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稱現實壓力與盲從效應致焦慮情緒泛濫

2020-11-27 搜狐網

調查稱現實壓力與盲從效應致焦慮情緒泛濫

2012年07月19日08: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表示,如今,在媒體、社會輿論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下,焦慮情緒被生發、放大,蔓延到社會各個角落,甚至營造出一種全民焦慮的「奇觀」。焦慮已成時尚詞語,大家抱怨著焦慮,又消費著焦慮、享受著焦慮,似乎不焦慮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這是值得警惕的現象。

  最近,微博上流傳的帖子「80後退休前需準備314萬元退休金」,吸引不少網友注意,更引起眾多80後對未來養老問題「杞人憂天」式的焦慮情緒。

  買房焦慮、職場焦慮、婚姻焦慮、生育焦慮……如今,類似的「焦慮帖」在各大網站、論壇中並不鮮見。「焦慮帖」為何如此泛濫?「焦慮帖」會給青年帶來怎樣的影響?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對11344人進行的調查顯示,68.8%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泛濫,55.9%的人認為「焦慮帖」泛濫會降低青年幸福感。

  「焦慮帖」,困境反映還是情緒宣洩?

  「80後退休前需準備314萬元退休金」的帖子中說:你現在的年齡越小,面臨的通脹時間就越長,到時需要準備的退休金將更多。假設退休後,每月想要過和現在3000元相同購買力的生活,如果你現在50歲,10年後退休,按照3%的通脹計算,需要為20年退休生活準備174萬元。如果你是80後,現在30歲,則需要準備314萬元退休金。

  看似專業的一大串數字,得出的結論讓不少人心驚。儘管很快就有人指出,帖子中的數據頗有紕漏,不具科學性,但該帖還是被很多人轉發,引起關注。而各種類似的「焦慮帖」所擔憂的問題也引起網絡熱議。

  調查顯示,68.8%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泛濫。其中,44.0%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較多,24.8%的人認為非常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三學生張林說,現在網絡上反映青年焦慮的帖子確實不少。帖子中的不少焦慮,自己也多多少少有過,考試、考證的壓力,大學畢業將要面對的生存和就業壓力,確實讓他們感到焦慮。「網上流傳的所謂"焦慮帖",是在網絡成為宣洩渠道的背景下,青年表達焦慮的一種方式,但其存在的誇大效應也不可忽略。」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心理學博士李麗娜告訴記者,能體現社會壓力的領域都存在「宣洩不滿」和「表達焦慮」的網絡言論。這些「焦慮帖」其實是網絡言論中的常態,只是某些被廣泛關注或者放大了。

  調查中,68.4%的人認為「焦慮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的困境。同時,36.2%的人覺得「焦慮帖」只是一種情緒宣洩。

  現實壓力加上盲從效應,導致「焦慮帖」被多次轉發

  「焦慮帖」為何會泛濫?調查中,62.2%的受訪者認為是因為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需要宣洩;36.4%的人認為是因為部分年輕人對生活的期望較高。另有35.0%的人直言,「焦慮帖」泛濫源於一些人缺乏獨立思考意識和質疑精神,人云亦云。

  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的耿傳川認為,「焦慮帖」泛濫是因為網絡成為如今最好的「吐槽」空間,人們的焦慮、怨氣和怒氣在網絡上得到了最大的釋放。另外,發達的網絡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很多人每天刷微博,希望得到別人關注。所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自己有時也會有意無意地放大焦慮和擔憂的情緒,因為這本身就會成為一個受關注的理由。

  調查中,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表示,如今,在媒體、社會輿論有意無意地推波助瀾下,焦慮情緒被生發、放大,蔓延到社會各個角落,甚至營造出一種全民焦慮的「奇觀」。焦慮已成時尚詞語,大家抱怨著焦慮,又消費著焦慮、享受著焦慮,似乎不焦慮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這是值得警惕的現象。

  李麗娜認為,現實壓力加上群體的盲從效應,導致「焦慮帖」出現後被多次轉發。「"焦慮帖"本身的影響並沒那麼大,但在傳播過程中,問題被嚴重化和放大化,就會引發集體焦慮。」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水雄,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焦慮帖」泛濫是因為青年中的分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青年會有較多焦慮感,同時又覺得改變現狀的途徑非常有限,這些都會導致他們的焦慮。另外,在網上活躍的部分人跟現實社會存在距離,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難出人頭地,網絡是他們表達焦慮的一個方式。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教授認為,「焦慮帖」泛濫,是因為現實中確實存在壓力和焦慮,青年人內心存在不安全感。一些青年心裡的焦慮不一定來自現實,而可能是由於父輩的不安全感給他們的童年帶來了陰影,留在了他們的人格中。這些不安全感一旦被激發,焦慮就會自動產生。「焦慮帖」可能就是激發了青年人格特性中不安全感的東西。

  49.3%的人認為年輕人應有獨立判斷能力和質疑精神,遠離「焦慮帖」

  「焦慮帖」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調查中,55.9%的人認為「焦慮帖」會降低青年的幸福感,53.9%的人覺得它會激起更多人的消極心態和情緒。

