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2020年已進入最後的30天。卻有幾個新詞冷不丁地流行起來,既擊中所有人的笑點,又直戳成年人的「痛處」。
看著微博、自媒體、UP主鋪天蓋地吶喊著」早安打工人!「、」用凡學的語氣「拍出的小短劇,在捧腹大笑後,竟有一絲辛酸。
畢竟,誰不想過上「凡爾賽文學」中所勾畫的」富可敵國不自知「的快意人生?但天一亮,咱們還是庸碌疲憊的」社畜、打工人」。
▲發達的社交網絡使「梗」裂變出不計其數的新場景。/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著雙十一的風潮、微博熱搜榜上流量躥升,幾乎全網全國的營銷宣傳、娛樂節目爭相套用,催生出「剁手吧,尾款人」和《哈哈哈哈哈》這樣標榜「明星化身打工人」的熱點綜藝真人秀。
▲網友不斷的二次創作形成了」人人都是打工人,萬物皆可 『凡爾賽』 「的社會狂歡。/圖片來源於網絡
但在熱鬧過後,小編卻隱隱察覺到一絲被「先富起來的人」傳遞出的倖存者偏差,和在基層崗位沉默立足的大多數人普遍的焦慮感。這些話題,總伴隨著階層、教育、出身和機遇的話題中出現。
01
倖存者偏差:「先富」真會拉你一把嗎?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它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邏輯謬誤,指的是人們總傾向於相信事業成功者、危機倖存者所闡述的說法。人們因而相信了與真正事實有較大偏差的結論。簡而言之,就像郭德綱說過的「誰活得長,誰就是藝術家(誰就有發言權)。」
▲倖存者偏差:「你有錢,你說得對...」 /圖片來源於網絡
倖存者偏差浸透在每個角落,教育和職場最甚。
以網民的學歷水平為例,常在網絡論壇、微博社區瀏覽的人也許很容易會產生一種錯覺:這個時代,已經是人均985,遍地211。
而這些「精英階層」,即便領著高薪,房與車齊全,卻始終惆悵著、內卷著,只敢「自律」不敢自由。相比之下,自己好像連焦慮的資格也沒有。
然而,學歷的真相併非如此。2020年,中國的應屆畢業生人數高達874萬,其中重點大學的學生佔比還不足15%。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生」這一身份所涵蓋的龐大群體,絕大多數是由二本及以下學歷的學生所組成的。
二本及以下的生存現狀如何呢?
大多是固化的、平凡的,與富有、權勢似乎搭不上什麼關係。
正如之前新周刊專欄中一篇10萬+的訪談所描繪的,第一次借廣東某二本的黃燈老師之口,為讀者揭開了這個群體的發展之殤。
《我的二本學生》中,數十個案例反映著學歷對一個人的職場之路近乎殘酷的直白。
「豫子、丁一畢業後進入支行工作,卻在櫃員臺機械地重複著隨便能被替代的動作,如同被銀行這架巨型機器綁架的『工具人』。」
「美芽是一屆中少有的進入了事業單位的畢業生(會計崗位),但這同樣是因為純公務員崗位對1本、碩士以上學歷的嚴卡,自己成『公』無望後,退求其次的選擇。上升空間?等老一代退休再說吧。」
「而英語能力一直不錯的陳雪,憑藉競聘成功面上「新東方」講師,同場競技的幾乎都是985、211甚至碩士畢業的對手。可入職後卻發現自己並不能撕掉「二本出品」的標籤,降格的講師底薪、拿不出手的學歷名片,只能去帶「成功率不高」的生源。」
崗位前輩、人力領導、企業單位,絕不會當面說出「學歷等於能力」或「學歷等於潛力」這樣有邏輯漏洞的話,但有權訂立規則的少數「先富者」,他們卻始終挑揀著職場上多如牛毛的個人。
焦慮的襲來,有時由不得你。
02
群體性焦慮:你看到的「喪宅廢」是我的保護色
據麥可思研究院最新發布的《2020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顯著下跌1.4%。當年的應屆畢業生數量是800萬,到2020年則已達到874萬。
▲觀趨勢,本科就業率一路走低,全國總體跟著下滑。/圖片來源於網絡
僅從數量的角度,得出「本科就業已越來越難」是非常輕鬆的事情,但如果觀察幾百萬就業人口中,能堅持留崗、長期發展的高質量就業,滿意的人,又能有幾成?
《新周刊》在調查走訪中發現,大部分二本、三本、專科甚至一些「雙非」一本的學生,從進入校園起就帶著失望和失落,自己的高校生涯只能是一段不痛不癢的「互相將就」。
此時,他們分出3派:頹廢派、認命派和轉軌派
轉軌派拉長戰線,本科畢業再考研究生或者發掘特長尋找出路;
認命派則接受學校日漸職校化,以『實習』代學習,找工作完成任務就行;
最不值的是頹廢派,把光陰獻祭給網絡小說和遊戲,在虛擬空間耗損了屬於自己本就不多的機會。
▲ 有些以「廢物」自居的人,不過是無法改變現狀下的一種心理適應。/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是這樣一個對學歷、對出身的看重程度如此之高的發展中經濟體。在基礎學歷的桎梏已經成形的情況下,「自主擇業」的空間有限,口口聲聲穩定、有發展的崗位,對大多數人只是一個美麗的泡沫。
03
狹路中逢生:生學是為轉軌,不是妥協
290萬、341萬、422萬...
學歷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當下,這句話完全沒有過時。
黃燈老師感嘆道:「很多同學從踏入二本學校的校門起,就已樹立了4年最重要的目標:考取一本、名校的研究生。即使應屆時失敗,也會主動『二戰』,工作了也不會放棄讀研深造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報考研究生的人數連年猛漲,儘管2021年擴招名額達18萬,報錄比也極有可能創下新高(更加激烈)。「
▲ 在研究生考試前夕的考生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說還沒畢業就決定考研深造的學生,是為了尋找自己喜歡的專業、適合的城市;
那麼每年80多萬的職場人,即使每天工作也要升級學歷,則更要經過深思熟慮的取捨。
一紙雖薄,但有時面對更加單薄的人生,有時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支撐。
和離校後就自行停止信仰學習的同齡競爭者相比,一般不超過3年即可畢業的在職碩士深造,帶來的不止是代表著全國前5%的受教育水平的雙證學歷;更是能從容應對、實打實攥住機遇的自信基礎和人生底氣。
在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呼喚下,碩士學歷已是定義綜合性人才的標準;
企業管理層、事業單位、教師、公務員的「入門券」。
▲ 北京某區事業單位基礎教師崗位招聘基礎要求部分截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