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存在四大聖獸,不管是芝諾悖論產生的龜,還是永動機推動而來的麥克斯韋妖,抑或是背靠經典理論而出現的拉普拉斯妖,都隨著科學的發展銷聲匿跡。雖然前三隻神獸背後的猜想帶來的科學精神值得後人尊敬,其中的故事也頗具傳奇色彩,而且有趣。
但不可否認,新的理論必定會代替舊的思想。迄今為止,四隻神獸剩下的當屬薛丁格的貓,這隻貓帶來的驚奇,甚至說驚豔,一直推動物理革命的發展。這隻貓產生的思考不止於物理科學,還滲透到其他科學中。那麼,這隻貓是如何驚豔的呢?這還得從薛丁格本人說起!
薛丁格,量子力學的巨匠
Erwin Schrdinger,即埃爾溫·薛丁格,1887年生於奧地利的科學家。如今世界各國爭先秘密研究的量子科技,背後的量子理論就是在薛丁格等人的研究下建立的。他和另一位量子理論奠基人狄拉克,因為在原子理論上的研究有突出表現,共同獲得193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說到薛丁格的貓,其實薛丁格本人當初提出來是為了試圖否定宏觀下量子力學的缺陷,結果卻恰恰證明了量子力學的完備性。他擁有很多成就,其中薛丁格方程可以說是他在量子理論的最高成就代表。說到這個方程,有人評價該方程,說它就是量子力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由此可見這個方程在量子領域的地位。
神奇的貓的出現
量子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不確定性,就是微觀粒子的運動是不確定的,是隨機的。這來自於另一位量子奠基人海森堡,他認為,任何粒子,我們不可能同時知道這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換句話說,某一時刻,你要去觀察一個粒子的情況,你得到的信息只能是位置和速度中的一個,當然這是在微觀中的理論,這其中牽涉的哲學問題也十分深奧。
用海森堡的話說:「在因果律中,認為知道現在,必定能推斷出未來,而這得出的不是結論,而是前提,我們看見的不是全部細節,這是很明顯的原則。」這樣的學說,有違當時的人們的認知,包括很多科學家都無法接受。即使是研究量子力學的科學家,也有無數的疑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薛丁格的貓。這隻貓是一個猜想,這個猜想帶來的疑問引發了一系列哲學問題。
薛丁格設想,在一個密室中有一隻貓,還有裝著毒藥的瓶子和食物。瓶子上有一個開關控制的錘子,錘子落下來一定會砸碎瓶子,從而釋放毒藥毒死貓。而開關是由衰變物質控制的,需要明確的是,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衰變,也就不知道錘子掉下來的具體時間。最終科學家想要知道這隻貓具體的時間是死還是活著?經典物理和量子理論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且看不同的理論帶來何種思考?
唯一活著的神獸帶來的思維衝擊
從經典物理的角度來分析,這隻貓一定只有兩種情況,要麼貓死了,要麼貓活著,任何時候都是如此,不會出現第三種情況。事實上,這也是很多人腦海裡的思想。該思想所體現的,如果上升到哲學的境界,那是一種機械性的因果決定論觀點。
從量子理論的角度來看,觀點卻是出乎意料的。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是薛丁格方程,根據薛丁格方程的推算,得出的結論是貓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準確地講,貓是處於死與活的疊加性的狀態下。如果非要清楚地知道貓對應時刻的生死狀態,唯一的辦法就是打開密室,但當你打開門的那一瞬間,疊加態立即坍縮,你看到的是唯一的狀態,要麼死,要麼活。兩者似乎都很有道理,你會選擇接受哪一種?
薛丁格貓產生之前,人們充分地認識到微觀世界是不同於宏觀的。微觀遵循量子力學,背靠不確定性原理。而薛丁格的貓帶來的,卻是把不確定性延伸到了宏觀,而且是微觀與宏觀的不確定性的銜接。因為我們還可以從衰變物質的分子的角度分析,如果該分子衰變,則會引起開關觸發,也就釋放了毒藥,反之不會。當然分子的運動是一個微觀問題,那其運動就得用量子理論解釋,這就是這隻貓的驚豔之處。它是微觀與宏觀的橋梁,而且把量子理論帶入到了宏觀。
其實最具爭議的,是另外一種貓的生死狀態的解釋。有人認為相比較於我們的宏觀世界,薛丁格的實驗理論是不存在的,因為衰變是宏觀層面的,而具體到分子原子,就深入到了微觀世界。對於具體的放射性物質來說,它的衰變時間是固定的。所以從整體上來講,當具體的放射性物質被選中,那其實貓能活的時間就已經完全確定。因此不會存在疊加態的說法,簡單來講,貓的生死狀態你雖然不知道,但並不代表它沒有發生。
寫給讀者最後的話
從科學發展的歷程來看,一直都是新的思想和理論代替舊的。也許真實的情況我們永遠無法知曉,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量子理論也不一定是真理,雖然微觀和宏觀差異明顯,但作為宏觀存在的我們,肯定難以精確的認識微觀世界,即使是如今發展起來的量子理論,很多方程和思想都是建立在一些假設之上,卻沒有嚴格的數學證明。不過,最神奇的是這些量子理論一直都很適用於微觀世界。至於這些假設的具體的真實性,雖然經過科學界的推敲,但介於我們所處的環境,也許也只能適用於我們所假設的基礎之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相對論覆蓋了曾經的經典力學,那是不是量子力學也可能覆蓋相對論?這就很難說了,需要時間來證明。可能世界本無真理,只是我們設定了規則,在對應的規則之中,也就有了真理,科學也就由此而誕生。
文:鬥苗 20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