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有機農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2020-11-28 網易新聞

2020-11-25 10:29:59 來源: 豫論

舉報

  

  河南方城訊(段守毅 餘海濤)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近年來,河南省南陽市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示範鄉鎮——方城縣廣陽鎮,積極打造綠色有機農業,使「綠色+有機」成為廣陽鎮農產品暢銷全國各地的新名片,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融合互促的可持續農業發展之路。

  走進位於方城縣廣陽鎮杜莊村的金航有機農業示範園,迎接大家的會是成千上萬隻雁鵝,它們可能以為是管理員來送食物,一邊伸長脖子仰天高歌,一邊潮水般湧了過來,場面十分壯觀。與雁鵝養殖基地一路之隔的是有機農業示範園的3000多畝有機果蔬基地,一座座聯棟大棚裡綠瑩瑩的有機蔬菜長勢喜人。這裡的聯棟大棚和普通的大棚不一樣,能自然通風,具有防塵、防蟲作用。大棚內鋪設有灌溉設施,棚頂雨水流入回收池,經過氧化養魚,形成自然水溫,增加有機質,並實現無動力灌溉,既環保又節能,整個果蔬基地實現了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程封閉監控。董玉玲胸有成竹地介紹說:「有機,我們搞十來年了,今年才上市。鵝、包括蔬菜、瓜果、黃豆、黑豆、紅薯、玉米、小麥、大麥,啥都有。有機食品每年國家都來專家檢測土質、檢測水質,達上了標,然後才給你發有機證書。」

  綠色、有機理念為傳統農業帶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助推了當地的產業扶貧,僅產業示範園就吸納當地48戶貧困村民在此務工增收脫貧。今年62歲的杜莊村脫貧戶張金九,他是示範園裡的長期固定工人,一年的工資收入能拿到四萬多元。張金九說:「擱這兒三四年了,見天都來幹活兒。雜活兒大,工資也中,一個月三千多塊,俺已脫貧了。今年60多歲了,擱家門口乾活,一個月三千多,知足得很。」

