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基因測序數據分類新標準

2021-02-08 科學網
科學家提出基因測序數據分類新標準 有助於開發出更有效的疫苗;更迅速應對潛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最近,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的一個遺傳學小組和一國際財團聯合提出了一套旨在闡明可公開獲取的基因測序數據信息的質量標準。新標準最終可使遺傳研究人員開發出更有效的疫苗,或有助於公共健康部門或安全人員更迅速地應對潛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在10月9日的《科學》雜誌上,LANL遺傳學家派屈克·錢恩和他的同事提出了6個基因組測序數據標籤,可將基因測序數據按其完整性、準確性以及由此帶來的可靠性進行歸類。這些標籤可在公共資料庫中獲取,而目前使用的標籤僅為兩個。此項成果的重要性在於,研究人員必須每天使用這樣的數據,以對未知遺傳數據和已知生物體的遺傳數據進行相互參照,而有了這樣的新的分類標準,數據的獲取與對比工作的效率將大大提高。

 

每個生物體的細胞內都有DNA,由4個分子構建模塊(或稱鹼基對)組成,鹼基對排成特定序列時就可構成基因。這些基因序列可包含對生物體有益或有害的遺傳指令。基因組研究人員編目了數以千計的基因數據,並將其放在公眾資料庫中以供其他研究者使用。然而,由於基因數據的複雜性,公共資料庫中的遺傳信息範圍從粗略到精緻一概都有。過去,這些基因數據常被歸類為「草圖」和「成品」兩大類,給基因數據的準確性留下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錢恩表示,在過去幾年裡,基因測序技術已取得重大進步,公眾可獲得的基因數據已呈爆炸性增長,每天產生的鹼基對序列數據量要比過去幾年產生的數據量還要多幾十億次。不同的測序技術具有不同的精確度。一個序列中的高度不確定性可能會引導研究人員走向一條耗時長達一年甚至數年的錯誤道路。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標準,為研究人員提供對遺傳測序數據質量的明確評估。

 

錢恩聯合了大大小小的數個基因組測序中心,如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桑格研究所、人類微生物群系項目Jumpstart聯盟測序中心、密西根州立大學以及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等,共同提議將現有的測序數據分類從兩大類充實為6大類。這6個標準涵蓋了從代表公眾提交最低要求的「標準草圖序列」到代表最高標準的「完成序列」,而「完成序列」的驗收標準是每10萬個鹼基對中最多只能包含一個錯誤。

 

