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學生處境尷尬?教育焦慮與生存壓力下堅持倔強成長

2020-11-25 網易新聞

  985、211,「雙一流」院校聲名遠播,以至於人們常常忘了這些名校的數量僅佔全國高等學校的0.5%,而二本及以下學生是被名校光環所遮蔽的、沉默的大多數。

  學者黃燈在廣東F學院任職十多年,教過超過4500名學生,經過長達十多年的跟蹤走訪,她寫下教學札記《我的二本學生》,並於今年8月出版。在書中,她重點記錄了百餘名學生入學、畢業、擇業的過程,筆觸輻射85後、90後學生,以及時代浪潮沉浮之間的個人史和家庭史。黃燈與學生彼此照亮,也看見了二本學生這一龐大群體背後的隱秘。在急劇分化的社會,他們與命運對抗,奮鬥衝破自身局限,為此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內心風暴。

  

  二本院校的學生,折射了中國最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他們的命運,勾畫出中國年輕群體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在書中,黃燈如此描述她的「二本學生」:「作為最普通的年輕人,他們是和腳下的大地黏附最緊的生命,是最能傾聽到祖國大地呼吸的群體。他們的信念、理想、精神狀態,他們的生存空間、命運前景、社會給他們提供的機遇和條件,以及他們實現人生願望的可能性,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也是決定一代人命運的關鍵。」

  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黃燈談了談她對二本學生擇業的觀察、教育「內卷」的反思,以及原生家庭與個人命運之間的關係。

  「二本學生」的天花板

  1995年,黃燈畢業於湖南一所地方院校嶽陽大學,按照今天的劃分,也算是二本院校的學生。而從大學層次、專業、招生難度、學校位置等方面綜合推斷,如今能夠考入廣東F學院的生源,和她1992年考入嶽陽大學的難度係數大致相當。十多年的時間差,黃燈關心的是,這些和她相同起點的學生,在今天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從生源來看,廣東F學院的學生接近一半來自廣東的粵北、粵西和其他經濟相對落後區域。她的學生大多出身平凡,和當下學霸「一線城市、高知父母、國際視野」的高配家庭形成鮮明對比。儘管他們的大學並不起眼,但對於有機會進入大學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可能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由於廣東F學院地處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專業偏重熱門的財經大類,整體錄取分數在全國同等院校中偏高,不少學生都是一本線以上招進來的優質生源。「比如甘肅的婉麗當年的分數可以上蘭州大學,還有一些學生是可以上北京外國語大學、雲南大學、鄭州大學等,因為他們家長也不太懂,就覺得要到改革開放的地帶去看一看,認為這個學校也不錯。實際上,這些孩子其實和重點大學的學生沒有太大差異。」黃燈向第一財經表示。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6月30日,全國有3005所高等學校(不含港澳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72所、高職(專科)院校1468所、成人高等學校265所。「雙一流」院校即人們所熟悉的985和211院校共137所。

  

  大眾化教育時代,文憑貶值,競爭越發殘酷。二本學生在擇業競爭中有著觸目可見的天花板,學歷歧視赤裸地出現在讀研、就業等人才選拔當中。

  黃燈看到,她的學生在考研的時候常常會因為第一學歷而遭遇挫折。「哪怕他們筆試名次特別靠前,專業素養很不錯。面試的時候就因為第一學歷不好,總會因各種理由被刷下來。」在她看來,這一現象也是高校「內卷」非常重要的體現,「現在重點大學的保研率遠遠超過我們當年讀大學的時候。比如它對外招生十個研究生,六七個來自保送,剩下兩三個名額又只招重點大學的孩子。」

  回望1999年,黃燈考取武漢大學研究生。事實上,她的第一學歷是自考本科文憑。「拿到自考文憑,就可以和武漢大學的學生一樣,面試的時候,絕不會因為你拿的是自考文憑而看輕你,刁難你。」她記得,武漢大學有一個插班生制度,它向第一次高考沒有考上武大的學生開放,那些在其他院校讀了大一、大二的學生,通過插班生考試考到武大,轉學過去和其他學生一起上學,拿一樣的學歷。

  今天,學歷歧視不僅出現在考研這件事上,用人單位的選擇同樣如此。黃燈看到,很多大學在招聘老師的時候,明確提出第一學歷要求,「第一學歷不是985、211,連簡歷都投不進去。對於一些企業來說,為了節約招人成本,簡單粗暴地以第一學歷為準則。」

