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技術將給農業帶來光明前景—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江志陽

日前,美國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與聯邦機構、私營基金管理機構等共同宣布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該計劃旨在所有的生態系統、大自然及人造世界裡推動最前沿微生物科學的研究與技術創新水平。

微生物組是由包括細菌、古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它存在於生態系統的各個角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一計劃開啟了研究團體、聯邦政府和產業界之間的複雜對話。美國政府已承諾,將撥款1.21億美元帶頭啟動一系列微生物科學領域新的研究項目。與此同時,大學、產業界及私人基金會等也有望投入共計4億美元用於推動基礎研究。

微生物組研究的產業和臨床應用前景十分光明。除了工業領域,農業也在利用微生物技術來提高農作物的韌力、抵抗力和生產力。已有很多大型企業和研究機構投巨資研究農業微生物產品,其主要用於防病、增強植物抗逆性、提升品質等方面;也有的為了促進植物在極端條件下的生長,對提高種植效益、促進農業種植多樣化、保護環境、改善糧食安全都有益處。

作為微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農業微生物學與農業生產實踐密切相關,其研究與農業有關微生物的特性、生命活動規律及其作用過程的調控,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筆者認為,雖然農業微生物學這門學科還很「年輕」,但它對農業發展已經做了大量促進工作。在國際上對微生物逐步重視的形勢下,我國的農業微生物學也應該有新的發展計劃。未來幾年應該著重發展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是開展利於腐殖質形成的微生物研究。腐殖質是決定土壤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微生物分解植物殘體過程中產生的。研究證實,土壤腐殖質含量越多,土壤越肥沃。當前可利用的秸稈、養殖糞便、養殖汙水、園林廢棄物、餐飲垃圾、生活汙泥等都是可用的,其中需要深入開展不同成分、不同條件、不同性價比的腐殖質研究。

二是加強根際微生物探索。根際微生物是對植物根系直接影響的土壤範圍內生長繁殖的一種微生物。根際微生物和植物間是互生關係,與植物根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微生物大量聚集在根系周圍,將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為植物提供有效的養料;同時,微生物還能分泌維生素,生長刺激素等,促進植物生長。應該加強根際微生物作用機理的生長條件研究。

三是豐富功能微生物群體。功能型微生物泛指對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有促進作用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菌株。由於化學肥料和農藥的過量不合理使用,導致土壤和水體養分富集,營養元素固定,這就需要微生物進行活化,以達到減肥、減藥、增效的目的。同時,低品位的礦石再利用也涉及到微生物活化利用的問題。另外在防真菌和線蟲方面也應該多做工作。

