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分析

2020-11-30 生物谷

基因測序(檢測)技術是指通過血液、體液、細胞等對DNA進行分析、檢測的技術。從技術的演變升級來看,國際基因測序技術主要歷經三代:第一代測序技術基於Sanger和Coulson在1975年發明的雙脫氧終止法的測序原理,並結合螢光標記以及毛細管陣列電泳技術來實現自動測序。第二代測序技術共同的特點是以捨棄讀長為代價實現了高通量。第三代測序技術,即單分子DNA測序,即通過現代光學、高分子、納米技術等手段區分鹼基信號差異,直接讀取序列信息,主要特點是不需要生物或化學試劑,進一步降低測序成本。

目前,已有1000多種疾病可通過基因測序(檢測)技術進行診斷。基因檢測技術不僅可以對疾病出現前的風險進行預測和預防幹預,而且能夠產生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大力發展、推廣基因檢測技術,對加快我國生物產業、健康產業發展,全面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高度重視基因產業。2014年12月底,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2015年6月,國家發改委將基因測序(檢測)技術納入國家的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在三年內支持30個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2016年,精準醫學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作為精準醫學的排頭兵——基因組學也被納入「十三五」百大項目名單,要「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關於第一批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建設方案的復函》(發改辦高技〔2016〕534號),27個基因測序(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得到正式批覆。目前,各省市的國家基因測序(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先後開始建設或啟動。另外,經過近五年建設,位於深圳大鵬新區的我國首座國家基因庫目前已啟動試運行。

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行業巨大的發展空間,使得基因測序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為了解掌握我國基因測序技術、產業現狀,本文從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入手,研究分析基因測序技術產業發展趨勢、重要研發機構、主要創新人才、重點發展區域等相關信息,以期為我國基因測序(檢測)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分析

基因測序技術的相關專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基因測序專利技術發展較晚, 2000年之前,中國基因測序專利技術基本處於孕育期(圖1、圖2),隨著國際第二代技術的興起,2001年中國基因測序專利技術也實現了一定突破,之後由於基因測序技術發展遇到障礙,中國相關專利申請/公開呈現微量下降,一致持續到2007年。2008年後,隨著國際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的出現,中國基因測序專利技術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技術生命周期進入成長期。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擁有量排名前20的申請人排名見圖3。華大基因以827件基因測序專利遙遙領先,益善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浙江大學分別以206件、189件基因測序專利位列第二、第三位,超過60件基因測序專利的申請人還有上海交通大學(152件)、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96件)、東南大學(81件)、江漢大學(66件)。排名第10名(並列)的申請人為個人——深圳華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創立人及首席技術官盛司潼(49件)。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前十名申請人申請趨勢見圖4。雖然中國從1989年就有了基因測序專利,但排名前十名的申請人中最早開始基因測序專利申請的也是在2000年,表明中國的相關基因測序申請人雖然起步較晚,但卻迅速發展壯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華大基因、浙江大學、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華大基因和浙江大學處於連續發展態勢。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儀、相關試劑和生物信息系統的研發、相關技術服務等業務,其申請的相關專利全部集中在2015年。

解碼(上海)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自2012之後均未再申請基因測序相關專利,基因測序技術發展停滯。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前十名申請人在前十項IPC小組技術(見表1)的布局見圖5。

 

前十名申請人均高度關注了C12Q1/68,華大基因和益善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視此技術,分別申請了199件和172件專利。C12N15/11、C12N15/10是各申請人關注度較高的2項技術,其中上海交通大學、華大基因、華中農業大學、江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益善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關注了C12N15/11;除中山大學、益善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解碼(上海)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外,其他申請人均關注了C12N15/10。

華大基因研發方向涉及前十項IPC小組技術,且每項技術專利數量均領先於其他申請人;上海交通大學未關注C12N15/113技術;其他申請人則在其他技術領域涉及較少。

我國基因測序專利中,機構/個人等共申請5111件專利,佔專利總數量的92%,國外機構/個人等共申請448件專利,佔專利總數量的8%(圖6)。

我國基因測序專利申請量前十名區域依次為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湖北、山東、湖南、福建、雲南,其中廣東基因測序專利數量超過1千件,北京、上海的相關專利申請超過600件,浙江、江蘇則超過400件。

