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壓力的「壓力測試」:LSTM神經網絡預測焦慮,有何前景?

2020-12-05 億歐網

身為現代都市人,如果沒有一點「焦慮感」,簡直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什麼,你竟然每天都樂觀積極正能量,是不是家裡有礦?佛系生活,跟不思進取有區別嗎?

適當焦慮,確實有助於人們努力奮鬥、實現自我,但長時間地沉浸在焦慮之中,卻有可能導致身體的炎性,加快衰老進程,更嚴重的,帶來抑鬱症和其他健康問題就悲劇了。

那麼,有沒有一個可以檢測焦慮值的「溫度計」,能讓人在該緊張的時候適度保持壓力,在健康臨界點及時提醒放鬆身心呢?

在5月的IEEE生物醫學和健康信息學國際會議(BHI)上,MIT的科學家利用LSTM(長期記憶神經網絡模型)來準確預測人的壓力水平。算法真的能幫助人類生活的「張弛有度」嗎?

LSTM:沒有壓力的壓力預測

面對情緒不佳的親友,我們(包括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往往都會建議或陪伴他們改變一下以往的生活方式,比如增加戶外運動、輔助睡眠等等。

但壓力的出現往往是一個複雜而動態的過程,究竟什麼時候需要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就需要準確地預測壓力值來提供支持了。

以往這個工作只能通過與心理醫生交流,做繁多而繁瑣的測試題等來完成,顯然,麻煩的流程和較高的費用,簡直是在解決問題之前又創造了新的壓力,總會勸退不少人。能不能以一種不引人注意的、保護個人隱私的方式來收集相關數據呢?

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就聯合NEC公司和三星電子,以可穿戴傳感器為媒介,藉助機器學習的能力來幫助實現更合理的壓力測試。

首先,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142名大學生的數據,要求他們自行報告自己各項活動的時間,以及持續的周期。比如睡眠、課外活動、運動等等。有的還會被問到睡前是否參與了一些活動,攝入咖啡因、有積極或消極的社交行為等,在連續報告了8天之後,研究人員總共獲得了1231個序列的數據。

除了上述主觀數據之外,研究人員還在過程中引入了一系列客觀特徵。

比如要求參與者佩戴一種AF-phtiva Q傳感器,可以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測量與情緒和壓力有關的生理活動特徵,比如交感神經活動、體力活動、睡眠模式、晝夜節律、應激反應等等。

另外,智慧型手機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當然,不是那種敏感的數據。一方面,通過手機上的電話、SNS通訊時間、類型和持續長度,以及屏幕打開關閉的時間,研究人員就可以掌握到兩個關鍵信息:屏幕光線(可預測睡眠質量),以及社會交流程度(與情緒復原能力有關)。

另外,手機應用還能記錄參與者一天當中的GPS信息,以及他們是在使用WiFi網絡還是蜂窩數據,這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參與者的總行程,以及在校園內的時間量。而有研究表明,人的移動模式與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通用的實時機器學習模型,來對壓力進行預測。

由於長期短期記憶網絡(LSTM)具有學習長期行為的能力,可以很好地應對序列學習上的梯度消失等問題,基於深度學習框架keras和Python,實現了整個算法。

當然,LSTM的價值也不是糊裡糊塗就體現出來的。為了與其進行比較,研究人員還使用了支持向量機SVM和邏輯回歸LR等方法,它們在以前的情緒預測研究中都被廣泛證明擁有良好的效果。但由於不能直接利用時間序列數據,它們還是敗給了帶有時間信息的LSTM預測模型。

經過多天的循環驗證,研究結果證明,只需要使用338個採集到的客觀特徵,就能夠很好地預測出第二天的壓力水平。

再接再厲,研究人員又使用SVM、LR和LSTM三個模型同時預測1-7天的壓力狀況,數據顯示,時間越長,LSTM的預測精度就越高。4天的數據預測效果比僅使用1天的數據要好得多。達到了83.6%的準確率。

研究不僅發現了LSTM模型在實時壓力預測上的能力,而且還有力地證明,僅僅使用從可穿戴傳感器和智慧型手機中直接感受到的被動數據,就可以完成高精度的預測任務,因此,人們既不需要特意參與調查,也不用擔心關鍵數據的暴露。對於繁忙的「社畜」和社恐的「肥宅」來說,無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們參與心理健康介入的門檻。

利用AI幹掉焦慮,有何特別之處?

