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來,一刻聚集了三百餘位志同道合,渴望改變世界的年輕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領域有著
有趣又有料的見解。為此,我們開設了
一刻校友洞察專欄,希望把
更多的思考、認知、洞察帶給更多的人。校友訪談的第一期,我們請到了牛津大學化學系的範博士,來聊聊
基因測序技術的商業化之路,以及藏在DNA裡的新興投資機會。
![]()
我大學念的是美國的在Georgia州Atlanta市的Emory University,化學系的本科,主要學習分子生物學和化學,本科畢業之後申請到了英國的牛津大學的博士,也是化學系,做生物化學和癌症方面的課題,現在博士快要畢業了。大學之前做了一段時間的複合材料,用於高鐵動車的剎車系統;大二暑假在巴斯夫(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做水煤漿;本科的畢設研究了DNA Nano-Robot,也就是人工合成一些納米級別的DNA分子;博士階段主要研究緩慢氧化的DNA的基因鹼基的測序方法,然後做一些這種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可以講講基因測序技術是怎樣從科研項目轉化為商業化項目的嗎?大家可能都聽說過1950年代的沃森和克裡克(Watson & Crick),他們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之後1980年代隨著有機合成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對第一代基因測序方法的百家爭鳴,其中桑格測序(Sanger sequencing)脫穎而出,率先得到了雖然很昂貴但是尚可以接受的商業化,這個技術現在還有人在優化和使用。
但是那個時候的基因測序方法還是因為價格的原因,無法大規模商業化。測序的操作太複雜太貴,後來出現了叫做毛細管基因測序(Capillary Sequencing)技術,DNA樣品在庫侖力的作用下進入信號收集設備,實現了操作端的自動化,成本降低很多。
![]()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賈伯斯,他在2011年因為胰腺癌和併發症去世了。賈伯斯也做過基因測序,那個時候基因測序的成本非常的高,可能要幾十萬上百萬美金才能做。主要的原因是數據的讀取和分析對人工的要求非常高,很多DNA相關的數據還是以圖像和圖形的形式獲得信號。因此為了保證質量,大多都是博士或者博後級別的人去做各種各樣的操作,然後一個一個數據地分析,有大量的昂貴人工在裡面。後來有了可視化的圖形分析軟體,再後來就可以用電腦自動處理。這樣一來,分析測序結果的過程也自動化了。最新的技術叫做next generation sequence,大家現在接觸到的200~1000美金就能做的測序都應用了這個技術,幾乎是完全的自動化。現在基因測序的總體成本已經很低了。具體價格的話,每次操作都需要一定的化學藥品的成本(包括了供應商的溢價)。還有負責操作的博士生,hourly pay很低,大概20美金一小時。整個算下來,一次測序的成本在幾千美金左右,可以測100個樣品,均攤到樣品上的成本大概是幾十美金。
![]()
@像你剛剛提到的這些基因測序的一體機,它的成本大概是什麼數量級?據我了解,據我了解,同一家公司的同一款產品的
定價策略彈性很大,跟買方的經營性質和所在的國家都有關係。拿歐洲的頂尖院校(例如牛津大學)來說,他們能拿到機器的價格是幾十萬美金的水平,大概half a million(50萬美金)。但同樣的情況,美國的大學(例如哈佛大學)可能一臺設備只需要10萬美金。相比之下,Illumina的測序儀賣給華大基因就特別的貴,相較於美國同類型的公司的採購價可能要翻10倍。因為華大基因是中國的公司,而Illumina有技術壟斷。這個價格確實是差別非常大。當然後面華大基因自己開始做設備了,就把價格給打下去了。現在國外的基因測序設備出口中國反而要打折,因為要跟華大要做競爭。
所以具體的定價策略很有趣,因為競爭格局一直在變化。換言之,這些設備的價格,包括測序藥品的價格,定價策略非常市場化,它的變化速度特別的快,對市場反應很敏感。
![]()
@按照這個說法,基因測序的成本是不是可以繼續下探到更低的位置?基因測序的成本確實經歷過快速下降的階段,不過現在有一些比較新的挑戰,跟基因測序本身關係不大,
而是數據的存儲調用等方面的成本。大家應該知道雲計算和晶片技術之類的領域,現在都開始觸碰到一些瓶頸。光刻機生產精度到5納米、7納米的晶片已經接近物理極限,
再小總不能比分子的直徑還要小。單個矽原子直徑0.2納米,一個工作單位理論極限在1納米左右。相關的技術和工藝其實已經接近極限,但是基因測序會繼續帶來大量的數據存儲和調用的需求,這層關係確實可能推高測序產品的成本,導致測序技術大規模應用的難度上升。
在計算和存儲技術極限客觀存在的背景下,再追求數據分析速度的提升是很困難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在數據量級這個方面進行壓縮,比如100個鹼基原本需要給出100個數據單元,用新的生物化學方法對測序技術進行改變,把它壓縮到4個鹼基用1個信號,那100個鹼基就變成25個數據單元,這樣數據量整個就減下來了。現在這幾個方向都在做技術上的研究,各個領域都有投入。
