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莊小威團隊發表《Cell》揭示人類染色體3D結構成像

2020-11-29 騰訊網

染色體長得不是你想的那樣!

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並不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

利用多重螢光原位雜交和超解析度顯微鏡製作出的彩色染色質圖像

圖片來自XiaoweiZhuang lab

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說,「創造」出的新細胞來取代那些衰老的細胞是維持生命的必要過程。為此,細胞會通過分裂並複製DNA來做到這一點。DNA「居住」在染色體內部,被染色質(染色體內部的物質)所包圍。

一個長鏈DNA如果呈直線延展,可以延伸到約達到6英尺。為了將自己「封裝」進染色體這種複雜的結構中,長長的DNA需要藉助組蛋白讓自己纏繞成緊密的結構,當DNA在複製或重新纏繞的過程中出現了任何錯誤,都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或功能障礙。因此,理解包圍這些DNA的染色質的3D構造、這些構造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它們如何調節基因組的功能是非常關鍵的。

但是,放大到足以看到染色質結構是困難的,同時觀察結構和功能則更加困難。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

利用這種新的高解析度三維成像方法,莊小威團隊開始從46條染色體的廣角鏡圖像和每條染色體的一個部分特寫鏡頭構建染色體圖譜。為了對一些因太小而不能成像的東西進行成像,他們沿著每條DNA鏈捕捉可以連接的位點。通過將這些位點連接在一起,他們可以形成全面的染色質結構圖。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32。

但有一個問題,莊小威教授說,此前,他們能成像和識別的位點數量受限於他們能一起成像的顏色數量。有三個位點無法構建出全面的染色質結構圖。

於是,莊小威團隊想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對三個不同的位點進行成像,淬滅信號,然後快速連續地對另外三個位點進行成像。通過這種技術,每個位點都能得到兩個識別標誌:顏色和圖像輪次(image round,即第幾輪成像)。莊小威教授說,「同時對60個位點進行成像和定位,還可對它們進行識別。」

不過,為了覆蓋整個基因組,他們還是需要更多的位點,因此,他們轉向了一種已經用於組裝和存儲大量信息的語言:二進位。通過將二進位條形碼印在不同的染色質位點上,他們可以對更多的位點進行成像,並在之後對它們的身份進行解碼。比如,一種在第一輪成像但沒有在第二輪成像的分子會得到一個以「10」開頭的條形碼。利用20位條形碼,該團隊只需20輪成像就能區分2000種分子。莊小威教授說,「通過這種組合方式,我們可以更快地增加被成像和識別的分子數量。」

通過這種技術,該團隊對每個細胞約2000個染色質位點進行了成像,這比他們之前的研究增加了十多倍,從而足以形成染色體的結構在其天然環境中的高解析度圖像。但他們並沒有止步於此,他們還對轉錄(DNA經轉錄產生RNA)以及核斑點(nuclear speckle)和核仁之類的亞細胞核結構進行了成像。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染色質被分成了不同的區域(比如沙漠和城市)。但這些區域在不同類型的細胞中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仍然是未知數。通過他們的高解析度圖像,莊小威團隊確定,含有很多基因的區域傾向於與任何一條染色體上的類似區域聚集在一起。但是,含有較少基因的區域僅在它們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時才會聚集在一起。一種理論認為,富含基因區域是基因轉錄的活躍場所,它們像工廠一樣聚集在一起,以實現更高效的生產。

雖然,在證實這一理論之前還需要開展更多的研究,但如今有一點是肯定的:局部染色質環境會影響轉錄活性;結構確實會影響功能。莊小威團隊還發現,沒有兩條染色體看起來是一樣的,即使在完全相同的細胞中也是如此。要想發現人體每個細胞中的每條染色體是什麼樣子的,需要開展的研究工作遠遠超過單個實驗室能夠單獨承擔的範圍。

莊小威教授說,「我們需要建立在很多實驗室研究工作基礎上,才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參考資料:

1.Jun-Han Su et al. 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32.