  耿傳川說,年輕人對學業、工作、感情和人際關係有焦慮非常正常,每個人都會遇到。但「焦慮帖」可能放大這種焦慮,帶來不必要的擔心,從而給青年帶來不良影響。

  李麗娜認為,「焦慮帖」不僅會降低個人幸福感,對社會而言可能會導致謠言的產生。社會心理學中的謠言心理機制,與公眾的恐慌和焦慮心理、信息的模糊度、個人的判斷力有很大關係。因此,在網絡特定的信息傳播環境中,我們要特別警惕「焦慮帖」有可能會滋生謠言。

  該如何應對越來越多的「焦慮帖」?調查中,56.3%的人認為應該對青年面臨的問題引起注意,有針對性地提供幫助;48.0%的人覺得媒體不應放大危言聳聽的焦慮。

  「其實大多數焦慮都是杞人憂天。」李麗娜建議,年輕人應建立合理的認知模式,儘量避免將焦慮的問題放大化、嚴重化,要有目標並做好當下的事情。

  孫時進認為,青年在焦慮時,不要忙著恐懼和擔心,應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自己是否真正因現實問題而焦慮。如果是,就該進一步思考是什麼引發焦慮,並積極尋求解決焦慮的辦法。

  王水雄說,網絡上一些帖子是不真實的,有些焦慮也是認為營造和誇大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有質疑和考證的精神。

  王水雄建議,當下教育應重視培養青年人面對困難的頑強心態,在青年成長中給予一定的心理輔導。青年在遇到焦慮時,還可以看一些解釋和緩解焦慮的書,幫助自己正確應對焦慮情緒。

  調查中,49.3%的人表示,年輕人應該有獨立判斷能力和質疑精神,遠離「焦慮帖」。 (周易 黃衝 實習生 鄭思琦)

