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應用技術分享交流(上)

2021-01-18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1

什麼是地球物理勘探技術?

所謂的物理勘探,即物探,是為了測量地層物理量(如:速度、密度、電阻率等等),結合已知地質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達到推斷地質狀況的目的。

相比之下,通過地層的化學特性進行測量的,就是化探。打個比方,就像在醫院裡,檢驗科做X光、B超、核磁共振這些檢測,就是物探方法,而血檢和病理分析就是化探方法。

物理檢驗方法確定病灶位置,但是無法確認病灶的生理組織特性,而血檢和病理檢測分析,就能給出所有的指標的精確的值,以及組織特性。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初步問診後,通常會選擇「物探」方法,然後再去做「化探」,因為物探簡單、快速、對病人無損害,也不會干擾病變組織。待精確確定病灶位置後,再進行病理檢測分析,進行精準定量檢測。

2

物探技術的應用有哪些?

物探技術發展了近百年了,在礦產資源勘察和地勘領域,使用十分廣泛也很成熟。主要的方法有:電法、磁法、重力、地震和放射五大方法。我們把物探技術應用到環境工程領域,技術手段可以借鑑,但是對測量目標的理解卻是安全不同的,從測量維度、解析度、地層連續性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因此無法簡單複製,需要做很多適用性的研究和開發。

3

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有哪些?

做土壤和地下水調查,我們常用的三把刀是:電阻率法(ERT,電阻率斷層掃描,類似於CT),探地雷達(GPR,類似於B超)和感應電磁(EM,類似於血氧儀和血壓計)

三種手段也各有長處和適用性,我們會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儘量選擇至少2種方法做,既取各方法所長,也是為了不同方法的結果能相互印證,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這是電阻率法的測線布設,在測試斷面上布設一排電極,電極插入土壤中20-30cm即可。

電阻率法的優勢在於垂直斷面的測量,並且深度可達100米甚至更深。

這是感應電磁法(EM),測量電導率在場地平面的分布。測試效率很高,但是深度有限,只能到15-20米,並且對幹擾和噪聲很敏感。

這是探地雷達,通過測量地層的介電常數,確定不同介質的界面。測試效率也很高,但是深度也只能到5-10米,並且對數據處理和解讀的要求較高。

4

電阻率和物理探勘又有什麼聯繫呢?通過電阻率怎麼去判斷性質呢?

我們腳底下的各種地層材料,一般來說,電阻率都會有差異,而同一種巖性的材料,含水率、溫度、是否被汙染等,也都會影響其電阻率,因此情況是很複雜的,這也是電阻率法和其他物探方法,無法定量的原因。

但是穩定的地層,是有一定的連續性的。如果不連續,通常也會表現為電阻率的不連續,因此我們可以藉助電阻率參數去探測地層的連續性以及不連續的異常(異常、異常,重要的事情講三遍哈!)在哪裡,並且需要去解釋這個異常。

有些專家會較真,說存在不同巖性但是電阻率完全相同的情況。不可否認,這種情況是存在的,但是概率極低。而且物探技術本身的一大挑戰,就是要去處理「多解性」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正演」、也需要「反演」進行印證;我們還會儘量用不同方法、多參數地去檢測,從而提高結論的準確性。

例如,有條件的情況下,我們會用電阻率法(看電阻率),再用雷達去推(看介電常數),也會用激電方法(看極化率)等等。

5

電阻率法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呢?

電阻率法的基本原理,是下面的這個圖和公示:

就是傳統的四極法,也叫電阻率測深。即一對發射電極(我們成為AB極,圖上和國外通常稱為C1和C2極)向地下發射一個穩定的直流電流,同時通過中間布設的接收電極(我們成為MN極,圖上和國外稱為P1和P2極)測量兩點之間的電位差,最後通過下面的公式,計算出一個視電阻率值。

公式中的K值,和四個電極的位置有關,也有一個公式。而測量後計算出來的視電阻率值,反應的是P1和P2電極正中間往下一定深度位置的電阻率值,深度是C1到C2電極距離的1/2~1/6.

6

電阻率成像又是怎麼樣生成的呢?

基於這個基本裝置和原理,我們只需要把這四個電極放到不同的位置、調整他們的間距,就能獲得不同位置、不同深度位置的巖性的電阻率值。如果測量的點(就比如是:像素)足夠密集,就能精準地刻畫地下地層的電阻率斷面圖,即tomograph。

實際測試過程中,不停地挪電極,我們叫做跑極。測試很快,但是跑極很慢,因此效率很低,所以我們發展了一次布設所有電極後,通過智能交換和開關裝置,進行連續自動測量的系統。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高密度電阻率法(ERT,Electrical resistivity tomography),也叫電阻率斷層掃描。

目前除了少數要求深度過千米的測試之外,大部分場景用高密度電法(ERT)就夠了。一次布極測量一個斷面,幾千甚至上萬個點(像素),通常2-3個小時就完成了,效率很高。

通過這樣的方法就能夠得到如下圖所示的「擬斷面圖」,我們這裡直接測出來的, 是視電阻率,所以我們稱之為「擬斷面」,經過反演計算還獲得實際的電阻率後,就能得到電阻率剖面圖。

7

通過電阻率方法做過哪些測試呢?