有趣的是,AI曾是販賣技術焦慮的源泉,如今卻變成了治療焦慮的手段。那麼在預防疾病這件事情上,到底能起到哪些作用呢?可以大概總結為三點:

一、數據化的指導工具。出於訓練的需要,神經網絡模型往往需要對體徵或疾病的相關特徵進行數據量化,比如將壓力值轉化為玩手機的時長、社交網絡時間、飲食習慣等等,這些特徵的數據化可以有效地幫助人類更好地理解焦慮等心理問題的背後原因,為輔助治療或改善行動提供明確的指導。

二、提高預測精度。在多模態數據的基礎上,深度神經網絡的加入,能夠將一些潛在條件和行為引入預測之中,發現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從而提升準確率。此前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就發現,行為調查問卷對早期自閉症的診斷準確率只有50%,而隨著在深度學習算法中引入大腦表面積、腦容量和性別(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患自閉症),識別率能夠提升到80%。

三、推動診療與腦科學、可穿戴、NLP等技術的進步。對於一些亞健康疾病來說,取得臨床數據並不是一件非常容易且必需的事情,而深度神經網絡的引入,則有助於藉助一些腦科學及被動數據來取得很好的預測效果,並且已經有不少產品被研發出來。

為了幫助探測情緒變化,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和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IMES)的研究人員還曾經製造出一種可穿戴式AI系統,可以根據人講話方式和生命體徵來判斷說話者情緒是好是壞。在說話過程中系統會自動對音頻、視頻文本進行轉錄分析,並為情緒打出分數,準確率可以達到83%。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和人工智慧專家則在一年的測試和收集臨床數據後,創建了一個個性化的聊天機器人,進行交流和心情管理。

顯而易見,讓AI心理模型變得可靠易用這一過程,直接或間接地加速了許多關聯技術的創新進程。

AI並非靈藥:焦慮需要一張綜合處方籤

當然也不難看出,如今AI在焦慮等亞健康心理問題上的應用,只是停留在數據收集、預測建議的淺幹預階段,並不是一味百試百靈的「藥丸」。

這裡或許可以發現一些AI在深入醫療領域過程中的重點難點:

首先,是過於龐大的數據成本。

要讓AI模型真正在診療階段發揮實際價值,實現節省醫生資源的目的,精準的語義分析依賴於龐大的知識庫體系。正如MIT的研究人員為了分辨哪些特徵之於焦慮情緒有實際意義,採集了數百種特徵、進行了1000多次迭代。而想要讓神經網絡挑戰更高難度、更具專業型的醫療技能,必然會遭遇龐大的數據、處理架構和性能需求,這並不是一件容易實現的事。

另外,許多疾病本身數據邊界模糊、自動化決策不足,直接影響到AI智能診療的穩定性和準確率。

西醫推崇多輪臨床實驗的「循證醫學」,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之道,說明人類在認知疾病上還存在比較大的局限性,需要將各種數據特徵進行拼接組合、反覆驗證,結合醫生個體經驗進行判斷。

知識和數據邊界不夠清晰、總是在做問答題而不是選擇題,這樣的任務對AI系統來說還是比較大的挑戰,達到治療級別更是遙遙無期。

智能診療 「領頭羊」IBM Watso前不久宣布削減了自家的AI新藥研發計劃,多年來大多醫療保健計劃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發展緩慢的關鍵原因之一,或許也在於此。

從這個角度看,這道名叫「AI」的處方似乎和安慰劑的效果類似,只能錦上添花,無法雪中送炭。想要真正在人生列車上快樂地前行,改變製造焦慮的生活方式,最需要的「藥丸」,其實還是與一個摯愛你且充滿生命活力的夥伴,建立長久而深刻的聯繫。

