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交流」氯代烴汙染地下水綠色高效修復新方法

2021-01-08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1

目前氯代烴汙染地下水修復工程多採用鐵系物質進行還原脫氯,如注入EHC藥劑、構築零價鐵/含鐵礦物滲透性反應牆等。以往研究表明,雖然硫化物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厭氧環境中的優良還原劑和親核劑,但通常在硫酸鹽還原菌等作用下形成硫化鐵礦物後,才可使氯代烴發生生物地球化學還原脫氯過程(BiRD)。此外,可添加乳化油、糖蜜、乳酸鹽等碳源進行生物刺激,進行強化還原脫氯(ERD)。

與其他商業碳材料相比,生物質炭(BC)來源廣泛、價鉻低廉,在農業及環境修復等領域具有較好的規模化應用前景。吉林大學石油化工汙染場地控制與修復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暨南大學劉娜教授團隊,聯合寶航環境修復有限公司研發團隊,通過科學研究首次證實了四氯乙烯可在硫化物共存環境中,在艾草基生物質炭的催化作用下發生高效降解,為氯代烴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新方法。相關成果發表在環境領域高水平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IF=16.68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20307001)。

值得說明的是,在中性和鹼性條件下,艾草基生物質炭均可催化四氯乙烯發生還原脫氯,適用範圍較廣。此外,該修復途徑的最終產物為乙炔和氯離子,且轉化率超過99%,反應過程更為環境友好,可有效降低二次汙染。通過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分析表明,生物質炭的催化能力歸因於其表面的吡啶氮(N6),即與N6相鄰的C和O原子促進了親核反應的發生。其中,硫化物濃度和生物質炭投加量是脫氯反應的限制因素,且硫化物濃度的影響最大。

圖1 四氯乙烯降解及其還原產物的濃度變化

圖2 艾草基生物質炭催化硫化物還原四氯乙烯脫氯途徑

該研究為氯代烴汙染地下水工程修復提供了突破性的新思路:首先,生物質碳材料具有高效吸附作用,注入地下水中後,可快速吸附並阻控地下水中的氯代烴汙染,抑制氯代烴的遷移和擴散;隨後,利用原有地層中的硫化物或額外注入硫化物,在生物質碳的催化作用下,可進一步強化吸附或游離態的氯代烴還原脫氯;後續也可人為添加碳源,聯合微生物修復,實現氯代烴汙染地下水的綠色可持續、高效修復。

寶航環境將繼續加大地下水汙染修復技術研發,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劉娜教授 簡介