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這樣,結合不同的測試場景,我們開發出來了各種測試手段和電極排列(Array),比如跨孔測試,水上測試等一系列應用比如:農藥灌溉測試體量及不同時間的灌藥變化、測量垃圾填埋場的體量、管線洩漏檢測等

以下介紹一下我們做過的案例及測試方法:

我們用二維的ERT,要求三維的,我們用三維的ERT,有井的,我們用井下裝置,要求測兩口井之間的,我們用井下跨孔裝置,等等

比如,這種就是井下和跨孔的,不僅需要特殊的電纜系統,還需要特定的電極選定方式,也就是Array。

水上測試:

這是水面連續測量,等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

ERT方法非常好用,在很多應用場景,可以提供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例如,這是在冶煉廠罐區旁邊測到的一組數據,可見地層2-6米深處,與多處不連續的烴類汙染羽。

這是在垃圾填埋場測到的一個斷面,可見填埋垃圾(低阻)和最下面背景地層之間的差異,其分層結構非常清晰。

跨孔裝置灌藥:

這是使用跨孔裝置測量的,修復場地灌注井藥劑灌注前後,地層電阻率演變的一個成果。

管線洩漏:

管線中有介質侵入地層後,一定會導致被汙染區域的電性,和背景地層之間越來越明顯的差異。所以根據介質的電阻率特性以及地層的電阻率斷面圖,可以判斷管線洩漏的位置。

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生態修復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應用地球物理方法於土壤及地下水汙染調查中如何做到高效高解析?
    隨著環境科學和地球物理學的發展,地球物理學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採用地球物理學方法研究場地物質的物理或化學特性,已被我國及全世界用於解決汙染場地調查、環境汙染的監測,生態環境變化預測等方面。一、汙染場地環境地球物理方法應用前提由於地質體在環境發生變化時,會產生相應的地球物理效應,引起汙染場地中的地下水和土壤化學性質和物理特徵發生變化,地球物理方法就是通過對這些物理場的觀測,從而達到汙染場地調查的目的。
  •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
    【乾貨】石油類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調查實例分析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以冀中平原某石油類汙染場地為例,從汙染源分布勘察、場地水文地質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現場調查人手,採用物探、坑探、鑽探綜合調查技術和定深取樣等一些取樣方法,對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機汙染進行調查和樣品分析。
  • 方法整合|地下水汙染處理技術方法研究
    客觀上講,我國目前在地下水汙染調查及地下水汙染物遷移轉化模式方面做了不少基礎性工作,但在具體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方面做的工作卻不多,而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地下水點源汙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且逐漸發展形成較為系統的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地下水汙染治理技術歸納起來主要有:物理處理法、水動力控制法、抽出處理法、原位處理法。
  • 地球物理方法應用技術分享交流匯總(下篇)
    緊接地球物理方法應用技術分享交流的上篇內容介紹,本篇的內容從應用方向及之前的做過的成功案例開始介紹,重點內容主要是「物探三寶」之二的探地雷達和感應電磁法。1.溶洞探險救援,電阻率法發揮重要作用電阻率方法在找斷層、找溶洞的傳統應用,上圖是18年我們在泰國溶洞營救行動裡,用我們的GD-20測出來的山裡溶洞的位置.當時在泰國還接受了GMA的採訪。這個信息給到救援小組,為他們的營救行動提供指導,價值很大。
  • 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
    因為治理汙染的代價太大了,尤其是地下與地上還不一樣。根據水質檢測結果顯示,我國地下水汙染嚴重,治理地下水汙染的技術方法有哪些呢?下面金標準小編為你介紹一番:物理法1.屏蔽法是在地下建立各種物理屏障,將受汙染水體圈閉起來,以防止汙染物進一步擴散蔓延。
  • 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的監控自然衰減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形勢嚴峻,汙染場地數量巨大、類型複雜,相應的管理和修復技術體系仍然滯後。監控自然衰減(MNA)作為一種基於汙染風險管控的場地修復和長期監測方法,是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修復中較為經濟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實現修復的成本效益最大化。近幾年來MNA在美國汙染場地修復中的應用比例約佔30%左右,場地修復的平均成本為數十萬美元。
  • 「第七屆土壤與地下水國際研討會」會議通知
    ,深入交流和研討土壤與地下水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提高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汙染防治與修復技術創新能力,為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華東理工大學等單位擬定於2020年11月18-20日在上海市舉辦「第七屆土壤與地下水國際研討會」。
  • 2016重金屬汙染防治及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最佳可行技術高級研討會...
    2016年5月26日至28日,「2016重金屬汙染防治及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最佳可行技術高級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朗鐸科技全國土壤銷售經理彭鋮先生、朗鐸科技技術部經理馬金波先生出席會議。
  • 地下水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目前研究及應用中,地下水重金屬汙染的修復技術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因此重點介紹了抽出-處理技術及幾種原位修復技術,並結合實際工程應用,對各技術的優缺點進行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原位生物修復技術中,Geobacter和Shewanella等微生物在特定條件下課產生納米線,可遠距離傳輸電子,大大提高了降解效率。
  • 場地土壤-地下水汙染物多介質界面過程與調控研究進展與展望
