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黃魚,你可能不知道大黃魚是我國「國魚」,又稱黃花魚、黃瓜魚、大先,以其肉質細嫩鮮美、高蛋白、低膽固醇,並富含EPA、DHA等高度不飽和脂肪酸,是我國沿海傳統的滋補海產品。因其體色金黃,唇部桔紅,群眾視之為吉祥物,贊為「長命魚」。
大黃魚是集群泅遊魚類,一般純野生的都是整群出現,最大的魚帶頭,後面由大到小跟著遊。老一輩的人說大黃魚的魚膠是補腎烏髮的佳品。尤其金嘴黃瓜魚最佳,藥用價值最高。1957年浙江省大黃魚的產量為15.82萬噸,第二年產量急劇下降。1968年資源狀況較好,春夏魚汛非常集中,奪得了高產。1974年產量高達16.81萬噸,是歷史上大黃魚產量的最高的時候,人們對浙江外海的越冬大黃魚進行了掠奪性的捕撈,連續四年。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水產市場的放開,每年的春夏魚汛都大規模捕撈進港產卵的大黃魚,使得1/3的親魚(大肚子魚)得不到產卵的機會,導致幼魚數量急劇減少。到1993年,大黃魚產量只有0.019萬噸。另外,產卵地環境的變化也是大黃魚銷聲匿跡的重要原因。上世紀80年代末,沿海城市的鄰近水域、河口及港灣水域被不同程度地汙染,農業廣泛應用的有機農藥、各種廢棄物和有害物進入東海,圍海造田等海洋工程汙染對水流環境的改變對大黃魚的近海產卵環境造成了影響,使得大黃魚「逃之夭夭」。
有福建的網友說,八十年代初一隻用板車拉大魚到可以買到二三十萬,那時一般買的人直接把魚膠取出用尺子量了長度,魚膠保鮮密封付了錢車就開走了,魚肉不要,據說不易保存。聽說買走的客人經過抖手後大賺了上百萬,且幾經轉手到港臺日本南洋價格更高。也正是因為集群且大小通吃的無度捕撈和天價收購。使大黃瓜魚在九五年以後幾乎在福建沿海絕跡。後來政府為了保護魚種在海裡投放了很多魚苗,據說是銀嘴黃魚,價值永沒有金嘴黃魚好,後來應該也有投放金嘴黃魚魚苗。但現在捕捉到五六斤以上的都算罕見了。
由於大黃魚自然資源嚴重枯竭,每年野生大黃魚的產量非常的少,物以稀為貴,一條三四斤的野生大黃魚賣到萬元以上都是很常見的,而人工養殖大黃魚技術成熟產量高,價格常年十幾塊錢一斤,野生大黃魚和養殖大黃魚市場價格可謂天差地別。
請關注轉發,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