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會帶來更好的未來嗎?

2021-01-10 鈦媒體APP

文|東方亦落

近兩年,基因測序逐漸成為備受矚目的話題。通過這種手段,可以知道你的祖先是誰,你有患何種病的風險,你有什麼方面的天賦等等,總之就是能夠從生物科技的角度全方位地了解自己。

自人類誕生以來,了解自己的欲望就從未停止。我們曾將希望寄託於算命、星座、塔羅等頗具玄學色彩的方法之上,也曾迷戀於心理測試等有現實依據的手段。而基因測序的出現,似乎給了人類可以完全依據科學了解自己的有效途徑,因此其未來的發展空間是相當可觀的。

事實也在證明著這一點,不論是基於市場狀況預測的基因測序行業未來的規模,還是全球基因測序公司的蓬勃發展。然而基因測序普及之後,人類迎來的又會是什麼呢?基因測序在諸多領域起到正向作用的同時,又可能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呢?

一、基因測序發展迅速,未來百億級市場規模引關注

基因測序的出現可追溯至1977年。當時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利用DNA聚合酶的雙脫氧鏈終止原理測定苷酸序列的方法,並發表了全球首個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的噬菌體基因組「PhiX174」。當時的速度是一年之內能對1000個鹼基對進行測序,若是照此方法對人類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大概要用100萬年的時間。

此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將精力放在描繪人類基因圖譜上,但在科技領域一向領先的美國卻有科學家於1998年創辦了私立公司,開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並不準他人無償使用數據。這本是一個將基因測序商業化的好機會,但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在2000年宣布了人類基因數據必須對所有研究者公開並且不允許專利保護的規定,所以此公司後續的商業計劃也只能不了了之。

儘管此次沒能成功實現商業化,但人類對基因測序的研究並未就此止步。2001年,6國科學家用了11年的時間,花費了30億美元,成功繪製出了第一個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並且在兩年之後公布了世界上首個人類全基因組參考序列。

此後,基因測序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技術方面,2005年首代測序儀Roche454單次產生400MB的基因序列文件,到2010年第二代測序儀IlluminaHiseq2000單次能產生200GB的基因序列文件。這種變化讓基因測序的速度在5年時間裡提升了500倍,全基因組測序的時間成本也從11年降至幾周。

技術的提升也使得基因測序的成本大幅下降。2006年,全基因組測序費用從最初的上億降至2000萬美元。2007年,第二代基因測序技術出現,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測序花費了300萬美金。到2008年,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至20萬美元。到2010年,該費用已經可以控制在10000美元之內。

不得不說人類的智慧令人驚嘆。在人類的努力之下,基因測序有了更成熟的技術,投入更少的成本,更低的費用以及更短的周期,這幾個條件無疑為基因測序的商業化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有了這些條件,自然也就引來了眾多企業入局。

在商業化的道路上,測序設備生產商Illumina入局較早。該公司的股票在高峰期的漲幅曾達到24倍,市值高達205億美元。其中最突出的是該公司的IlluminaHiseqX10測序系統,它將單次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降至1000美元以下,正式拉開了全基因組測序技術進入消費級市場的帷幕。

現在,Illumina正努力將測序成本降至100美元,該公司去年的收入為33.33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21%,Illumina認為他們的儀器在臨床環境以及市場中的廣泛應用,會使得這一目標的實現更為迅速。

此外,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的生命科學解決方案部門在2018年收入為62.69億美元,其來源主要是臨床NGS測序業務。10x Genomics公司成立幾年時間就獲得了2.43億美元的融資,並收購了一些與基因測序有關的公司。位於韓國的Macrogen公司則獲得了CAP(美國病理學家協會)認證,並與澳大利亞生物技術公司Microba聯合開發了「鳥槍法元基因組」測序服務,可以分析寄居於腸道微生物群中的微生物,並逐漸擴展到全球市場。

可以看到,基因測序的迅速發展與技術的成熟密不可分,但在基因測序技術本身發展的同時,大環境的支持也是不可忽略的。2013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給予美國的基因測序公司首個高通量基因組測序儀的授權,並批准了配套通用試劑的臨床應用,掃除了美國基因測序技術產業化的最大障礙。

在生物科技領域,中國對基因測序的支持力度也不小。推出了多項制度加以扶持,所以中國的基因測序市場從無序到漸趨成熟也只經歷了幾年的時間,市場中則出現了華大基因、瀚海基因、吉凱基因等諸多做基因測序的公司,中國擁有的測序儀數量也僅僅排在美國之後。

