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郝昱瑋 史敦月 劉禮凱 胡耀勻)「幸福來得太突然了,能當選全國勞動模範,真是想都不敢想。」回到老家,淮濱縣綠色恆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明勤還沉浸在11月24日上午,「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興奮中。
今年58歲的張明勤是淮濱縣本土人,2012年度被評為「全國種糧大戶」,2019年度被授予「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脫貧攻堅奮進獎」等榮譽稱號。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紮根在農村,對農村、農民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紮根農村實踐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民抱團發展大規模種糧,讓夢想放飛在希望的田野上,張明勤用自己創造的財富幫助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
從黑龍江岸到淮河畔 堅持農民本色
淮河岸邊出生的張明勤,家裡人多地少,家境貧苦,迫於生計於1991年離開家鄉外出謀生,遠赴黑龍江務工。在黑龍江,為了一家的吃飯問題,他先是做起了建築工人。
在做建築工的時候,他看到東北那肥沃的黑土地,心裡直痒痒,很想下去鋤幾下。特別是看到當地的農民,直接將水稻種子撒在地裡,不經過插秧等步驟,導致水稻產量偏低的情形時,他心疼的都覺得浪費了這肥沃的黑土地。
「這麼好的土地,如果按照俺們淮河流域那種耕種方式,肯定收成會翻翻的。」張明勤是這樣想的,也在默默地去實現這個想法。
偶然一個機會,有點積蓄的張明勤承包了一個農民撂荒的十幾畝地。在遙遠的東北,張明勤再次站在良田裡,握著農具時,他的眼睛有點溼潤。從他記事開始,父母便是依靠幾分農田,辛勤耕種維持生計,「民以食為天」這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裡。「我又可以種地了,我一定要種出個成績出來。」張明勤默默給自己打氣。
張明勤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之後他承包了160畝、300畝……3年時間他共承包土地1145畝,全部種植水稻。在黑龍江,一幹就是20年。
「90年代的東北農民不會插秧,他們直接是將水稻種子撒在地裡,但是這樣產量太低,我就在那裡教他們如何育秧、插秧等。由於我種的水稻產量高、品質好、能賣上價,又給當地群眾帶去了技術與收益,他們對我也很不錯,種田事業也越做越大。」提起當年的情景,張明勤難掩喜悅之情。
雖然在東北,張明勤已經小有成就,勞作空閒時間,坐在地頭抽菸休息的他,滿腦子卻都是淮河岸邊,一片繁忙的耕作景象。「孩子也大了,外面再好也不是家,我們還是得回淮河邊,那裡才是我們的根啊。」張明勤多次這樣勸說妻子回老家。
就這樣,張明勤懷揣回報家鄉的赤子情懷,2010年放棄黑龍江的事業,回到家鄉。在家鄉淮河岸邊,張明勤還是一個農民,不過他的種糧事業要重新開始。
二次創業 追夢在希望的田野上
有了想法和計劃,關鍵在於行動。2010年,張明勤返鄉後就開始流轉土地。「當時我流轉了470畝,種了一茬小麥,收成非常好。老百姓看我種的好,第二年又把地給要回去了。」張明勤說道。
面對這樣的情況,張明勤向有關部門反映自己的遭遇,也向他們保證一定會好好種地,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奔小康。
隨後,張明勤通過淮濱縣固城鄉幹部介紹到該鄉大吳崗村,流轉土地頭一年種植玉米,由於這裡不適合種植玉米,當年基本上絕收。當時家裡人看著收成不好,也是時常抱怨,「不好好的在黑龍江種地,非要跑回來,現在連老本都快折進去了。」妻子經常這樣發牢騷。
村裡人也有些想看他的笑話,張明勤不管別人的看法,一次次試驗,終於發現他流轉的土地最適合種水稻(固城鄉在淮河以北,常規種植小麥、花生、紅薯等旱地農作物)。
現在,在淮濱縣提起「有機大米」,就不能不提起張明勤,其實這也是他10年來不斷摸索創新、跌倒又爬起來的結果。
「我記得2014年種水稻,稻子一直不結穗,那一年整個田都是這樣,省市專家都來了,也沒有查出結果。導致當年收成不好,最後還是通過保險和政府幫忙解決了問題。」張明勤講述那年的遭遇。
出現這樣的情況後,張明勤不斷學習和查找問題。「曾經的老式種植方式已經不能有效適應現在這個社會了,有效的利用農業機器,將種植和科學有效結合,提高種植效率和作物產量才是王道。」張明勤說。
為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張明勤先後籌資60萬元購進了收割機、旋耕機、插秧機、噴灌機等農用機械7臺,進行田間機械化管理。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張明勤在農業部門的大力幫助和精心指導下,將收穫後剩下的秸稈就地粉碎還田。
