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民粹主義對西方國家政治的衝擊

2021-01-15 觀察者網

一股民粹主義的浪潮正在西方國家泛濫。從歐洲到北美,民粹主義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衝擊著西方各國現有的政治結構。如何頂住民粹主義的衝擊正在成了西方統治精英的共同考慮。可以這樣斷言,在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在國家層面上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政府如何對應和化解民粹主義的衝擊。哪個國家能夠對民粹主義浪潮因勢利導,化民粹主義的摧毀性力量為建設性的動力,哪個國家就有可能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取得競爭的優勢。哪個國家在民粹主義的衝擊下因循守舊或無所作為不思改革,哪個國家就有可能被民粹主義的浪潮衝垮而陷於動蕩之中。

一、民粹主義在歐美泛濫

民粹主義並沒有特定的思想內涵,它可以用大眾反對精英的名義和任何一種意識形態結合。所以,民粹主義在現實中的表現要比一般學界中人理解的要寬泛得多。民粹主義既可以把右翼的政治主張當做根本訴求,也可以把左翼的政治主張當做根本訴求,既可以跟草根主義相結合,也可以跟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相結合。但無論是以何種政治主張為內涵的民粹主義,以平民大眾的名義反對當下的統治集團和既有的國家體制;以本土主義的名義挑戰中央政府;以民族主義的名義反對和排斥其它族裔;是民粹主義常見的三種表現形式。

從2015年到2016年夏天,各種不同形式的民粹主義開始逼近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主流政治。在歐洲大陸,具有強烈民粹主義色彩的政黨在各國攻城掠地,匈牙利、丹麥、芬蘭、葡萄牙、希臘、瑞士、德國和法國,具有民粹主義色彩的政黨相繼在政治舞臺上獲得舉足輕重的力量。但這一波新民粹主義出現在在資本主義最強大、傳統精英力量最深厚的英國和美國,具有歷史性的指標意義。

2016年6月英國舉行的「脫歐公投」標誌著英國社會的分裂和政治板塊的重組。從公投前的輿論分野和公投後的結果看,英國平民大眾與精英階層的選擇涇渭分明。大企業家,金融家、科技專家、知識精英和傾向於大資本的政治家堅決反對英國退出歐盟,而中下層的草根大眾則堅決主張退出歐盟。從受教育程度看,在大學畢業生中,約有70%支持留歐,而在只持有普通中等教育證書的人群中,有68%支持脫歐。英國的媒體更是立場分明。精英媒體如《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衛報》、《經濟學人》與以中下層讀者為主的《太陽報》、《每日郵報》在脫歐問題上的立場針鋒相對。

在政治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是,在這次「脫歐公投」中,過去的政治對手,以勞工大眾代言人自居的工黨領袖科爾賓與代表資本精英和知識精英的保守黨人聯手阻擊主張脫離歐盟的草根大眾。這次政治力量的重組標誌著英國社會長達一百多年的左翼費邊社會主義與右翼保守主義的政治衝突開始讓位於草根大眾的平民主義與英國精英集團的衝突。左和右的衝突已經不再是英國政治的主軸,精英與大眾,本土利益與普世價值之間的衝突正在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2016年的大選也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右翼民粹的川普與左翼民粹的桑德斯聲勢浩大。川普以右翼民粹主義的口號在共和黨內擊敗傳統的政治精英而獲得提名。民主黨的桑德斯雖然敗給希拉蕊,但桑德斯在民主黨內的巨大人氣令人印象深刻。儘管桑德斯有鮮明的「民主社會主義」色彩,但桑德斯的主要支持者並非完全是支持桑德斯的左翼政治主張,很多人支持桑德斯主要是基於對精英集團的憤怒。在民主黨內有超過40% 的桑德斯支持者聲稱,如果桑德斯敗選,他們會把把票投給具有強烈民粹主義色彩的川普,無論這種說法在投票之日是否會兌現,至少是反映出相當多的選民對民粹主義的熱衷。2016年美國大選在歷史上或許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組說明傳統的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爭已經逐漸讓位於平民主義與精英主義之爭。