但這還不是基因測序的市場規模可以達到的頂點。

據調研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預測,未來幾年,下一代測序NGS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2.78%,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84.9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197億美元。而Illumina公司則認為基因測序服務市場的容量有200億美元,其中腫瘤學120億美元、生命科學50億美元、基因健康與聲譽方面20億美元,其他方面10億美元。

總之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就是,基因測序市場在未來還有很大潛力。這份潛力不僅來自於技術本身,或是其發展的迅速。一種技術或是一個行業之所以有很大的市場潛力,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強勁的需求。那麼基因測序如何滿足人類的需求?它的普及帶給人類的又將會是什麼呢?

二、人類對基因測序需求強勁,但同時也需要理性牽制

從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到儒家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類對於自我的探索早已開始。到了科技昌明的現代,人類逐漸擺脫了對於神學、玄學的依賴,能夠通過更為科學化的方式進行自我探索。但即使是在今天,各種心理測試、風水命理等學說也依然受到追捧。

舉個最通俗的例子,現在許多人談戀愛交朋友都要看星座是否相合,這與中國古代婚配之時看八字屬相的行為如出一轍,聽上去沒什麼科學依據,但就是大受歡迎,甚至我們會看到有的企業招人時也要看星座。這些做法有極端之嫌,不過也從側面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特質探究欲望之強烈。

這種欲望為基因測序市場規模的迅速增長提供的重要的土壤。基於技術的發展,現在許多公司根據客戶的一滴血或唾液就能檢測出個體方方面面的信息。然而人類現在還不能完全信任基因測序,因為在實踐中出現過諸多問題。

例如美國俄勒岡州的一對夫婦起訴了一家醫院,因為其在做唐氏症候群產前基因測試時出現了疏忽,導致孩子成為「唐寶」,最終得到了300萬美元賠償金。不過,這還只是由於技術方面的疏忽所產生的問題,而更大的隱患來自於一些在概念炒作之下入局只為撈錢的機構。

畢竟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就拿中國的基因測序市場來說,一些不正規的機構會巧立名目,讓客戶做一些根本無需基因測序就能做的項目,從中獲取高額的利潤。還有一些機構在技術上不到位,但也急於進入這一領域,最終也只能提供一些並不精確的測試結果。

然而從本質上來看,亂象並非來自於基因測序技術本身,因為這一技術是實打實的發展起來的。如果非要找出亂象形成的根源,恐怕還是因為一些惡意競爭者的入局攪亂了這一行業,以及人們對基因測序技術了解尚淺,導致盲信盲從。

實際上,競爭激烈對於市場而言並不是壞現象,甚至可以說大量競爭者的湧入,是促使消費級市場的基因測序價格水平進一步下降的重要因素。至於那些並不正規甚至是「別有用心」的企業,則需要嚴格的監管加以控制和清除。

面對基因測序這一火爆的概念,企業、監管部門都需要理性,因為基因測序在未來很可能更加普及,而沒有約束的技術將是十分危險的,與人工智慧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的擔憂相比,基因測序技術的普及可能會產生更為現實,更亟待解決的問題。

例如某人很想學一樣東西,但基因檢測報告中顯示並無這方面的天賦,恐怕會讓當事人深受打擊。我們對星座命理尚且容易相信,更別說「有理有據」的基因測序得出的結果了。這種結果很可能限制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限制個體未來的發展。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種影響很可能不局限於個體。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基因測序一旦成為常態,那麼在找工作、婚戀等場景中,基因報告很可能會成為與房子、車子、文憑一樣的外顯硬性指標。這並非杞人憂天,因為已經有人這麼做了,在2015年,360基因和世紀佳緣將基因測序技術納入到婚戀交友過程中,旨在「提供科學的匹配方式,提高婚戀匹配的成功率」。

在這個追求快節奏的時代,這樣的方式似乎能夠節省人們很多時間,並且能幫助人們更明確地看清自己的戀愛對象。然而根據現狀來看,這種方式一旦普及,「基因歧視」也會像性別歧視、地域歧視一樣成為歧視鏈上的一環。這與科技含量無關,卻與人性有關。