從對方的尊重和無條件接納中汲取能量,如此才能真正打破現實世界中那些無窮無盡的物質欲望和無邊無際的佛系頹喪所帶來的循環。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要是有這樣的小夥伴,怎麼可能還會焦慮/抑鬱/不開心呢?有道理。仔細想了想,這個任務「AI」未來好像也可以勝任嘛!讓我們一起努力鍛鍊身體,爭取活到AI擁有「情感」的那一天吧!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抑制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可預防急性束縛應激誘發的焦慮伴強迫症樣行為,而組胺或H3受體選擇性激動劑RAMH則可顯著改善光激活PrL-NAc穀氨酸能神經環路誘導的焦慮伴強迫症樣表型。2,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科學家順藤摸瓜找到了那條神經通路.
  • 如影隨形的焦慮:什麼帶給我們壓力?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焦慮這樣的情緒呢?尋找到焦慮的源頭和解決的途徑才可以更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那些焦慮情緒。(一)焦慮究竟有哪些?(1)目的:焦慮的目的其實在於引導,引導著我們採取一些措施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焦慮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我們把事情推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從而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情緒。
  • 時間序列的LSTM模型預測——基於Keras
    時間序列的預測指的是基於序列的歷史數據,以及可能對結果產生影響的其他相關序列,對序列未來的可能取值做出預測。現實生活中的時間序列數據預測問題有很多,包括語音分析、噪聲消除以及股票期貨市場的分析等,其本質主要是根據前T個時刻的觀測數據推算出T+1時刻的時間序列的值。
  • 心理壓力測試 緩解壓力有什麼辦法
    現在小編又來說我的名言名句了,在這高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啊,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那麼緩解壓力有什麼辦法呢?下面小編用一組有趣的心理壓力測試遊戲來看看你們的壓力有多大。心理壓力測試1.我發現最近會為很小的事情大發雷霆。2.我最近有點兒神經過敏。3.若受到阻礙,我會感到很不耐煩。4.我對事情往往作出過度反應。
  • Mol Psychiatry:長期壓力導致的焦慮和抑鬱症或許有藥可醫!
    2016年6月6日訊/生物谷BIOON/--眾所周知,長期壓力會導致焦慮和抑鬱症。目前,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者們已經揭示長期壓力對大腦結構造成的變化,及引起這些症狀的原因,而且,可能有辦法預防這些症狀的發生。
  • 壓力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要壓力測試?怎麼使用壓力測試?
    想必很多人在第一次接觸壓力測試時都會發出如同題目中的疑惑,壓力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壓力測試?我第一次接觸壓力測試是在電腦突然死機的情況下,裝機師傅給我重裝系統後進行了壓力測試後才有所了解;這時候才知道壓力測試的必要性。
  • PyTorch:Bi-LSTM的文本生成
    問題陳述給定一個文本,神經網絡將通過字符序列來學習給定文本的語義和句法。隨後,將隨機抽取一系列字符,並預測下一個字符。文本預處理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我們要處理的文本。眾所周知,我們不能將原始字符直接引入神經網絡,我們需要一個數值表示,因此,我們需要將每個字符轉換成一個數值表示。為此,我們將創建一個字典來幫助我們保存等價的「字符索引」和「索引字符」。
  • JNS:壓力荷爾蒙能通過多巴胺信號導致焦慮和對獎賞的漠視
    壓力大的時候,為什麼你會感到焦慮,為什麼你會茶飯不思?長期壓力會引起與壓力密切相關的皮質激素持續升高。持續升高的皮質激素會導致中腦邊緣系統的功能缺陷,進而造成認知功能損傷及神經精神疾病的發生。作為中腦邊緣系統關鍵腦區的腹側被蓋區,在動機和獎賞搜索行為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我們對皮質激素如何作用於腹側被蓋區多巴胺神經元,以及其對獎賞動機行為的影響知之甚少。
  • 中國科學家在壓力應激誘發骨丟失神經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與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壓力應激顯著增加。長期慢性壓力應激會導致人體出現各類疾病,包括情緒障礙、骨質疏鬆以及代謝異常等。在70、80年代,臨床研究發現,焦慮症或抑鬱症的病人的骨密度低於常人,這提示壓力應激導致的焦慮可能與骨丟失密切相關,但生物學機制尚不清楚。
  • 城市生活的壓力究竟從何而來?
