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投身脫貧攻堅 養殖帶富群眾
在致力於企業發展的同時,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工作,盡其所能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他,就是玉溪市紅塔區政協委員、雲南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楊保和。
砸掉「鐵碗」捧「泥碗」
楊保和出生於紅塔區春和街道馬橋村一個農民家庭,從小深知農民的艱難。
他就讀雲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畢業後,在紅塔區畜牧局從事畜牧技術推廣工作15年。15年裡,他走遍了紅塔區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與許多養殖戶建立了深厚感情。
本來,端著「鐵飯碗」的楊保和只想這麼踏踏實實地幹下去,用技術幫助農戶實現養殖脫貧。後來他改變了初衷,他決定辭去公職,創辦養殖場,帶動就業,帶領農戶發展養殖業,和大家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說幹就幹,他很快在玉溪創辦了雲南快大多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快大多公司」),先後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黨支部書記等職。
歷經20多年發展,在楊保和的帶領下,快大多公司團隊抓技術、抓隊伍、抓產品研發、抓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成長為雲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創新型企業,建立了李德發院士工作站、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快大多公司團隊還被評為雲南省無抗環保飼料研發團隊,玉溪市高層次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市內市外助脫貧
作為紅塔區第三、四、五屆政協委員,楊保和始終堅守一名政協委員盡責履職的情懷,帶領快大多團隊發揮技術優勢,投身脫貧攻堅,助推產業扶貧,勇擔社會責任,通過定向扶貧、建檔立卡戶直補、個人結對幫扶、教育資助等方式實現精準扶貧。
紅塔區洛河鄉把者岱村是紅塔區的貧困村之一,全村共有貧困戶188戶。在紅塔區工商聯牽頭下,快大多公司與把者岱村籤訂了村企對口扶貧協議。2017年3月,公司出資12萬元,為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良種仔豬100頭,對50戶養殖戶組織了養殖技術培訓,指導養殖戶進行生態養殖,總收入達50多萬元,27戶貧困戶每戶增收近2萬元,為山區養殖產業脫貧樹立了典型模式。
隨著近年來產業優勢定向扶貧經驗的積累,快大多公司主動把產業定向扶貧延伸到紅塔區外、玉溪市外。
產業扶貧見實效
除了產業幫扶外,該公司還在玉溪市、紅塔區扶貧辦的指導下,與紅塔區洛河鄉、高倉街道等鄉鎮(街道)的12個村組91戶山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籤訂了養殖扶貧協議,對籤訂合同的養殖戶使用快大多飼料,按照低於市場價格的20%給予優惠,以直接補貼的方式促進了貧困農戶的脫貧致富。
另外,楊保和在帶領公司員工、支部黨員掛鈎幫扶洛河養殖戶和研和街道可官社區師家塘建檔立卡30戶114人時,多次帶領公司技術員走進養殖戶家中,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與他們交流生豬養殖中的技術問題,實現點對點精準扶貧。
在快大多公司的幫助下,洛河鄉生豬養殖由2012年的4000頭發展到2019年的年出欄肥豬1.1萬頭,實現農民增收200多萬元。
「知識能讓人掌握一門技術,能夠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能夠有尊嚴地回報社會。」楊保和深知教育對貧困家庭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快大多公司黨支部與師家塘村黨支部籤訂了共建學習型、創新型支部協議,對考入上一級學校的優秀學生給予獎勵。
楊保和始終堅持在做強做大企業的同時,發揮企業產品研發的技術優勢,以加強對群眾養殖技術的培訓輸出,通過產業優勢定向扶貧,實現扶貧與企業發展共贏。
他常說,扶貧的目標不是讓貧困戶接受資助,而是讓他們具有創造財富的能力,不是「濟一時之貧」,而是「開終身財富之源」。(張瑩瑩通訊員張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