桑德斯和川普

二、民粹主義在西方興起的原因

歐美的民粹主義思潮並非始於今日,但為何這股潮流近年在西方來越來猛烈?總體上看,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冷戰結束後本土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反彈。最近這一波民粹主義實際上發端於冷戰結束後的上個世紀90年代。在冷戰期間,兩大陣營以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兩種意識形態相對立,兩個陣營的國家都因生死存亡的危險而凝聚在統治精英周圍,社會呈現出很強的一體化傾向。而冷戰結束之後,歐洲各國由於強敵不再而凝聚力逐漸消退,國內各種矛盾開始凸顯,極端民族主義開始蔓延。巴爾幹半島的種族仇殺、西方各國出現的獨立運動等都是冷戰結束後本土主義和民族主義反彈的結果。

第二,全球化導致西方國家的產業結構變化和勞工大眾對資本的憤怒。冷戰結束後,以北美和歐洲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迅速席捲全球,歐美發達國家也利用全球化牢牢的控制了世界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財富。但資本雖無國界,勞工卻有祖國,全球化既給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精英帶來了巨大財富,也給西方發達國家勞工大眾的就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國家的中端技術行業轉移到海外,大量技術工人向下滑入低端行業,造成勞工市場的供求關係失衡。目前西方勞動力市場的高端人才供應不足,而低端勞動力供過於求。尤為嚴重的是,大量低技能的海外移民湧入歐美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和勞動力市場的急劇變化使得西方國家的本土勞工既對本國的精英權貴強烈不滿,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民粹主義迅速滋生。

第三,西方自由派宣揚的「普世價值」正在瓦解由近代以來形成的民族國家結構。按照西方普世價值的教條,既然人權高於主權,既然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是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大眾流向發達國家是天經地義,被看成是體現了西方國家在制度上的優越性。西方宣揚「普世價值」的自由派為了政治正確,很難堅決拒絕發展中國家的新移民和難民的大量湧入。在美國,每年大量增加的拉丁裔移民正在改變社會的族裔結構。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在2012年的預計,到2024年,歐洲裔白人在美國的人口佔比將首次小於50%,美國的拉丁化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在歐洲,大量的中東難民和非洲前殖民地國家的底層民眾湧向歐盟各國尋求更好的生活,給歐洲發達國家的中下層民眾的就業和生活帶來了巨大衝擊。這些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催生了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右翼民粹主義。

美國每年不斷湧入的新移民正在改變該國的族裔結構。

第四,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貧富懸殊。毫無疑問,西方國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這個受益者主要是西方國家中的大資本,對於西方國家大多數中下層勞工階層來說,全球化意味著工作機會減少,實際工資降低,生活水平下降。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2016年7月發布的美國大公司主管薪酬報告顯示,2015年美國大公司主管平均薪酬達到1550萬美元,這種收入是公司僱員平均薪酬的275倍。根據《福布斯》雜誌,美國400名金字塔頂端最富有人的財富總和超過了金字塔底端7000萬個美國家庭,相當於1.94億美國人的財富總和。

第五,社交媒體的興起給這一波新民粹主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近代以來,西方的媒體輿論一直被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所謂「政治正確」所主導,一般草根大眾很難在輿論平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但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過去碎片化的草根階層通過社交媒體聯合起來,一些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政治不正確」的聲音在社交媒體上得到了強有力的表達,傳統媒體的「政治正確」受到嚴重挑戰。在今年的美國總統競選和英國的「脫歐公投」中可以清楚看到社交媒體正在深刻改變傳統的政治生態。

民粹主義並非一種新的社會思潮,19世紀的俄國、北美,二十世紀的歐洲、亞洲、南美都出現過強大的底層大眾反對精英權貴的民粹主義浪潮,這一波新民粹主義的特點在於跟資本的全球化和人員流動全球化緊密相連。由於這個新的時代背景,西方反對貧富分化的左翼政治力量和排外反移民的右翼政治力量開始合流,都聚集在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民粹主義大旗下,西方從近代以來形成的民族國家開始發生根本性的動搖。

三、西方國家的精英統治及其致命弱點

西方從古到今實行的都是把平民大眾踩在腳下的精英統治。從古希臘羅馬的奴隸制度到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西方社會實行的是以血緣等級為基礎的精英統治。近代以來,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確立,西方社會中個人的流動性和自主性導致了近代平民主義產生,這種平民主義最終引發了英國革命和法國革命。到了19世紀,由資本主義催生的個人主義開始在政治上要求平等的權利,一人一票的選舉構成了對西方精英統治的第一波衝擊。