![]()
數據方面的內容跟我所在的生物化學領域還有一些距離,所以我就只能談這麼多,希望在日後的相關活動中,能夠請到這些領域的專家來更加深入地探討。
@現在的基因測序的產業鏈是怎樣的?像我們普通消費者能接觸到的23&me和微基因,他們在基因測序產業鏈當中扮演什麼角色?看產業鏈的話,基因測序的上遊是設備。現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這些公司,比如微基因和23&me,它們自己並不生產測序儀這樣的設備,傾向於向更上遊的公司去購買。這些設備的價格和耗材成本可以在公司官網上查到,也可以聯繫他們的銷售人員諮詢。根據我的了解,同一家公司的同一款產品給到院校、醫院、醫療機構,包括不同國家的價格,它的定價策略不一樣。
23&me和微基因這些公司其實是服務的供應商,基本上都是2C的,面對終端客戶。它們很多時候會做數據處理或者數據存儲方面的服務,比如像23&me,它會存儲你的DNA數據並且給一份報告。當然這個報告是比較粗略的,如果你想要調閱這個數據,然後讓一個更好的數據分析的服務商來重新分析,就可能需要額外的付費。這些方面都是各種各樣的增長點。這些服務商價格戰打的比較厲害,因為要把成本降下去,所以能夠提供的服務也比較單一,很少提供定製的服務。
@作為一個不太懂生物化學的普通消費者,我覺得我看報告的直觀感受是,美國的23&me的報告比國內的微基因要豐富很多。對於微基因這邊的話,「老祖宗」一欄分析得更細一些。這種差異可以怎樣去解讀?是技術的差距嗎,還是其他的因素?同樣的數據在中國和美國,給出的報告長短不一樣,結論側重點也不一樣。我覺得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是跟客戶群體的需求有關。國內很多人做基因測序,更多地還是抱著一種好奇的心態。從技術端來考慮的話,應該不是技術壁壘問題。因為相關的算法很多已經開源了,開源了以後技術壁壘不是很大。因為測序結果分析很大的一部分成本在電腦硬體上,類似於挖比特幣,電腦處理大量數據的時間、耗電、設備折損,這些東西要考慮在裡面。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選擇消費者更關注的結論,存在這樣一個權衡。比如一些同學可能有俄羅斯或者蒙古的基因,他可能不知道家族還有這種歷史。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信息,比如說我是不是會發胖、是不是有運動員潛質、聰不聰明(還有會不會脫髮)。這樣的結論在國內可能比較有市場。畢竟國內是有焦慮在的,
要看這個焦慮是什麼,然後針對性地去給分析結論。其實國內的技術也可以做出像美國那麼全的報告,但公司最後主動選擇把報告變短,把側重點變得更有趣,自然有它的道理。
![]()
相比之下,美國的客戶可能就更加serious一點,就要看一些實打實的東西,這樣就顯得報告很豐富很全面。事實上美國也有公司專門做Ancestry(祖先和人種)測序,很便宜,我記得30~50美金就可以做一個,而且他還可以幫你到資料庫裡面去找你失散多年的親戚,特別有趣。
![]()
@分析結果已經細化到了一些具體的病種。那如果一個地區有這樣的全民基因庫,是不是可以用來指導醫療投資?你說的很對。從市場整體需求來說,隨著大家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口壽命越來越長,就可能患上因為壽命變長而產生的疾病,比如說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這種趨勢會導致醫療需求變得越來越高。像你講的這些相關的產業,相關的領域都有人在做,都有很多的投資,包括基因在醫療領域的研發應用。甚至是下遊跟它相配套的產業,比如說資料庫,牽涉到數據的存儲、安全、雲計算等等相關領域,構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
這個龐大的體系在我看來已經是醫療領域相關的最大風口了,未來各方面的投入都會增加,包括政策的傾斜。有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在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進行測序,建立全民基因庫,日本現在就在執行類似的政策。每一個嬰兒生出來的時候就做了基因測序,未來不管是癌症這一類的疾病,還是說其他比較常見的遺傳病,比如鐮刀型貧血綜合症,甚至是稱不上病的一些症狀,比如脫髮/色盲,都可以通過一次的基因測序獲得所有的信息。
![]()
@你說到自己做過氧化基因測序,相較於普通基因測序來說,你認為新的技術的價值在哪裡?比如它是如何篩查癌症的呢?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普通基因測序,然後講講氧化基因測序帶來的新商業機會。我們都知道DNA有ATCG這4種鹼基,大家上高中生物都已經學過這方面。華大基因和23&me都在做商業化的基因測序,從比較便宜的200美金到比較貴的1000美金(全譜系),這些服務只能測普通基因,也就是ATCG這樣最傳統的基因。對測序結果分析之後,可以知道基因裡是否存在主動致癌片段,以及抗癌的DNA片段是否突變導致抗癌能力消失。