四是勿忘極端微生物。極端微生物是最適合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的總稱,包括嗜熱、嗜冷、嗜酸、嗜鹼、嗜壓、嗜金、抗輻射、耐乾燥和極端厭氧等多種類型。當前在林業、沙地治理以及化學肥料復配等多方需要有明顯進展。以我國實施多年的北方地區秋冬季秸稈還田為例,調查顯示,北方地區10月份左右進行收割、秸稈還田、噴灑腐熟劑,由於溫度低,腐熟劑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大量的腐熟劑項目資金白白浪費,甚是可惜。反之,如果有耐低溫菌株可供應用,那麼這一措施還是可以進行的。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報》 (2016-07-13 第5版 農業周刊)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技術將給農業帶來光明前景
    微生物技術將給農業帶來光明前景日美國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與聯邦機構、私營基金管理機構等共同宣布啟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該計劃旨在所有的生態系統、大自然及人造世界裡推動最前沿微生物科學的研究與技術創新水平。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新聞—科學網
    記者8月10日從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獲悉,河北大學教授王洪傑團隊近日在
  • 科學家在工業微生物中建立新型多靶點動態調控系統—新聞—科學網
    ,有效地提高目的產物的合成效率,為微生物天然產物細胞工廠的研究與改造提供了新策略。 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傳統的基因敲除和過表達等靜態代謝工程手段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對新技術、新策略的需求日益迫切。鏈黴菌作為一類重要的工業微生物,能夠產生複雜多樣的活性天然產物,如抗生素、抗腫瘤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等,為人類健康、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但該菌的遺傳操作主要通過靜態代謝工程,具有局限性,阻礙了它們在工業微生物中的推廣應用。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四項農業行業標準將於4月1日起實施—新聞—科學網
    近日,根據農業農村部第251號公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中國農學會、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新聞—科學網
    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熱點。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唐燦明、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朱荷琴團隊合作開展了棉花黃萎病生物防治機制研究,發現解澱粉芽孢桿菌中果膠裂解酶具有抑菌和誘導免疫雙重活性,對棉花黃萎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危險材料雜誌》。
  • 運用LS量子微生物技術,助力健康農業發展
    5月5日,中國國際新聞傳媒集團執行董事長向瑞成,在河南省新活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苗振東的陪同下,前往河南省寧陵縣張弓鎮大徐莊村的「百畝LS量子微生物菌肥小麥試驗基地」調研。寧陵縣是河南的小麥主產區之一,而且也是黃河故道,調研途中,苗董事長詳細介紹了LS量子微生物菌肥情況:這是山西坤辰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河南省新活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立的繼新鄭、許昌、上蔡建設LS量子微生物菌肥試驗基地的基礎上,於2020年又在河南成功建設的第四個LS量子微生物菌肥小麥試驗基地。
  • 基因工程讓微生物不需吃飯—新聞—科學網
    這項工作可能會催生出能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藥物和其他高價值化合物的工程微生物。   未參與該研究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生化學家Dave Savage不是,這一發現意義深遠,這些進步可能「最終改變我們教授生物化學的方式」。
  • 拖網漁船破壞海底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拖網攪動沉積物導致微生物去除的氮減少。過多的營養物質會損害水質。當藻類在水中死亡時,情況會變得更糟——分解它的微生物會吞噬氧氣,並形成死區,使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而海底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可以通過將過量的氮轉化為一種釋放到大氣中的惰性氣體來幫助解決這一問題。但拖網漁船會對此形成幹擾嗎? 為了找到答案,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的生物地球化學家Bradley Eyre和他的同事在該國的莫頓灣進行了一項實驗。
  • 史偉雲:讓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新聞—科學網
    他們當中,不少人已經跑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醫院,最後在那些醫生的推薦下來找史偉雲,帶著困擾多年的疑難病症,也揣著「醫」到病除、重見光明的希望。 作為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角膜病學組組長,山東省眼科研究所所長史偉雲是業界公認的「金字招牌」,從業37年來,他累計完成各類角膜移植手術10000餘例,是國內極少的獨立完成角膜移植手術超萬例的專家。
  • 農業遙感:修煉災情監測的「火眼金睛」—新聞—科學網
    農業生產受氣象條件影響很大,農業遙感監測技術因其宏觀性、經濟性、動態性、時效性等特徵,正逐漸成為我國農業災害監測的重要手段。通過這一有力工具及時、準確、客觀獲取的農業災害發展動態信息,成為決策部門制定防災減災方案的重要依據。 遙感技術應用猶如為農業災情監控裝上了「天」眼,不過還有待繼續修煉,方能成就辨「妖」識「魔」的「火眼金睛」。
  • 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劉雅紅教授團隊與中外合作者,發現人體和環境間存在廣泛的菌株和基因交換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微生物驅油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前景
    中原油田在油田開發後期,將微生物驅油技術變成開發「利器」。採油三廠針對文明塞油田儲層非均質性強、吸水差異大、部分小層儲量動用程度低、常規驅油技術難以見效的實際出發,引進了微生物調驅技術,積極開展「三次採油」研究。根據不同油藏條件及井組的動、靜態資料,開展了微生物的篩選、物理模擬試驗等室內研究,調配出了合適的微生物材料。
  • 兩隻克隆猴誕生 為人類醫學帶來光明前景
    經過五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兩隻克隆猴,1月25日,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的故事登上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們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 重磅|未來農業新武器:農業生物技術
    什麼是農業生物技術呢?農業生物技術是指運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種等生物技術,改良動植物及微生物品種生產性狀、培育動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種、生產生物農藥、獸藥與疫苗的新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已經農業大國當做核心競爭力,中國也正在努力。
  • 微生物和納米技術將成為環境修復的「利器」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在本次環境保護暨綠色發展峰會上,胡勇有教授和來自華南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的方戰強教授,分別就微生物和納米材料在環境修復中的運用做了精彩演講,並對這些環保創新技術的發展前景做出展望。
  • 科學家「直搗黃龍」治褐飛蝨防水稻病—新聞—科學網
    不過現在,科學家們突破了傳統方法,通過深入敵後、直搗黃龍式的乾脆手段,達到治蟲和防病的雙重功效。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團隊利用生態防控的方法,在應用共生菌防控稻飛蝨機理上取得重要突破。《當代生物學》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