先在國內建成了百噸級超高強度T1000G級碳纖維生產線,實現了T1000G級碳纖維的百噸級產業化發展,為重點裝備材料的國產化打下了基礎,有力地保障了軍工重點型號產品的研製。T1000G的突破進一步縮短了我國高性能碳纖維與國外的差距,提高了我國高性能碳纖維的自主可控能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武器裝備用高性能碳纖維「卡脖子」問題,滿足了國防軍工重點型號對碳纖維國產化的迫切需求。

  此外,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承擔的「千噸級幹噴溼紡高強/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還榮獲了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該項目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幹噴溼紡的關鍵技術突破和核心裝備自主化,建成了首條千噸級幹噴溼紡碳纖維生產線,成為世界上第三家、國內第一家掌握幹噴溼紡碳纖維產業化技術的企業。打破了國內高性能碳纖維被進口產品壟斷的市場格局,產品廣泛應用於壓力容器、碳碳複合材料、風電葉片等高端領域和新興領域,帶動了國內碳纖維複合材料產業的快速發展。

  萊賽爾纖維近年來一直是業界追逐的熱點,在過去的一年,國內萊賽爾纖維產業化項目又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0月29日,中紡院綠色纖維股份公司「年產6萬噸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產業化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標誌著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技術完成了國內單線萊賽爾纖維最大產能項目的建成。該項目採用中紡院自主研發的萊賽爾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中紡綠纖已經具備9萬噸萊賽爾纖維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產能第一、全球第二的萊賽爾纖維生產企業。業內權威人士對此評價說,這對提升我國再生纖維素纖維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核心競爭力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科技助力紡織品上天入海

  隨著紡織科技創新的深入,紡織產品也在不斷拓展新空間,有人說,如今的紡織產品既能上天攬月,又能入海伏龍。

  去年12月3日,當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面起飛,攜帶月球樣品成功進入預定環月軌道的那一刻,我們震撼的不僅是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更有中國在月球表面首次實現五星紅旗的「獨立展示」。這面閃耀月球的五星紅旗在正負150攝氏度的溫差下仍能「保持本色」,彰顯著中國的紡織力量。

  為生產這面國旗,煙臺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華茂集團與武漢紡織大學等單位歷時八年,經歷了無數次試驗和持續攻關研製而成。該面國旗以國產高性能芳綸纖維材料為主、採用武漢紡織大學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複合紡紗技術」,攻克了高模量差異纖維高品質紗線製備的技術難題。國旗顏色構建也是一大難題,研究團隊利用小分子調控技術實現了芳綸纖維的結構調控及顏色構建,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極端紫外條件下優良的耐日曬牢度,從本質上解決了極端條件下顏料熱升華及熱遷移牢度問題。通過以上技術攻關,實現了國旗在太空環境中耐受極端高真空、高低溫循環,以及強計量紫外輻照等條件的高色牢度顏色構建的目的。

  「上天」已經成為紡織科技創新的常態,「入海」也已實現突破。

  去年5月7日,由浙江四兄繩業有限公司歷時一年研發生產的聚酯纜繩,正式交付中海油海南分公司,用於南海陵水17-2氣田生產平臺建設項目,這也是我國的國產纜繩首次應用於深海油氣田作業平臺建設,成功打破了歐美幾十年對海洋石油平臺深海系泊纜的壟斷,給中國對南海深海油氣等資源開採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此次投用的兩條聚酯纜繩長達955米、直徑270毫米、拉力達2000多噸,在目前國內同類產品中直徑最大、斷裂強度最高。四兄繩業自主研發生產設備,攻克了聚酯纜繩在拉力、強度及抗疲勞性等方面的技術難題,讓中國製造在深海系泊領域有了一席之地。

  智能製造讓行業擺脫勞動密集

  去年底,一個消息令行業欣喜,安徽華茂新型紡紗智能化改造項目榮獲中國工業大獎。中國工業大獎是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代表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安徽華茂獲獎不僅是這個企業的榮譽,更是國家對紡織業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認可。

