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ias Mann:快速高深度DIA蛋白組學全面表徵酵母蛋白質組

2021-01-09 中科新生命蛋白代謝組

釀酒酵母是功能強大的模型物種,可用於系統性的生物學篩選和大規模蛋白質組學方法開發。隨著質譜技術的進步,酵母的全蛋白質組覆蓋幾乎完成。然而,對酵母蛋白質組進行快速高通量分析仍然具有挑戰性。

2020年11月著名蛋白質組學領軍人物德國馬普生物化學研究所Matthias Mann教授聯合Brenda A. Schulman教授和Christine R. Langlois教授共同在PNAS(IF 9.412)雜誌上發表題目為 《DIA-based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unveils E3 ubiquitin ligase-dependent responses to a metabolic shift》的研究成果,介紹了一種快速高深度DIA蛋白質組檢測技術,實現酵母全蛋白質組的超高覆蓋度。利用此技術既可以全面表徵酵母蛋白質組響應環境擾動的變化,又可以精確識別單個缺失或點突變對整個蛋白質組的影響。

研究材料:釀酒酵母細胞(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技術方法:快速高深度DIA蛋白質組+轉錄組

實驗路線圖:

研究結果:

1、快速高深度DIA檢測技術方法開發

研究者在Orbitrap質譜儀上對DIA整體流程進行了探索。為了生成酵母的綜合圖譜庫,研究者在各種生長和脅迫條件下培養酵母細胞,經提取消化後,通過反相(RP)色譜法將每種條件下獲得的肽段分為8個餾分。使用DDA方法以23min的液相梯度檢測64個餾分(8個餾分×8個條件),通過Spectronaut軟體建立酵母DIA library(74,103條肽段,4712個蛋白,覆蓋酵母全蛋白組的87%;中值序列覆蓋率為27%,每個蛋白質平均檢測到12個肽)。基於此library,23min DIA檢測(六次重複)平均可鑑定到33,909個肽段,3,413個蛋白,這與180min DDA檢測結果相近(33,425個肽段和3,435個蛋白)。

2、技術能力測評一:不同處理條件下酵母大規模蛋白組學分析

研究者對不同處理條件下(不同培養基,熱脅迫,滲透壓脅迫,碳飢餓,胺基酸飢餓和氮飢餓等)的酵母進行大規模蛋白組學分析,共定量到3,506種蛋白質;數量統計發現在所有組別中檢測到的蛋白超過90%的定量一致。

功能分析發現每種處理都會引發不同的響應,造成不同蛋白的合成與降解,這些變化結果與預期調控變化一致。這也證明研究者開發的這種快速高深度DIA方法可以準確定量已知差異蛋白,為酵母研究人員提供了近乎全面的數據資源。

3、技術能力測評二:挖掘GID E3連接酶的調控新機制

研究者進一步探索葡萄糖飢餓及恢復過程中酵母蛋白組學變化,檢測結果共定量到3,602種蛋白質。通過與轉錄組學數據比較,發現在轉變過程中酵母細胞首先通過基因快速轉錄,產生新蛋白質,然後降解不再需要的蛋白。深入分析後發現GID E3連接酶的Gid4亞基受到碳源調控,後續通過對Gid4突變體和Gid2K365A突變體酵母的葡萄糖飢餓前後蛋白組學檢測證實GID E3連接酶具有碳源依賴性的調節功能。研究者最後通過蛋白組學聯合啟動子參考技術(promoter reference technique)發現了GID E3連接酶新的調控靶標:Acs1和Aro10。

小編小結: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簡單易行的蛋白質組學分析流程:快速高深度酵母蛋白質組DIA分析技術。它為酵母研究人員提供了近乎全面的數據資源,既可以準確定量已知蛋白差異,又能夠揭示調控新機制。儘管此方法是在酵母中開發的,但該技術的快速,簡便及可擴展性使其適合於任何細胞系統中的檢測,尤其在是缺失或突變體或其他幹擾的機制研究方面,可以獲得更加全面的生物系統響應信息。

