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機制來源於人們的自我保護機制,避免自己的心靈由於受到衝擊而過度焦慮、壓抑。了解防禦機制,對於判斷他人的行為乃至於心理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人類在面對挫折、衝突或是其他的緊張情況時,會產生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也許可以被暫時壓抑下去,但是在沒有得到釋放解脫之前,仍舊會給人類的潛意識帶來不安。為了避開這種幹擾,人們自覺或是不自覺地都具有恢復心理平衡穩定性的傾向。
而防禦機制,也正是基於這種原理。為了避免焦慮不安的情緒積累過多,在潛意識和意識之間形成精神障礙,人們會將被壓抑的焦慮情緒加以改裝,置換成另一種形式,再將之反饋到現實生活中去。簡而言之,防禦機制就是將焦慮不安置換成其他形式發洩出去,避免給自己造成心理問題的人體「防火牆」。
防禦機制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打個比方說:孩子在過年時打碎了昂貴的碗盤,父母很心疼,但是大過節的,也不好開口責罵,於是只好安慰自己說,「歲歲(碎碎)平安」。這就是一種典型的防禦機制。
又比如說:媳婦看到婆婆弄髒了家裡的新床單,但又無法當面直說,只好將氣撒在老公身上,怪他進門的時候忘記換拖鞋。被責怪的老公怎麼也不明白,平時偶爾發生的事,為什麼今天老婆就發那麼大的火。
防禦機制是人類保護自己的自然反應,因此,絕大多數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地被展現出來的,而在本書裡,我們之所以要著重強調防禦機制的原因也正在於此。我們可能是經過他人精心粉飾,難以辨明真假,而防禦機制所體現出的反應,卻是人們無意識的舉措,也就是說:通過防禦機制來判斷人類心理,能夠更容易命中內心的根源。
人與人的性格不同,習慣不同,因而,每個人的防禦機制的表現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