世界各國非常重視中國,共25個國家/地區紛紛進行了448件基因測序專利布局,其中以美國最為強勁,共在中國申請了249件基因測序專利;之後依次有日本(48)、荷蘭(28)、英國(22)、瑞士(18)、德國(13)、韓國(12)等國。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前二十名發明人排序見圖7。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前二十名發明人中,益善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2人,華大基因7,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7,江漢大學1人,浙江大學2人,東南大學1人。具體為:益善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徐嘉森名列第一位;華大基因的王俊、汪建、楊煥明等團隊人員位居其後;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任魯風、殷金龍、王緒敏、張睿、王者馥等團隊緊隨其後,之後依次有華大基因的張耕耘、盛司潼,益善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吳詩揚,江漢大學的彭海,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高靜、蔡亦梅,浙江大學的董海濤,華大基因的倪雪梅,東南大學的陸祖宏,浙江大學的李德葆,華大基因的李寧等。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前十名發明人在前十項IPC小組技術(見表2)的布局見圖8。

益善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徐嘉森僅關注了C12Q1/68技術,未涉及其他九項技術。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任魯風、王緒敏、殷金龍、張睿、王者馥共同開發C12Q1/68、C12M1/00、C12M1/38、C12M1/34、C12N15/10、C12M1/36、C08F112/08等七項技術,未對C12N15/113、C12N15/12、C12N15/11三項技術進行研發。華大基因的楊煥明、汪建主要研發方向為C12N15/10、C12N15/11,王俊的研發方向為C12M1/00、C12N15/11,張耕耘則重點研發了C12N15/11、C12N15/113兩項技術。

按照「IPC部」分類,中國基因測序專利「IPC大類」技術(相關IPC大類釋義見表3)主要涉及「C部」(化學;冶金)的C01、C05、C07、C08、C09、C12、C25、C40等4842件專利;其次為「G部」(物理)的G01、G02、G03、G05、G06、G11等423件專利;第三大類技術為「A部」(人類生活必須)179件專利的A01、A21、A23、A45、A47、A61等技術。「B部」(作業;運輸)、「H部」(電學)、「F部」(機械工程;照明;加熱;武器;爆破)、「E部」(固定建築物)涉及的專利較少,共計68件專利(圖9)。

 

中國基因測序專利前十項具體的IPC小組技術見表4。C12Q1/68技術專利數量高達2463件,這是與分析對象-基因測序相關,其他九項技術發展相對緩慢(圖10)。

中國大陸、香港及中國臺灣地區共申請PCT專利85件(圖11,圖中數據為申請人拆分專利數量,總和大於85件),相對於中國龐大的基因測序專利數量以及外國共申請的357件PCT專利(圖12),中國大陸、香港及中國臺灣在國際布局上略顯不足。

結論

我國基因測序專利技術發展較晚,但發展勢頭強勁,目前技術生命周期已進入成長期;華大基因是我國基因測序專利領軍企業,益善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浙江大學具有一定的研發實力,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發展迅猛;基因測序專利技術優勢明顯的省市有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重要的創新人才主要有益善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許嘉森,華大基因的王俊、汪建、楊煥明以及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任魯風、殷金龍、王緒敏、張睿、王者馥等創新團隊;相對於各國在中國進行的專利布局,中國大陸、香港及中國臺灣的相關機構/個人對基因測序技術的國際保護及重視度還不夠。鑑於基因測序關鍵技術、設備被國外企業壟斷,我國科研機構和企業應加強合作、抱團發展,多角度改進現有基因測序技術、測序平臺,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6下一代測序發展論壇

會議時間:2016.11.17-2016.11.18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http://www.bioon.com/z/2016ngs/