相關焦點

  • 布魯克:基於捕集型離子淌度質譜的4D-蛋白質組學
    蛋白質組學是對複雜生物樣品中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大規模系統性研究,生物樣本的高複雜性和不均一性為蛋白質組學研究帶來了極大挑戰。近年來,離子淌度與高分辨質譜的聯合使用,使得蛋白質組學進入了4D新時代。
  • 「蛋白組學研究」熱門DIA技術3篇文章總計IF:66分
    DIA-NN提高了傳統DIA蛋白質組定性和定量的能力,特別在高通量應用方面具有快捷的優勢,與快速色譜方法結合使用時能夠對蛋白質實現準確的深度覆蓋。Fisher Scientific )、TripleTOF 6600 (SCIEX)材料:酵母蛋白提取物、人臍帶血血漿、酶解的人K562細胞裂解物、Hela細胞蛋白提取物、大腸桿菌蛋白提取物在DIA-NN中引入的計算方法穩定且顯著地增加了不同複雜度樣品及不同質譜平臺上獲得定性和準確定量的肽和蛋白質的數量。
  • Cell上的經典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
    然而,隨著更多組學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如何充分利用高性價比的WES數據繼續保持高影響力的文章產出,已成為困擾很多研究者的問題。今天小鹿為大家整理了近期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極為經典的蛋白組學、磷酸化蛋白組學、WES相關的多組學聯合分析文獻,希望能助您打開思路,找到新的挖掘點。
  • 長篇回顧|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生命科學的裡程碑
    文中認為蛋白質組學將成為21世紀最大的戰略資源,並將成為人類基因爭奪戰的戰略制高點之一,這將蛋白質組學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實上早在1994年,澳大利亞科學家Marc Wilkins便提出了蛋白質組(proteome)這一概念——表徵基因組所能表達的全部蛋白。
  • 不停歇的蛋白質組學分析:賽默飛全新一代Exploris 240質譜
    關注我們,更多乾貨和驚喜好禮周嶽 黃敏引言Orbitrap Exploris 240新產品的到來,進一步拓展了超高分辨質譜在蛋白質組學領域的產品線,同時也為我們帶來全新的蛋白質組學體驗。Exploris 240質譜平臺上融合了蛋白質組學積累的先進技術和工作流程,通過打包的方式呈現給用戶。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研究團隊結合生化實驗和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擬南芥鈣離子滲透通道OSCA1.3控制免疫信號傳導期間氣孔關閉的機制。文末看點鹿明生物基於自身在質譜技術的優勢建立了深度DIA蛋白質組學解決方案:包含水稻DIA、水稻磷酸化DIA、磷酸化DIA蛋白質組資料庫、微量樣本PCT-DIA、1+1>2的「黃金組學」DIA+PRM蛋白質組學等技術。
  • 蛋白質組學技術在病毒研究中的應用
    蛋白質組學可以發現與疾病相關的特異性蛋白質,對病變相關蛋白的研究可以為探索病毒本身及其感染機制提供信息,且這些蛋白還可能作為疾病診斷潛在的生物標誌和治療的藥物靶點。蛋白質組學中對蛋白表達分析方面的研究應用較多的技術有雙向凝膠電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基於2-DE將其重複性和精確性加以改進的雙向差異凝膠電泳(two-dimensional difference electrophoresis,2D-DIGE),以及對篩選到的差異表達蛋白進行快速精確鑑定的串聯質譜技術(mass spectrometry
  • 靶向單細胞多組學方法,可在低深度下同時檢測蛋白表達和低豐度轉錄組
    通常,轉錄組的表達水平要比蛋白質低得多,而蛋白質的動態表達範圍則較大,拷貝數跨度約為6-7個數量級,轉錄本拷貝數跨度約為2個數量級。平行檢測蛋白質表達和轉錄組數據方法的開發,如CITE-seq、REAP-seq,解決了僅評估轉錄組所固有的一些限制,但也幾乎使每個單細胞的測序深度增加了一倍。
  • 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    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
  • timsTOF Pro最新4D高通量超高靈敏度蛋白組學研究技術
    近日在第15屆美國人類蛋白質組學年會上,布魯克宣布了Evosep One低流速色譜與timsTOF Pro液質聯用系統在高靈敏度、高通量血漿蛋白質組學方面取得的進展。
  • 酵母文庫及蛋白質組學助力鹿明生物合作客戶喜登NC(IF:12.121)
    蛋白質組學發現了tRNA硫醇化途徑中的關鍵基因SLG1在水稻抵抗高溫脅迫中的重要功能。(d–f) tRNA硫醇化水平的比較;此外,本文運用iTRAQ蛋白質組學探索了tRNA硫醇化對蛋白質的影響,鑑定到1610個蛋白,其中112個為差異蛋白(FC1.2)。發現SLG1的功能障礙會影響蛋白質的積累,尤其是涉及翻譯,代謝和應激反應的蛋白質的積累。