這兩種因素是最大的基因層面的致癌機理。但是,人的DNA在一生中是不會變化的,而我們身體所有的細胞(除了生殖細胞)都擁有一樣的DNA,似乎只需要做一次基因測序、得到全譜系的基因測序結論,就不再需要額外做基因測序了。從這個角度來說,
如果某個新的技術能夠讓基因測序能從「一次性的消費」變成「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消費」,市場前景就更加廣闊了。大家可能聽說過人體內會逐漸發生一些氧化,比如體內的蛋白質就會發生氧化,造成器官功能的衰減。除了蛋白質氧化以外, 基因它也會被氧化。雖然人體基因以四種鹼基作為基本單元,但隨著人體經歷出生到變老這個過程,基因會出現氧化,成為新類型的鹼基(第5、6、7、8種鹼基等等)。這些氧化的DNA會有一系列影響,其中就包括我們常說的致癌。
因為基因的氧化狀態和氧化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的年齡的增加,它們是不斷變化的:也可以說不斷積累。隨著一個人慢慢變老,他可能會對身體的氧化狀態有特殊的需求,比如醫療需求。比較典型的應用案例是對癌症患者採取定製化療法,治療的同時進行氧化基因的管控,從而形成高頻率全周期的氧化基因檢測需求。但是,現有的商業化基因測序技術是無法檢測氧化基因的。
![]()
我覺得從市場的角度來說,
傳統基因檢測的市場規模被釘得比較死:最多全球70億人口、每人進行一次。而氧化基因測序的技術為這個市場打開了一扇窗,發掘了非常大的未來增長點。
@結合你剛剛講的內容,成本是基因測序商業化的關鍵。如果應用氧化基因測序的話,會對測序成本產生比較顯著的影響嗎?或者說,你認為氧化基因測序技術的商業化關鍵在哪裡?如果與現有的技術結合的話,氧化基因測序的成本變化不會特別大。比如說我先測一遍基因,然後用新的技術對DNA做了一些化學反應,信號更強了,氧化基因就能夠測出來了。把這兩次測序結果進行比對,你就知道哪幾個位點出現了DNA的氧化。這樣的話僅僅只是測兩次的成本,對整體成本的增加並不會特別大。這樣來看,
新的技術跟成熟的技術做融合,成本的升高不會特別大。我知道很多院校都在做基因測序的研究,我們牛津大學化學系也有很多人做這方面,這些研究者萬變不離其宗的關注點是怎樣對「現有的技術」做一些革新和改進,或者讓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能夠跟「現有的技術」配套起來。所以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說,
把新的技術融入到已經商業化的測序方法裡,才是問題的關鍵。現有的測序技術成本已經很低了。如果你自己另起爐灶,重新建立一個體系,來跟已經達到200~1000美金價位的測序工藝來競爭,是會非常困難的。往往這種項目投資人都不太看好。雖然說院校的各位就應該大開大合、比較浪漫、比較自由地去研究科學。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讓智慧財產權進行轉化,那在做研發的時候,就要主動往這上面靠。拿我自己舉個例子,我本科做的就是DNA納米材料技術(大四發表Nature子刊 Nanotechnology),了解過一些相關的東西,所以在做博士項目之前就已經考慮到這些了。
總而言之,把這些額外的條件放到原本比較「浪漫」的科學探索的過程裡面去,可能可以更好地讓項目產業化,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大家都是在研究科學,但科學最後能夠為人類帶來多大益處、做出多大貢獻,這件事是因人而異的。按照產業化的邏輯、有意識地做一些調整,可以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
![]()
美國Emory University 本科(化學系),英國牛津大學化學系博士。範夢真在工業界和學術界都有廣泛和深入的涉獵,包括複合材料(高速鐵路剎車系統)、新能源(煤炭液化技術)、工業自動化(製造業轉型、綠色能源)、納米材料(DNA納米機器人)、基因測序(氧化基因特殊測序方法)、癌症診斷與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等。
其研究成果以論文、會議、專利等形式發表了30餘次,包括Nature 和Lancet子刊等頂級期刊,年引用量接近500次。範夢真在學術以及教育機構擔任科研導師,已累計指導了18位本科以及4位本科以上水平學生。在科技以外,範夢真也參與法學(商業法、智慧財產權法)的教學工作。
業餘時間,範博士同時創辦了Dream Big Dreams Foundation(夢想成真基金會)。基金會設立有Dreamers (追夢人,科學類)、Kreators(創夢人,商業類)以及UniPal Scholars(優友學者,法律類)三項全球頂級獎學金項目。、
Kreators Scholarship(創夢人獎學金)是夢想成真基金會與一刻生涯的合作項目。致力於培養金融和商業領域的未來領袖。選委會每年從上千位優秀青年中評選出4位佼佼者(不限國籍)。獲獎人來自於麥肯錫諮詢、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院校和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