    我國場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研究始於「八五」期間,三十多年來,在科技部等項目資助下,在土壤和地下水汙染現狀調查、汙染物傳質過程、模擬預測和治理修復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發展了基於同步輻射等技術的土壤環境界面過程研究新方法,初步闡明了土壤中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生物/非生物轉化機制,闡明了汙染土壤及地下水化學氧化還原、汙染過程調控等技術的潛力。
  • 「技術交流」氯代烴汙染地下水綠色高效修復新方法
    以往研究表明,雖然硫化物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厭氧環境中的優良還原劑和親核劑,但通常在硫酸鹽還原菌等作用下形成硫化鐵礦物後,才可使氯代烴發生生物地球化學還原脫氯過程(BiRD)。此外,可添加乳化油、糖蜜、乳酸鹽等碳源進行生物刺激,進行強化還原脫氯(ERD)。與其他商業碳材料相比,生物質炭(BC)來源廣泛、價鉻低廉,在農業及環境修復等領域具有較好的規模化應用前景。
  • 技術案例: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詳解
    土壤的重金屬汙染具有隱蔽性、長期性、不可降解和不可自然逆轉等特徵,不僅會導致土壤肥力與作物產量及品質下降,還易引發地下水汙染,並通過食物鏈途徑造成植物、動物和人體的重金屬累積。因此,土壤系統中重金屬汙染的防治一直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和難點。本篇文章中,奧科環境將為您繼續介紹國內外有代表性的重金屬汙染修復技術及其應用案例。
  • 「案例分享」某生活垃圾焚燒企業用地土壤、地下水調查實例分析
    以某生活垃圾焚燒企業用地為研究對象,開展系統的場地土壤、地下水環境調查,通過資料收集、人員走訪和數據分析發現,飛灰出口和垃圾滲濾液處理站周邊的土壤質量有惡化趨勢,在企業生產過程中,應加大環境保護力度,避免飛灰的堆放和滲濾液洩露問題。 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剖析潛在汙染來源,為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支撐。
  • 專家:土壤地下水修復存在九大誤區
    誤區一:汙染場地是指汙染的土壤。  汙染場地是由於某種行為和活動造成土壤地下水被汙染的場地,汙染物的遷移還會對場地外的土壤地下水形成汙染。因此,多數汙染場地的修復包括地下水修復。  誤區二:汙染場地就是棕地。
  • 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布點及採樣
    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的目標設定: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是在藉助系統、專業的方法基礎上,實施的對場地汙染情況確認、布點與採樣的調查活動。汙染場地土壤初步調查需要經歷汙染識別、初步調查、詳細調查和汙染場地土壤參數調查四個過程。
  • 有機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同時,汙染土壤中的汙染物在一定的環境下可通過雨水衝刷進入地表水或地下水,汙染水環境;或通過植物生長進入食物鏈,危害生物甚至人類的安全。2014年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的《全國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中指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全國土壤中汙染物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為19.4% 。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2生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與化學、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復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修復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修復的30%~50%。,是一種高效、經濟和環境友好的清潔技術。目前生物修復技術主要用於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的汙染治理,並主要以原位修復為主。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勘探地球物理委員會物探技術研討會暨十屆三次工作會在南科大召開
    原中石油東方地球物理公司高級專家、現南科大地空系研究教授何展翔作為勘探地球物理專家,對近年來地熱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進行了詳細地論述,全面地總結,充分肯定了近年來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在地熱開採中的貢獻。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巖土工程事業部工程監測與物探研究院副院長謝向文強調了在實際工程中兩個重要方面——質量與安全,講述了物探技術在水利工程結構安全檢測中的應用,提升了工程的質量,加強了工程結構的安全。
  • 北京:《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
    地塊土壤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技術導則  1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的工作程序和汙染識別、初步調查、詳細調查、風險評估三個階段的一般要求。  6第二階段——初步和詳細汙染調查  6.1現場採樣分析工作總體技術要求  地塊汙染調查過程中的採樣分析,總體上應滿足HJ25.2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技術指南》中的相應技術條款的要求。
  • 納米零價鐵複合材料修復氯代烴汙染地下水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
    【產品介紹】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歷史遺留汙染場地量大且跨介質複合汙染嚴重、異位土壤修復二次汙染風險高,缺乏具有科學依據的風險管控模式已成為我國城市汙染地塊安全開發的瓶頸。為了推動我國汙染地塊環境風險管控與原位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進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環境調查、精準定位監測,構建了場地汙染物遷移與暴露概念模型,應用三維空間地下水流動與溶質遷移數值模型解析了汙染源特徵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發與製備了高效、綠色、低耗納米零價鐵-生物炭複合材料;基於精準風險管控原理構建的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的工程示範為解決我國氯代烴類高風險汙染地下水修復提供了可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