主要從事汙染土壤、地下水控制與修復工作,近年來在汙染地下水生物修復、化學氧化、還原、生物PRB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性研究成果,研製硝基苯、苯胺、苯系物、氯代烴、高氯酸根、石油烴、阿特拉津、多環芳烴、二惡烷、雌二醇等多種汙染物降解菌劑及針對氯代烴汙染地下水的多種生物激活藥劑、鐵基、碳基環境修復材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生態修復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納米零價鐵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
    為了推動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與原位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環境調查、精準定位監測,構建了場地汙染物遷移與暴露概念模型,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發與製備了高效、綠色、低耗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基於精準風險管控原理構建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的工程示範為解決我國氯代烴類高風險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可複製
  • 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發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
    ;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健康與水環境風險評估,制定了基於風險的地下水修複目標值;通過實驗室材料反應性及遷移性測試,採用比表面積大、孔隙結構豐富的生物炭作為納米零價鐵載體,解決了納米零價鐵由於團聚效應降低其降解效率的瓶頸,提出了以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原位注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修復地下水氯代烴汙染的技術方案及關鍵技術指標
  • 【乾貨】地下水汙染修復技術篩選步驟和方法
    由於實際地下水汙染場地的複雜性,只能通過分析、評估確定出比較優選的修復技術或技術組合。修復技術的篩選存在著主觀性,有可能出現多解性。修復技術的篩選沒有固定的模式,篩選評估方法也不盡相同。筆者參考美國「基於風險評估和非風險考慮的修復技術選擇標準指南」,提出一種較為簡單、易行的篩選方法,具體篩選步驟如下:1) 不適宜修復技術的剔除首先列出目前可用於地下水汙染場地修復的技術清單,針對具體的地下水汙染場地,對各種修復技術進行「剔除」排查,該階段要求發現那些明顯不符合目標場地修復要求的技術,並把它們排除在進一步評估之外,以縮小可供篩選技術的範圍。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地下水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學者的關注,但目前重金屬汙染評價及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地表水與沉積物,關於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較少。地下水關乎人民健康,重金屬汙染事件一旦出現,其造成的危害無法估量,因此研究出針對地下水重金屬汙染治理的技術迫在眉睫。本文將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分為異位修復技術和原位修復技術2大類。
  • 地下水汙染的水體修復和處理方法
    一般水體修復是指陸上水和地下水,陸上水流動性大且可見,修復難度低。這裡說的水體修復是指地下水修復。如果我們關注某個地方的一個地下水汙染個案,而其中環境衛生風險或者預期開發成為處理方法決定性因素的話,就可以採用土壤修復的方法標準化水體修復程序。
  • 「技術交流」重金屬面源汙染生態攔截與修復技術研究與集成
    降雨和融雪產生的礦山面源汙染物對於周邊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都會產生嚴重的汙染,而且相對於其他礦山廢水,礦山面源汙染物的治理程度更低。在治理技術方面,相對於研究相對比較廣泛和充分的農業營養物面源汙染治理,礦山重金屬面源汙染治理在機理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土壤的重金屬汙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不可降解和不可自然逆轉等特徵,不僅會導致土壤肥力與作物產量及品質下降,還易引發地下水汙染,並通過食物鏈途徑造成植物、動物和人體的重金屬累積。因此,土壤系統中重金屬汙染的防治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本篇文章中,奧科環境將為您繼續介紹國內外有代表性的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技術分享」燃氣熱脫附技術修復有機汙染場地研究與應用進展
    此外, 我國汙染場地具有汙染成因複雜、汙染種類繁多、汙染程度嚴重和修復規模大等特點,這也對原 位熱脫附技術的實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知,我國GTD修復技術的研究還處於初步階段, 有必要系統地分析影響原位熱脫附過程中熱質傳遞的各種因素,深入研究其熱質傳遞規律,通過 數值方法實現對熱脫附過程的有效預測來優化布置以降低修復成本,從而推動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工程實際方案設計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參考。
  • 方法整合|地下水汙染處理技術方法研究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隨著工業生產的高速發展,我國地下水汙染的問題日益突出,地下水汙染所帶來的對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日益顯露。因此,加強對地下水汙染的治理和相應技術的開發就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客觀上講,我國目前在地下水汙染調查及地下水汙染物遷移轉化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基礎性工作,但在具體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方面做的工作卻不多,而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地下水點源汙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且逐漸發展形成較為系統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歸納起來主要有:物理處理法、水動力控制法、抽出處理法、原位處理法。
  • 場地修復之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1技術名稱技術名稱:地下水監控自然衰減,英文名稱:Groundwater 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MNA)2技術適用性2.1適用的介質:汙染地下水2.2可處理的汙染物類型:碳氫化合物(如BTEX(
  • 「技術交流」海水養殖汙染與生態修復對策
    對於海水養殖汙染,單純的物理化學修複方法制約較大,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的生態浮床修復技術、大型藻類修復技術及人工溼地修復技術,是較為有效的海水養殖汙染防治措施。在未來研究中,還應加強養殖汙染源頭的治理,加強海水綜合養殖理論方法研究,以實現海水養殖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
  • 預處理方式對氧化-還原聯合技術修復硝基苯汙染地下水的影響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為了探究氧化與還原預處理對氧化-還原聯合技術修復硝基苯汙染地下水的影響,選取2,4-DNT (2,4-二硝基甲苯)為研究對象,構建過硫酸鹽/鐵炭修復技術體系,分別設置2個試驗槽,一個試驗槽以過硫酸鹽作為氧化預處理聯合以鐵炭作為還原後處理,另一個試驗槽以鐵炭作為還原預處理聯合以過硫酸鹽作為氧化後處理,對比研究構建的氧化-還原聯合系統中不同氧化與還原預處理方式對
  • 關於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場地汙染成因與治理技術「等3個重點專項...
    ,創建多介質界面汙染過程調控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形成多介質界面汙染過程調控方法體系。場地土壤汙染調查監測與風險監管技術與設備  2.1 汙染場地土壤及地下水原位採樣新技術與新設備  研究內容:開發適用於我國場地土壤弱擾動原位採樣的高頻聲波鑽進設備、全液壓直推式鑽進設備,以及與之配套的低擾動土壤採樣、地下水快速建井採樣技術與裝備;研製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膜界面探測器等原位檢測工具,開發地下水分層快速取樣新技術與設備,制定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原位採樣技術規範
  • 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
    因為治理汙染的代價太大了,尤其是地下與地上還不一樣。根據水質檢測結果顯示,我國地下水汙染嚴重,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呢?下面金標準小編為你介紹一番:物理法1.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汙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
  • 【百強技術展示】用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特異型重金屬修復材料MetaPro
    現開通「百強技術展示」專欄,展示遴選出的先進實用的環保技術。用於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的特異型重金屬修復材料MetaPro®固化穩定化是國內外重金屬汙染土壤修復較為成熟、使用頻率較高的技術。相關修復材料為該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核心和基礎。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石油汙染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簡便高效、對環境影響小等優點,正逐步成為石油汙染治理研究的熱點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2生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與化學、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復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修復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修復的30%~50%。,是一種高效、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清潔技術。目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用於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的汙染治理,並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
  • 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於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如何做到高效高解析?
    一、汙染場地環境地球物理方法應用前提由於地質體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會產生相應的地球物理效應,引起汙染場地中的地下水和土壤化學性質和物理特徵發生變化,地球物理方法就是通過對這些物理場的觀測,從而達到汙染場地調查的目的。
  • 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之鉻汙染土壤修復技術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鉻汙染來源及危害鉻及其化合物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廣泛應用,是冶金工業、金屬加工電鍍、製革、油漆、顏料、印染、製藥、照相製版等行業必不可少的原料。六價鉻多溶於水中,主要以HCrO4-和 CrO42-兩種形態存在,其化學活性大,毒性強,是造成地下水汙染的主要汙染物,在工業廢水中,主要以六價鉻的形態存在。
  • 地下水中三氯乙烯(TCE)汙染修複方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三氯乙烯(TCE)是一種半揮發、厭水性的無色透明液體,微溶於水,易溶於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被廣泛用於工業生產中。TCE在環境中易發生遷移,可通過揮發、容器洩漏、廢水排放、農藥使用及含氯有機物成品的燃燒等途徑進入環境,汙染大氣、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是美國環境保護局(USEPA)列出的重點汙染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