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取人性命的臨床試驗,起因是小白鼠不夠「髒」

2020-11-30 手機鳳凰網

每年全世界要產出海量的生命科學文獻,而背後功臣非「小白鼠」莫屬。不過,這些隔離在實驗室中的小鼠,卻沒能完全反映現實世界的情況。許多小鼠實驗結果不但在人類身上重複不出來,根據小白鼠實驗設計的藥物甚至還能要人性命。最新的《科學》研究指出,這些問題都是因為小鼠不夠「野」、不夠「髒」。

為實驗獻身的動物

現代生物學研究已經離不開小鼠實驗。這種使用動物為人類探路的思想,最早在古希臘時代就出現了。當時,一些生理學家就曾用狗來探索大腦的智力和感官功能。之後,這種方式逐漸被整個歐洲接受,在後來的數個世紀都有許多生理學家和醫生嘗試用動物解決疾病問題。到了20世紀初期,動物實驗達到了一個新的熱潮,嚙齒類動物也開始逐漸成為實驗主角。

但激增的動物實驗結果也暴露了一個問題:相同的實驗,卻總能在不同人手中獲得各異的結果。原因就在於當時所有人都是各自培養小鼠,品系混亂,種群之間基因差異性很大,最終導致實驗結果五花八門。於是科學家開始著手構建遺傳背景統一的實驗小鼠。

當時,一名寵物鼠飼養師Abbie E.C. Lathrop繁育了大量小鼠,並且有著詳細的繁殖和飼養記錄,小鼠背景很明晰。這一點被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看中,他們開始從Lathrop那裡大量購買小鼠。遺傳學家William Ernest Castle和他的學生Clarence Cook Little就用這些鼠完成了許多遺傳學實驗。

而Little在此基礎上連續讓小鼠同胞之間交配,以此創建了第一批近交系小鼠DBA。這樣產生的近交鼠遺傳背景清晰,可以讓不同實驗的研究人員對結果進行比較和溯源。Little此後創建了Jackson實驗室,專門用小鼠來進行遺傳學研究,並為人類疾病研究提供模式動物。通過不斷地篩選、人工選擇繁育,如今Jackson實驗室保存了6500種以上的小鼠品系。而我們常說的小白鼠也就是BALB/c品系,而C57BL/6則屬於小黑鼠,這兩種鼠是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品系。

小鼠的窘境

早在2002年,小鼠基因組的測序工作就已經基本完成。研究者分析了小鼠96%的基因序列,這其中99%的基因都能在人的基因組中找到同源序列。此外,小鼠的基本生理結構與人類相似,雖然沒有人類複雜,但基本結構一應俱全。而小鼠強大的繁殖能力更是直接確定了其在實驗動物中的霸主地位。

目前,小鼠是生命科學所有細分領域最重要的實驗動物,無論是腫瘤、免疫、神經科學還是藥物研發,都離不開小鼠實驗的數據支持。但是隨著近些年論文數據爆炸式增長,這些小鼠實驗也逐漸面臨著窘境。有不少在小鼠中做出的結果,放到人身上就行不通了,甚至還會得出相反的結果,有人開始懷疑是不是要換一個新模式動物了。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Minnesota

發表在《科學》上的研究新指出,這些奇怪的結果或許並不是小鼠這個物種不行,而是我們現在飼養的實驗小鼠出了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因為人類降低了對小鼠的標準,相反,恰恰是我們對它的標準設立得太高,讓這些小鼠與現實世界過於隔離,而沒有重現真實環境導致的。

研究指出,小鼠的問題就出在不夠「野」,不夠「髒」,實驗室小鼠體內微生物數量和多樣性要比野生小鼠和人體少很多。實際上,現在實驗小鼠都是SPF級的近交小鼠。SPF意味沒有特定病原體,近交意味著小鼠體內的微生物群體來源很單一,而隔離的環境就更是讓它們接觸不到自然界的微生物。

實驗室環境和現實生活具有很大差異

近些年,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微生物環境會顯著影響個體的健康,無論是腸道細菌還是其他種類的共生菌和真菌,都可以影響免疫系統機能和藥物吸收過程。因此,現在一些出版機構在接收和發表文獻時,也都在強調作者需要將在實驗中可能影響小鼠微生物的所有條件列舉出來。還有一些人在嘗試往實驗小鼠中引入外來微生物菌群,彌補實驗鼠的這一缺陷,但是這樣操作出來的微生物多樣性仍然很有限。