    根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將居住在城市裡。但在另一方面,噪聲汙染、光汙染、空氣汙染、交通擁堵、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以及由此導致的無處不在的壓力等城市問題讓人們充滿了苦惱。在城市生活必然會有損我們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嗎?遠離城市的田園生活才能讓人幸福嗎?
  • 調查稱現實壓力與盲從效應致焦慮情緒泛濫
    儘管很快就有人指出,帖子中的數據頗有紕漏,不具科學性,但該帖還是被很多人轉發,引起關注。而各種類似的「焦慮帖」所擔憂的問題也引起網絡熱議。  調查顯示,68.8%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泛濫。其中,44.0%的受訪者認為當下「焦慮帖」較多,24.8%的人認為非常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三學生張林說,現在網絡上反映青年焦慮的帖子確實不少。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與抑鬱相似,焦慮也像瘟疫一樣在全世界蔓延。據信,全球約有2.75億人患有焦慮症。焦慮和抑鬱的人也有一些共同的生理狀況,比如胃部問題、睡眠問題、炎症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降低(特別是在與記憶有關的腦區)、皮質醇水平高、應激反應增加以及腸漏增加。可以說,焦慮和抑鬱的主要區別在於,焦慮是對未來的過度擔憂和恐懼,而抑鬱更多的是一種無意義和絕望的感覺,關注的是以前發生的事情。
  • 使用LSTM深度學習模型進行溫度的時間序列單步和多步預測
    風速以米/秒(m / s)為單位,壓力以百帕斯卡(hPa)為單位。要查看溫度與兩個特徵之間的任何關係,我們可以繪製二維直方圖:顏色越強烈,兩個分布的某些bin值之間的關係就越大。 例如,當壓力在1010和1020 hPa左右時,溫度往往會更高。我們還將在建模中使用這兩個功能。
  • 壓力傳感器如何保證其可靠性——壓力傳感器測試座的用途
    氣體壓力傳感器,圖片來自網絡壓力傳感器是一種測量氣體或液體壓力的裝置壓力是阻止流體膨脹所需的力的表達式,通常以單位面積的力表示。壓力傳感器通常起到換能器的作用,它根據施加的壓力產生信號。就本文而言,這樣的信號是電信號。壓力傳感在氣象儀器、飛機、汽車和任何其他實現了壓力功能的機械中都很有用。也正是這個產品用途的要求,壓力傳感器需要很嚴格的測試要求。
  • 【論文】張智等:深水油氣井非穩態測試環空壓力預測模型
    因此,在測試作業前準確預測各環空壓力,對於保障深水油氣井測試過程中井筒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國內外學者對環空壓力預測模型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環空壓力主要是由於溫度效應使密閉環空內流體升溫膨脹而引起的。車爭安等[6]、楊進等[7]、張波等[8] 考慮環空流體和套管體積的變化,進而建立了環空壓力預測模型。
  • 阿里進行雙十一網絡壓力測試:比往年要輕鬆
    近日,阿里巴巴的技術團隊進行了相關的實戰演習,並對全鏈路進行壓力測試,以檢測系統是否能夠承受雙十一的壓力。阿里進行雙十一網絡壓力測試:比往年要輕鬆(圖片來自於techweb)此次測試一共有200多名阿里內部的技術人員參與其中,除了負責交易鏈路的工程師之外,還包括了支付、物流、底層系統等環節的技術人員。
  • AI 教你投資:用深度學習預測虛擬貨幣價格
    儘管機器學習已經成功地通過一系列不同的時間序列模型來預測股市價格,但它在預測加密貨幣價格方面的應用卻非常有限。其背後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加密貨幣的價格取決於許多因素,如技術進步、內部競爭、市場交付壓力、經濟問題、安全問題、政治因素等。如果採取明智的投資策略,它們價格的高波動性將帶來巨大的利潤。不幸的是,由於缺乏指數,與股市等傳統金融預測相比,加密貨幣的預測相對較難。
  • 自來水壓力標準 自來水壓力如何測試
    近幾年來多數人都是著急購買房屋這件事情,事情辦理雖然說是很有必要的,但其實整件事情,有些地方也不能太過著急,若是很著急了,也必定就會遺漏掉一些點,而在水和電這兩個方面,更是不可以出現漏洞,好比是水壓,若是水壓不到位,可能日常生活也會無法保證,那麼自來水壓力標準?自來水壓力如何測試?
  • 教程 | 如何使用TensorFlow構建、訓練和改進循環神經網絡
    目前有很多人工智慧應用都依賴於循環深度神經網絡,在谷歌(語音搜索)、百度(DeepSpeech)和亞馬遜的產品中都能看到RNN的身影。然而,當我們開始著手構建自己的 RNN 模型時,我們發現在使用神經網絡處理語音識別這樣的任務上,幾乎沒有簡單直接的先例可以遵循。
  • 壓力如何使人崩潰|前額葉|皮層_網易財經
    但最近,一種嶄新的實驗方法,讓科學家對壓力狀態下的人體生理活動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些研究表明,人們在壓力下的反應,不僅僅是由於一種原始的神經衝動影響了大腦中的某些部位(這種原始反應存在於從蜥蜴到黑猩猩再到人類等許多動物中),實際上,壓力還會影響靈長類動物大腦中最發達的部位,嚴重削弱最高級的大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