  在安徽華茂,偌大的車間幾乎看不到人;環境恆溫恆溼,機器人運輸半成品;工人騎電動車工作巡查……記憶中,傳統紡織車間裡,千人紗、萬人布景象已不再,漫天的飛絮也不見蹤影,隆隆的機器轟鳴聲也被極大降噪。取而代之的是成排的自動化的機器,清潔、整齊、舒心的環境,隨處可見的監控設備實時顯示產量、質量、設備運轉、能耗等信息。針對紡織行業普遍存在的用工多、能耗高等問題,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在多年積累的紡紗生產工藝技術和經驗基礎上,自主開發出了多項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紡紗智能製造工藝技術,實現了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這個全球單體最大、技術領先的15萬錠棉紡智能工廠項目,運用網際網路技術,首次在行業內實現客戶遠程在線監控訂單詳情;運用大數據技術,開發了華茂製造執行系統(HMES);運用物聯網技術,首次在行業內規模化開發運用了RFID技術,實現了單紗全流程質量跟蹤和追溯;在國內紡織行業首家運用EMS能源管理系統,顯著提升行業整體水平。該智能化項目還通過管理模式創新,打破工序、工種壁壘,實現操作、維修一體化,使萬錠用工從50人下降到13人,產品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對於一個紡織製造大國,沒有強大的自主品牌裝備和系統的支撐,實施智能製造就是空中樓閣。

  自動絡筒機是紡織機械中難度最大、技術要求最高的裝備,是紡織行業邁進數位化、智能化的關鍵設備,目前世界上只有包含青島宏大在內的四大主要生產商。經過多年持續攻關,青島宏大「VCRO自動絡筒機」獲得突破,榮獲「紡織之光」2020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在突破卷繞、接頭、集中供紗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了42項關鍵技術創新,實現了長期連續自動化生產,突破了捻接器對特殊纖維的適紡性,提高了紗線恆張力、筒紗恆壓力的控制精度,實現了在線質量追蹤,對紡紗行業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紡紗實現無人工廠奠定了基礎。

  醫衛用紡織品技術為抗擊疫情提供科技支撐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是對紡織業的一次綜合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供需壓力和系統性風險,中國紡織工業表現出強大基礎能力。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先進的製造能力,賦予了行業高效的響應能力。紡織科技無疑在抗擊疫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醫衛用紡織品技術成果成為關注熱點。

  在2020年度中國紡聯科技一等獎17個項目中,高效低阻聚四氟乙烯複合纖維膜防護材料製備關鍵技術、靜電氣噴紡駐極超細纖維共兩項技術涉及提高口罩防護性能,為抗擊新冠疫情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提供了技術支撐。

  口罩防護的關鍵是過濾材料,傳統過濾防護一般採用熔噴材料,其過濾效率來自靜電吸附,在使用和貯存過程中易衰減而降低防護效果。研發性能穩定、低阻高效的過濾材料長期被國外公司所壟斷。浙江理工大學聯合國內多家企業產學研攻關,創新性發明PTFE維納米纖維膜為阻隔表層,通過複合技術開發出穩定的高效低阻PTFE複合纖維膜,廣泛應用於各類口罩防護材料。該材料解決了防護口罩無法重複使用的痛點,具有低阻高效的特點,可完美替代熔噴布,可廣泛應用於高端醫用防護及民用防護領域,是對傳統防護產品的更新和替代。