製造野鼠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Stephan P. Rosshart想到,與其如此麻煩地人為添加,還不如直接讓實驗小鼠從野生鼠體內獲取微生物。而為了選取合適的野生鼠種群,他自己這些年變成了捕鼠達人,出沒於馬裡蘭的各大農場去捕捉那些野生鼠。他認為,讓實驗小鼠身上重新獲得野鼠以及人類中才有的微生物群,對任何類型的感染和疾病研究都非常重要。

他將捕捉到的200多隻野生鼠帶回了實驗室,並將C57小鼠的胚胎移植到了這些野生母鼠體內。這種移植後誕生的小鼠,保留了野生鼠的所有微生物群,包括腸道、皮膚和生殖道等部位都出現了野生鼠才有的微生物種類,Rosshart把這種新生鼠稱作「野化鼠」(Wildling)。誕生的新鼠經過特定病原體的檢測後,就可以放置到實驗中心繼續使用。

經過分析,Rosshart發現儘管這些野化鼠的遺傳背景與C57仍然一樣,但是免疫系統組成卻出現了很多不同。這不禁讓Rosshart想在野化鼠身上嘗試重複那些曾經在實驗鼠中成功,人體試驗卻失敗的療法。

在2006年,當時的研究者曾設計了一種靶向T細胞,用於抗炎症治療的抗體,其在C57中起到了良好的療效。然而上到臨床時,該抗體直接將6名受試者送進了重症監護室,1名伴有器官衰竭的患者,昏迷了3周才甦醒過來,這種臨床試驗藥物無異於直接取人性命。

在新研究中,Rosshart重新測試了這種抗體,分別注射到了C57和野化鼠體內。結果C57仍然展現出了良好的抗炎效果,活得很健康。但是野化鼠卻表現出了和人一樣的結果,最後死於全身性的炎症綜合反應。而另一種用於治療膿毒症的藥物,同樣也是在C57中有效,而在野化鼠和人類中則變成了致命毒藥。

Rosshart指出,這意味著許多動物實驗無法在人類中重複的原因,就出現在這些實驗鼠身上。這些野化鼠能夠更好地反映真實世界裡的狀況。「野化鼠可以縮短實驗室到人體試驗的距離,加快臨床試驗的推進,」 Rosshart表示,「這些野化鼠能夠更好地反映人體的狀況,這也說明野化鼠的實驗結果將更加真實,讓臨床療法少走彎路,降低風險性。」

