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校友洞察】基因測序:刻在「DNA」裡的財富密碼

2021-01-19 一刻創投圈

兩年多來,一刻聚集了三百餘位志同道合,渴望改變世界的年輕人。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領域有著有趣又有料的見解。為此,我們開設了一刻校友洞察專欄,希望把更多的思考、認知、洞察帶給更多的人。校友訪談的第一期,我們請到了牛津大學化學系的範博士,來聊聊基因測序技術的商業化之路,以及藏在DNA裡的新興投資機會

我大學念的是美國的在Georgia州Atlanta市的Emory University,化學系的本科,主要學習分子生物學和化學,本科畢業之後申請到了英國的牛津大學的博士,也是化學系,做生物化學和癌症方面的課題,現在博士快要畢業了。大學之前做了一段時間的複合材料,用於高鐵動車的剎車系統;大二暑假在巴斯夫(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做水煤漿;本科的畢設研究了DNA Nano-Robot,也就是人工合成一些納米級別的DNA分子;博士階段主要研究緩慢氧化的DNA的基因鹼基的測序方法,然後做一些這種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可以講講基因測序技術是怎樣從科研項目轉化為商業化項目的嗎?大家可能都聽說過1950年代的沃森和克裡克(Watson & Crick),他們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之後1980年代隨著有機合成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對第一代基因測序方法的百家爭鳴,其中桑格測序(Sanger sequencing)脫穎而出,率先得到了雖然很昂貴但是尚可以接受的商業化,這個技術現在還有人在優化和使用。但是那個時候的基因測序方法還是因為價格的原因,無法大規模商業化。測序的操作太複雜太貴,後來出現了叫做毛細管基因測序(Capillary Sequencing)技術,DNA樣品在庫侖力的作用下進入信號收集設備,實現了操作端的自動化,成本降低很多。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賈伯斯,他在2011年因為胰腺癌和併發症去世了。賈伯斯也做過基因測序,那個時候基因測序的成本非常的高,可能要幾十萬上百萬美金才能做。主要的原因是數據的讀取和分析對人工的要求非常高,很多DNA相關的數據還是以圖像和圖形的形式獲得信號。因此為了保證質量,大多都是博士或者博後級別的人去做各種各樣的操作,然後一個一個數據地分析,有大量的昂貴人工在裡面。後來有了可視化的圖形分析軟體,再後來就可以用電腦自動處理。這樣一來,分析測序結果的過程也自動化了。最新的技術叫做next generation sequence,大家現在接觸到的200~1000美金就能做的測序都應用了這個技術,幾乎是完全的自動化。現在基因測序的總體成本已經很低了。具體價格的話,每次操作都需要一定的化學藥品的成本(包括了供應商的溢價)。還有負責操作的博士生,hourly pay很低,大概20美金一小時。整個算下來,一次測序的成本在幾千美金左右,可以測100個樣品,均攤到樣品上的成本大概是幾十美金。

@像你剛剛提到的這些基因測序的一體機,它的成本大概是什麼數量級?據我了解,據我了解,同一家公司的同一款產品的定價策略彈性很大,跟買方的經營性質和所在的國家都有關係。拿歐洲的頂尖院校(例如牛津大學)來說,他們能拿到機器的價格是幾十萬美金的水平,大概half a million(50萬美金)。但同樣的情況,美國的大學(例如哈佛大學)可能一臺設備只需要10萬美金。相比之下,Illumina的測序儀賣給華大基因就特別的貴,相較於美國同類型的公司的採購價可能要翻10倍。因為華大基因是中國的公司,而Illumina有技術壟斷。這個價格確實是差別非常大。當然後面華大基因自己開始做設備了,就把價格給打下去了。現在國外的基因測序設備出口中國反而要打折,因為要跟華大要做競爭。所以具體的定價策略很有趣,因為競爭格局一直在變化。換言之,這些設備的價格,包括測序藥品的價格,定價策略非常市場化,它的變化速度特別的快,對市場反應很敏感。