  駐極纖維是一種帶有靜電荷的新興纖維,其製品相較於傳統纖維無紡布在物理攔截功能的基礎上增加了靜電吸附作用,大幅提升了對微細顆粒物的過濾能力,被廣泛應用於防護口罩、工業濾紙等空氣過濾產品,是一種保障國民衛生健康、支撐國家工業發展的駐極纖維材料。然而,這種材料仍存在駐極易失效,失效後材料物理過濾效率低的問題,極大的限制了其使用壽命。尤其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控中,駐極纖維材料服役時間短、產能供應不足的問題,給全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帶來了巨大壓力。東華大學等單位通過理論研究、工藝技術及裝備的集成創新,開發出靜電氣噴紡駐極超細纖維材料的高效製造關鍵技術,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靜電氣噴紡超細纖維材料產業化體系。該成果促進了傳統熔噴和靜電紡技術的升級換代,解決了當前空氣過濾產品普遍存在的物理攔截效率低的問題,為攔截病菌與霧霾顆粒,保護人民衛生健康,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做出了貢獻。

  對於紡織科技所取得的成績,中國紡聯副會長李陵申表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在行業深入實施,行業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紡織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相關焦點

  • 科技創新讓中國紡織業跨入世界先進之列
    科技創新讓中國紡織業跨入世界先進之列 2021-01-13 08:29:08 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中國紡織行業已先於眾多製造業產業實現強國目標。
  • 七色幻彩絲投入量產 科技助力紡織業迎來新變革
    天津2016年9月7日電 /美通社/ -- 8月22日,由孚信科技聯合新鄉白鷺化纖集團研製的新型光致變色材料「七色幻彩絲」正式投入量產,無異於為近年來處於低迷狀態的中國紡織業注入了一支強心劑,助力新經濟常態下紡織業的轉型升級,開創了高端紡織行業新格局,為曾經創造過無數輝煌成就的紡織業再度帶來新活力。
  • 南山智尚成功上市:科技創新成就行業先進生產力代表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勇立潮頭的優秀企業代表,南山智尚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行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之一。在致辭環節,南山集團執行董事宋日友表示,「南山智尚找準新時期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新定位,堅持『科技、時尚、綠色』的發展理念,維護中國毛精紡行業全產業鏈先鋒企業、國際高端服裝定製領域的領先企業形象。
  • 奈米科技 臺灣紡織業生存關鍵
    奈米科技 臺灣紡織業生存關鍵 2015-02-10 09:16:44 來源:中時電子報
  • 我國超精密光學零件加工技術跨入世界領先行列
    軍報記者長沙1月22日電(解放軍報記者王握文、通訊員王孝恭、汪東)記者今天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由該校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自主研製的新一代超精密光學零件加工設備,日前通過相關單位組織的工藝考核。結果表明,該套設備加工精度實現亞納米級重大突破,其典型試驗件的光學零件面形精度RMS(均方根)值達到0.361納米,標誌我國超精密光學零件加工技術跨入世界領先行列。超精密加工技術是先進裝備製造的關鍵性瓶頸技術,納米精度被譽為超精密加工技術「皇冠上的明珠」。過去,由於我國光學零件加工技術落後,無法進行大口徑、高精度、複雜面形的光學零件加工,嚴重製約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
  • 【中國科學報】中國加速器超導高頻腔技術跨入世界前列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獲悉,該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高品質因數9腔室(9-cell)超導腔的中溫退火工藝,且成功完成了小批量(6隻)超導腔的首次試製,這意味著我國相關技術跨入世界前列。相關結果於當日在高能所召開的專家鑑定會上公布。  世界各大加速器裝置中,1300兆赫茲9-cell超導腔已有廣泛應用。
  • 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列世界第一
    據日媒報導,日本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NISTEP)於今天發布2020年版研究報告,稱中國在科技論文數量和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上都第一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2018年1月美國國立科學審議會曾公布說中國發表的科技論文數量世界第一。
  • 長白時評:堅持科技創新 引領中國邁入世界科技強國
    7月17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7月下旬到8月上旬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已經就位,這標誌著中國近距離探測火星、了解火星成為可能,而這一切的成就,都離不開堅持科技創新帶來的正向影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躋身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躋身世界著名航天發射場之列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太原10月21日電(田兆運 鄧輝林)隨著中巴合作研製的第二顆「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國際航天界的知名度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 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之列!創第三代核電首堆最佳業績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今天0時41分,中國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之列今天0時41分,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中核集團表示,這標誌著中國打破了國外核電技術壟斷,正式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這對我國實現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龍一號的信心。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在三十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研發設計的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