現在,Rosshart正引導大家開始使用這些野化鼠進行實驗。經過測試,野化鼠中的微生物群可以連續傳遞給下一代。大約數代之後,還可以重複野化過程,刷新微生物群。這種足夠「野」,足夠「髒」的小鼠,也將減小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差異,展現出更貼近自然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女子患癌20年,參與3次臨床試驗皆受益:患者不是「小白鼠」
    患癌的近20年間,瑪麗參與了3次臨床試驗,並幸運地成為受益者,現在,瑪麗幾乎逢人便說,如果有機會參加臨床試驗,應該考慮加入。 參與臨床試驗就是當「小白鼠」嗎? 很多人尤其是癌症患者總是把參與臨床試驗看成是當「小白鼠」,而後會產生一種天然畏懼的情緒進而牴觸。
  • 參加臨床試驗=小白鼠嗎?
    01 腫瘤患者參加臨床試驗要求 1.臨床試驗不能治療中途加入,比如你目前正在進行治療如:化療、放療、靶向、免疫、內分泌治療等。 B肝患者HBV DNA 本文首發:白連夜 歡迎您關注我的微信個人公眾號「介入小崔哥」,閱讀腫瘤和介入相關科普和專業資訊,熟悉腫瘤診療新動態,跟蹤最新的臨床試驗招募情況,探尋醫學文化之道!
  • 試驗結果還未公布,多國拋出訂單,外媒:當小白鼠?
    試驗結果還未公布,多國拋出訂單,外媒:當小白鼠? 截至1月6日,印度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1037萬,死亡15萬人;單日新增確診2.4萬例。不過,印度對此倒是十分樂觀,在他們看來,現在的新增病例已經比此前少了很多,這是抗疫即將勝利的跡象,而新德裡則是不斷「畫大餅」,安撫民眾已經有三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試驗,還宣稱要將每天的新增病例控制在400以內,如今看來還需要很大的努力。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近日,印度卻接連批准了兩款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此消息一出,印度民眾可謂是舉國歡慶,高呼有救了!莫迪則是連發多條推文慶祝,稱這是印度人的驕傲!
  • 科學家拿小白鼠做實驗,但是小白鼠也是生命,這樣做好嗎?
    另一方面在試用藥物的時候,由於剛開始無法保證藥物的藥效和安全性,直接拿人類來試驗藥物可能給人體帶來損傷,這樣的話就違背了提升人體健康和壽命的目的,而作為代替人類就會用基因、生理活動過程和人類有較高相似性的小白鼠作為實驗材料。
  • 為什麼人類喜歡用小白鼠做實驗,別的顏色的老鼠不行嗎?
    醫學專業的夥伴們,肯定做過活體解剖實驗,這種做實驗的對象就是小白鼠。而且科學家都喜歡用小白鼠做實驗,別的顏色的老鼠還沒有,這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別的老鼠沒有小白鼠溫順,老鼠身上帶有的細菌很多,不乾淨,而且攻擊性強,做實驗的時候可能會被咬到
  • 淺談藥物臨床試驗志願者
    大家平時去藥店、醫院買藥,在吃藥之前,都會看看說明書,說明書上面的用藥後的不良反應,就是這些藥物臨床試驗的志願者親身試驗而來的,新藥要經過漫長、嚴謹的研發過程,才能上市為患者服務,其中臨床試驗是一個重要環節。在臨床試驗早期,需要健康志願者的參與,他們為新藥的上市做出了很大貢獻,也是新藥研發中的英雄!
  • 發明青黴素的弗萊明:取自己鼻涕粘液研究,僅70年救了上億人
    在培養一種新的黃色球菌的時候,弗萊明重感冒還未痊癒,打了個噴嚏,他突發奇想取了自己一滴鼻腔液放在了培養基上。他認為這種抗菌素是一種酶,而且幾乎存在於人體的大部分體液和分泌物中。賴特建議把這種酶命名為「溶菌酶」。接下來的七年,弗萊明帶領他的研究小組深入研究落菌酶的作用,但是收效甚微,他們失望地發現它的殺菌能力不強,對多種病原菌都沒有作用,於是放棄了研究。
  • 星太奇:古老師被當成小白鼠,試驗過後古老師變異成「蒼蠅人」!
    星太奇:古老師被當成小白鼠,試驗過後古老師變異成「蒼蠅人」!為了自己的「蒼蠅人」計劃,海博士把古老師丟在了危險當中,海博士這裡講蒼蠅分解成粒子狀態!重新組合機體!形成可以聽懂人類命令的有用昆蟲正到關鍵時候,哪有時間去管古老師的死活!
  • B肝新藥臨床試驗登記和3期臨床試驗難度
    新藥人體臨床試驗第1期通過會在最小範圍做試驗,包括在健康人、相關疾病的患者中進行,因為這個階段主要關注是一種新藥對人體的安全性,但對治療效果還並沒有擺在第一位進行觀察,畢竟藥品安全問題遠高於潛在治療意義。假如一種新藥具有潛力治癒某種疾病,但卻會引發人體其他器官惡性病變或嚴重併發症,這種理由往往都是新藥停止研發的內因。
  • 做實驗為什麼要用小白鼠,而不選其他的生物?西瓜視頻帶你揭秘
    我們經常會在電視劇裡看到,人們做實驗的時候用小白鼠來實驗,而且現在一般人被用作實驗的時候也會被形容成小白鼠,比如你不會做飯,但是現在你想做一頓飯試試,並且想讓你的朋友嘗一嘗,那麼這個時候,你的朋友就成了一個小白鼠,不過,為什麼總是會用小白鼠來做人類實驗的對象呢?
  • 英國批准輝瑞疫苗緊急使用 鍾南山:3個月臨床試驗結果遠遠不夠
    輝瑞和BioNTech在6個國家約43500名受試者中的臨床試驗顯示,該疫苗有效性高達95%,未見嚴重的副作用。英國政府官網2日發布消息稱,輝瑞/BioNTech疫苗將從下周開始在全英國提供。此前,輝瑞和BioNTech已經和英國政府籤訂合約,將在2020年和2021年向英國一共提供4000萬劑疫苗。