  從二本院校學生擇業傾向來看,不少人在畢業前夕奮力備考公務員,其努力程度趕超高考。另一些學生經歷幾年兜兜轉轉,趕在年齡限制之前奮力考上地方公務員或者是事業單位,並通過這份工作步入了穩定安寧的生活。這通常是二本學生性價比較高的歸宿,公務員考試給他們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體制內的工作也能夠給他們身後的家庭一個體面的交代。

  2020年11月,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結束,有157.6萬人通過資格審查,報名人數再創新高,較去年增加14萬人,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為61比1。「考公」成為年輕人擇業的熱門選擇,而這種趨勢不僅僅存在於二本學生當中。「985、211的學生也考公務員,他們可能會考國家部委或者省級、經濟發達的城市。二本院校的學生不會去報考那種特別熱門、競爭特別激烈的崗位,他們會安於到縣裡去,或者到鄉鎮去。只要是有編制的,他們都願意去。」

  「通過公務員考試這樣一個隱秘的標尺,可以勘測到一些現象,比如社會活力的匱乏。」採訪中,黃燈又一次聯想到當年她和同學們畢業時的擇業去向。2002年,黃燈碩士畢業,她記得當年深圳市政務部門在武漢大學招生,承諾只要分數過了,保證錄取。即便如此,很多學生還是不會報考,而是會選擇進外企或者是一些文化機構。「就算是報考也是提前三四天準備,突擊看書,了解題型。不會像現在這樣,買很多書,像對付高考一樣去備考。」在她看來,大學生們紛紛加入「考公」的大潮,是因為「別的路子也沒有了」。

  教育「內卷」

  隨著教育培訓的興盛,黃燈的一些學生加入了另外一條熱門就業路徑:成為一名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1994年出生的陳雪便是其中一個。在一所培訓機構就職之後,陳雪發現,和她競爭的有很多來自985、211的學生,這讓她感到一些安慰,但身處其中,她一直不敢提及自己的學歷。後來儘管獲得了工作機會,因為來自普通學校,最後還是被降級為普通老師。

  在與黃燈的交流過程中,陳雪承認,自己小時候所承受的學習壓力與現在大城市的孩子比較起來算不得什麼。「廣州的孩子幾乎每個都報班,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把它當做一件正常的事情。大部分孩子從周一到周日都在學習,各種各樣的作業,學校的作業、機構的作業,無窮無盡地刷題。最恐怖的是小升初,小升初考的內容要求特別高,大部分是初中的知識。」

  學歷歧視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從起跑線開始,家長以名校為目標,在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允許孩子落後。這也形成了教育層面的「內卷」,以家庭為單位逼迫著孩子力爭上遊,沒有一絲喘息的機會。「這其實是和一個孩子的成長完全違背的。小孩在這個階段努力一點,可能在另外一個階段放鬆一些,這是很正常的。他是一個幼小的生命,成長是需要空間的。事實上,上補習班興趣班純粹就是一個非常短視的行為,就像體育比賽時的興奮劑。」黃燈說。

  至於為何教育會變得如此焦慮,在黃燈看來,農村的大部分家長並不關心孩子的教育,「農村教育資源跟城裡比差太遠了,沒法競爭。那些真正有錢的家長不在乎這種教育,選擇太多了。」真正焦慮的那一批家長正是當年那一批受益於教育的大學生,尤其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他們通過高考來到大城市,又因為獲得了較好的工作機會順利立足,在房價很低的時候,因為成家立業的需求購置了房產。「然後他回憶起來,覺得這條路是性價比非常高的。現在他的孩子面臨同樣的問題,他渴望複製這樣的一條路徑,所以才會焦慮。」

  客觀而言,黃燈覺得家長首先要調整心態:「不要覺得你得到的所有東西就是理所當然,因為每個人其實是和時代聯繫在一起的,你獲得的一切也不單純是靠個人的努力,其實是時代的大潮把你推到了這個位置。」她也理解這些家長的焦慮,「他們也特別累,比如說小升初,本身教育資源就不太公平,差異特別大,其實我覺得在基礎教育階段應該是標準化、均衡化,應該是所有的中學小學都差不多的,讓大家慢慢地成長,到了高中可以允許有差異,因為每個孩子的資質不一樣,但現在中小學就搞重點班,這個是沒道理的。」

  相比於家長的焦慮心態,更應該反思的是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的環境:「就算你的孩子能脫穎而出,你也不能保證你的孫輩脫穎而出;但是如果有一個相對公平的正常環境,你的孩子哪怕暫時落後了,以後還有突圍的機會,這樣大家就都舒服了。我們想的應該是營造這樣的一個環境,而不是你的孩子上補習班,我比你上更多的補習班。」

