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匯丨出現在東海裡的它是不是野生?夠不夠野?基因測序解開黃魚...

2020-12-05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唐旭鋒 通訊員 王利明

11月27日,浙江奉化漁民在東海165漁區一次性捕獲上千斤大黃魚。

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引發各方關注 — —它們是養殖箱裡的「逃網之魚」還是實實在在的野生黃魚?水產業界和專家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11月30日,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陶震博士來到奉化桐照漁村,購買了4條在165漁區捕獲的大黃魚。科研人員將對其進行部分基因測序,其結果將有助於揭開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浙江海洋大學就開展了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近日,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位於舟山長峙島的浙江海洋大學,探尋有關大黃魚基因研究的一些趣聞和科普故事。

A

兩天前,在浙江海洋大學國家海洋設施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記者在科研人員的陪同下,打開了一臺超低溫冰箱,從中取出一條封存了10年的大黃魚標本。

這條重2斤的大黃魚是當時以六千元的價格從舟山某漁業公司購買的。科研人員對這條大黃魚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進行了破譯和注釋。

相關成果於2014年在權威期刊《自然-通訊》發表,這也讓世界上第一個石首科魚類基因組圖譜得以面世。

「當年是利用二代測序技術,構建了大黃魚基因組草圖。」浙江海洋大學呂振明教授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升,有關大黃魚全基因組的圖譜有了更精密的呈現。基因工程的興起也僅僅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為了解開人體2.5萬個基因密碼,2000年6月世界上首個人類基因組草圖繪製成功,旨在解開人體2.5萬個基因密碼,破譯人類全部的遺傳信息。

「而大黃魚的單個細胞裡,有48條染色體,比人類還多兩條,大約包含19362個編碼基因,構成基因的基本單位(核苷酸分子)加起來有728Mb(M代表百萬數量,B代表鹼基對),相當於人類的1/4。」呂振明教授說。

B

浙江海洋大學呂振明教授多年從事海洋生物分子遺傳與進化及遺傳育種研究。他告訴記者, 「東海純野生大黃魚」的這個提法業界已頗有爭議。呂振明教授還表示,因為遺傳基因變異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無論是精心選育並用於放流的魚苗,還是因颱風等影響從網箱裡逃出的大黃魚,他們的基因都可能

發生了改變。這些魚如果在大海中與其他純野生黃魚交配繁衍,其後代該如何稱呼呢?還能算作純野生黃魚嗎?

稱呼上的爭議,僅是字面之爭。但從基因科學的角度,從大海裡捕撈的大黃魚,與在實驗池裡培育的二代乃至第N代大黃魚,其單核苷酸多態性存在明顯差異。

什麼叫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讓我們從基因本身說起。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儲存著生命的種族、血型、孕育、生長、凋亡等過程的全部信息。基因具有雙重屬性,它既是物質形態,也是信息碼。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重頭來溫習一下高中生物知識!染色體是遺傳物質DNA的載體,而DNA就是由脫氧核苷酸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脫氧核苷酸由鹼基、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其中鹼基有4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A、G、T、C相互有三種配對,我們稱之為鹼基對,它們構成了基因信息的密碼。從物質形態上講,基因就是DNA片段,它由若干核苷酸小分子組成。DNA分子結構中,兩條多脫氧核苷酸鏈圍繞一個共同的中心軸盤繞,構成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磷酸鏈在螺旋結構的外面,鹼基朝向裡面。兩條多脫氧核苷酸鏈反向互補,通過鹼基間的氫鍵形成的鹼基配對相連。這樣就可以回答上面的疑問,所謂單核苷酸多態性,就是等位基因發生變異(指配對鹼基發生改變)的強弱狀態。

C

浙江海洋大學江麗華博士近日完成了《基於群體基因組學探索岱衢洋大黃魚種群鑑定的研究》項目。該項目對198尾大黃魚進行了基因組重測序,其中岱衢洋捕撈的群體52尾,舟山市水產研究所養殖群體53尾,寧德海域捕撈的群體38尾,寧德海鷗水產有限公司養殖的群體62尾。

江麗華通過生物信息學軟體進行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岱衢養殖群體與其它群體可以完全分開,這可能和其選育種群體特性相關;寧德養殖群體與岱衢群體也沒有交集,而與寧德海域捕撈群體有部分交叉,這表明,寧德養殖大黃魚的親本來自寧德海域捕撈群體;而岱衢洋捕撈群體與寧德捕撈群體出現交叉現象,推測這與大黃魚洄遊及取樣時間有關。

