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格:發展「鏈終止法」測定DNA序列

2020-11-30 科技世界網

弗雷德裡克·桑格(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一位英國生物化學家,曾經在1958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第四位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以及唯一獲得兩次化學獎的人。

桑格在1955年將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來,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利用自己新發現的桑格試劑(Sanger's reagent),將胰島素降解成小片段,並與專門水解蛋白質的胰蛋白酶混合在一起。再將一部分混合物的樣本置放於濾紙的一面,並利用一種色層分析方法來做進一步的實驗,首先他將一種溶劑從單一方向通過濾紙,同時又讓電流以相反向通過。

由於不同的蛋白質片段有不同的溶解度與電荷,因此在電泳後,這些片段最後會各自停留在不同的位置,產生特定的圖案。桑格將此圖案稱為「指紋」;不同的蛋白質擁有不同的圖案,成為可供辨識且可重現的特徵。之後桑格又將小片段從新組合成胺基酸長鏈,進而推導出完整的胰島素結構。因此得出結論,認為胰島素具有特定的胺基酸序列。這項研究使他單獨獲得了195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75年時,桑格發展出一種稱為鏈終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的技術來測定DNA序列,這種方法也稱做「雙去氧終止法」(Dideoxy termination method)或是「桑格法」。1977年,他利用此技術成功定序出Φ-X174噬菌體(Phage Φ-X174)的基因組序列。這也是首次完整的基因組定序工作。他所發明的技術比起當時其他方法使用了較不具毒性的材料。主要是先進行PCR,利用DNA引子和DNA聚合酶使DNA鏈得以展開複製,再利用雙去氧核苷酸(Dideoxynucleotides)來終止DNA鏈的合成。實驗會使不同序列的DNA帶有不同長度,使其得以經由電泳來做分析。

這項研究後來成為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研究得以展開的關鍵之一,並使桑格於1980年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與桑格合作研究的沃特·吉爾伯特,以及另一團隊的保羅·伯格(Paul Berg)也一同獲獎。第二座諾貝爾獎使他成為繼瑪莉·居裡、萊納斯·鮑林,以及約翰·巴丁之後的第四位兩度獲獎者。到了1979年,桑格又與吉爾伯特和伯格一同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路易莎·格羅斯·霍維茨獎(Louisa Gross Horwitz Prize)。(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自科技世界網)