LANL基因科學小組負責人、聯合基因組研究所LANL研究中心主任克裡斯·戴特表示,該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主要的基因組中心和基因組研究小組都能用上符合其需要的分類基因組測序數據。而為了儘可能保證基因組序列的完整性,一些較小的研究中心也可採用這個分類等級來建立和提交其研究成果,以幫助其他科學家了解既已完成的工作。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將分類和測序人體所有細胞—新聞—科學網
    該計劃準備對人體中所有(估計37萬億個)細胞進行分類和測序。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微生物學家Mathias Uhlén指出,現在測繪單個細胞的研究越來越流行了。「但我認為,人體細胞圖譜計劃是歷史上最重要的生命科學項目之一,它甚至要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重要。」
  • 科學家首次用單細胞測序方法分類神經細胞
    美國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和史蒂芬·夸克兩名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美國《細胞》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首次將單細胞RNA(核糖核酸)測序技術運用到果蠅的嗅覺神經研究上,發現通過分析基因表達圖譜,能準確地把神經細胞分類。這是在基因水平上首次給不同神經細胞準確分類。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紅傑博士在美國科學院院士、駱利群教授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
  • 科學家提出期刊評價新標準
    科學家提出期刊評價新標準 相關論文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 澳研究人員用基因測序「修正」細菌分類
    新華社雪梨8月29日電(陳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人員用基因測序技術繪製出細菌進化樹,這一方法有助於改進以往的細菌分類法。  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研究人員主要使用一種被稱為元基因組學的方法,對自然環境中的細菌樣本直接進行測序,進而繪製出細菌進化樹,更好地對細菌進行分類。
  • 科學家提出鑑定罕見病基因新方法
    科學家提出鑑定罕見病基因新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9 13:30:34 史丹福大學Stephen B.Montgomery研究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了利用血液轉錄組測序和大型對照組鑑定罕見病基因的方法。 2019年6月出版的《Nature Medicine》發表了這項成果。 該課題組試圖評估血液中的RNA-seq作為診斷不同病理生理學罕見疾病工具的效用。研究人員從94名患有16種不同疾病類別的未確診罕見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了全血進行RNA-seq。
  • 聽這位曾發現最多人類基因的中國科學家,告訴你基因測序的未來
    2014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至1000美元,全球基因檢測領域迎來了第一個春天,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更是爆炸式增長。2017年,Illumina再次將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到800美元。測序成本降低的同時,全世界的基因組數據也在以超摩爾比速度增加。基因數據的計算與解讀一直都是基因檢測的重要環節。
  • 利用Nanopore測序從微生物群系獲得完整、封閉成環的細菌基因組
    本周佳作提出了一套測序流程(Lathe,結合三代測序和二代測序的測序數據對細菌基因組進行組裝),作者利用多樣本對該套測序流程進行驗證,並最終得出該測序流程相比其他方法,組裝結果更具有連續性且成本更低,在研究生物功能尤其是重複原件的作用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 AI技術運用基因測序 助力基因組計劃
    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近一年多來我國地方政府也紛紛啟動基因組測序計劃:江蘇、福建已經啟動百萬基因組測序計劃,而在北京更大範圍的基因測序也在進行。有關預計顯示,2020年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180億元,約佔世界基因測序市場總規模的1/5。不少科技公司看準基因大數據行業爆發性增長趨勢,開始積極布局搶佔基因測序市場。除了華大基因之外,人工智慧企業也在躍躍欲試。
  • 阿根廷科學家對新冠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
    華輿訊據華訊365報導 阿根廷8月21日訊 據TN報導,阿根廷100多名科學家將對來自全國各地的450個新冠病毒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試圖確定病毒的遺傳特徵與臨床表現的嚴重性之間是否存在關聯。從基因上講,隨著COVID-19菌株的傳播,它會發生突變,因此現在的新冠病毒可能與最初的完全不同。
  • 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微生物所
  • ItClust:單細胞RNA測序分析的聚類和細胞類型分類算法
    儘管scRNA-seq有著光明的前景,但是單細胞測序技術過程中產生的數據噪音和scRNA-seq數據本身的高維度(測序得到的基因數量往往遠高於細胞的數量)使得scRNA-seq的分析變得十分具有挑戰性細胞類型分類的理想算法應該能夠同時學習源數據集和目標數據集中的基因表達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受處理批次效應的影響, 並且對於目標數據集中特有的,卻未出現在源數據集 中的細胞類型也給出準確的分類預測。
  • 單細胞基因測序市場分析
    ,目前單細胞基因組學逐漸由二代基因測序技術接棒。WGA)/ 全轉錄組擴增 (Whole Transcriptome Amplification,WTA):單細胞測序的難點  2.2.1 主要的三種全基因組擴增技術,各有優勢  由於在單細胞中的DNA和RNA的數量非常小(幾個pg),用傳統的測序儀無法檢測,所以科學家們必須首先對這些分子進行擴增,同時儘量的減少錯誤。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數據來源:匯眾醫療-因鉭數據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政策的逐漸放開,基因測序在疾病早篩、微生物、遺傳學檢測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整個行業開始高速發展,2012年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為35億美元,截至2015年已上漲到59億美元,3年增長為原來的1.69倍,複合年平均增長率19.0%,預計2018年達到117億美元,2020年將達到138億美元。
  • 基因測序技術大升級
    日前,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與另外幾名中美科學家聯合在生物醫學雜誌BioRxiv上發表論文,展示了使用深圳瀚海基因GenoCare第三代單分子螢光測序儀完成的大腸桿菌基因組測序結果,準確率達到99.7%。    「這是第三代基因測序中準確率最高的。」賀建奎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自豪地說。
  • 科學網—演化時間可成為劃分真菌分類等級新標準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趙瑞琳課題組首次把真菌的演化時間應用於確定分類等級和分類系統重建工作中,制定了演化時間作為確定分類等級的一個新標準
  • 基因測序(視頻+課件),輕鬆學會數據的處理和分析
    生物信息學與以往的傳統生物學不同,它本身是一個混合體,而且在今天看來它應當還要包含現在的NGS和基因組學。它重在數據,因此在這個領域中比較重要的是數學和計算機——計算機指的是:編程能力和算法設計能力。但生物信息畢竟還是和生物有關,毫無生物知識其實也說不過去。
  • 科學家揭示巨型章魚基因測序結果
    科學家也許很快就有答案了。芝加哥大學海洋生物實驗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最近公布了對這種生物基因測序的結果。「了解基因組是回答關於這種生物諸多謎題的第一步。」剛完成的基因測序結果,卻給了研究人員更多疑惑。2015年,科學家已經發現,章魚基因組中有100多個與生長複雜的腦組織相關的基因。這次,在巨烏賊基因組中也發現了100多個這樣的基因。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Sanger測序是針對已知致病基因的突變位點設計引物,進行PCR 擴增直接測序。單個突變點的擴增(包括該位點在內的外顯子部分片段的擴增),不必將該點所在基因的全部外顯子都擴增。所以單基因或部分基因控制的疾病樣本檢測,Sanger測序可以發揮精準和成本低的優勢。通過將待測樣本的序列與已知標準樣本序列比較,尋找突變信息。
  •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
    針對大規模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尋找與常見疾病有關的罕見遺傳變異的檢驗方法
  • 美媒:美國新冠病毒基因測序落後,許多數據來自幾個月前
    疾控中心先進分子檢測辦公室主任格雷戈裡·阿姆斯特朗(Gregory Armstrong)博士則辯解說,GISAID上的數據有延後,因此具有「誤導性」,但他也承認美國在病毒基因測序上「仍需改進」。去年12月,洛杉磯一處新冠病毒檢測點 澎湃影像圖阿姆斯特朗解釋說,在美國,疾控中心的實驗室、國家衛生部門、私人公司和大學都在向GISAID提交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