「你看,岱衢養殖群體多樣性比較低的,由於它們來自選育群體,親本來源非常有限,它們可能都是親戚關係。」江麗華指著圖表跟記者解釋道。

江麗華的這一研究,本意是基於大黃魚種群的鑑定,但她在實驗中意外發現,在岱衢族養殖群體中,有關抗低溫基因的單核苷酸出現變異。而這正是基因研究為產業服務的方向所在。正如你和你的兄弟姐妹長得都不一樣,遺傳變異是生物的多樣性和育種的分子基礎。

呂振明教授解釋說,一些養殖戶由於對基因學了解較少,配種時潛意識地選留個頭大的作為親本,這樣下一代也會個頭大,但這些個體大的親魚可能來自於「同一窩」的個體,長此以往就淪為近親繁殖,其後代就會表現為生長、抗病力下降等種質退化現象。而大黃魚基因組序列的破譯,為優良育種提供了科學依據。

研究表明,大黃魚基因組中與生長、抗病相關的基因仍存在較為豐富的遺傳變異,因此提供優良的養殖水環境的同時,選擇攜帶先天性免疫較強、生長速度快優良基因的大黃魚作為親本,對現有養殖大黃魚進行遺傳改良,同時有效避免近親繁殖,也將是今後大黃魚科學育種的重要方向。

我國有3個大黃魚地理族群

我國沿海存在 3 個大黃魚的地理族群,它們在形態、壽命、種群結構和資源數量上存在明顯差異。分布在雷州半島以東的硇洲族壽命最短(雌魚9齡、雄魚8齡),種群結構最簡單,數量最少。分布在浙江和江蘇南部沿海的岱衢族壽命最長(雌魚19-30齡、雄魚15-25齡),種群結構最複雜,數量最多。分布在福建、廣東沿海的閩、粵東族則介於兩者之間。

浙江海洋大學俞存根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東海漁業資源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這三個族群的大黃魚沒有明顯交集,福建寧德海域的閩、粵東族大黃魚往北洄遊的話,最遠也就在溫州一帶海域。」

記者查閱文獻資料發現,此次捕獲大量大黃魚的165漁區屬於岱衢族大黃魚的三個越冬場之一,大黃魚結群在這裡出現,並不奇怪。「應該說三種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俞存根說,這次捕獲的也許是純天然的野生大黃魚,也許是網箱裡逃出的養殖大黃魚,也有可能是增值放流或網箱裡流出的魚與野生大黃魚交配的後代。

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科研人員就對三個大黃魚種群在形態特徵、年齡結構等差異進行了研究,如通過耳石判斷其年齡。但隨著東海野生大黃魚資源的枯竭,在上世紀80年代,這方面研究一度停滯。