  • 臨床試驗 I 淺析臨床試驗的 ALCOA+原則
    使用EDC系統採集數據必須保證臨床試驗數據的稽查軌跡(Audit Trail),即從第一次的數據錄入以及每一次的更改、刪除或增加,都必須保留在臨床試驗資料庫系統中,且稽查軌跡應包括更改的日期、時間、更改人、更改原因、更改前數據值、更改後數據值。此稽查軌跡為系統保護,不允許任何人為的修改和編輯。
  • 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II期臨床試驗
    :I期臨床試驗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I期臨床試驗III期臨床試驗是新藥臨床研究階段的關鍵性試驗,是新藥能否最終獲批上市的臨床基礎。III期臨床試驗又稱為確證性臨床試驗,其是為了進一步確證II期臨床試驗(探索性臨床試驗)所得到有關新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數據,為新藥獲得上市許可提供足夠的證據。III期臨床研究一般是關於更廣泛人群、疾病的不同階段,或合併用藥的研究。另外,對於預計長期服用的藥物,III期臨床研究會進行藥物延時暴露的試驗。
  • 新藥臨床試驗設計路徑:I期臨床試驗
    其中臨床試驗耗資/耗時基本佔整個新藥開發的60%~80%,可謂是新藥開發最耗錢耗時的階段。FDA將臨床研究分為三期,這三期臨床研究通常按期依次實施,但也可以有重疊;另外針對新藥批准上市後的臨床研究,FDA定義其為IV期臨床試驗。ICHE8根據臨床研究的目的將臨床試驗同樣分為4期。
  • 西方藥企欺騙印度人民當試驗小白鼠 近2千人死亡
    藥廠所有提交歐洲藥物監管機構作新藥批核的臨床數據,估計有1/4取自低中收入國家,這比例近期更可能升至近50%。印度退休內科醫生錢德拉收集了10多年來國內的試藥記錄,數據反映測試缺乏監管,不少主要藥廠公然違反印度及國際規範。印度衛生部長年初向國會表示,去年有10家外國藥廠向22名因試藥身亡的家屬賠償,但每名死者平均僅獲23.8萬盧比(約3萬人民幣)。
  • 職業試藥人生存狀況調查:某種程度上連小白鼠都不如
    介紹李成成為「藥人」的小雷說,平均每個職業試藥人,一個月體檢三四次就能得到一次機會。「如果能趕上有兩次試藥,那我就發了。不過這樣的事兒就發生過一次。」每次試驗前問醫生是否有副作用,得到的答案幾乎一致,「放心地配合試驗,不會出現後遺症和副作用的。就算有小問題,我們也會馬上投入治療。」不過,在一次試藥中,他看到了一個20多歲的年輕人被兩名醫生扶出來,馬上送去搶救了。
  • 《毒液》只是電影,真實世界的人體試驗是怎樣的?
    「與其把人被當做牲口一樣屠殺,還不如做點試驗推進現代醫學的進步?」這便是那些納粹和日本科學家、醫生的想法。實際上,日本現代醫學仍然遙遙領先於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二戰時期在中國進行的一系列人體試驗。正是由於二戰期間納粹和日本人(」日本人「這個詞在當代漢語中好像成了專有名詞?)做的這些毫無人道的人體試驗,1946年出臺了第一部人體試驗的規範——《紐倫堡法典》。
  • 關於動物實驗小白鼠數量可平鋪從地球到月亮的距離
    一、小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類的差不多,可以用小白鼠做遺傳學實驗,因為它的全基因組和人類的相似度極高,很多人類難以治癒的疾病可以在小白鼠身上找到相似性狀,從而加以實驗發現疾病基因,在人身上達到治療的目的。二、實驗小白鼠的生物學意義較大,小白鼠經過百年探索已經形成固定的培育流程,培育出的小鼠幾乎一樣,完全沒有個體差異(生理上),而在一般的自然種群中,同種動物間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選擇小白鼠主要還是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先天的個體差異,做出來的實驗結果具有可比性。
  • 為何科學家大多用小白鼠做實驗,而不用靈長類動物?
    即使是高中或者大學裡面的生物課,很多實驗對象也都是小白鼠,可以說,大大小小的實驗中,幾乎試驗品和犧牲品都是小白鼠,那麼,為何科學家們一定要選擇小白鼠做實驗,而不選擇與人類更為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特別是被稱作人類近親的黑猩猩呢?科學家給出了幾個原因。
  • 川普力挺「神藥」,中情局禁止僱員食用:巴西試驗已經死了11人
    據紐約新聞4月13日報導,美國總統極力吹捧的氯喹試驗進展不順利,試驗進行到第6天,81人中已經出現了11人死亡,高劑量氯喹會導致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嚴重可能猝死。巴西已經緊急叫停了這項臨床試驗。試驗第6天,已經有11人死亡據報導,氯喹試驗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每天2次接受600毫克劑量,持續10天,而另一組則是450毫克劑量,持續5天,除氯喹外,患者還服用了抗生素阿奇黴素和頭孢曲松。研究進行到第3天,患者已經出現不適的症狀,到第6天,在81人中已經有11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