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七日,仁賢街道五一社區,村民將收割的稻穀裝進三輪車,準備運回家中晾曬。(資料圖片)記者 熊 偉 攝
近日,初冬暖陽高照,梁平區碧山鎮重慶米之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加工廠裡,負責人李平凡正忙進忙出指揮工人進行高梁山有機米的加工、包裝和搬運,將來自全國各地的線上訂單及時發送出去。
以往,這裡的大米只能自給自足,基本沒有賣向市場。如今,為何李平凡生產的大米每斤賣價達12元,卻能收到市場紛至沓來的訂單?
李平凡笑眯眯地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從生產賣不出去的普通大米到走俏市場的有機大米,我們是搭上了農業農村部綠色高質高效項目的『快車』。」
原來,自2018年開始,在重慶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的技術支撐和項目扶持下,李平凡流轉了630畝水田開始種植高梁山有機米。經過3年時間的聚力打造,這個有機稻生產基地已打造出一條完整的生產、加工、儲藏標準化生產鏈。
今年,李平凡的高梁山有機稻總產量為38萬斤,總產值320萬元,純收益達60萬元以上。通過有機米這把產業振興的「鑰匙」,李平凡帶領當地百姓打開了致富門。
科技成就了有機稻米
重慶地區屬寡日照和高溫伏旱區,不具備生產優質米所需的氣候條件,屬於「非優質稻產區」。其主要原因一是重慶稻區苗期寡日照,影響了水稻高產。二是抽穗灌漿期的高溫和小溫差不利於產生優質水稻。
那麼,究竟如何讓重慶大米實現綠色高質高效呢?
「科技成就了有機稻米!我們依託農業農村部綠色高質高效項目,決定在梁平區打造一個有機米生產的樣板。」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水稻專家方立魁介紹,「我們從測土配方施肥、推廣有機肥、稻田綜合種養、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相融合等綠色生產方式著手,為生產主體提供全程技術支撐。」
李平凡的高梁山有機米基地地處重慶淺丘平壩區,高溫伏旱較重,產出的稻米品質普遍較低。為了提升稻米品質,專家們通過合理推遲播期,號召企業在5月初才開始播種,有力改善了稻米的整精米率和堊白度;為了讓有機肥替代化肥,專家們將紫雲英和油菜翻耕、壓青還田做綠肥,大力提升土壤有機質和土地利用率,大力改善稻米的品質;為了防控稻田蟲害和雜草,專家們指導李平凡通過稻田養鴨防治蟲害、培肥鬆土等方式,實現基地的綠色生產。
經過3年轉換期,李平凡的高梁山有機米出現適口性好、滋味純正等特徵,並順利通過了農業農村部的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今年,高梁山有機米畝產量達600斤,畝產值達5000餘元。
在2018年9月舉行的首屆「三峽杯」重慶十大好吃大米評選活動中,上市不久的高梁山有機米光榮上榜。
有機米種植的核心是品質
記者在梁平區安勝鎮的高梁山有機稻生產基地看到,15臺遠程監控器直接與重慶市及梁平區農安中心連接,對630畝高梁山有機稻的生產全過程實現了監控全覆蓋。在梁平區農業農村委的支持下,基地配套建設了綠色防控和監控設備,以及專用通風庫和低溫保鮮庫。
「有機米種植的核心是品質!通過這些監控器,可以讓消費者全程追溯有機稻種植的全過程。」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水稻專家肖若餘告訴記者,「在我們的指導下,在用肥、除草、防治病蟲害等環節,這個基地全部實現了有機生產。」
她介紹,目前李平凡的基地通過「稻 鴨」「稻 魚」「稻 紫雲英」「稻 油菜」等綜合種養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實現了可循環的綠色生產方式,還帶動了周邊20多戶貧困戶每年靠在稻田裡養魚、養鴨增收5000多元。
除了種植過程全程可追溯外,這個有機米基地還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李平凡說,以前人工栽秧、收穀子,每畝成本要300元以上;現在全程機械化,每畝機耕、機插、機收僅需200多元,還大大提高了效率。
「綠色、高質、高效的理念深入人心」
前不久,高梁山有機米登上中國社會扶貧網開展線上銷售,上線短短10天,每斤單價12元的有機米就賣了5萬多元。
「這僅僅是我們提升重慶稻米品質的初次實踐。」方立魁介紹,下一步,市農技推廣總站還將依託特色糧油產業體系,通過項目示範及技術支撐對重慶市的優質稻區進行集中打造,進一步推動重慶特色糧油提檔升級。
今年,市農業農村委在永川、梁平、銅梁等區縣圍繞水稻、高粱、馬鈴薯糧油作物,開展了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其中,全市開展糧油作物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5.22萬畝,項目區良種覆蓋率達到100%,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2.5%。目前已培育263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項目所在區縣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面積17萬畝。
「如今,綠色、高質、高效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方立魁認為,未來,優質特色糧油產業的發展將成為我市鄉村振興的新動能之一,「像李平凡這樣的有機稻種植業主,將會帶領更多群眾打開致富的大門。」
重慶日報記者 湯豔娟
(據2020年11月23日《重慶日報·農村版》7版)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