但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大黃魚育苗在福建省取得成功,此後育苗技術在寧波、舟山得到應用。人工養殖和增殖放流在浙江海域也逐年增多,每年放流數以千萬尾計。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基因測序解開黃魚之謎
    浙江在線12月5日訊 11月27日,浙江奉化漁民在東海165漁區一次性捕獲上千斤大黃魚。這些大黃魚的「身世之謎」引發各方關注——它們是養殖箱裡的「逃網之魚」還是實實在在的野生黃魚?水產業界和專家們對此充滿了好奇。  11月30日,記者陪同浙江海洋大學陶震博士來到奉化桐照漁村,購買了4條在165漁區捕獲的大黃魚。
  • 寧波漁民捕獲的1000多斤大黃魚到底"野"不"野"?專家要做基因測序
    一次性捕獲這麼多野生大黃魚,在近幾十年是件稀罕事。要知道在往年,一條漁船出海,能捕到三五條就值得慶祝一番了。 於是,難免有人會產生疑惑,今年怎麼會「突然」出現這麼多大黃魚?會不會是從養殖箱裡逃出去的?還是這些年持續的休漁和放流,東海漁業資源正在慢慢復甦?
  • 寧波漁民捕獲的1000多斤大黃魚到底「野」不「野」?專家要做基因測序
    一次性捕獲這麼多野生大黃魚,在近幾十年是件稀罕事。要知道在往年,一條漁船出海,能捕到三五條就值得慶祝一番了。於是,難免有人會產生疑惑,今年怎麼會「突然」出現這麼多大黃魚?會不會是從養殖箱裡逃出去的?還是這些年持續的休漁和放流,東海漁業資源正在慢慢復甦?
  • 船老大意外捕獲1000多斤野生大黃魚,正宗嗎?專家買4條去測基因
    一次性捕獲這麼多野生大黃魚,在近幾十年是件稀罕事。要知道在往年,一條漁船出海,能捕到三五條就值得慶祝一番了。於是,難免有人會產生疑惑,今年怎麼會"突然"出現這麼多大黃魚?會不會是從養殖箱裡逃出去的?還是這些年持續的休漁和放流,東海漁業資源正在慢慢復甦?
  • 30多年未見的野生大黃魚群,是迴光返照,還是生機一線?
    一來是因為大黃魚這個IP太過特殊,有大黃魚情結和「天價」大黃魚的雙重加持。這二來,我國近海漁業雖然有禁漁期在吊命,但早已進入休漁大半年,開漁15天的節奏,90%以上都是「垃圾時間」,難得出了這麼個跟海鮮相關的消息,自然就火起來了。咱先不去談這一千多斤的大黃魚到底是不是野生的,快過年了,送禮的季節又到了,有這方面需求的人肯定給高興壞了。
  • 一斤重的野生黃魚價格攔腰斬·都市快報
    今年國慶假期可以吃到便宜海鮮 記者 諸逸文 東海開漁後不到兩周,杭州城西就有一家海鮮麵館的老闆發布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消息:「今年野生黃魚便宜,一斤左右的500塊就能買到。」而從2010年起,同樣規格的野生大黃魚要賣到上千元一斤。今年海鮮真正回歸大眾了。
  • 東海黃魚曾遭滅絕性捕撈,大陳島雞籠頭黃魚養殖讓大黃魚重回餐桌
    漂亮的寶島上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就是「雞王」,雞籠頭是遊客到此必打卡的聖地,因為這是一座出產當地名貴黃魚的碼頭,遊客也能在此品嘗到仿生野生黃魚,味道與野生黃魚不相上下,當然這裡還有許多海鮮可吃。早在很久以前,這裡的漁夫就在這裡大量捕撈黃魚,那時的野生黃魚產量非常高,由於過度捕撈,黃魚產量急劇下降。並且因為黃魚的存在,這裡成了黃海附近最有名的捕魚場。
  • 【一刻校友洞察】基因測序:刻在「DNA」裡的財富密碼
    校友訪談的第一期,我們請到了牛津大學化學系的範博士,來聊聊基因測序技術的商業化之路,以及藏在DNA裡的新興投資機會。測序的操作太複雜太貴,後來出現了叫做毛細管基因測序(Capillary Sequencing)技術,DNA樣品在庫侖力的作用下進入信號收集設備,實現了操作端的自動化,成本降低很多。
  • 大黃魚你了解過嗎,野生的價格是養殖的上萬倍
    大黃魚是集群泅遊魚類,一般純野生的都是整群出現,最大的魚帶頭,後面由大到小跟著遊。老一輩的人說大黃魚的魚膠是補腎烏髮的佳品。尤其金嘴黃瓜魚最佳,藥用價值最高。1957年浙江省大黃魚的產量為15.82萬噸,第二年產量急劇下降。1968年資源狀況較好,春夏魚汛非常集中,奪得了高產。
  • 總價值超百萬的東海野生大黃魚今天到港上岸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唐旭鋒 通訊員 王林威三天前(11月27日)上午,寧波奉化區蓴湖的兩組雙拖漁船在海上意外捕獲1500多斤野生大黃魚,每條重兩到四斤,按目前每斤600元的市場價,這批東海「土豪金」價格超過百萬。
  • 開漁後東海"第一網"抵達甬城 三斤重野生大黃魚成魚市明星