@按照這個說法,基因測序的成本是不是可以繼續下探到更低的位置?基因測序的成本確實經歷過快速下降的階段,不過現在有一些比較新的挑戰,跟基因測序本身關係不大,而是數據的存儲調用等方面的成本。大家應該知道雲計算和晶片技術之類的領域,現在都開始觸碰到一些瓶頸。光刻機生產精度到5納米、7納米的晶片已經接近物理極限,再小總不能比分子的直徑還要小。單個矽原子直徑0.2納米,一個工作單位理論極限在1納米左右。相關的技術和工藝其實已經接近極限,但是基因測序會繼續帶來大量的數據存儲和調用的需求,這層關係確實可能推高測序產品的成本,導致測序技術大規模應用的難度上升。在計算和存儲技術極限客觀存在的背景下,再追求數據分析速度的提升是很困難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在數據量級這個方面進行壓縮,比如100個鹼基原本需要給出100個數據單元,用新的生物化學方法對測序技術進行改變,把它壓縮到4個鹼基用1個信號,那100個鹼基就變成25個數據單元,這樣數據量整個就減下來了。現在這幾個方向都在做技術上的研究,各個領域都有投入。

數據方面的內容跟我所在的生物化學領域還有一些距離,所以我就只能談這麼多,希望在日後的相關活動中,能夠請到這些領域的專家來更加深入地探討。@現在的基因測序的產業鏈是怎樣的?像我們普通消費者能接觸到的23&me和微基因,他們在基因測序產業鏈當中扮演什麼角色?看產業鏈的話,基因測序的上遊是設備。現在市面上能看到的這些公司,比如微基因和23&me,它們自己並不生產測序儀這樣的設備,傾向於向更上遊的公司去購買。這些設備的價格和耗材成本可以在公司官網上查到,也可以聯繫他們的銷售人員諮詢。根據我的了解,同一家公司的同一款產品給到院校、醫院、醫療機構,包括不同國家的價格,它的定價策略不一樣。23&me和微基因這些公司其實是服務的供應商,基本上都是2C的,面對終端客戶。它們很多時候會做數據處理或者數據存儲方面的服務,比如像23&me,它會存儲你的DNA數據並且給一份報告。當然這個報告是比較粗略的,如果你想要調閱這個數據,然後讓一個更好的數據分析的服務商來重新分析,就可能需要額外的付費。這些方面都是各種各樣的增長點。這些服務商價格戰打的比較厲害,因為要把成本降下去,所以能夠提供的服務也比較單一,很少提供定製的服務。@作為一個不太懂生物化學的普通消費者,我覺得我看報告的直觀感受是,美國的23&me的報告比國內的微基因要豐富很多。對於微基因這邊的話,「老祖宗」一欄分析得更細一些。這種差異可以怎樣去解讀?是技術的差距嗎,還是其他的因素?同樣的數據在中國和美國,給出的報告長短不一樣,結論側重點也不一樣。我覺得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是跟客戶群體的需求有關。國內很多人做基因測序,更多地還是抱著一種好奇的心態。從技術端來考慮的話,應該不是技術壁壘問題。因為相關的算法很多已經開源了,開源了以後技術壁壘不是很大。因為測序結果分析很大的一部分成本在電腦硬體上,類似於挖比特幣,電腦處理大量數據的時間、耗電、設備折損,這些東西要考慮在裡面。在成本控制的前提下,選擇消費者更關注的結論,存在這樣一個權衡。比如一些同學可能有俄羅斯或者蒙古的基因,他可能不知道家族還有這種歷史。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信息,比如說我是不是會發胖、是不是有運動員潛質、聰不聰明(還有會不會脫髮)。這樣的結論在國內可能比較有市場。畢竟國內是有焦慮在的,要看這個焦慮是什麼,然後針對性地去給分析結論。其實國內的技術也可以做出像美國那麼全的報告,但公司最後主動選擇把報告變短,把側重點變得更有趣,自然有它的道理。