從政治層面看,一人一票的普遍選舉跟西方的精英統治在本質上是衝突的。西方國家近代經過了幾百年的轉型,終於在二十世紀中葉把一人一票的普遍選舉納入了精英統治的社會框架。為了防止一人一票的普遍選舉瓦解傳統的精英統治,西方社會的統治精英構築了四道「防火牆」,專門防範平民政治的出現。

第一,劃分資本與政治的勢力範圍,確立資本對社會的絕對統治。資本主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需要自由流動的勞動力,而自由流動的勞動力理所當然地會要求自己的政治權利,平民大眾的覺醒和成長是難以避免的歷史趨勢。但是,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精英統治,優勝劣汰的叢林原則在自由市場中天然地篩選出資本精英來統治社會。所以,儘可能擴張資本的活動空間,壓縮政治的勢力範圍,讓資本凌駕於政治之上,自由凌駕於平等之上是資本主義在制度上的應有之義,也是西方統治精英對平民主義的釜底抽薪,是防止平民大眾崛起的最重要一道防火牆。

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中,權力結構呈現出一種自上而下的形式,企業的所有者或獲得授權的經營者擁有原初的權力並處於權力的頂端,是一種典型的精英統治。而由於私人經濟活動在整個社會生活中居於絕對的主導地位,所以私權力對公權力也呈現出壓倒性的優勢。這樣一來,即使是社會實現了一人一票,民眾選舉出來的政治官員不僅不能僭越出政治的藩籬,對資本精英在社會生活中的強力統治無能為力,即使在政治領域也不得不受資本的控制。

第二,在範圍極為有限的政治領域中再設立第二道防止平民大眾通過選舉進入統治集團的防火牆——兩官分途。大約在19世紀中後期,西方國家先後建立起以考試錄取,終身僱傭的精英文官制度。由於兩官分途的實行,即使是所有成年公民都有了普選權,民眾可以選舉出的政治官員在整個政治構架中也只佔極小一部分,絕大部分的政府官員都是屬於考試錄取,終身僱傭的文官。所以,在西方國家,雖然民眾能夠一人一票選舉出政治官員,但社會中的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事實上掌握官僚體系中的絕大部分權力樞紐。

第三,用政治捐款的形式在選舉中設立第三道防火牆。多黨制的政治捐款實際上是用金錢來篩選政治精英,起著把平民大眾從選舉中過濾出去的作用。競選活動耗資不菲,只有那些受大額捐款人青睞的候選人,才有可能籌到充足經費,打贏激烈的選戰。因此,政治捐款機制基本能保證當選者在政策上傾向於精英階層。

2010年,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判決,裁定政治捐款是言論自由的表達,企業、利益集團等組織,只要不直接把錢給候選人,即可通過「超級政治委員會」無限制地募集、使用資金支持候選人的選舉。最高法院這項判決的實質是,通過各種不設限額的「政治行動委員會」,美國的精英階層可以無限制花錢助選,由此抵消草根階層的影響,來保護美國的精英主義體制。

第四,資本精英通過壟斷媒體在輿論場上篩選角逐政治官員的人選,這是西方統治精英為了防止平民大眾參政的第四道防火牆。由於私人資本和知識精英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佔統治地位,西方的主流媒體事實上都被資本精英和知識精英所壟斷,成為篩選政治精英的另一道過濾機制,竭力防止草根大眾進入政治競選的圈子。

川普與支持者在一起

所以,儘管西方國家實行的普遍選舉天然地與西方國家的精英統治相衝突,但由於構築了上述四道防範平民大眾進入統治精英圈內的防火牆,西方的精英統治仍然能夠維持到今天。只要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不變,資本對政治的統治就不會變,資本對人才的篩選就不會變,西方的精英統治就可以得以維繫,這是到目前為止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主義統治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反大眾的精英統治。

不過,當前這波新民粹主義的興起正在改變對西方近代以來形成的資本精英統治社會的結構,西方國家過去用來防範平民大眾的四道防火牆開始變得不那麼有效。本來,西方國家精英集團用來防範平民大眾的防火牆是一個國家內部的統治精英對底層社會大眾的防範,屬於階級壓迫的範疇,西方國家對於這種階級防範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但是,目前西方社會的階級問題、貧富問題已經跟種族問題、宗教問題、移民和難民問題交織在一起時,問題就變得非常複雜,原有的階級防範、階級壓迫的方式很難再有效。