  作者:周易 黃衝 鄭思琦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如影隨形的焦慮:什麼帶給我們壓力?
    來源:新浪財經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存在這樣一些壓力導致我們產生名為「焦慮」的情緒,焦慮中包含著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短暫的焦慮也許並不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事過境遷、焦慮就可能解除;但持續的焦慮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嚴重者也可造成情緒、情感障礙;焦慮就像一個隱形的殺手潛伏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脆弱和陷入困境的時候隨時準備把我們拉入深淵
  • 沒有壓力的「壓力測試」:LSTM神經網絡預測焦慮,有何前景?
    適當焦慮,確實有助於人們努力奮鬥、實現自我,但長時間地沉浸在焦慮之中,卻有可能導致身體的炎性,加快衰老進程,更嚴重的,帶來抑鬱症和其他健康問題就悲劇了。那麼,有沒有一個可以檢測焦慮值的「溫度計」,能讓人在該緊張的時候適度保持壓力,在健康臨界點及時提醒放鬆身心呢?
  • 勸慰情緒焦慮的人 千萬別說7句話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每年都有許多成年人遭受焦慮的痛苦。通常人們會尋求他人幫助,但有些人說的話卻會讓焦慮的人情緒更糟。有時候,我們本來想說一些話減輕別人的焦慮,但卻常常沒說對。想幫助焦慮的人,要儘量避免說下面的幾句話。1.
  • 迷幻蘑菇中成分可能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迷幻蘑菇中成分可能有效緩解焦慮和抑鬱情緒 2016-12-02 11月02日 11:57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新華社洛杉磯12月1日電(記者郭爽)癌症患者普遍顯現抑鬱和焦慮的臨床症狀
  • 研究報告:關注復工復學、疫情分析信息越多,越有助緩解焦慮情緒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的張洪忠教授團隊發表文章《新冠疫情期的網民焦慮情緒調查報告》,通過採集全國5100名網民的各項數據,量化分析哪些人、接觸什麼信息容易焦慮。報告指出,對新冠肺炎的傳染風險感知越高的人,焦慮指數越高;關注預防新冠肺炎方法、新冠肺炎確診數量、復工復學信息、疫情分析這些信息越多,對焦慮指數越是有降低效應。
  • 多聽音樂解焦慮
    最近,美國《生命黑客》網站撰文稱,多聽音樂不僅有助於傷患康復,還能提高免疫力、抗壓能力等。□軻之心 編譯有助腦損傷患者康復科學家認為,音樂能刺激大腦相關部位的神經,幫助大腦傳遞信息,這在醫學上稱為「肯尼羅傑斯效應」。這種音樂療法也被用於中風患者的康復治療。
  • 如何克服社交焦慮:理解聚光燈效應
    而這些學生平均認為其餘學生中一半人會記得這件事以及他們穿的衣服,因為他們遲到了,而且他們很確定在場的多數人都注意到了,但是,研究人員實際上得到的結果是只有百分之十的在場學生能記住他們遲到的場景以及他們穿的衣服,這是遲到學生認為的人數的五分之一,這項研究驗證了聚光燈效應。我們人類經常高估別人對自己行為的在意程度。我們覺得自己身處聚光燈之下,自己被所有人看著,評判著。
  • 防禦機制:情緒壓力的「轉換器」
    防禦機制來源於人們的自我保護機制,避免自己的心靈由於受到衝擊而過度焦慮、壓抑。了解防禦機制,對於判斷他人的行為乃至於心理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人類在面對挫折、衝突或是其他的緊張情況時,會產生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
  • 解析壓力與情緒:壓力分不同類型 科學識別很重要
    原標題:壓力分不同類型,科學識別很重要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越來越常見。壓力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什麼?壓力與情緒有哪些聯繫?近日,新華網邀請天津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兼司法鑑定中心主任陳清剛做客健康大講堂,一起聊聊壓力與情緒的相關話題。 人們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壓力。
  • 物質主義盛行時代中國人為賺錢而焦慮
    [摘要]物質主義的泛濫令許多人擔憂不已。美國《大西洋月刊》評論稱,將物質財富與成功畫上等號的傾向,正在中國浮出水面。對於成功和賺錢,68%的中國人感到壓力很大,高於46%的平均水平,排名第一。據美國《國際商業時報》報導,最近,調查公司益普索發起一項調查,多達71%的中國人表示,他們通過擁有的物質財富來衡量自己的成功,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受訪國家。來自20個國家的1.6萬受訪者中,平均有34%的人用物質衡量成功,中國的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多。58%的印度人持同樣態度,土耳其、巴西和韓國位列前5名。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我老婆自從懷孕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覺得很慌張,一會心情大好一會又極度的沉悶,有時候像吃了興奮劑一樣,有時候又很安靜,整個人的情緒變幻無常,朋友說可能是患了焦慮症,可我看著像抑鬱症,請問她到底是焦慮還是抑鬱呢?
  • 壓力會破壞CD4+T細胞線粒體,導致代謝紊亂,波及大腦引起焦慮
    是了,當代年輕人,誰沒點壓力呢,壓力之下,我們都難免會出現一些焦慮情緒。雖然說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與長期的慢性壓力有關的,頻繁的急性情緒反應其實並不利於我們的健康,會增加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 而就在今天,《細胞》雜誌上的一項研究[1]告訴我們,壓力竟然可以通過免疫系統來導致焦慮的產生!
  • 別一焦慮就以為是焦慮症,焦慮和焦慮症不一樣
    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症,是以慢性焦慮症和急性焦慮症為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乾、尿頻、尿急、出汗、震顫和運動性不安等症,其焦慮並非由實際威脅所引起,或其緊張驚恐程度與現實情況很不相稱。
  • 最新研究:焦慮情緒與消化不良緊密聯繫在一起!
    血清素通常被稱為「快樂化學物質」,獲得這一稱號是因為它確實能夠讓人們快樂,此外,它還負責調節人們的情緒、感知、焦慮、食慾、睡眠等。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人們的焦慮情緒和食物消化是通過一種叫做血清素的物質連接在一起,血清素(Serotonin)是在人體腸道中生成的,它能調解人們的消化系統和焦慮情緒。
  •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心理健康月系列報導之三:大學生焦慮情緒的案例分析
    焦慮是個體由於不能達到目標或自認為不能達到目標而形成的由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一種複雜的消極情緒反應,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時出現, 也可以由抑鬱、憤怒等負性情緒導致,也可以在沒有明顯的誘因時發生。來訪者林某,男,20歲,漢族,獨生子,大一學生,班幹部。
  • 線粒體可能成為破解「焦慮情緒」與「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
    作為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行為神經科學家,她一直有種預感,即關鍵神經迴路內部的活動可能正是產生焦慮情緒的關鍵,而這明顯超出了大腦細胞及其之間突觸聯繫的範圍。她於2013年開始的相關實驗表明,參與焦慮相關行為的神經元確實會表現出異常:其線粒體(常被描述為細胞能量發電廠的細胞器)狀態不正常,其能量生產能力遠低於健康水平。
  • 過馬路闖紅燈現盲從效應 守法呼喚「領頭人」
    紅燈亮著,一個人視而不見繼續走,其他人就跟著走,這就是典型的「羊群效應」。  這時,有沒有人會堅持原地不動,耐心等待,直到綠燈亮起?退休教師盧志權在前天下午舉行的黃浦區淮海街道社區論壇上,透露了他在路口觀察的情況。
  • 致25歲-35歲的你:別再焦慮了!3步教你減輕危機感,重建生活自信
    英國學者羅賓森經過調查發現,25-35歲年齡階段的人在進入了「現實世界」之後,大部分都喪失了安全感,也經常感到失望、寂寞以及沮喪。25-35歲的你,是否還在為房價飛漲,買房無望而感到焦慮?25-35歲的你,是否被父母催婚,卻依舊沒找到合適的對象?
  • 每天睡前簡單5分鐘,讓你消除睡覺前的焦慮情緒
    焦慮與睡眠障礙總是結伴而行的。根據2019年發表在《神經學前沿》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與那些睡眠正常的人相比,失眠的人有10倍到20倍的高風險出現焦慮或抑鬱的問題。根據2019年11月發表在《人類自然行為》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睡眠不足也會導致出現焦慮的問題,同時,良好的睡眠也有抵抗焦慮情緒的作用。夜晚如何幫助我們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