2.Chromosomes look different than you think

https://phys.org/news/2020-11-chromosomes.html

長按1秒掃碼免費參加

相關焦點

  • 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去年,在Su博士畢業之前,他和美國哈佛大學文理學院研究生院的三名在讀博士生---PuZheng、SeonKinrot和BogdanBintu---一起拍攝了人類染色體的高解析度三維圖像。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哈佛莊小威團隊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 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結構不同於你的想像
    2020年11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莊小威團隊《Cell》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莊小威團隊《Cell》發表染色質結構3D成像
    在高中生物學教材上,我們第一次認識了染色體的樣子——一個瘦高的X型。在大學的生物課上,它還是那個樣子。如今,它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 經典的「X」 然而現在,科學家們說,原來描述染色體的圖像存在一個問題
  • 科學家:揭示出染色體新的本質
    由著名生物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教授,莊小威所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結果論文,捕獲了人類染色體的最高解析度3D圖像,揭示出染色體更新、更複雜但更準確的本質,將有助於揭開有關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功能的謎團。
  •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莊小威團隊首次實現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2 15:06:40 2020年8月20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染色體與我們所設想的模樣不同,如今我們有了它的真實3D圖像
    投稿:LnMika原文:https://www.sciencealert.com/chromosomes-don-t-look-the-way-you-think-here-s-a-3d-image-of-the-real-thing如果你曾學過化學或生物學,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見到過用圖畫表示的染色體圖像。
  • ...的進步,莊小威團隊開發新的成像技術,在基因組範圍內對染色質成像
    2020年8月20日,哈佛大學莊小威及Bogdan Bintu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一種成像技術,用於以高通量基因組可視化單個細胞中多個尺度的染色質組織。
  • 山東大學在Cell期刊發表染色體的評論性文章
    有消息報導,9月19號,山東大學生物技術研究院佘群新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了題為Crenarchaeal 3D Genome: A Prototypical Chromosome Architecture for Eukaryotes的評論性文章。《細胞》(Cell)為一份同行評審科學期刊,主要發表生命科學領域中的最新研究發現。
  • 染色體原來長這樣
    北京時間11月18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莊小威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將之前標誌性的「X」變成了更複雜且更精確的3D結構成像,這將有助於科學家們解開染色體結構如何影響基因組功能的謎團。
  • 2020年11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doi:10.1016/j.cell.2020.07.032在高中課本中,人類的染色體被描繪成X形狀,就像兩個熱狗卡在一起。但是,這些結構遠非準確。Jun-Han Su說,「在90%的情形下,染色體並不是這樣存在的。」放大到足以看到染色質結構是困難的。然而,同時觀察結構和功能則更加困難。
  • 染色體長什麼樣?與你想像的不一樣
    為了將自己「封裝」進染色體這種複雜的結構中,長長的DNA需要藉助組蛋白讓自己纏繞成緊密的結構,當DNA在複製或重新纏繞的過程中出現了任何錯誤,都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或功能障礙。因此,理解包圍了這些DNA的染色質的3D構造,這些構造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它們會如何調節基因組的功能是非常關鍵的。然而,這一點卻並不容易做到。
  •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類精子和胚胎特有的染色體結構
    據中科院網站12月6日消息,染色體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的表達調控密切相關。研究染色體三維結構在人類精子及早期胚胎中的動態變化和調控分子對於深入理解人類胚胎發育有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人類個體發育從精卵結合形成受精卵開始,經歷早期胚胎發育過程,由一個細胞逐漸分裂分化形成一個含有上百種細胞類型、多種器官的複雜有機體,但人類精子和卵子受精後,細胞核中的染色體結構如何變化,哪些生物學分子會影響胚胎中的染色體結構變化,一直以來是未被解決的科學問題。此外,精子在形態和功能上與其他終末分化的細胞截然不同,染色體在人類精子中如何壓縮摺疊還並不清楚。
  • 《細胞》亮點:莊小威聯合團隊看清染色質轉錄動態;單細胞測序揭示...
    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多篇論文。第一篇論文來自哈佛大學莊小威教授與Bogdan Bintu教授的聯合團隊。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成像技術,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與轉錄活性。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質的3D結構調控了許多基因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無疑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為此,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首先,他們表明可以通過按順序雜交的方法,標記基因組上的數百個位點。這也讓科學家們得以用很高的解析度去追蹤染色體的結構變化。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染色體與我們所設想的模樣不同,如今我們有了它的真實3D圖像
    如果你曾學過化學或生物學,那麼很有可能你已經見到過用圖畫表示的染色體圖像。 在DNA複製完成後,兩條染色單體共同聯結為狹長的X型結構,當細胞完成分裂,二者則分開形成獨立的染色體,這一點數百萬的高中生、本科生都會認同。
  • 基因組規模的染色質3D組織成像首次實現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莊小威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在基因組規模對染色質的3D組織和轉錄活性進行成像的技術。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儘管高通量測序的方法豐富了人們對3D基因組結構的了解,但它們只能提供成對染色質基因座的關聯信息,而不能提供單個基因座的直接空間位置信息。基於成像的方法可以直接檢測單個細胞中染色質基因座的空間位置,且檢測效率很高。但是,目前能夠在單個細胞中成像的基因組位點數量仍然有限,因此缺少單個細胞中整個染色體的高解析度視圖,更不用說單個細胞中染色質組織的基因組規模圖譜。
  • 破解世紀之謎:首次揭秘人類活細胞中的DNA結構
    近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封面論文似乎又要改變人們此前對染色質結構的想像了。該研究中,科學家們揭開了關於染色質中DNA組織的世紀之謎,首次在人類活細胞的細胞核中實現了3D基因組成像。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DNA的生物學相關結構決定了基因的功能和活性。」  通過揭示活細胞中細胞核染色質的結構,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改寫DNA結構的教科書模型。
  • 3D Genome Browser:實現可視化基因組3D結構和長距離染色體作用 |...
    Choudhary, Yun Li, Ming Hu, Ross Hardison, Ting Wang and Feng Yue 發表時間:2018/10/4 數字識別碼: 10.1186/s13059-018-1519-9 原文連結:https://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