相關焦點

  • 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專利布局中的「中國力量」—新聞—科學網
    3月20日,來自北京智慧財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IP」)的一份專利大數據檢索分析報告《科技「戰疫」專利洞察》(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和美國在單細胞基因測序技術方面專利申請量居前;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謝曉亮團隊參與了該技術的多項專利申請,彰顯了中國在此領域的創新力量。
  • 基因測序行業前景及趨勢分析(附報告目錄)
    (3)印度基因測序市場分布(4)印度基因測序發展動向3.3 全球基因測序市場前景預測3.3.1 全球基因測序發展趨勢3.3.2 全球基因測序前景預測 第4章:中國基因測序發展現狀及前景預測4.1 中國基因測序市場發展概況4.1.1 中國基因測序發展概況分析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一、單細胞基因測序行業:剛啟程,面臨引爆點  BCC Research的一項分析報告指出,2014年全球單細胞分析(Single-cell Analysis)的市場達5.4億美金,預測將從2015年的6.3億美金增長到2020年的16億美金,複合增長率達21%。
  • 聽這位曾發現最多人類基因的中國科學家,告訴你基因測序的未來
    2014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至1000美元,全球基因檢測領域迎來了第一個春天,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更是爆炸式增長。2017年,Illumina再次將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到800美元。測序成本降低的同時,全世界的基因組數據也在以超摩爾比速度增加。基因數據的計算與解讀一直都是基因檢測的重要環節。
  • 華因康中國首創的精準醫療基因測序系統解決方案,光耀2016上海CMEF
    在這個亞太地區最大的醫療器械展覽會上,作為全球領先的精準醫療基因測序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華因康基因以"堅持自主創新·實現臨床基因測序儀中國首創"為主題,攜國家重點新產品、中國首創臨床專用高通量基因測序儀HYK-PSTAR-IIA,涵蓋樣本處理、建庫及基因測序全流程的樣品前處理設備系統,基因測序試劑系統,軟體系統等重磅亮相,全方位展示八年創新積澱的累累碩果。
  • 浪潮助中國基因測序產業化_浪潮伺服器_伺服器解決方案...
    日前,國家食藥總局批准了兩款基因測序儀及檢測試劑盒,這是自政府出臺「二月禁令」後,首次批准基因測序技術可以進行臨床應用,政府政策的鬆綁引發了大批資本對該市場的覬覦。據統計,2013年中國對於測序儀及試劑的投入總額超過20億元,中國龐大的市場蛋糕早已引發基因測序廠商的高度重視。
  • 全球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起訴華大智造專利侵權,這次又是為什麼?
    記者|謝欣 金淼向來糾紛不斷的基因測序領域又迎來新的訴訟。據悉,全球基因測序霸主Illumina在上月宣布已向德國杜塞道夫地區法院對華大集團的子公司拉脫維亞華大智造提出專利侵權訴訟。訴狀稱,華大智造的測序產品,包括BGISeq-500、MGISeq-2000和相關化學試劑,侵犯了編號為EP 1 530 578 B1的專利。該專利涵蓋了Illumina公司特有的邊合成邊測序技術。
  • 中國基因被國外申請專利 專家籲重視"基因武器"
    中新網4月2日電 據科技日報報導,3月下旬,中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實驗室,收到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寄來的擬提取古人類DNA的樣品,至此,吉大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古人骨DNA提取、擴增、測序、對比研究的工作已排到了2004年。
  • 2015年基因測序領域產業格局分析
    ,大數據處理能力提升也為分析和解讀基因數據提供支持,測序技術及大數據分析能力的不斷提升將會推動精準醫學進入快速增長的軌道。由於第三代DNA測序技術目前面臨測序成本高和測序結果準確度相對較低的市場化瓶頸,因此TGS儀器大規模商業化仍然需要較長的時間。NGS各環節對測序結果有重要影響:NGS測序流程包括樣本收集、基因提取、文庫構建、基因測序和數據分析,各環節的準確性對測序結果有重要影響,比對資料庫的規模直接影響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 Genebox基因寶獲近億元A輪融資,中國基因測序市場前景明朗