當前,西方國家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社會的兩極分化和平民大眾的抗爭,不再是像過去那樣孤立存在,而是跟族裔間的利益衝突、宗教派別間的價值衝突的緊密聯繫在一起。當這些不同的矛盾和衝突交織在一起,一種新的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民粹主義應運而生,西方國家過去用來來防範平民大眾的四道防火牆逐漸失去效用。因為,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新民粹主義,衝擊的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或政治制度,而是衝擊了資本主義國家最根本的基礎——民族國家。

從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看,沒有資本主義,西方國家就無法走出封建主義的政治藩籬,無法瓦解打破血緣等級制度。正是資本主義的興起催生了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催生了近代民族國家。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又反過來瓦解民族國家的基礎。由於資本競爭和逐利的天然本性,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存在著依賴低端勞工輸入和製造業轉移的問題。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掠奪殖民地和使用黑奴,到今天依靠廉價的外來勞工,資本主義事實上是在不斷地改變國家的族裔結構,製造民族國家的掘墓人。當資本主導的勞動力流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族裔結構和宗教結構時,種族衝突和宗教衝突必然會以民粹主義的形式爆發出來,這種有強烈種族主義色彩的民粹主義將會對民族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構成巨大威脅。

毫無疑問,這種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新民粹主義並不會建立一個更合理的新社會,西方各國也不至於在短期內被這一波民粹主義所摧毀。但是,這一波新民粹主義的浪潮確有可能把西方各國推入一個新的衰落期,社會將長期處於貧富矛盾、種族矛盾、宗教矛盾、精英與大眾的矛盾的煎熬之中。這是在21世紀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新特點。人們將會看到,資本主義不僅會孕育出瓦解自身的政治力量,同時還會孕育出瓦解民族國家的種族衝突和宗教衝突。朝未來看,資本主義的滅亡可能不會像19世紀和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預見那樣,可以經過階級革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西方社會未來走向的更大可能是,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進程中催生出各種不同的異己和敵對力量,貧富矛盾、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宗教矛盾交織在一起,統治精英與平民大眾徹底分裂。西方幾百年來建立的文明模式,包括民族國家模式和國際秩序都將陷入混亂和動蕩之中。