  • 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原標題:自主創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 讓中國「風洞」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風洞被稱為飛行器的搖籃,萬眾矚目的新型飛機、神舟飛船、飛彈等國之重器在研製過程中都離不開風洞的「千錘百鍊」;它的學科涉及空氣動力學等現代工程領域的方方面面,每一個「戰場」上都鐫刻著創新的足跡。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是我國風洞事業的頂梁柱,我國幾乎所有飛機、飛彈、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都在中心進行過空氣動力試驗研究任務,中心在幾乎所有涉及空氣動力學的國家重大研究計劃和工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新,是這支團隊的靈魂和生命。多年來,他們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推動實驗研究能力不斷提升,吹響了中國空氣動力事業競逐世界一流的衝鋒號。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深圳科技創新做對了什麼?
    在深圳南山,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新型科研機構之一——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內,科研人員行色匆匆,多元化的科學驗證在這裡緊鑼密鼓推進,劍指世界科研頂端。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為何能在深圳茁壯成長,這座城市何以成為創新之都,其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作為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一面旗幟,深圳科技未來應走向何方?近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
  • 落實創新發展理念 推動科技強國建設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國際人士表示,中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為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合作重要推動力量。
  • 南山智尚上市:科技創新成就「山東創業板第一股」
    厚積薄發競逐資本賽道  12月22日上午9點25分,煙臺市委常委、副市長,市政府黨組副書記王中,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亮、山東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趙亮敲響開市寶鍾。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勇立潮頭的優秀企業代表,南山智尚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行業先進生產力的傑出代表。
  • 以科技創新築牢強國之基(人民時評)
    人們對獲獎科技工作者的致敬、國家對科學家的褒揚,成為中華民族追求科技創新的生動註解。「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大會上,兩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備受矚目:一位是「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另一位是「憑黃牛風格、具賽馬精神」的國際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時至今日,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名單中,已有33名科學家。
  • 中國科技創新活力令世界驚嘆
    航天科技日新月異,成為中國科技創新日益深化的生動縮影。南非獨立傳媒旗下報紙《開普時報》盛讚:「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的科技實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引領發展第一動力」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首發成功、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全球組網……南非《開普時報》近日的一篇報導盤點了近年來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指出:「科技創新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 木衛智能科技榮獲2020世界華商創新獎
    摘要第十七屆世界華商高峰會(下稱華商高峰會)於上月末在澳門完美落幕。木衛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稱木衛智能科技)受邀參加峰會並派出代表作演講。旗下產品獲得世界華商組織聯盟及世界華商菁英匯的評選委員會一致認可,榮獲大會頒發2020世界華商創新獎。
  •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奠基:打造百年名校與中國合作之橋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奠基:打造百年名校與中國合作之橋 2019崔曉 攝   中新網南京9月10日電 (記者 申冉)10日,在剛被確認為江蘇自貿區範圍的南京江北新區,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下文簡稱南京中心)舉行奠基儀式。據悉,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的合作研究機構,校方期待將該平臺打造成為該校與中國展開全面合作的樞紐。
  • 湖北之聲:武漢先進院聚焦關鍵材料,助推中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
    國慶期間,湖北廣播電臺湖北之聲發布重磅系列報導《硬核武漢,中國驕傲》。10月6日,作為中科院在武漢成立的第一家企業法人新型研發機構,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特邀亮相湖北之聲《湖北新聞》節目。節目以《武漢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聚焦關鍵材料 助推中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題,詳細生動報導了武漢先進院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致力於實現部分「卡脖子」關鍵材料和技術的產業突圍,在努力建成國內一流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的過程中,對部分科研難題攻堅克難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