相比之下,美國的客戶可能就更加serious一點,就要看一些實打實的東西,這樣就顯得報告很豐富很全面。事實上美國也有公司專門做Ancestry(祖先和人種)測序,很便宜,我記得30~50美金就可以做一個,而且他還可以幫你到資料庫裡面去找你失散多年的親戚,特別有趣。

@分析結果已經細化到了一些具體的病種。那如果一個地區有這樣的全民基因庫,是不是可以用來指導醫療投資?你說的很對。從市場整體需求來說,隨著大家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口壽命越來越長,就可能患上因為壽命變長而產生的疾病,比如說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這種趨勢會導致醫療需求變得越來越高。像你講的這些相關的產業,相關的領域都有人在做,都有很多的投資,包括基因在醫療領域的研發應用。甚至是下遊跟它相配套的產業,比如說資料庫,牽涉到數據的存儲、安全、雲計算等等相關領域,構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這個龐大的體系在我看來已經是醫療領域相關的最大風口了,未來各方面的投入都會增加,包括政策的傾斜。有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在嬰兒剛出生的時候進行測序,建立全民基因庫,日本現在就在執行類似的政策。每一個嬰兒生出來的時候就做了基因測序,未來不管是癌症這一類的疾病,還是說其他比較常見的遺傳病,比如鐮刀型貧血綜合症,甚至是稱不上病的一些症狀,比如脫髮/色盲,都可以通過一次的基因測序獲得所有的信息。

@你說到自己做過氧化基因測序,相較於普通基因測序來說,你認為新的技術的價值在哪裡?比如它是如何篩查癌症的呢?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普通基因測序,然後講講氧化基因測序帶來的新商業機會。我們都知道DNA有ATCG這4種鹼基,大家上高中生物都已經學過這方面。華大基因和23&me都在做商業化的基因測序,從比較便宜的200美金到比較貴的1000美金(全譜系),這些服務只能測普通基因,也就是ATCG這樣最傳統的基因。對測序結果分析之後,可以知道基因裡是否存在主動致癌片段,以及抗癌的DNA片段是否突變導致抗癌能力消失。這兩種因素是最大的基因層面的致癌機理。但是,人的DNA在一生中是不會變化的,而我們身體所有的細胞(除了生殖細胞)都擁有一樣的DNA,似乎只需要做一次基因測序、得到全譜系的基因測序結論,就不再需要額外做基因測序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某個新的技術能夠讓基因測序能從「一次性的消費」變成「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消費」,市場前景就更加廣闊了。大家可能聽說過人體內會逐漸發生一些氧化,比如體內的蛋白質就會發生氧化,造成器官功能的衰減。除了蛋白質氧化以外, 基因它也會被氧化。雖然人體基因以四種鹼基作為基本單元,但隨著人體經歷出生到變老這個過程,基因會出現氧化,成為新類型的鹼基(第5、6、7、8種鹼基等等)。這些氧化的DNA會有一系列影響,其中就包括我們常說的致癌。因為基因的氧化狀態和氧化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的年齡的增加,它們是不斷變化的:也可以說不斷積累。隨著一個人慢慢變老,他可能會對身體的氧化狀態有特殊的需求,比如醫療需求。比較典型的應用案例是對癌症患者採取定製化療法,治療的同時進行氧化基因的管控,從而形成高頻率全周期的氧化基因檢測需求。但是,現有的商業化基因測序技術是無法檢測氧化基因的。