  近年來,廣陽鎮立足「綠色+有機」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以金航林果為代表,通過電商的形式運作六大品牌、60多個有機品種。現在和海南那邊合作,研究富硒農業。截至目前,全鎮有機農業已達3000多畝,是南陽市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示範鄉鎮,所生產的有機農產品被列入南陽市「九大專項」建設,不但把安全、放心、健康的農產品銷售到了全國各地,也走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融合互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歷經三年多的努力,改變了採基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面貌,同時帶領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法,致力於成為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走訪貧困戶每一次的工作開展,每到一戶人家,我都時刻不忘帶上我的民情日記本,因為只有記清楚每一戶的情況才好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 劉卉:帶領村民在「黃土地」上育出「綠產業」
    劉卉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已30多年,他不僅是一個敢想、敢幹、能吃苦的創業者,還是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領路人。江蘇省人大代表劉卉創建洪澤區勞模農莊,帶領周邊村民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與鄉村旅遊業。(代表供圖)普及技術培訓,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劉卉在外出考察中看到,外地高效農業都已逐漸開始產業化經營,劉卉決定成立自己的專業合作組織——劉卉食用菌專業合作社。2008年,該合作社正式建成。合作社在發展綠色農業、帶動群眾致富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
  • 村主任李永波: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樣帶領大家走上脫貧致富路的。2013年回家探親時,李永波發現當地百姓對發展和種植新產業十分迷茫,經過市場調研,他下定決心帶領老百姓種植中藥材,於是2015年成立了宏都種植專業合作社,踏上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道路。
  • 楊家堡裡的「二師兄」綠色有機生態成高頻詞
    就是在這片桃花源裡,楊家堡人搞起來黑豬養殖,使綠色生態農業逐漸取代了傳統農業。綠色、有機、生態這些時髦的詞語也成為了昔日貧困村的高頻詞。  楊家堡村位於灞源鎮東部,距鎮政府17公裡。走進灞源鎮楊家堡村,氣候宜人、風景如畫而著稱。由兩個村民小組組成,共有村民245人,76戶。2018年與麻村、松樹溝等5個村合併為董家溝村,現屬董家溝村的自然村。
  • 我市綠色有機農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我們公司是長春市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園區,生產的都是綠色有機大米,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公司負責人介紹說,目前該公司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10萬畝,帶動周邊了7個鄉鎮、6200多戶農民致富,大米遠銷北京、福建、四川、雲南等省市。
  • 發展綠色有機農業 加大優質農產供給
    發展綠色有機農業 加大優質農產供給 來源:閩北日報 | 作者: | 時間:2020-11-15 13日上午,第五屆中國有機大會年會在武夷山市舉行。
  • 種出綠色種出有機 淮濱這個「全國勞動模範」不一般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紮根在農村,對農村、農民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紮根農村實踐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民抱團發展大規模種糧,讓夢想放飛在希望的田野上,張明勤用自己創造的財富幫助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農業要快速發展必須走現代化生態循環的路子。」張明勤及時認識到了這一點。2016年在湖北考察三次後,張明勤拿出300畝土地,開始發展稻漁生態循環農業,實施「稻漁共養」模式,探索的稻蝦共作、稻鰍共作、稻蟹共作。目前,已流轉土地1376畝。「所謂『稻漁共養』,就是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的種養新模式,可以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效果。」張明勤告訴記者。
  • 宜春綠色有機產品受青睞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5日訊(記者 徐克強)江西·宜春(北京)綠色有機產品展示推介會今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辦。在推介會上,宜春綠色有機產品引來北京各大商超、批發市場和電商平臺頻頻關注,現場籤約農產品營銷合作項目11個,金額為2.2億元;農業投資項目4個,金額為8億元。
  • 駐村幹部朱清雲:帶領村民走出一條產業脫貧之路
    定規劃,精準確定脫貧致富方向。「精準扶貧貴在精準施策。」這兩項工作都涉及到農村老百姓的思想觀念轉變,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與村幹部一起深入老百姓的家裡,講道理、做工作、講政策、謀發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廣大黨員幹部的帶領下,流轉土地1000畝,搬遷墳頭300個,建成了一座公墓和一大片波浪起伏的千畝葡萄大棚。
  • "獨臂支書"溫守文40餘載帶村民脫貧致富 建起"綠色銀行"
    70年代,溫守文帶領黨員群眾改造農田,使窮山溝獲得糧食大豐收;改革開放後,他帶領群眾致富,村民開著小轎車上山管理果園。40餘載光陰似箭,當初的選擇成就了龍泉莊村的今天,也同樣成為溫守文心中那股溢滿心田卻又難以言表的幸福。龍泉莊這個掩映在深山中的小村子,用破繭成蝶後的華麗蛻變向人們展示它的富裕、美好和讓人憧憬的未來。
  • ...帶動貧困村走旅遊脫貧致富的路子——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小南河村
    小南河村第一書記駐村後,帶領村「兩委」摸索出獨具小南河特色、效果凸顯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調動全員參與,促進小南河村脫貧致富全面發展。通過效益的引導、真情的感召,使越來越多的黨員、群眾參與進來。,最大限度激發黨員幹部群眾創業熱情。
  • 河北灤縣探索精準扶貧路徑 農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以鎮域內蘆葦莊現有的大棚為場地,由愛心企業灤縣軍英畜牧有限公司承建,以帶領本轄區貧困戶全面脫貧為目標,以農民增收致富為重點,明確了「在村裡打工,在家門口掙錢」的扶貧工作新思路,推出「政府+企業+金融+科技+基地+農戶」共同參與的「六位一體」產業扶貧新模式,激發「造血」潛力。  該縣牢牢把握科技扶貧、金融扶貧、就業扶貧三大抓手,科技扶貧引智。
  • 敖學安:帶領群眾種白芨 產業興農共致富
    他因地制宜,積極發揮羅平縣「雲藥之鄉」的氣候、環境等優勢,建立白芨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帶領貧困戶搞起中藥種植產業。據了解,該合作社以帶動為目標,以產業為特色,以專業技術為發展動力,主要從事白芨種植、傳統加工、預包裝,白芨藥材銷售和種苗銷售等,積極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最大限度回報社會。
  • 有機農業:對「化學農業」的反思
    邵海鵬  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肥、農藥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汙染源之一。有機農業的出現,稱得上是對當今農業生產模式的反思。  停留在「化學農業」階段的中國農業,產業鏈呈線性。換句話說,農業只具有提供食物的功能。農產品(000061,股吧)生產主要靠化肥、農藥及激素類催長劑等物質來催產、催效,天然成分降低。
  • 一片莓茶葉承載脫貧致富夢 智慧財產權助力打造「張家界莓茶」公共品牌
    計劃到2022年,新發展莓茶種植基地10萬畝,帶動10萬人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綜合產值100億元,將張家界莓茶打造成強區產業、富民產業、世界名茶。」 祝雲武表示。因莓茶興業 因莓茶致富昔日養在深山無人識的張家界莓茶而今為何能成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黃金葉」?在張家界永定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找到了答案。
  • 關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堅持以糧食安全、綠色供給、農民增收為基本任務。突出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構建農業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深加工,叫響新疆農產品綠色生態有機品牌,提高綠色農產品有效供給,變綠色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堅持以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科技創新為基本動力。
  • 退役軍人張鋒在海南走上農業創業路 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退役軍人張鋒走上農業創業路,帶領農戶增收致富  百香果園裡當「尖兵」張鋒在果園裡觀察百香果的長勢。經過一年的沉澱,張鋒與海南妍霖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文羅鎮打造出佔地70畝的妍霖百香果種植基地,帶著村裡的貧困戶種植百香果,精準扶貧,助農增收。  百香果作為近幾年農業市場中的「網紅水果」,因其獨特的口感受到飲品行業的廣泛歡迎。張鋒緊跟市場需求,帶領貧困戶培育綠色有機百香果,得到了客戶的一致好評。同時,他利用常規的批發商收購以及與電商合作的方式,雙管齊下,拓寬銷路。
  • 李平凡種出了「不平凡」的有機米
    李平凡笑眯眯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從生產賣不出去的普通大米到走俏市場的有機大米,我們是搭上了農業農村部綠色高質高效項目的『快車』。」原來,自2018年開始,在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技術支撐和項目扶持下,李平凡流轉了630畝水田開始種植高梁山有機米。經過3年時間的聚力打造,這個有機稻生產基地已打造出一條完整的生產、加工、儲藏標準化生產鏈。
  • 投身脫貧攻堅 養殖帶富群眾_政協之窗_雲南頻道_雲南網
    原標題:投身脫貧攻堅 養殖帶富群眾在致力於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盡其所能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就是玉溪市紅塔區政協委員、雲南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楊保和。砸掉「鐵碗」捧「泥碗」楊保和出生於紅塔區春和街道馬橋村一個農民家庭,從小深知農民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