  • 驅動精準醫學的高嚴格性人類蛋白組藍圖發布
    此外,親和力-MS相互作用組研究檢查了HEK293T人類細胞中表達的29種SARSCoV-2總蛋白中的26種,表明有69種現有藥物值得進一步調查。此外,最近的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分析指出通過PTM調節病毒蛋白。蛋白質組學方法開發血清學檢測以及臨床前和計算模型系統以評估患者對感染的反應。
  • 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互作網絡研究
    本文由鹿明生物合作客戶華中農業大學塗金星博士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發表的題為:「Two Young Genes Reshape a Novel Interaction Network in Brassica napus「的研究,本文作者運用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研究篩選到甘藍型油菜中Bnams4b和BnaMs3的相互作用蛋白,對兩個種群特異性共同進化的年輕基因在植物中重塑了一個新型互作網絡
  • IF:12.1跨實驗室比較基於DIA的蛋白質組學質譜工作流程穩定性潛力
    然而僅僅依靠基因組學的數據,無法為臨床決策(clinical decision)提供足夠的支持,其他數據例如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 數據、健康科學(healthcare)數據等依然需要被納入到精準醫學的數據處理之中。
  • Nat immunol:轉錄組+蛋白組學揭示免疫T細胞迅速激活分子機制
    作者通過轉錄組+蛋白組學技術揭示了人類天然和活化T細胞的mRNA翻譯動力學和蛋白質更新動力學。蛋白組學分析初始T細胞中組成型蛋白質的更新過程首先,從4位健康供體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分離出高純度的初始CD5RA+CCR7+CD4+T細胞,無刺激條件下在含有同位素標記胺基酸的培養基中培養。作者對培養0、6、12、24、48h細胞樣本進行蛋白組學分析,共定量到7029種蛋白質,並計算了1822種蛋白質更新率(基於總蛋白和新合成蛋白質的MS信號強度)。
  • Nature Methods|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Sydney Brenner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1】。
  •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死亡過程蛋白...
    近年來,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的飛速發展,為系統地研究不同死亡方式下細胞內含物的釋放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發現工具。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項目文章|華中農業大學運用定量蛋白組學對種群特異進化的基因新型...
    2.組學研究為了更好地了解Bnams4b對植物生長和發育的整體影響,作者進行了轉錄組學和iTRAQ蛋白質組學分析。轉錄組發現存在BnaMs3時,Bnams4b的表達受到抑制(圖2d-e)。與BnaMs3 和AtTic40相比,BnaMs3與質體外膜轉運蛋白Toc33具有排他性相互作用,並特別補償了Bnams4b的毒性作用。熱激處理也恢復了不育表型,高溫抑制了酵母中Bnams4b與BTS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在Bnams4b-轉基因擬南芥植物中,泛素系統和TOC組分積累受到影響。
  • 青年才俊上演計算蛋白質組學頭腦風暴——記CNCP 2016新技術
    與轉錄物組信息相比,翻譯物組體現出與蛋白質的關係更為緊密,所以其可能對肽段鑑別更有效。在此報告中,肖傳樂博士介紹了該研究組設計的高靈敏度肽段鑑定手段IPomics,其以翻譯組學信息為主要蛋白鑑定參考。方法得到的推薦蛋白質優先性整合進了新的評分功能。
  • 清華大學磷酸化蛋白組學揭示組蛋白H3.3可增強刺激誘導型轉錄
    高分專題高分專題是歐易/鹿明生物推出的最新組學領域行業熱點文章。了解大咖文章、跟進最新行業動態 、探索研究思路、加強蛋白組學和代謝組學高分亮點分析,這裡都有。在染色質的刺激響應特徵中,組蛋白磷酸化是通過激酶級聯信號傳遞至刺激響應基因的有效信號傳遞手段,並有增強其轉錄的可能。組蛋白是真核生物體細胞染色質的主要蛋白質組分,和DNA共同組成核小體結構,並在基因調控中發揮作用。組蛋白H3.3是常規組蛋白H3的一種變體,是單細胞真核生物(如酵母)中組蛋白H3的唯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