我覺得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傳統基因檢測的市場規模被釘得比較死:最多全球70億人口、每人進行一次。而氧化基因測序的技術為這個市場打開了一扇窗,發掘了非常大的未來增長點。@結合你剛剛講的內容,成本是基因測序商業化的關鍵。如果應用氧化基因測序的話,會對測序成本產生比較顯著的影響嗎?或者說,你認為氧化基因測序技術的商業化關鍵在哪裡?如果與現有的技術結合的話,氧化基因測序的成本變化不會特別大。比如說我先測一遍基因,然後用新的技術對DNA做了一些化學反應,信號更強了,氧化基因就能夠測出來了。把這兩次測序結果進行比對,你就知道哪幾個位點出現了DNA的氧化。這樣的話僅僅只是測兩次的成本,對整體成本的增加並不會特別大。這樣來看,新的技術跟成熟的技術做融合,成本的升高不會特別大。我知道很多院校都在做基因測序的研究,我們牛津大學化學系也有很多人做這方面,這些研究者萬變不離其宗的關注點是怎樣對「現有的技術」做一些革新和改進,或者讓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能夠跟「現有的技術」配套起來。所以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說,把新的技術融入到已經商業化的測序方法裡,才是問題的關鍵。現有的測序技術成本已經很低了。如果你自己另起爐灶,重新建立一個體系,來跟已經達到200~1000美金價位的測序工藝來競爭,是會非常困難的。往往這種項目投資人都不太看好。雖然說院校的各位就應該大開大合、比較浪漫、比較自由地去研究科學。但如果你的目標是讓智慧財產權進行轉化,那在做研發的時候,就要主動往這上面靠。拿我自己舉個例子,我本科做的就是DNA納米材料技術(大四發表Nature子刊 Nanotechnology),了解過一些相關的東西,所以在做博士項目之前就已經考慮到這些了。總而言之,把這些額外的條件放到原本比較「浪漫」的科學探索的過程裡面去,可能可以更好地讓項目產業化,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大家都是在研究科學,但科學最後能夠為人類帶來多大益處、做出多大貢獻,這件事是因人而異的。按照產業化的邏輯、有意識地做一些調整,可以得到一個更好的結果。




美國Emory University 本科(化學系),英國牛津大學化學系博士。範夢真在工業界和學術界都有廣泛和深入的涉獵,包括複合材料(高速鐵路剎車系統)、新能源(煤炭液化技術)、工業自動化(製造業轉型、綠色能源)、納米材料(DNA納米機器人)、基因測序(氧化基因特殊測序方法)、癌症診斷與治療、新冠肺炎COVID-19等。


其研究成果以論文、會議、專利等形式發表了30餘次,包括Nature 和Lancet子刊等頂級期刊,年引用量接近500次。範夢真在學術以及教育機構擔任科研導師,已累計指導了18位本科以及4位本科以上水平學生。在科技以外,範夢真也參與法學(商業法、智慧財產權法)的教學工作。


業餘時間,範博士同時創辦了Dream Big Dreams Foundation(夢想成真基金會)。基金會設立有Dreamers (追夢人,科學類)、Kreators(創夢人,商業類)以及UniPal Scholars(優友學者,法律類)三項全球頂級獎學金項目。、

 

Kreators Scholarship(創夢人獎學金)是夢想成真基金會與一刻生涯的合作項目。致力於培養金融和商業領域的未來領袖。選委會每年從上千位優秀青年中評選出4位佼佼者(不限國籍)。獲獎人來自於麥肯錫諮詢、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院校和團體。