綜上所述,近年來西方國家出現的種族主義、平民主義和本土主義是資本全球化和和「普世價值」催生出來的。西方統治精英構築的防範本國平民大眾的「防火牆」並不能有效抵抗這一波把階級利益訴求與族裔利益訴求糾合在一起的新民粹主義。西方社會的政治板塊正在分化和重組,傳統的左與右、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分歧和矛盾已經不是當前西方政治的主軸,精英與大眾的分歧和衝突日漸激烈,社會呈現撕裂狀態。西方上層社會的權貴精英已經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生活下去,西方下層社會的草根大眾也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生活下去。西方主導的全球化和政治正確的教條如果不進行根本性的改變,西方國家的政治模式有可能提前退出歷史舞臺。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西方民粹主義是對現有國家體制的政治反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一些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民粹主義逐漸佔據了政治議題的中心位置。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政治素人」川普戰勝老資格政治家希拉蕊入主白宮,很多學者認為,他在競選期間的一系列言論具有典型的民粹主義傾向。    在民粹主義衝擊下,歐美傳統政治版圖面臨著重新劃分的壓力。
  • 西方自由民主的困境與民粹主義的興起
    如果說,2016年西方政治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那麼,由此引發的民粹主義的興起也成為2016年西方民主進程中不容忽視的政治現象,甚至有學者認為,民粹主義早已席捲全球,佔據了世界政治的中心位置。民粹主義的興起全面挑戰當代西方的代議民主、精英政治和政黨政治,而民粹主義的興起也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由民主的這三大困境。
  • 網絡民粹主義的政治危害
    在許多公共事件中,網絡民粹主義將原本普通的事件標籤化、妖魔化,仇官、仇富、仇知識,通過扣帽子、製造謊言、散布謠言、渲染、煽動甚至謾罵、威脅等方式,壓制不同聲音,最終形成網絡民粹主義事件,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美媒:2016是亂象之年 西方國家民粹主義迅速崛起
    它們會讓人想起世界上的相移,也就是帶來嶄新政治文化秩序的趨向。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2月25日文章,不妨想想1968年和那年的青年騷亂大爆發、1989年和東西方壁壘倒塌、2001年和伊斯蘭恐怖主義興起。民粹主義迅速崛起未來會認定2016年也是這樣一個關鍵年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顯然應從唐納·川普入手。
  • 蔡昉:許多國家不絕如縷的民粹主義政策傾向,根源在這裡
    在西方國家,對諸如疫情大流行這樣的突發事件,政府的應對表現如何,總是會影響政治家的選情乃至最終選票,因此,這類事件從本質上就不可能迴避被政治化的命運。從西方國家的歷史看,每逢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自然災害和疾病大流行,都伴隨著隱瞞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嚴重程度等事實真相、汙名有競爭關係的國家或者作為傳統替罪羊的族群(如猶太人)、藉機打擊政治上的競爭對手、把意識形態泛化到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等做法,由此產生無奇不有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無所不用其極的政府舉措,以及荒誕不經的社會行為。
  • 民粹主義還是保守主義:論西方知識界解釋川普現象的誤區
    但是,當西方學者將川普現象納入民粹主義範疇的時候,就不得不一方面對川普的思想進行曲解,另一方面對民粹主義內涵進行修改。他們所做的,實際上是削足適履,為川普量身定做了民粹主義概念。這可以說是西方知識界對川普的「獵巫」行動的一部分。
  • 西方中產階級衰落或致國家選舉動蕩 激起民粹主義
    參考消息網10月17日報導 西媒稱,西方國家部分中產階級的衰落可能是很多國家選舉動蕩、民粹主義崛起的背後原因之一。但是中產階級的真實情況怎麼樣?如果他們確實在衰落,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全球化,還是技術發展和自動化?國家或歐盟的公共政策,還是他們自身缺陷所致?
  • 亞歷克斯·高拉克、中川黎明:不是別的,正是民主造就了西方民粹主義
    【近來,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潮流沸沸揚揚。進入美國總統大選季後,以川普為代表的民粹主義力量崛起似乎成為西方社會一大「怪像」。那麼這種非理性的,甚至極端的力量何以在當下的大西洋兩岸盛行?中國力研究中心將美國博古睿研究院亞歷克斯·高拉克(Alex Goerlach)和中川黎明(Dawn Nakagawa)對民粹主義的看法譯出,授權觀察者網發布,供讀者參考。】
  • 歐美民粹主義的政治光譜
    民粹派(包括政治上的極右派,也包括極左派)的興起,是近年來歐美國內政治中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英國公投脫歐成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或曰偏右民粹派這一浪潮愈演愈烈。它與極左民粹派的興起(主要的代表即希臘)相互呼應、相反相成,既反映出選民某些特定的恐懼與期盼,也標誌著民粹派在政治上的不斷成熟和日漸強大。
  • 民粹主義思潮與美國的新一輪國家轉型