相關焦點

  • 弗雷德裡克·桑格(圖)|蛋白質|序列|諾貝爾化學獎_網易新聞
    桑格還有一個更閃亮的名號—人類「基因學之父」。1958年,因完整定序胰島素內的胺基酸序列,且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桑格獲得首個諾貝爾化學獎;1970年代,桑格又提出了快速測定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 「雙脫氧鏈終止法」,除了對生物技術藥物的發展至關重要,也為之後的科學家解碼人體所有基因提供了最基本的解讀工具。
  • 【逝者】弗雷德裡克·桑格(圖)|諾貝爾化學獎|蛋白質|序列_網易新聞
    桑格還有一個更閃亮的名號—人類「基因學之父」。1958年,因完整定序胰島素內的胺基酸序列,且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桑格獲得首個諾貝爾化學獎;1970年代,桑格又提出了快速測定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 「雙脫氧鏈終止法」,除了對生物技術藥物的發展至關重要,也為之後的科學家解碼人體所有基因提供了最基本的解讀工具。
  • 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原標題:發明DNA測序法的兩次諾獎得主桑格逝世  桑格完整定序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他還提出了快速測定DNA序列的技術雙去氧終止法(桑格法)。桑格因此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是第四位兩度諾獎得主,唯一兩獲化學獎的諾獎得主,唯一兩獲諾獎的英國人。他被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 DNA測序鼻祖桑格辭世
    1953年,桑格完整測定了胰島素的51個胺基酸序列,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這項成果不僅提供了一種洞悉蛋白質一級結構的工具,並為人工合成有活性的、高級結構的胰島素,提供了知識基礎和技術可行性。自1958年起,我國開始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並於1965年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化學全合成。也就是在1958年,桑格獲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
  • 解碼「基因組學之父」桑格:測序,測序,測序—新聞—科學網
    因完整測定了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桑格獨享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上世紀70年代末,他提出快速測定脫氧核糖核酸(DNA)序列的技術「雙脫氧終止法」,即被稱作「桑格法」的雙脫氧核苷酸鏈終止法,與另外兩名科學家共享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 對話第80屆諾貝爾化學獎發明測序DNA的人破譯生命天書的技術
    ,而測定DNA序列方法的發現,也是一脈相承的,為此,他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我是一位英國生物化學家,也是一位研究方法學的科學大師,我發明了能測定蛋白質和DNA順序的方法,為此,於1958年和1980年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當代生命科學劃時代的開拓者之一,但是我拒絕了英國女王的封爵位!」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後面的dna受體可通過做dna晶片credit-sweep來獲得,後面的dna受體包括mirna,smallmrna,circrna和ae等。根據技術的不同,dna晶片可以分為三類:測mirna:測定mirna。測dna受體的全雙工轉錄信號的兩轉錄本等等。測vxrna:測vxrna。
  • 漲知識|生命奧義的揭秘者——DNA測序技術
    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的理論首先明確了DNA測序的必要性,也就是DNA分子內核苷酸的序列直接影響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對DNA序列的完全了解,將促進生物學以及醫學的質的飛躍。現代DNA測序由高通量方法組成,可在數小時內完成整個DNA序列的測定工作。
  • 兩度諾貝爾獲獎者桑格:追求熱愛之事,換來無盡激情
    1951年,他才摸清了胰島素是由兩個長肽鏈構成,A鏈是酸性,B鏈是鹼性。又過了4年,1955年,桑格終於解析出牛胰島素的精確結構。世人首次穿過蛋白質是大分子的簡單定義,看到了它複雜萬象的內在。為了這層淺淺的跨越,桑格耗費了12年時間。屈居於這間多人共用的地下室實驗室,一直在自費進行試驗。1958年,桑格將諾貝爾化學獎收入囊中,這是他應得的榮耀。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在紫外分光光度計下進行測定。(5)超聲、溶菌酶雙重效應對dna提取效果的影響。在傳統提取法步驟一之後加入20 µl 50 mg/ml溶菌酶,37℃溫育30min(不斷振蕩),步驟二之後超聲(功率400w)3 min,其他步驟同傳統法。3.dna濃度/純度測定。
  • DNA序列分析技術
    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在本質上是DNA 一級序列的多樣性。近年來,隨著DNA 測序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普及,DNA 測序在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中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本章將介紹目前在遺傳多樣性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手動和一種全自動雙鏈DNA 測序方法。
  • 基因測序技術發展歷程
    人類基因組學計劃完成後,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更加迅猛,在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基因測序是從1954年Whitfeld等測定多聚核苷酸序列開始的,並在隨後的30年裡相繼誕生了一系列的DNA測序方法,包括加減法、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化學降解法、螢光自動測序技術、雜交測序技術等,這些技術與方法均是在化學降解法及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們將這些DNA測序技術統稱為第一代DNA測序技術。
  • 碧蛾蠟蟬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首次測定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梁愛萍研究組首次獲得了蠟蟬總科昆蟲——碧蛾蠟蟬Geisha distinctissima (Hemiptera: Flatidae)的線粒體基因組全序列。9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利用典型的TAA或TAG作為終止密碼子,其餘四個蛋白質編碼基因(cox1, atp6, cox3, 和nad4)使用不完全終止密碼子T。所有轉運RNA(tRNAs)的反密碼子都與果蠅D. yakuba或長沫蟬Philaenus spumarius的相同;除了tRNASer(AGN)以外,其它的tRNA均能形成典型的三葉草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