    Genebox基因寶成立於2018年5月,18年底上線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基因寶,差異化在於側重檢測報告的實用性,比如與股東大參林藥房合作開發的藥物掃碼功能,用戶可以結合檢測報告查看藥品的個體適用性。經過一段時間的業務探索,Genebox基因寶及時作出調整迭代。創始人李智表示,單純做消費級基因檢測項目仍有許多未被解決的問題,比如高獲客成本,以及付費的不可持續性。
  •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而在更早一點,全球基因組學領域硬體技術龍頭公司Illumina(NASDAQ:ILMN),拋出了80億美元現金和股票,擬將一家基於基因測序技術的腫瘤早篩公司GRAIL重新併入懷中。再早一點,則是Illumina針對其潛在競爭對手華大基因(SZ:300676)的全球性專利戰。
  • 基因測序(視頻+課件),輕鬆學會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跨膜結構分析9、信號肽分析10、亞細胞定位預測11、調控目的基因的miRNA預測12、啟動子分析13、基因表達分析14、單個基因生物信息分析課程-資料基因組學講義1、實驗技能課系列--高通量測序實踐2、蛋白質組分析資料3、陳連福第三期NGS生物信息學講習與交流會議邀請函
  • 基因測序:亟待加入中國元素—新聞—科學網
    每天不斷更新的消息使得基因測序這個產業和概念成為了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在「創新中國智庫專題講座」上,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所技術研發中心常務副主任任魯風作了《基因測序技術在中國應用前景》主題講座。他主要從基因到底是什麼?測序是幹什麼?基因測序到底能解決我們什麼問題以及測序技術、應用在中國及全球的發展態勢等方面解讀了基因測序的相關內容。
  • 2021年中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規模及前景預測
    (一)產業鏈結構(二)市場規模在應用場景不斷拓寬,測序能力進一步加強的共同促進作用下中國基因測序儀及耗材市場在過去數年間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預計到2021年,中國基因測序儀及耗材市場將達到65.14億元的市場規模。
  • 邀請函 | 基因科學 引領未來,2020年賽默飛基因科學與臨床測序業務...
    基因分析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臨床分子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新冠疫情中,基因分析及檢測發揮了重要作用。做為科學服務領域的世界領導者,賽默飛世爾科技多年來持續致力於創新和開發基因分析整體解決方案。
  • 這家基因測序企業壟斷了全球測序儀器市場七成份額,一年裡它都經歷...
    這家全世界最大的DNA測序公司早已不在局限於向用戶銷售設備,通過一系列收購、戰略合作等手段,Illumina業務範圍早已滲透測序行業上、中、下遊,連續多年被MIT評為「世界最聰明公司」。儘管動脈網已經對這家公司進行了多次報導,但要選擇一家基因行業的標杆企業進行分析,確實也很難找到比Illumina更合適的公司了。
  • 中國建世界級基因庫 基因測序惹關注
    與此同時,技術層面上,相關基因測序成本已經明顯降低,未來市場空間廣闊,具有渠道先發優勢、數據積累解讀能力和應用場景豐富的公司值得關注。中國建世界最大基因庫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都擁有世界級基因庫,由此掌握生命經濟時代的戰略性資源。
  • 2019年中國基因測序行業市場分析:全年市場規模接近150億 技術研發...
    1、中國基因測序不斷發展,2019年市場規模接近150億DNA、基因編碼概念自50年代才開始出現,首個基因測序技術自70年代開始發展,我國自對遺傳病基因診斷開始發展基因測序行業,但尚未進入臨床實驗室階段,自90年代才開始正式進入臨床實驗室階段。
  • 中國疾控中心千萬元訂單背後:高通量基因測序市場之爭
    來源:一財網4月3日,華大智造質疑中國疾控中心近日兩筆500萬元人民幣的基因測序儀採購訂單,目標直指美國基因測序設備商因美納(illumina)。近年來,兩家公司在專利方面已經在全球多地發生多起訴訟,最新的戰火則蔓延至中國市場份額的爭奪。
  • 基因擴增和基因測序分析3D虛擬仿真軟體
    在基因測序指導下的遺傳病診治、個性化精準醫療等能夠更加高效的進行。 基因測序相關產品和技術已由實驗室研究演變到臨床使用,可以說基因測序技術是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