    由於自獨立以來就得以確立的民權主義傳統和權力制衡結構以及此後不斷發展的民主選舉制度,同時由於在建立現代國家過程中所經歷的劇烈而深刻的轉型變革和隨之而來的各種危機,民粹主義一直是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現象,也是影響和塑造美國發展與轉型方向的重要力量,美國甚至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民粹主義國家。①民粹主義運動在美國歷史上的周期性興起及其對政治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 觀察家 | 在民粹主義與精英主義之間
    這個詞,在美國被使用,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也在用。從直接的意思來說,有點我們漢語中的當權派的意思,即掌握著權力的上層政治人士。稍微引申一點,可以看作是既得利益集團的近義詞。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也可以將其看作是上層精英。我們知道,川普雖然屬於共和黨,但他在大選前後,都刻意強調他與共和黨建制派的區別,並與之拉開距離。在歐洲,也有不少政治家將建制派作為其抨擊的對象。
  • 後民粹主義的世界什麼樣?-青年參考
    這一輪民粹主義浪潮消退後,政治權威需要建構,國家框架需要鞏固;更重要的是,所有國家、地區和族群都要重建身份認同。    如果用一個詞來描繪我們所處的時代,你會選擇什麼呢?    筆者的選擇是民粹主義。    金融危機爆發六七年後,危機的政治效應開始顯現出來。從人性來說,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公眾總喜歡尋找一個父親一樣的角色。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其三,臺灣的藍、白、綠與西方國家的左、中、右有何區別?換言之,臺灣所謂的中間路線與歐洲國家所謂的中間路線有何不同?其四,在目前政黨政治仍然為民主政治至之基本內容的現實背景下,臺灣第三勢力在未組建政黨的情況下,未來贏得選舉以及成長壯大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其五,臺灣民粹主義如何影響臺灣第三勢力的興起和發展,並對臺灣的「憲政」民主、代議民主產生怎樣的衝擊?
  • 李公明︱一周書記:右翼民粹主義的「話術」與……「圖術」
    《恐懼的政治:右翼民粹主義話語分析》,[奧地利] 露絲·沃達克著,楊敏等譯,格致出版社2020年6月版,333頁,58.00元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尤其是以「9.11」事件為轉折,西方世界的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力量經歷了一個持續崛起的過程。
  • 國會暴亂是對美國政治制度基礎的重大衝擊
    」,因此建構出了一套建立在相互制衡原則上的「複合共和制」,以期這個新生的國家能夠永遠讓理性佔據政治舞臺的中央。被戲稱為「不列顛川普」的英國首相詹森公開表示美國正在發生的衝擊國會行為是「錯誤」的。  從表面上來看,暴徒們衝擊的是國會大廈,但在本質上衝擊的卻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礎及其背後的核心價值。美國的立憲者們一方面設立「總統」一職,讓其服務於一個強大且團結的「聯邦」共同體;另一方面又通過各式複雜的分權與制衡機制遏制政治的民粹化。
  •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這種理解恰也反映了人們對於最近二十年攪動歐美民主的民粹主義政治的主流看法。民粹主義的初衷或許是以民為「精粹」,但是這一標籤已然化身為民主異化的政治符號,對它的全然否定甚至成為主流民主話語下的政治正確。不過問題在於,僅僅將民粹主義的興起歸結為對民眾激情的政治操縱,進而將其貶低為一種政治病症,顯然無法充分解釋民粹主義在主流話語和政治實踐上呈現出的巨大反差,即為何長久浸淫於成熟民主體制的選民,會突然之間喪失政治判斷力轉而支持民粹主義?或許有人會說,此次民粹主義浪潮與全球化所引發的諸多社會問題息息相關。
  • 印尼總統發出警告,擔憂國家走向極端民粹主義
    人民網雅加達2月23日電(記者 席來旺)印尼總統佐科昨天22日在茂物森杜爾國際會議中心出席一場重要政治活動時發出警告稱,印尼目前的民主已走得太遠,開始朝極端民粹主義的方向發展,這種狀況對國家亟需的經濟振興與發展戰略極為不利。
  • 西風不相識︱西方民主制度下為什麼有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的崛起是西方民主在過去30年最突出的特徵。及至英國公投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勒龐險成法國領導人,民粹主義在西方已達至近年頂峰。西方主流學者看民粹主義,通常抱批判眼光,最多中立,鮮有說好話。民粹主義為何不受待見?既然民主是「世界上最不壞的制度」,為什麼民主制度下還會出現民粹主義?
  • 寒竹:那些愛在「民主牆」上貼海報的人,其實最抵制民主
    正如這次撕海報事件,看似是一起偶然的輿論事件,背後卻是香港學生的「國家認同」問題和掩蓋不住的內心失落。 香港青年到底怎麼了?「民主牆」上的「港獨」聲音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香港年輕一代?面對「港獨」的不斷攻擊,香港23條立法條件是否成熟?觀察者網專訪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寒竹,詳細解讀香港問題。
  • 專訪陳志武:疫情加劇民粹主義,中國科技巨頭需反壟斷的制約
    在本次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各個國家推出的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是否會造成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會在未來導致怎樣的社會後果?陳志武:這些年裡,美國、英國等國家,甚至包括一些亞洲國家,社會怨氣很多,民憤很大。各國民粹主義高漲,反移民和反國際貿易的情緒都非常強。在這些國家,政客靠民粹主義的定調和口號去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