相關焦點

  • 通過轉錄組技術而測序的dna序列被稱為「dna受體」
    主要還是基因晶片市場比較小,但dna晶片的研究比較多,工業化也有一段時間了。比如這次的迪昂巴沙(dnare巴沙、drabahacheberzo)通過測序與dna序列做了對比,可以用來分析該序列的突變和基因轉移。但是,在一篇新聞中還提到了基因晶片測試smallmrna的一個實驗,特斯拉高級經理通過測序後得到了smallmrna樣本轉換效率不高,而dna通過試劑測出的產物轉化率要高一些。
  • DNA測序
    對這些問題,大規模快速測序技術或許能幫我們在DNA的字裡行間找到答案,而這項技術近日的新進展,令一切變得指日可待。  DNA測序會「摩爾定律化」嗎  人類基因組這部由A、T、G、C四個字母組成的卷帙浩繁的生命天書如同一座寶庫,保藏著幾千年來人們迫切想知道的秘密,DNA測序技術就好似「芝麻開門」這樣的咒語,是我們打開寶庫的金鑰匙。
  • 解讀基因測序流動槽、工作流程與文庫製備試劑盒
    在雙S2流動槽同時運行的情況下,使用2x150 bp讀長,一次NovaSeq測序可以在一天半內解碼16個人類基因體(平均30x覆蓋深度)。10月中推出的S4流動槽,更將通量翻了三遍。一個S4流動槽每次運行可達到80-100億數量的reads / clusters,所以雙S4流動槽運行可以在不到兩天內解碼48個人類基因體(6萬億礆基通量)。
  • 什麼是基因測序?
    基因測序是一種新型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從血液或唾液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預測罹患多種疾病的可能性,個體的行為特徵及行為合理。基因測序技術能鎖定個人病變基因,提前預防和治療。最早的時候,基因測序只是應用於科研,是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一個重要的科研工具。
  •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
    基因晶片也稱dna晶片,是一種特殊的核酸晶片,是在非專門裝置下,利用最先進的核酸分析技術,對dna序列分析的一種必要的核酸與鹼基的學生測定方法。晶片技術可以對物種起源發育情況進行系統的檢測,不僅能直接檢測到遺傳學特徵,同時還可以反映受檢者的基因突變情況、相關的基因功能是否發生了改變,發育的完整程度以及代謝的變化等等。德國能源、醫藥等公司正在利用晶片技術預測風險發生時間及降低風險發生概率,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全球基因晶片的普及,源於基因測序的發展。
  •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優勢是培養細胞
    基因晶片技術是用來讀取dna分子的基因的,優勢是無需體外體內培養細胞,只需要利用細胞核酸展示培養的酶可以將人體細胞核中基因序列複製到細胞中,與原核細胞核酸片段一一對應。基因晶片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可重複性、高解析度、高重複性、無菌等。比如可以分析人類的癌症基因,能將癌症基因區域的基因突變(如brca1、brca2、kras、s180、s280等)靶向性分析出來。
  • 環狀DNA測序又有新工具
    在這件事之後,人們就如同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一批一批的科學家投身於基因的學科研究中。之後,又歷經90年的探索,馬修·梅瑟生與富蘭克林·史達在實驗中,確認了DNA擁有的複製機制,並啟發了後來的克裡克團隊,得出遺傳密碼是由三個鹼基以不重複的方式所組成的,稱之為密碼子。後來,一些科學家於1961年解出了這些密碼子所構成的遺傳密碼。因此,現代基因測序工程也逐漸展開。
  •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信息
    在即將出現在8月3號《細胞》(Cell)雜誌封面上的一篇報導中,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遺傳學家們和他們的同事對分屬三個不同狩獵者(hunter-gatherer)群體的15個非洲人的完全測序基因組進行了分析,並破解了一些必定涉及人類多樣性和進化的遺傳密碼的信息。  Tishkoff 說:「我們的研究強調了基因組非編碼區域的重要性,特別是調控基因的表達。
  • 基因測序技術大升級
    「DNA就像是漆黑的夜裡螢火蟲發的光,第二代測序技術無法辨別每一隻螢火蟲,所以就把上千隻螢火蟲放在同一個袋子裡,才能收集到它們的光。但第三代技術卻可以辨別每一隻螢火蟲,而且可以同時測量很多個DNA片斷。」