一直以來,人類對自身的命運都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慾,能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並預測未來的命運,對每個人的誘惑力都是極大的。但是在對待基因測序這樣能讓我們接近夢想的技術時,保持理性是極為必要的。一方面,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接近目標,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在前行的過程中保持適當的度,以免技術失控帶來惡果。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技術的未來在哪裡?
    1977年,Sanger提出了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法,同年A.M.Maxam和W.Gilber也提出了化學酶解法,第一代測序技術誕生。  1998年,毛細管測序技術問世,基因測序速度提速10倍,原計劃15年才能完成的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進度大幅加快。
  • 未來40年基因測序展望
    研究人員對基因測序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大。Eric Green、Edward Rubin和Maynard Olson三位科學家對未來40年基因測序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展望。四十年前,也就是1997年前,兩篇論文首次報導了確定DNA片段中化學鹼基順序的簡易方法。在此之前,分子生物學家們只能檢測DNA片段,而不能檢測鹼基。
  • 空間轉錄組研究將對基因測序領域帶來的三大影響及作用
    但是隨著技術的革新和方法上的不斷改進,相信這一技術最終會像NGS一樣,成為能夠廣泛應用的產品類型。 「從我們現在看來,這一產品的降價空間還是比較大的,未來的發展空間也很廣闊。Visium現在的功能還僅限於轉錄組,未來如果能擴展到甲基化,或是其他一些影響基因轉錄表達的檢測靶標上,平臺的價值會大幅提升。」劉敏說。 當然在廣泛應用之前,Visium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
  • 全球TOP10頂尖基因測序公司出爐,基因測序市場有多大?
    目前,第二代測序技術是商用的主流技術,三代測序技術也是未來的趨勢,五到十年內市場會出現二代與三代測序技術並存的狀態。數據來源:匯眾醫療-因鉭數據2015年二代測序(NGS)市場規模達33億美元。2019年3月,市場調研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預測,在未來幾年,新一代測序(NGS)市場將以12.78%的複合年增長率快速增長,2025年預計將達到197億美元,在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中佔比近90%。
  • 基因測序四強同臺共話NGS未來
    北京2016年6月6日電 /美通社/ -- 2016年6月3日,GENEWIZ(金唯智)中國副總裁賈延凱博士在受邀參加的「精準醫療之基因系列:基因檢測四強同臺共話NGS未來(北京站)」上表示,單分子大片段和單細胞測序技術的進步,將在未來幾年對基因組學的研究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
  • 基因測序產業,目前成熟了嗎?
    2 第二發展階段第二發展階段的代表性測序技術主要是高通量測序技術,又稱下一代測序技術,是目前也是未來較長時間內的主流基因測序技術。從獲知 DNA 所承載的遺傳信息開始,確定基因和非編碼 DNA 的功能,探明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及其功能,探究 DNA 和蛋白質如何相互作用並和環境共同創造出複雜的生命系統;發現不同個體間的基因序列差異,並以此更好地幫助在個體水平上預測疾病風險、用藥效果,開發疾病早期檢測、診斷和治療手段;超越個體水平,比較不同種屬之間的基因組差異,比較種屬間的基因異同。
  • 基因測序是顛覆醫療的技術
    Sanger測序是針對已知致病基因的突變位點設計引物,進行PCR 擴增直接測序。單個突變點的擴增(包括該位點在內的外顯子部分片段的擴增),不必將該點所在基因的全部外顯子都擴增。所以單基因或部分基因控制的疾病樣本檢測,Sanger測序可以發揮精準和成本低的優勢。通過將待測樣本的序列與已知標準樣本序列比較,尋找突變信息。
  • 美國人在給新生兒做基因測序了
    這些基因變異會使新生兒具有患病風險,而這類風險是傳統篩查無法檢測到的。新生兒測序計劃那麼,這些基因變異究竟會如何影響孩子呢?儘管這類基因信息可能有一定的預測價值,但它不是確定的。孩子們在未來不會患任何相關的疾病也是有可能的。此外,他還表示,儘管新生兒基因測序可能會帶來有益的、甚至是救命的影響,但也會讓孩子的父母感到不安。
  • 基因測序公司Illumina:未來基因技術將入千家萬戶
    Illumina的測序儀HiSeq X Ten只需要三天時間就可以給16個人完成基因測序,每年可以給18000個人基因測序。這項技術已經迅速從實驗室走向醫院,診所,甚至是家庭基因消費者。Illumina成立於1998年,正在尋求用新的應用程式來抓住臨床和消費者市場,並成為一個在DNA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都很重要的公司。