  中學時期的老師、家長,總認為通過各種手段,將孩子送到大學就萬事大吉,但中學教育的後果,大學老師才有更直接的感知。在具體的課堂中,黃燈感受到教育像一場慢性炎症,中小學時代服下的猛藥、抗生素、激素,到大學時代,終於結下了默然、無所謂、不思考、不主動的惡果。

  教育的目標到底在哪裡,這是黃燈一直思考的問題。「教育的每一個階段都被一個非常短視的目標所綁架,唯一的代價就是孩子。這其實是非常可怕的。」在她看來,應該鼓勵孩子去實踐,去真實的生活中歷練,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去培養一個人更健康的內心,真正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原生家庭與個人奮鬥

  十多年來,越和學生深入交流,黃燈越能夠感知其背後的家庭在他們身上烙下的印痕,學生成長的可能性越來越受制於家庭的溢出效應。不能否認的是,諸多個案中一次次確認學生命運和背後家庭之間牢固的正向關係,黃燈的內心也陷入了茫然。

  黃燈看到,一些現象真實地存在於同一個班上:有些孩子家境優越,家裡有上市公司,他們畢業出來可以不找工作,直接回去打理他的家族企業就可以了;但是還有些孩子,上學的時候連生活費都得不到保障,必須每個星期到餐館裡面去洗盤子,掙幾百塊錢的生活費養活自己。

  房價飆升加速分化,勞動創造價值不再是鐵律,一些學生早早看透了生活的殘酷,選擇了接受。黃燈擔任班主任的第二屆學生(2015年入學)和她說,憑工資是沒有辦法買房的,「也沒有幾個學生說要去買房,就說一輩子租房住」。所以她覺得,對現實悲觀的心境不該由年輕人承擔,有些改變應該是獲得利益的人去實現。比如住房政策的調整,「小鳥需要一個巢,狗需要一個窩,這是剛需,不是奢侈的需求,得先讓他們能夠住下來,才能安心地創造。創造還得靠年輕人。」

  儘管如此,依然可以看到,一批年輕人身上洋溢著蓬勃的生命力和獨屬於青春的熱情。不少孩子雖然家庭極其普通甚至貧窮,仍然顯示出自由從容的姿態。「家裡窮,對孩子來說不是最可怕的,小孩子對貧窮和富有的感知沒有大人那麼敏感,但是有沒有愛,對他們來說很重要。」黃燈說。

  童年的陰影所造成的內心傷痕無法掩飾,在隨堂作文中,黃燈讀到了許多學生隱秘的過去和幼年的家庭悲劇,這些陰影綿延至大學階段困擾著他們的精神世界,抑鬱、神經衰弱阻礙著他們的健康發展。她感受到學生心中的沉重一直未能充分排解:「如果只是貧窮,其實到了大學他很容易化解,留守兒童、父母躲避計劃生育四處漂泊帶來的後遺症,在大學裡面看得很清楚。」

  與留守兒童形成對比的是兩個越南媽媽的孩子。書裡記述的沐光雖然家境貧困,但他並沒有因為出身貧寒所致的侷促和不安。黃燈回過頭來分析,正因為越南媽媽過去沒有身份,不能到外面打工,反而能夠陪著孩子成長。

  另一個沒有在書中寫到的女孩,家裡同樣極度貧困,家徒四壁。但在黃燈眼中,這個女孩聰明可愛,身上沒有農村孩子的自卑,因為研究越南媽媽的課題便主動找到了黃燈。做完課題之後,她在黃燈的鼓勵下以非虛構的筆法寫了越南母親的故事,文章引起較大轟動,更引起政策部門調研,最後她的母親因此擺脫了黑戶身份。「她家裡非常窮,但是她很努力,她的內心是敞開的,覺得好不容易讀了大學,就應該像海綿一樣吸取能量。」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讀書改變命運」在教育市場化的今天有所褪色,但高等教育和個人奮鬥依舊無比重要,一些學生因為考上大學,避免了若不讀書,會滑入更糟境地的可能。「大學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認知。學生能夠從落後的村莊走到大城市,即使不是一所很好的學校。他依然可以接觸到很多新鮮事物,接觸到比較有見識的人,看見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儘管就業的侷促、高漲的房價成為年輕人無可逃避的生存壓力,在一些學生的身上,黃燈看見建設性的力量正在倔強生長,他們不願意屈從一條常規的成功路徑,而是遵從內心的夢想與現實對抗,他們或者在市場中搏擊創業,或是在公益性質的崗位上發揮能量。「子然、志勇、陳雪……我對他們的選擇內心是特別認同的,但是我知道這條路很艱難,所以又比較心疼他們,一個人要跳脫出時代,其實要付出很多,需要特別強大才能扛過去。但是如果他們堅定走這條路,一定會闖出來。」

