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美麗中國·熱點)

2020-11-30 人民日報人民網

  核心閱讀

  農作物病害是農業生產的巨大威脅。以往,大量施用化學農藥又帶來了農業面源汙染。能否在保護作物的同時,少打藥或不打藥?

  近日,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項重大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統的工作原理,有望發展出新的植物防病害手段,提高農作物自身抗病蟲害的能力。

  

  日前,清華大學柴繼傑團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和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聯合在植物免疫研究領域取得歷史性重大突破,發現了首個「抗病小體」,並成功解析其作用機理,為研究植物如何控制細胞死亡和免疫提供了重要線索。該成果於北京時間4月5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發表。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大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力度,開展農業節肥節藥行動,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而我國科學家的這一重大發現意味著,利用這個「抗病小體」,人們可以想方設法更好提升植物免疫力,還能「從頭到腳」地去設計更為強大的抗病蟲農作物。農作物自身抗病能力提高了,化學農藥的施用量自然就會大大減少。

  植物自身具有免疫力,抵禦來自病毒、細菌等侵襲

  同動物一樣,植物在成長過程中,也會不斷受到來自病毒、細菌、真菌、昆蟲等的侵襲。植物雖然不能像動物那樣移動躲避,但也不是逆來順受,「任人宰割」。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植物「修煉」出了完備的免疫系統,能夠對這些入侵進行反抗,從而保護自己免受侵害。

  在植物啟動免疫系統進行防禦的過程中,植物細胞內數目眾多的抗病蛋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監控病蟲侵害的哨兵,也是動員植物防衛系統的指揮官。

  因此,要想提升植物自身的免疫力,首先必須得搞清楚抗病蛋白的工作原理和機制。然而,這項工作十分困難。從25年前首個抗病蛋白被發現到現在,人們仍然沒能揭示其中的奧秘。

  「抗病蛋白的構成複雜、分子量大且構象多變,對解析其結構帶來了極大困難。」周儉民說,「25年來,多個國際頂尖實驗室都未能破解完整的抗病蛋白結構。」

  抗病蛋白結構為何如此重要?它能夠告訴我們什麼?

  周儉民說:「比如,抗病蛋白的活性該如何管控?抗病蛋白是不是能夠形成一個強大的防禦機器?這個機器是如何發揮功能的?這些都能從蛋白質結構中找到線索。」

  儘管抗病蛋白結構的難題多年未有突破,但各國科學家仍堅持不懈。柴繼傑團隊和周儉民團隊十幾年來長期合作,一直以此為主攻方向。

  周儉民團隊和柴繼傑團隊的早期合作發現了植物與細菌攻防的線索,並提出了植物與病原細菌間攻防的「誘餌模型」;周儉民團隊進一步發現了一系列新的實驗證據,完善了這個模型。

  抗病蛋白工作原理的神秘面紗正一點點被掀開。

  我國科學家成功揭示植物抗病蛋白工作原理

  一個轉折出現在2012年至2015年。

  在此間的兩項工作中,周儉民團隊發現了病原細菌和植物之間令人驚嘆的攻防策略。即病原細菌的一個致病蛋白AvrAC在精準破壞植物免疫系統中的關鍵部分之後,幫助細菌侵染植物寄主。而與此同時,植物則利用特殊的「誘餌」蛋白,感知到了這個致病蛋白的活動並將信息傳遞給了植物抗病蛋白ZAR1,迅速激活了免疫反應,清除細菌。

  「植物細胞表面有許多受體,它們是植物的第一道防線,一般能識別出細菌,並調動細胞內的防禦系統來抵抗它。但狡猾的細菌可不會輕易投降,而是會向植物細胞內分泌毒性蛋白,利用特殊化學反應精準破壞植物防禦系統的關鍵蛋白。」周儉民說,不過,也別太擔心,植物在長期的鬥爭中變得更加高明,進化出由抗病蛋白和誘餌蛋白組成的第二道防線,欺騙細菌的毒性蛋白,等毒性蛋白破壞誘餌蛋白時,會迅速激活抗病蛋白。

  根據「誘餌模型」,毒性蛋白破壞「誘餌」蛋白時,會引起抗病蛋白發生一系列構象改變,成為激活狀態的抗病蛋白。但其中具體的分子過程、這個活性狀態的抗病蛋白是什麼樣的,需要從蛋白結構中去尋找答案。