  • 【一刻校友洞察】基因測序:刻在「DNA」裡的財富密碼
    相關的技術和工藝其實已經接近極限,但是基因測序會繼續帶來大量的數據存儲和調用的需求,這層關係確實可能推高測序產品的成本,導致測序技術大規模應用的難度上升。在計算和存儲技術極限客觀存在的背景下,再追求數據分析速度的提升是很困難的。
  • 淺談基因測序領域的創新和定位
    基因測序是這兩年的火熱領域,主要是由高通量測序(NGS –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帶來了成本下降引起的。而人們常把它定義為一種顛覆式的創新。那麼,基因測序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創新呢?
  • AI+基因測序 疫情中的「救命良方」?
    準確率高但周期長 全面研究才能提出治療方案IT時報記者 李蘊坤早在這次疫情橫掃全國之前,生物科技界就將雲計算與基因檢測視作「黃金搭檔」,因為海量的基因序列數據將帶來龐大的計算機集群負擔。周期過長 確診等不起  「初期,病毒只能通過兩種手段確診,一種是基因比對法,另一種是PCR試劑盒,直到上個月第五版診療方案才把CT結果納入診斷標準。」Ucloud醫療解決方案負責人王彬告訴《IT時報》記者。  然而,若通過基因比對法來確診,就要採集患者的基因與病毒基因進行比對,會導致確診周期很長。王彬擔心的是,在患者未被確診之前,可能增加擴散的風險。
  • 什麼是基因測序?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基因測序技術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最早的時候,基因測序只是應用於科研,是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一個重要的科研工具。
  • 聽這位曾發現最多人類基因的中國科學家,告訴你基因測序的未來
    2014年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至1000美元,全球基因檢測領域迎來了第一個春天,中國的基因檢測市場更是爆炸式增長。2017年,Illumina再次將全基因組測序成本降低到800美元。測序成本降低的同時,全世界的基因組數據也在以超摩爾比速度增加。基因數據的計算與解讀一直都是基因檢測的重要環節。
  • 基因測序市場百舸爭流 諾禾致源成績斐然
    諾禾致源三大馬車 並駕齊驅,助力行業發展作為目前國內基因測序領域的佼佼者,諾禾致源的業務覆蓋生命科學基礎科研服務、醫學研究與技術服務、建庫測序平臺服務,為全球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醫院、醫藥研發企業、農業企業等提供基因測序、質譜分析和生物信息技術支持等服務。
  • 《自然》社論:人類基因組測序十年記
    科學家應該努力將測序結果應用於人類健康方面
  • 100美元1小時全基因組測序!Illumina厲害了
    新儀器NovaSeq 5000和 NovaSeq 6000的運行速度超過現有儀器的70%,只需1個小時內,便可完成一個人的全基因組測序。不久前全基因組測序還需要一天以上的時間。促進精準醫療基因組學領航者J. Craig Venter創辦的Human Longevity,已經預定了這臺新產品。他說道,測序速度的提升將引發基因測序的廣泛應用和藥物領域大規模的基因測序。共同領導人類基因組第一次測序計劃的Venter多年來都是Illumina的客戶。Venter表示,「更快、更便宜、更具創新性的測序技術是精準醫學的關鍵突破點」。
  • 基因檢測過去、未來與問題
    圖2 基因測序價格大幅下降測序技術更好、更快、更便宜的趨勢無可阻擋,這大大滿足了遺傳學家、醫藥工作者、考古學家以及相關研究者們的需求。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進步,應用範圍的不斷普及,其帶來驚喜是必然的。事實上,可能幾十年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存儲於硬碟或雲端的數據,將存儲在DNA分子內,也許以後DNA測序的主要驅動力將由目前的對生命與健康的「解密」,轉換為對海量數據的存儲需求。基因檢測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毋庸置疑,但在保健領域針對消費者的基因檢測卻備受質疑。
  • 基因測序對生命體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的病變可以先進行基因測序,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以及藥物遺傳學機理,為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用藥方案,從而提高治療的有效性,最大程度的延長生存期;治療不及時的也可以得到檢測結果,推斷病變的原因,從而有效的預防。
  • 中國建世界級基因庫 基因測序惹關注
    與此同時,技術層面上,相關基因測序成本已經明顯降低,未來市場空間廣闊,具有渠道先發優勢、數據積累解讀能力和應用場景豐富的公司值得關注。中國建世界最大基因庫目前,美國、歐盟和日本都擁有世界級基因庫,由此掌握生命經濟時代的戰略性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