  • 基因測序對生命體的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的病變可以先進行基因測序,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以及藥物遺傳學機理,為其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用藥方案,從而提高治療的有效性,最大程度的延長生存期;治療不及時的也可以得到檢測結果,推斷病變的原因,從而有效的預防。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引發各方關注——它們是養殖箱裡的「逃網之魚」還是實實在在的野生黃魚?水產業界和專家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11月30日,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陶震博士來到奉化桐照漁村,購買了4條在165漁區捕獲的大黃魚。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
  • 從DNA到人類基因組計劃
    他想,既然核苷酸的排列順序與胺基酸存在對應關係,那麼只要知道mRNA鏈上鹼基序列,然後由這種鏈去合成蛋白質,不就能知道它們的密碼了嗎?所以,他嘗試著構建僅僅含有單一鹼基尿嘧啶(U)的mRNA鏈,做試管內合成蛋白質的研究。也就是說,在這一條mRNA鏈裡,只有UUU這個單一密碼子的存在。把這種mRNA放到和細胞內相似的溶液裡,應該得到由單一一種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這樣合成的蛋白質中,只含有苯丙氨酸。
  • 《陳巍學基因》筆記⑩單細胞DNA測序
    同時,隨著擴增循環數的增加,這些差異會呈現出指數放大的效果,造成嚴重的測序覆蓋不均勻——極少數區段的 DNA 被大量擴增,呈現極高的測序深度,但是大多數區段內只有很低的覆蓋,甚至沒有。這樣我們就無法準確地獲得低擴增區段的基因序列。
  • 全球首個DNA商店正式發布,基因測序的「蘋果應用商店」時代即將來臨?
    像手機上的 AppStore 一樣,只要通過 Helix 的在線中心在計算機或行動裝置上下載 APP,人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探索他們的遺傳密碼,而且只需八十美元,Helix 公司就能為你進行一次 DNA 檢測。
  • 基因測序,破譯人體天書
    作為唯一一個參與其中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承擔了天書「破譯」1%的工作,即3號染色體上3000萬個鹼基因的測序任務。「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測序部分的圓滿完成,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整個中國都應該為此驕傲。」在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掌門人」柯林斯博士看來,中國科學家由零起步,短短兩年時間裡,高效高質地完成了承擔的測序任務,足以讓全世界為之矚目。
  • 連結生命與財富 GTA正引領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基因革命
    23對染色體、2.5萬個基因編碼、30億個鹼基對,在基因科學面前,你不過就是這些數據組成的綜合體。基因的發現讓人類對探究生命奧妙這件事變得簡單,一些複雜的生命現象開始可以被解釋;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躍升,基因測序技術的出現又讓我們甚至可以通過破譯生命密碼來調控生命的進程。我們不乏看到一些得益於基因測序技術對疾病未雨綢繆的例子,也會看到一些未在最佳時機受助於基因科學而令人遺憾的事件。
  • 美刊:華大基因DNA測序能力領跑全球
    據美國《紐約人》周刊網站1月6日報導,隨著全球的科學家越來越關注將每一個生物的基因序列轉化成能治療且最終預防疾病的信息,深圳誕生了一家不同的工廠:華大基因,成立於1999年9月9日,原名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研究中心。
  • 科學匯丨出現在東海裡的它是不是野生?夠不夠野?基因測序解開黃魚...
    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引發各方關注 — —它們是養殖箱裡的「逃網之魚」還是實實在在的野生黃魚?水產業界和專家們對此充滿了好奇。11月30日,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陶震博士來到奉化桐照漁村,購買了4條在165漁區捕獲的大黃魚。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 使用機器學習和Python揭開DNA測序神秘面紗
    但是,要想擁有從不斷增長的基因組學數據中提取新發現的能力,就需要更強大的機器學習模型。通過有效利用大型數據集,深度學習已給了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帶來了很大進步。它已成為許多基因組建模任務的首選方法,包括預測遺傳變異對基因調控機制(如DNA接受性和DNA剪接)的影響。
  • 無創dna篩查的是什麼無創dna篩查最佳時期
    很多懷孕媽媽在懷孕過程中想必遇到過這樣的選擇困難症:在內地做無創dna產前檢測好還是到香港做無創dna產前檢測比較好。今天裕力健康給大家分享下內地和香港無創dna產前檢測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