  「他們願意為社會付出,願意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當他們和你談理想的時候,眼睛裡是有光芒的。」在黃燈看來,這就是教育的價值。「我希望學生不但自己能過得好,還能夠給社會帶來一些東西。如果只是培養一個只為自己的人,我覺得教育沒有什麼意義。」

  

  《我的二本學生》

  黃燈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0年8月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二本學生「逃離」雙選會
    ——如果再考慮到畢業生們的「升學」、「創業」需求,以及新媒體時代下發達的信息交流方式,一旦選擇了參與「雙選會」幾乎無異於向外界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我是一個大學混了四年日子的「loser」。出路與退路「二本學生」是今年媒體語境裡最火的關鍵詞之一,人們不斷地對這個群體進行剖析,認為其群體畫像最適合用來表現這個時代的「全部惡意」。
  • 深度探訪|「倖存者」的誤導下,那些沉寂的二本畢業生
    相比之下,自己好像連焦慮的資格也沒有。然而,學歷的真相併非如此。2020年,中國的應屆畢業生人數高達874萬,其中重點大學的學生佔比還不足15%。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生」這一身份所涵蓋的龐大群體,絕大多數是由二本及以下學歷的學生所組成的。
  • 大學教授黃燈寫《我的二本學生》:看到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漂浮與命運
    城市學生困惑於自己無法抵禦電子產品的誘惑,農村學生則困惑於家庭負載之重的生存掙扎。廣東F學院教授黃燈通過一次課堂作業的反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黃燈新書《我的二本學生》日前面世,這本書通過黃燈任教十多年來所帶的幾屆學生們家庭、學習、就業等方面的觀察,折射出中國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以及最常見的成長路徑。
  • 學生壓力與日俱增,哪些方法能緩解學習壓力?這3個辦法值得一試
    尤其在考試前夕,部分學生還因為壓力過大導致身體方面也出現了問題。這類現象對於學生的成長自然是不利的,學生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長期的高壓定然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那麼,學生有哪些方法可以排解壓力?
  • 把學生睡眠作為教育質量重要指標
    1月7日至8日召開的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抓好中小學生的睡眠問題,並在內容歸口上將其納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工作板塊。各級各地教育部門當紮實落實相關要求,真正保障學生的睡眠時間。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其實是一個老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國家到地方,從學校到家庭,多年來付出了很多努力,如在保障學生的睡眠時間上,國家出臺了剛性的制度要求。
  • 調查稱現實壓力與盲從效應致焦慮情緒泛濫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表示,如今,在媒體、社會輿論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下,焦慮情緒被生發、放大,蔓延到社會各個角落,甚至營造出一種全民焦慮的「奇觀」。而各種類似的「焦慮帖」所擔憂的問題也引起網絡熱議。  調查顯示,68.8%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泛濫。其中,44.0%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較多,24.8%的人認為非常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三學生張林說,現在網絡上反映青年焦慮的帖子確實不少。帖子中的不少焦慮,自己也多多少少有過,考試、考證的壓力,大學畢業將要面對的生存和就業壓力,確實讓他們感到焦慮。
  • 要把學生睡眠作為教育質量重要指標
    原創 王凱 中國教育新聞網睡眠本是人類自然而為的生理行為,也是每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要素。
  • 楊東平教育洞察:為什麼中國的家長這麼焦慮?
    中國式焦慮的特點和類型 如果我們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教育的現狀,我想那就是焦慮了。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身邊的很多人都對教育非常焦慮。學生焦慮、家長焦慮、老師焦慮、校長焦慮,這種焦慮是整體性的。
  • 二本大學生「飽和」了?二本學歷到底有沒有價值,老師:有價值
    文/寧媽育兒經 隨著國家的不斷進步,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逐年遞增。社會對教育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教育的需求的水平也越來越高。隨著教育的普及,三本已經大多合併到普通大學中,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三本已經不復存在了。剩餘的二本,學歷「含金量」不上不下,那麼它到底有沒有飽和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聊聊。
