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環保小百科(2)|地下水汙染的來源、途徑與特點

2020-12-04 生態環境部

土壤環保小百科

什麼是地下水?

廣義的地下水是指地面以下賦存於土壤和巖石空隙中的水。通常理解的地下水是指含水層中可以運動的飽和地下水,屬於狹義地下水。地下水往往具有水質好、分布廣、便於開採等特徵,是生活飲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的重要水源。

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

地下水的形成必須具備:補給來源、儲水空間、地質條件。

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包括大氣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河流、湖泊、凝結水等。土壤和巖石中存在大量的不同大小的孔隙、裂隙、溶隙,甚至可以形成非常巨大的地下暗河和溶洞,這些空間就是地下水儲存的空間。地下水貯存空間大小、連通性以及空間分布等影響地下水的分布與運動特性。

什麼是地下水的背景值?

地下水背景值是指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環境中形成的各組分含量範圍。由於受到降水、巖性、地球化學環境、地下水動力學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地下水背景值的分布表現出地域性。例如,西北內陸地區多形成一些各種離子組分含量偏高的微鹹水和半鹹水;高鐵錳水、高氟水在我國南北方均有比較廣泛分布;一些地區分布有高砷水、低碘水等。

什麼是地下水汙染?

地下水汙染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有害物質進入地下水,引起地下水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和(或)生物學特性發生改變而使其質量下降的現象。地下水汙染改變地下水的基本資源和生態屬性,影響地下水使用功能和價值,造成值得關注的環境風險與環境安全問題。天然條件下所形成的劣質地下水不屬於汙染範疇。

什麼是地下水汙染羽?

地下水汙染羽是指汙染物隨地下水運動所形成的空間範圍。其空間分布及動態變化受汙染源輸入強度、地下水運動狀態、汙染物的衰減作用等影響。地下水汙染羽的監測識別是地下汙染修復和風險管控的重要基礎工作。

地下水汙染的來源包括哪些?

引起地下水汙染的汙染物來源稱為汙染源。地下水汙染源包括工業汙染源、農業汙染源和生活汙染源等。如礦山、油氣田開採和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水、廢氣和廢渣的排放和堆積,農業生產施用的肥料和農藥、汙水(或再生水)灌溉,市政汙水管網滲漏、垃圾填埋的滲漏等。

隨著土壤和地表水環境汙染的加劇,量大面廣的汙染土壤(層)和受汙染的江河湖泊已成為地下水的持續汙染源,使地下水汙染與土壤和地表水汙染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

地下水汙染的途徑主要包括哪些?

地下水汙染途徑是指汙染物從汙染源進入到地下水中所經過的路徑,主要包括入滲型、越流型、徑流型和注入型。

入滲型包括間歇入滲型和連續入滲型。固廢堆積、土壤汙染等通過降水或灌溉等間歇性(周期或非周期)滲入含水層為間歇入滲型;廢水渠、廢水池、滲坑滲井等以及受汙染的地表水體滲漏造成地下水汙染為連續入滲型。

越流型是指已汙染的淺層地下水在水頭壓力差的作用下,通過弱透水的隔水層、水文地質天窗及廢棄的開採井等向鄰近的深部含水層越流,造成鄰近含水層汙染。很多地區出現的淺層地下水汙染向深層擴散,多是這種汙染途徑導致。

徑流型則是指汙染物通過地下水徑流的方式進入含水層,包括巖溶發育通道的徑流、廢水處理井的徑流和鹹水入侵等。

注入型是一些企業或單位通過構建或廢棄的水井違法向地下水含水層注入廢水,已成為需要高度關注的地下水汙染途徑。

地下水汙染的特點是什麼?

地下水汙染的特點主要表現為隱蔽性、長期性和難恢復性等。

地下水汙染的隱蔽性主要體現為地下水賦存於地表以下的地層空隙中,樣品的獲取難度大、分析檢測要求的技術水平高、汙染源識別困難等。

地下水汙染的長期性主要體現為地下水在含水層中的運動特徵複雜,且多數情況下地下水的運動極其緩慢。地下水一旦受到汙染,即使徹底清除了汙染源,地下水質恢復也需要很長時間。

地下水汙染的難恢復性主要體現為,汙染物不僅會存在於水中,而且會吸附、殘留在含水層介質中,不斷緩慢地向水中釋放,因此單獨治理地下水難以實現恢復的目的。加上含水層介質類型、結構和巖性複雜,流動極其緩慢,地下水恢復治理的難度要遠遠大於地表水。