  另一個轉折出現在2015年至2017年。

  柴繼傑團隊在動物炎症小體結構研究中取得了突破。由於炎症小體的蛋白質與植物抗病蛋白具有諸多相似性,這些研究為解析植物抗病蛋白的結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有了理論基礎和實驗生物學體系,還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於是,以冷凍電鏡方法學研究見長的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應邀加入。之後,又經過多年協作攻關,3個團隊終于于近日成功地組裝了包含ZAR1激活的抗病小體。

  周儉民說:「結構研究發現,抗病蛋白ZAR1被細菌蛋白AvrAC激活後,組裝成含3個亞基共15個蛋白的環狀五聚體蛋白機器,我們把它命名為抗病小體。」

  緊接著,聯合團隊又揭示了抗病小體的工作機制。比如,抗病小體形成後通過一個死亡開關,直接在細胞質膜上發出自殺指令,很可能是植物細胞死亡和免疫的執行者。

  「抗病小體讓受到感染的植物細胞與細菌同歸於盡,從而保護其它健康細胞。」周儉民說。

  利用抗病蛋白,精準防控病害

  學界一直認為「抗病小體」應該存在,但從來沒有人發現過,更不知道它長啥樣。此次首個「抗病小體」的發現填補了人們25年來對抗病蛋白認知的空白,為研究其它抗病蛋白提供了範本。與此同時,利用抗病蛋白,發展新的病蟲害防控手段,以及更好地設計抗病蟲農作物,將會大大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從而保護環境。

  中科院院士李家洋認為這項成果不僅在科學認知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時也在農業生產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中科院院士康樂認為,這項成果最重要的是改變了植物防病害的思路,更為精準。

  在《科學》雜誌同期專文評述中,國際植物抗病研究權威科學家傑弗裡·丹格(Jeffery Dangl)和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對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給予高度評價:「首個抗病小體的發現,為植物如何控制細胞死亡和免疫提供了線索。」

  2015年,我國在全國範圍內開始開展「農藥零增長」行動,目標是到2020年力爭實現農藥使用總量零增長。令人驚喜的是,2017年就實現農藥零增長目標,比原計劃提前了3年。

  好成績的取得,是積極推廣實施生物、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科學使用農藥的結果。其中,抗病分子育種就是一個主要綠色防控手段。此次抗病小體的發現,也將會極大推動傳統抗病分子育種方式的改進升級。

  傳統抗病分子育種,首先需要篩選抗病種質資源,然後將其中的抗病基因通過傳統雜交方式導入優良品種中去。周儉民說:「這種方式存在的問題就是育種周期長,抗普窄,趕不上病蟲變異的速度。所以,抗病品種經常是還在生產過程中就很快失去了抗病作用。」

  現在,更為精準的抗病分子育種,能讓育種周期大大縮短,也可能大幅減少農藥的用量。康樂表示,「當我們搞清楚了抗病小體的工作機理,就能針對不同病毒,更精準設計出抗病蛋白,讓農作物更方便地獲得某種抗病性。」