最初,張明勤還是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發現很難提高土地的附加值。「農業要快速發展必須走現代化生態循環的路子。」張明勤及時認識到了這一點。2016年在湖北考察三次後,張明勤拿出300畝土地,開始發展稻漁生態循環農業,實施「稻漁共養」模式,探索的稻蝦共作、稻鰍共作、稻蟹共作。目前,已流轉土地1376畝。
「所謂『稻漁共養』,就是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的種養新模式,可以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效果。」張明勤告訴記者。
稻田裡的魚吃的是蟲子和微生物,不再需要人工投放飼料,大大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頻率,魚和稻的品質都得到了提升,經濟效益也提高了。
稻鰍種養模式能有效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減少農業汙染。種出的水稻生態、環保,養出的泥鰍綠色、有機。
俗話說「好酒也怕巷子深」,合作社的有機水稻加工成有機大米後,只有把產品推向市場,讓消費者認可,並賣上一個好價錢,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我們合作社種植的水稻,品質非常好,煮出的飯香、好吃,每斤大米要賣到8元錢呢。」張明勤說。
「國機集團定了20萬斤的大米訂單,這幾天就要。」張明勤基地裡的工人說,「我們幾個人分班倒,一刻不停歇的去生產。」
一花獨放不是春 大家都富才算富
一花獨秀不是春,一個人富不算富,重在鄉親們一起富。看到老百姓還是傳統種植方式後,張明勤覺得應該用自己所學,帶動那些和他一樣貧困的農民兄弟,一起脫貧致富。
基於這樣的感情,張明勤也是這樣腳踏實地去做的。他首先創辦了淮濱縣綠色恆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流轉土地、購買種苗、培訓技術、支付工酬、購置設備等方面,帶動全縣稻漁共養,農民脫貧。
春末夏初是淮河沿岸農民們最忙碌的時候,不但要夏收還要秋種。收麥子、插秧等沉重而繁忙的農活一忙就是一整天,「我每天早上5點多鐘就要起床,吃完早飯來到田裡不到7點鐘就開始幹活,因為大清早還算涼快的。」被太陽曬得黝黑的張明勤笑著說。
之所以,張明勤自己現在還親自勞作,用他的話說,自己是農民,怎麼能夠不去田裡幹活呢,其實只有自己深入田間地頭實踐了,才知道怎麼樣才能夠種出更好的糧食,還存在哪些問題。
「『怎麼樣種能種出綠色,怎麼樣種能種出有機』,讓生產的稻穀綠色環保無公害,品質上乘,老百姓放心吃、安心吃。這是我種這幾十年地所一直保持的初衷。」張明勤說道。
通過幾年的實踐,張明勤實現了當初的想法,榮譽也接踵而至。他發揮勞模風範,積極投身精準扶貧大熱潮中。「稻種和魚苗,全由張明勤提供,和他籤的有訂單,高於市場價回收。重點是他還為我全程保駕護航,每到水稻重要生產環節,他總會不斷地叮囑我要幹啥、要幹啥……」淮濱縣三空橋鄉賈坡村村民賈仕峰,這幾年在張明勤的幫助下,發展30畝稻漁產業,年收入10萬元,也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田能人。
截至目前,張明勤負責的綠色恆豐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172人,非貧困戶270戶1040人。
不僅如此,依託張明勤的綠色恆豐種植專業合作社,淮濱縣建立起了貢倉香米優質水稻「黨建聯盟+產業聯盟」,現已覆蓋該縣固城、新裡、三空橋等14個鄉鎮,種植面積高達30萬畝,連結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117個,連結黨員332名,帶動貧困戶10193戶,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
「我現在作為一個全國勞動模範,我要發揮我的作用,把有機水稻在淮濱帶頭做好,讓大家多掙點錢,這是我一個農民最簡單的想法。」張明勤驕傲的說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需要「一懂雙愛」的為農情懷。「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就是這樣一批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不平凡業績的人們。
(映象網信陽新聞熱線:0376-6880376,投稿郵箱:yxxy2013@126.com。 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