資料來源: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

編輯:張偉

相關焦點

  • 地下水汙染途徑有哪些 你了解多少?
    地下水汙染途徑是指汙染物從汙染源進入到地下水中所經過的路徑。研究地下水的汙染途徑有助於制定正確的地下水汙染防治的措施。按照水力學上的特點分類介紹,地下水汙染途徑大致可分為四類:間歇入滲型、連續入滲型、越流型和徑流型。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地下水汙染的途徑,以及治理問題
    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地下水的汙染也越來越普遍,本章水質在線監測儀廠家來和大家一起了解有關地下水汙染的途徑,以及治理的問題。有關地下水汙染主要途徑有:1.生活汙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生活垃圾和廢水出現在我們面前,廢水直接排放隨著地表水的下滲到地下,造成地下水質汙染;2.工業汙染,工業生產廢水直接排放話,有害氣體進入大氣再隨著降雨進入地下水中
  •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以冀中平原某石油類汙染場地為例,從汙染源分布勘察、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現場調查人手,採用物探、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
  • 土壤環保小百科(4)|治理土壤汙染,地方政府部門職責如何劃分?
    土壤環保小百科地方人民政府1、對本行政區域土壤汙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負責。 2、加強對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土壤汙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3、將土壤汙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環境保護規劃。
  •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
    地下水汙染特徵和我國地下水資源汙染現狀北極星環保網訊:什麼是地下水汙染地下水汙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類活動引起地下水化學成分、物理性質和生物學特性發生改變而使質量下降的現象。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我國汙染場地主要類型與特點
    由於土壤——地下水系統在構成上的特殊性和汙染物遷移轉化的途徑多樣性,使得場地系統的汙染與其他環境體系的汙染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1)隱蔽性和滯後性場地汙染物往往要通過對土壤樣品化驗和農作物的殘留檢測,其嚴重後果僅能通過食物給動物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察覺。
  • 【專家觀點】水合硫酸亞鐵修復六價鉻汙染土壤、地下水- 你所不知...
    例如,在某六價鉻汙染場地,汙染土壤中Cr(IV)浸出濃度為38.2 mg/L時,施加3%(質量比)的FeSO4·xH2O可使Cr(IV)的浸出濃度降低至0.5 mg/L以下。考慮其成本較低,針對中輕度六價鉻汙染土壤高投加比施用FeSO4·xH2O的現象屢禁不止。
  • 環境保護部關於印發《全國地下水汙染
    土壤汙染總體形勢不容樂觀,土壤中一些汙染物易於淋溶,對相關區域地下水環境安全構成威脅。我國單位耕地面積化肥及農藥用量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和3倍,大量化肥和農藥通過土壤滲透等方式汙染地下水;部分地區長期利用汙水灌溉,對農田及地下水環境構成危害,農業區地下水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超標和有機汙染日益嚴重。
  • 「第七屆土壤與地下水國際研討會」會議通知
    會議以「土壤與地下水協同防治和精準管控」為主題,將圍繞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風險管控與修復、環境調查、協同防治、科技創新、監測預警、智慧監管和前沿基礎研究等生態環境修復中急需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交流,積極搭建政府、企業、市場相結合的交流平臺,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支撐服務地方和企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 2016重金屬汙染防治及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最佳可行技術高級研討會...
    2016年5月26日至28日,「2016重金屬汙染防治及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最佳可行技術高級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朗鐸科技全國土壤銷售經理彭鋮先生、朗鐸科技技術部經理馬金波先生出席會議。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2.1.2 場地土壤-地下水中複合汙染物界面傳質過程和多過程耦合機制複合汙染物的界面傳質過程受介質場、流場、化學場、生物場等多場控制,而不同場又受到含水層性質、水力學特徵、化學組分、微生物分布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是理解複合汙染物傳質過程的重要途徑,也是準確構建汙染物傳質過程耦合模型的理論基礎。
  • 關於地下水汙染及其防治措施探討
    一、地下水汙染常見原因 (一)農業汙染地下水汙染源於農業問題較為常見。首先,農藥、化肥等大量使用導致其中的有害物質積累,這些化學物質不可能全部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容易殘留在土壤中,日積月累滲透到地下水中構成汙染。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鉻汙染來源及危害鉻及其化合物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是冶金工業、金屬加工電鍍、製革、油漆、顏料、印染、製藥、照相製版等行業必不可少的原料。六價鉻多溶於水中,主要以HCrO4-和 CrO42-兩種形態存在,其化學活性大,毒性強,是造成地下水汙染的主要汙染物,在工業廢水中,主要以六價鉻的形態存在。
  • 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布點及採樣
    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目標主要包括:(1)採用摸排調查的方式,確認汙染場地地下水與土壤是否被汙染;(2)了解並評估土壤汙染程度及汙染分布狀況;(3)根據汙染程度將汙染場地劃分為清潔區、輕度汙染區與重度汙染區。二.
  • 15種常見土壤地下水修復技術大盤點
    在國家啟動淨土保衛戰的背景下,各種環保政策頻頻出臺。全面加強土壤環境管理,是推動打好淨土保衛戰的重中之重。目前15種常見土壤地下水修復技術有:1、原位固化/穩定化技術原理:通過一定的機械力在原位向汙染介質中添加固化劑/穩定化劑,在充分混合的基礎上,使其與汙染介質、汙染物發生物理、化學作用,將汙染土壤固封為結構完整的具有低滲透係數的固化體,或將汙染物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形態,降低汙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和擴散。
  • 如何防範應對突發性地下水汙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天津濱海新區危險品倉庫貨櫃堆場起火爆炸事件發生後,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立即作出安排部署,並委託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率領環境應急人員和專家組已於13日凌晨趕赴事故現場,與天津市環境監測部門會合查勘現場,了解事故發生後環境汙染影響情況,並召開會議提出下一步環境應急要求。突發環境事故不僅影響大氣和地表水,也可能汙染土壤和地下水。
  • 未來十年中國投346.6億元防治地下水汙染
    「由於地下水的修復技術極其複雜,我國地下水修復處理的技術能力相當薄弱。因此《規劃》會帶動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環保部汙染防治司飲用水處處長石效卷對本報記者表示,「地下水處理的相關產業將成為環保產業一個新的增長點。」
  • 我國地下水汙染及環境監管現狀
    2.1地下水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發達國家一般具有專門的地下水環境保護與汙染控制法律法規,如美國《清潔水法》 《超級基金法》和《棕色地塊法》,歐盟《地下水指令》,《英國水資源法》和《地下水管理條例》,荷蘭《水管理基本法》和《地下水法》,日本《水質汙染防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