相關焦點

  • 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
    原標題:抗病小體 揭示植物免疫秘密(美麗中國·熱點) 核心閱讀 農作物病害是農業生產的巨大威脅。以往,大量施用化學農藥又帶來了農業面源汙染。能否在保護作物的同時,少打藥或不打藥?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合作團隊發現由抗病蛋白組成的抗病小體並解析其電鏡結構,從而揭示了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為更好利用抗病蛋白提供了新的可能。相關成果以兩篇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於4月5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Wang et al., 2019a, b)。
  • 華南植物園研究揭示植物抗病響應的新機制
    目前,雖然對植物如何識別並響應病原菌進行了廣泛的報導,但較少關注植物抗病的精細調控。因為所有的防禦都是為了植物自身更好的生存,過度免疫必定影響植物正常生長,這就為我們帶來一個思考:植物如何識別病原菌入侵是短期的偶然事件,還是持續的侵害,並作出正確的應對?其內在調控機制迄今尚未十分清楚。
  • 柴繼傑課題組與合作者首次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植物先天免疫是植物在與病原微生物長期共同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免疫對抗機制,用來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其中一類重要組成部分是效應蛋白引起的先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
  • 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合作揭示植物TNL類抗病蛋白激活的分子機制
    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柴繼傑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種研究所的Jane Parker課題組、Paul Schulze-Lefert課題組合作,發文揭示了植物TNL類抗病蛋白RPP1直接識別並結合效應蛋白ATR1、形成抗病小體並作為全酶催化NAD+水解的分子機制。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最近, 來自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的聯合團隊, 首次發現了植物抗病小體(resistosome)的存在並揭示了NLR蛋白激活免疫的全新機制.該團隊通過對擬南芥NLR受體ZAR1蛋白多個複合物的結構和功能解析, 闡明了ZAR1在識別病原效應蛋白後, 如何從靜息狀態, 經過中間狀態, 最終形成活性的五聚體抗病小體的分子過程; 揭示了抗病小體在細胞質膜上激活免疫信號和細胞死亡的分子機制. 受此成果影響, NLR蛋白研究成為2019年的國際植物微生物分子互作大會的主題.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水楊酸受體NPR1和NPR3/4在植物免疫中的多重作用被揭示
    Plant Cell | 張躍林團隊揭示水楊酸受體NPR1和NPR3/4在植物免疫中的多重作用責編 | 逸雲植物激素水楊酸(Salicylic Acid, SA)在植物抗病及系統獲得性抗性NPR1和NPR3/4在植物免疫中具有多種重要作用。
  • 2018年我國在植物抗病與信號轉導領域取得了哪些進展?
    近日,植物學報發布了主編評述 「2018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該文對2018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性評述, 旨在全面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的發展前沿和熱點, 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
  • 研究發現植物先天免疫新突變體
    張躍林博士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遺傳學及遺傳工程專業,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主要為先天性免疫和功能基因組學。近期其研究小組發表文章,解析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
  • 調控雞先天免疫應答和抗病力新機制被發現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闡明了動物重要免疫信號通路的泛素化調控機制,為雞以及其他畜種抗病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PLoS Pathogens)》上。
  •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儲成才研究組及中國水稻所錢前研究組合作報導了一個較為罕見的NLR蛋白突變wed(weaker defense)。通過對基因幹涉突變體、正反互補轉基因株系以及回復突變體的綜合分析證明,wed實質上是一個NLR蛋白的功能獲得性突變。
  • 【學術前沿】學會理事、中科大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
    【學術前沿】學會理事、中科大趙忠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如何免疫病毒(視頻) 2020-10-1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發布 ∣ 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研究組合作發現首個植物...
    編者按今天,柴繼傑、周儉民、王宏偉研究組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上,合作發表兩篇研究長文,發現首個「植物抗病小體」並揭示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機制。它將為研究其它抗病蛋白提供範本,被國外同行稱為「植物免疫研究的裡程碑事件」。
  • 科學網—抗病基因與植物病毒的智能戰
    近日,國際植物病理學權威雜誌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保學院植物病毒學實驗室的綜述論文,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如何劫持和利用寄主因子成功侵染植物以及病毒與寄主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博弈過程,並對該領域今後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進行了展望。
  • 研究揭示抑制植物免疫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青枯菌致病新機制,探索通過遺傳改良作物抗病反應的潛力。植物在正常生長情況下,免疫系統(PTI及ETI免疫)受到抑制而不發揮作用;然而,一旦感知到病原菌侵染,免疫系統會立即開展快速而高效的工作。
  • 植物如何發「警報」?科學家在植物抗病信號途徑方面獲重大發現
    王筱驕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植物已形成一系列複雜且巧妙的機制來感知來自病原體的威脅,並產生相應的防禦反應,從而阻止或消除病原體的入侵。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西班牙籍Rosa Lozano Duran研究團隊8月24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揭示了一條連接細胞膜和葉綠體的重要信號傳遞途徑。
  • 葉酸代謝如何影響植物免疫?——獨立於SA信號通路的植物免疫機制
    為應對外界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植物進化出多種機制提高自身的免疫,例如,加強細胞壁結構性防禦;活性氧爆發誘導HR;信號傳導如乙烯通路調節,以及其他病程相關激素調控等。鑑於高等植物複雜的代謝活動,有很多未知的途徑有待進一步挖掘,其中胺基酸代謝也是組成植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1】。
  • 研究發現觸發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機理
    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教授黎家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植物類受體蛋白激酶(BAK1)缺失後觸發植物免疫自激活的分子機理,並解釋了其生物學意義,在植物免疫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