  • 普通二本院校學生要不要?考研有出路嗎?看看教育達人怎麼說
    有學生問:二本畢業生考研有出路嗎?看到這個問題,我先講講身邊的一件事:朋友家孩子那年高考,考了不到300分,上了個民辦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到了大學後,她努力學習,通過專升本,取得了本科學歷。本科畢業後,接著考研,考到了省內一所不錯的醫學院。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有數據說現在在中國,把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教育經費投入約在70萬,但在上海要接近300萬,所以父親壓力很大,拼命在外奮鬥,要把這個教育投入承擔起來,所以今天教育陷入到這樣一個軍備競賽中,媽媽越來越焦慮,上班在職場打拼,回來還要陪孩子,朋友圈也表現得很焦慮。
  • 天價學區房的背後,隱藏了怎樣的教育焦慮
    特別是北上廣深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國際城市,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比小城市的更高,全方位的競爭壓力加上未來焦慮,成了他們生活的主旋律之一。為了能買到一套心儀的學區房,無數父母四處奔波,可謂操碎了心。小慕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學區房72小時》,就是將這一現實問題擺在觀眾眼前,讓我們看到了大環境中的真實記錄。01有一種焦慮,叫「孩子要入學」。
  • 孩子「認知靈活性」不夠:倔強的孩子一點優勢都不存在嗎?
    初級知識的獲得主要是涉及結構良好領域的知識,比如一些基礎性知識認知;高級知識獲得主要涉及結構不良領域問題,要求學生掌握概念的一個複雜性,並且廣泛運用到具體情境之中,比如就是將基礎知識概念可以靈活的運用。
  • 南京一中,素質教育的尷尬
    南京一中的尷尬 最近南京一中上了熱搜,「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又成了熱門話題。 南京一中幾乎是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據說2017年中考很多學霸都進了南京一中。相比來講二十九中的中考收分比南京一中差了不少。
  • 鄭州二本院校有哪些?我為什麼推薦這幾所二本?
    辦學地在鄭州的二本院校一覽表二、鄭州最好的二本有哪些?根據上述9所二本院校的情況,我認為鄭州最好的二本院校有3所,具體如下:(一)中原工學院中原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紡織服裝和航空技術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特色骨幹大學。該校1987年升格為本科,原來是歸紡織工業部管理,由鄭州紡織工學院更名而來。該校是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俄交通大學聯盟成員,河南省高校交通教育聯盟理事長單位。
  • 杭州學軍中學傑出校友朱濱博士:疫情期間,如何用減輕壓力和焦慮
    《正念冥想——安撫身心的自我調節法》一文,正是在疫情發生的大背景下,針對人們的焦慮情緒而創作的科普文章。此文系統地介紹了心理學領域正念冥想的相關概念與練習方法,希望幫助人們安撫身心,進行有效的心理防護。此文的作者是杭州學軍中學傑出校友朱濱博士。
  • 宣城市:互動型心理健康公開課護航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高中生如何疏導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近日,宣城市教體局從該市遴選5名心理健康教育骨幹教... 安青網訊 小學生如何做情緒的主人?中學生如何辨析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高中生如何疏導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
  • 亞洲第一的新加坡教育地震了!是被「全球最焦慮」逼的麼?
    搜索新加坡教育,八成以上都會和這些形容詞聯繫在一起。但與此同時,在新加坡,由學校引起的焦慮度也極高——比日本、韓國等以焦慮聞名的東亞國家都高。為什麼新加坡孩子的壓力如此之大? 我們來看看一線教育工作者,和親歷家長的觀察。
  • 楊東平:學生逃離自己的學習領域,是教育的失敗
    因為全社會都陷入對教育的焦慮之中,而且這個情況越來越嚴重。 這種焦慮主要是源自於升學、競爭,包括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進入中學……最後進入大學,這個升學鏈條,每一個階段都面臨激烈的競爭。又由於教育在現在社會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家長對教育可以說非常狂熱,再加上一些新的因素,包括培訓機構等等,水漲船高,全社會的教育焦慮和教育問題就不斷地發酵,各種各樣的現象目不暇接。
  • 一本二本三本都是本科,為何差別這麼大?學生:當初真該好好學習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對孩子的期望就是能夠上一所本科大學,那麼我國的本科大學又分為一本二本三本,同樣作為本科,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本科教育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從這一點來說一本是我國大學等級最高的學校,如大家熟悉的985,211高校,都是屬於這個範疇,除此之外如今的雙一流高校也在這個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