    「黃魚阿二」攤上,重達三斤的野生大黃魚成魚市「明星」記者鄭曉攝  各種海鮮集中上市  比胳膊還粗的海鰻、大小不一的帶魚、膏肥殼青的白蟹……昨天上市的東海「第一網」吊足了很多市民的胃口,經過四個半月的休養生息,東海海鮮終於鮮活地「遊」上餐桌。
  • 幾乎取人性命的臨床試驗,起因是小白鼠不夠「髒」
    最新的《科學》研究指出,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小鼠不夠「野」、不夠「髒」。為實驗獻身的動物現代生物學研究已經離不開小鼠實驗。這種使用動物為人類探路的思想,最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出現了。當時,一些生理學家就曾用狗來探索大腦的智力和感官功能。之後,這種方式逐漸被整個歐洲接受,在後來的數個世紀都有許多生理學家和醫生嘗試用動物解決疾病問題。
  • 高仿野生大黃魚 價格只要真大黃魚的十分之一
    教授培育新品黃魚  好吃還不貴  其實,野生大黃魚,以前也沒這麼高不可攀。時間往回倒退個幾十年,野生大黃魚物美價廉,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但是現在,市面上見到的野生大黃魚是越來越少,身價也是水漲船高。
  • 一條大黃魚賣出1.5萬元!背後是他們在海上乘風破浪…
    這時候,驚喜出現了。王明明:野生大黃魚!我們這個是野生的,野生的才是精品……收穫了兩條大黃魚這樣的「硬貨」,外加兩條鯧魚,還有一堆螃蟹,王明明心滿意足。王明明:鯔魚、尖魚、還有鯧魚,另外捕獲了兩條黃魚,今天能捕到黃魚比較幸運,收穫還是比較好的。
  • 鮮也小黃魚,臭也小黃魚
    小黃魚隸屬於輻鰭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身體側扁延長,口裂大,身體背部黃褐色,腹部呈現金黃色,在夜間或者在海水渾濁的河口區,金黃色會異常明顯。頭尖牙大的尖頭黃鰭牙䱛。圖片:浪裡小海豚黃姑魚Nibea albiflora是黃姑魚屬的成員之一,吻部稍突出,體表有向前下方傾斜的黑褐色條紋,背鰭基部也是黑褐色的。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黃海南部、東海和南海。
  • The Scientist:近期最熱門基因組測序成果 Top5
    The Scientist雜誌是由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現為湯姆森路透科技集團)的創始人Eugene Garfield於1986年創辦的一份雙周刊報紙,後又轉變為一本每月出版的雜誌,同時伴有每日更新的在線新聞。主要刊登生命科學相關信息,並幫助科學家分析研究的,以協助決策影響他們的工作生活。
  • 大豆基因組重測序表明:野生大豆遺傳多樣性更高
    五千年前,華夏始祖將野生大豆馴化,變成今天的「五穀」之一。而今,一項被稱為「大豆回家」的基因組研究計劃在其故鄉中國取得突破。11月15日,由香港中文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農業部基因組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31個大豆基因組重測序揭示遺傳多樣性和進化選擇模式》在線發表,並將作為封面故事刊登於下期的《自然—遺傳學》雜誌。
  • 東海大黃魚,到底有多「鮮」
    數十年前,東海大黃魚一值汛期,就會迎來浩浩蕩蕩的圍捕,漁民一網下去捕獲十幾噸的大黃魚在當時一點也不稀奇,清蒸、油煎,亦或是乾脆醃製風乾做成魚鯗。一片片雪白的魚肉在鍋裡翻騰,一掛掛魚鯗在微風間輕蕩,此情此景,一去幾十年了。大黃魚屬於石首魚科,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海、褐色,肚皮上泛著金黃色,所以很多地方也把它叫做黃花魚、黃瓜魚。
  • 吃一口就是一部iPhone8 9.8斤重大黃魚賣出14.8萬天價?
    寧波海洋養殖專家說,這條大黃魚應是養殖的  昨天,看到各大網站和微信朋友圈裡流傳的9.8斤重的大黃魚照片,記者專門請教了一位海洋養殖的資深專家。專家非常仔細地觀看了照片後,提出了幾點疑問和意見。  他說,「僅從照片看,這條所謂的野生大黃魚特徵不顯著,你看,它的胸鰭明顯比野生大黃魚短,而且末端圓,野生大黃魚的胸鰭更為尖而長。」
  • 野生黃魚、梭子蟹……舟山大批生猛海鮮上市!這樣挑選保證個個新鮮...
    而帶魚的新鮮程度從眼睛上就能看出來,舟山帶魚看眼睛,就知道是不是新鮮,眼睛亮就是最近的,眼睛發霧時間就有點長。市場上的舟山帶魚按照規格大小,價格從35元到80元不等,除了舟山帶魚,舟山其它品種的魚類也很多,比如舟山最有名的是大黃魚,野生的很名貴,可惜基本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