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南京一中的尷尬
最近南京一中上了熱搜,「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又成了熱門話題。
南京一中幾乎是南京最好的中學之一,據說2017年中考很多學霸都進了南京一中。相比來講二十九中的中考收分比南京一中差了不少。
但是3年後的高考成績卻是反過來,南京一中的高考成績比其他中學包括二十九中都低了很多。因此就有了前些天家長聚集校門口抗議,要求校長下課的場景。
原因在哪裡呢?原來南京一中推行素質教育,而其他學校比如二十九中堅持應試教育。三年以後在高考的標準下,素質教育終於還是不敵應試教育。
02. 成績是唯一的標準
在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一部分孩子上大學或者上好大學。因此必須對孩子制定一套相對公平的評價標準,那就是學習成績。而高考,則是這一標準的終極體現。
成千上萬的孩子,就像下圖中的箭頭(以三個孩子為例),指向不同的方向。
而「成績」這一標杆,指揮著廣大的學生和家長。
為了區分孩子的「高低優劣」,大家不得不把孩子放到」成績」這唯一的標杆下來比較,也就是「正交投影」到成績這個方向上。之前有理叔關於投影的文章裡講到過,「正交」的意思就是投影方向(虛線)垂直於成績方向。代表孩子的藍色箭頭,對著成績方向做正交投影,得到的褐色箭頭的長度就是孩子的成績。
這樣原本各不相同的孩子,就容易比較。看看下圖中三個孩子(藍色箭頭),他們投影以後的褐色箭頭長度就是他們各自的成績。孩子2成績最好,孩子1最差,孩子3中等。
普通孩子發奮苦讀,都是為了最後高考的成績好,也就是投影箭頭能比別人長一點。畢竟拼爹不行,只能拼自己。
03. 投影降維與應試教育
投影是將數據從高維空間往低維空間降低維度。比如剛才的例子,明明孩子們的箭頭是在二維平面上,方向長度各異,投影以後就只是在成績方向的一維直線上了。
降維就意味著信息的壓縮與損失。孩子們不同的特點與方向,這麼一壓縮就都沒了,只剩下成績。
下圖中的三個孩子(藍色箭頭)本來各不相同,但他們都在對成績的相同投影方向上(虛線),因此投影下來都得到同樣的褐色箭頭,也就是相同的成績。投影造成信息的損失,沒辦法看出原本不同方向和長度的差異。
更要命的是,柯西不等式告訴我們,投影長度總是小於等於孩子本身方向的長度,也就是說投影總是會對孩子本身的長度進行「打折」。只有孩子的方向跟成績方向一致,折扣才最小,這隻有學霸們才能做到,而學渣們可就慘了。
2007年印度巨星阿米爾汗有部電影叫《地球上的星星》。裡面的小男孩伊夏熱愛畫畫,可是功課一塌糊塗,是個沒前途的「問題兒童」。
其實伊夏本來是蠻有天賦的一孩子,有自己的特長,也就是自身藍色箭頭長度並不一定比一些學霸短,但投影下來的成績(褐色箭頭長度)比不了學霸,就成了問題兒童。
還好伊夏後來遇見了注重孩子特性的尼克老師,才幫助引導他重拾自信。
一般的孩子可沒那麼幸運,因此逼得大家為了考試而學習,紛紛去適應考試的方向。本來各不相同的孩子,被迫變得指向了同一個方向,考試方向。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應試教育」。
高考作為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多年來一直被大家詬病。但教育資源有限,全面比較不同方向和長度的箭頭並不現實,因此把大家投影到統一方向的高考仍是目前唯一相對公平的選拔機制,是寒門子弟想要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
04. 成長與適應社會
走出校門,投影方向又變成了社會的方向。於是大家紛紛開始追求往社會方向投影的最大化,俗稱「適應社會」。這方向的改變,有可能讓原本在成績上投影見長,學校裡春風得意的高材生,在社會的方向上投影短小,無法適應,俗稱「高分低能」。
所謂的「低能」僅僅是在社會方向投影較小而已。其實人也不一定非要適應社會方向。但如果想要堅持自己的方向而不想迎合社會方向,就不能用社會方向的標準過分要求自己,也就是世俗的東西需要看的淡一點。相反如果以社會方向要求自己,就不能過於自我。
就像連續劇《歲月》裡面聞局長說的:「這人哪,你好也不要緊,壞也不要緊,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要自己定位、自己把握,如果你想清高,那就清高到底,無欲、無求,倒也混出個境界來,別人也不敢把你小看。你要是想入世,那就放下架子來入世。怕就怕混成個四不像啊,清不清,濁不濁,丟了好人的優點,又學了壞人的缺點,那就划不來了。」
05. 張益唐的數學追求
牛人不追求往社會的方向投影。他們堅持自己,可以把自己的方向變成社會的方向。當然堅持自己的方向,並不容易。
數學家張益唐求學的人生相對順利。他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是同學中的佼佼者。1985年從北大碩士畢業,在北大丁石孫校長的推薦下,張益唐作為公派自費生赴美留學,在普渡大學深造讀博。
1991年張益唐拿到博士學位,但之後的找工作並不理想。畢業後的六七年間他做過很多零工雜活,包括餐館幫手、臨時會計、送外賣。
直到1999年,在兩位校友幫助推薦下,張益唐才在新罕布夏大學數學系獲任編外講師,教授微積分課程,2005年轉正。他一直默默無聞專心數學,直到2013年5月,他的「孿生素數猜想」重大突破性進展的論文在國際數學界頂級期刊《數學年刊》發表,被認為是數論領域多年來最卓越的成就,張益唐也一躍成名。
一次講座上,學生問張益唐:「有什麼話想對那些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出大成果的人說。」
張益唐緩緩答道,「我只能說,不要輕易放棄你的追求。我知道這都是現實的問題,但我這個人,那麼多年來確實不去想那麼多。我覺得窮點就窮點,沒有什麼。但我不能拿這話去要求別人。至少,你不要放棄追求,不要因為遇到一些挫折就不敢往前走了。」
06. 紐約的人生故事
普通人雖然不得不投影到社會方向,但也可以有自己的堅持。
比如這個紐約街頭的吉他手:
「有了孩子以後就不得不放下音樂,因為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他們身上。」
「你後悔嗎?」
「一點也不,因為當我重新拿起吉他的時候,我的音樂就變得不一樣了。」
再看看這個獲得學位的老人:
加克·菲利帕傑(Gac Filipaj)是前南斯拉夫的難民,在哥倫比亞大學幹了12年清潔工,倒垃圾掃廁所。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堅持,每天11點下班後開始學習。經過12年的努力,他拿到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學學位。
07. 投影與堅持
徘徊在投影與堅持之間,每個人的平衡點各不相同。
漫畫、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參考資料:
【1】「張益唐:一文成名」,時代周報,2015年9月。
【2】張益唐傳奇:逆境中的數學人生,紐約僑報,2018年11月。
【3】張益唐,天才的野心,北京大學校友網,2019年7月。
【4】Brandon Stanton, Humans of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