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克斯·高拉克、中川黎明:不是別的,正是民主造就了西方民粹主義

2021-01-09 觀察者網

【近來,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潮流沸沸揚揚。進入美國總統大選季後,以川普為代表的民粹主義力量崛起似乎成為西方社會一大「怪像」。那麼這種非理性的,甚至極端的力量何以在當下的大西洋兩岸盛行?中國力研究中心將美國博古睿研究院亞歷克斯·高拉克(Alex Goerlach)和中川黎明(Dawn Nakagawa)對民粹主義的看法譯出,授權觀察者網發布,供讀者參考。】

當前,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正引發歐美國家的民粹主義,這在某種程度上是西方民主的副產品。民主的致命缺陷在於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治理者與被治理者之間製造隔閡。這一制度的特殊之處是其帶來的政治階層孤立和固化,並由此招致的民眾怨恨和猜忌。在當今的全球化時代,新勢力以民眾的不信任為「墊腳石」並將其不斷放大,無疑這些新勢力會破壞現狀。

代議制民主的主要不足是,真正能被選來代表民眾的人很少。這種與生俱來的排他性,使得被選的少數人——無論他們是否願意如此——形成了自己的階層。鑑於選舉中的在任優勢,以及缺乏任期限制,治理階層難免逐步脫離被治理者的日常生活。治理階層通常會被等同於他們起家的城市,使得這個城市的名字成為一個冷漠政治精英的代名詞。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在提及偏遠地區的資本時常常會指責治理階層的腐敗和無知。華盛頓,柏林和布魯塞爾就是這樣的例子。

川普的崛起被看作是美國民粹主義的新抬頭

這種排他性和階層固化危及到民主承諾的政治領導力。在一個民主社會當中,無論你父母的身份或地位如何,每個人在理論上都有權升至政治制度的頂層。這一原則適用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例如,在二戰後的德國,財政大臣、總統和外交官通常都有很卑微的出身。德國的平等主義政治制度營造了一種平等感,人們因此能受到感召去服務於公共利益,滿足人民的需要。基於平等、政治自由和選舉權原則的美國憲法也秉持這樣的理念。

如今,西方社會普遍都在為普通民眾進入上層領導班子兌現承諾。經過幾十年的和平穩定發展,政治精英們似乎自滿自足。無論哪一個黨派的政治領導人都來自於精英階層。從具有優秀政治血統的常春藤盟校,到過多年長的白種男人,美國國會的組成很難代表美國社會。同樣法國和英國的政治領導人和大官僚們也多來自精英學校,包括倫敦經濟學院、巴黎政治學院學或法國高等商學院。

相關證據進一步顯示,德國外交部每月僅支付實習生津貼300歐元。很顯然,這些對職業發展有利的實習機會只能留給富人的孩子。

政黨系統進一步限制底層向上層的社會流動,同時也加劇了不信任。上升到頂層就必然要歸屬於一個特定的政黨,而成為一個黨員則意味著在大學時期你就要開啟政治生涯。你在委員會工作,並最終獲得議會的提名權。這樣一來,你就會成為一名職業政客和黨員分子。

按理說,當一個政黨組織的民選代表做出其職權範圍內的正式或非正式立法決策時,良知和選區需求是其最應當考慮的因素。然而,議會制的規則和美國國會的實踐通常不允許他們如此考慮。這一制度不斷使政黨凌駕於民眾之上。因為政黨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經常是出於洩憤而非考慮公眾利益,他們之間拒絕合作,所以這樣一種制度不斷將政黨置於民眾之上。大法官斯卡利亞(Scalia)去世後的繼任爭議就反映了這一點。

政治制度也傷及了精英管理的理念。政黨制度往往最重視對政黨的忠實度,而忽視能力等其他考量標準。這種自利行為加劇了公眾對精英政治階層公然逐利的猜忌和不滿。

政黨制度催生了「職業政客」(politician-by-profession)這一自我膨脹的階層。政治對手之間陷入無休止的零和競爭,而無視被統治階層的生活方式。

然而,政治精英與民眾的疏離以及政黨制度自私自利的運作模式,並不能完全解釋近年來突增的民粹主義。在歐洲,西方民主持續發展70年之久,而美國的民主持續時間更長,一種政治形式上的僵化已經開始出現。這種隔閡和隨之而來的對統治精英的不信任在公眾之間廣泛傳播和強化。

過去的幾十年,隨著全球化進程和技術革命的不斷加快,民族國家愈發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國家間的經濟依賴使得它們極易受到其他地區錯誤決策的影響。金融市場的全球化使得強大的投資機構在決定經濟結果中比政府更重要。跨國公司將製造業外移以輕鬆避免稅收並降低勞動成本。應對全球環境惡化的方案對那些深受其害的當地社區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與此同時,在越來越多的工廠,技術正在取代人力,因為它無論在價格上還是在能力上都更有競爭優勢。從零售到財政,再到醫療和教育,特別適合低技能工人的崗位正在減少。2014年牛津馬丁學校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未來20年會有49%的工作陷入技術革命所帶來(technological disruption)的危險之中。

政府的運作無法在一定範圍上掌控這些發展。我們正試圖使用一套國家工具來管理全球現象。儘管我們的政治結構對處理此類問題束手無策,但政治演員們卻不得不假裝他們能帶來改變。反覆失敗給已經不信任政府的民眾平添了恐懼,進而讓他們去探索越來越極端的解決方案。

3月12日,川普在舉行競選活動時,遭示威者鬧場

於是,民粹主義在這種背景下形成,並為新勢力譴責制度失效提供了「靶子」。川普(Trump)、勒旁(Le Pen)和奧爾班(Orban)就是這種徵兆,即不滿的公眾接受了建立在不信任基礎上的指責敘事。歷史已經告誡我們,往往是恐懼和憤怒引發運動並導致了不利的決策,有時這會對國家的世世代代都帶來災難性後果。

扭轉全球化局勢或者放緩技術變遷的步伐不太現實。然而,西方民主可以作出一些調整來減少民眾和政治領導者之間的脫節。

當民眾將精英們視作排他性俱樂部(an exclusive club)時,民主會失去合法性。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政黨制以外能幹的人通過技術官僚任命到政府部門中去。

像前義大利總理馬裡奧•蒙蒂(Mario Monti)就是被委派任命的「技術官僚」政治人物。任命雖然不是民選,然而他們幾乎能夠在任何崗位服務,比如說參議員蒙蒂還出任過政府首腦。

當前,許多西方國家的話語呈現出一個謎題:許多人抱怨政治精英的同時,選民也對商人和教授進入政壇表示懷疑。歐洲公民不得不允許來自學術、媒體和實業界有才能的男性和女性進入政壇,同時也歡迎他們任期結束時回到本行。這種情況在美國亦是如此。

美國整個制度允許政治任命,這減少了人們對歐洲出現的那種孤立政治階層的印象。然而,政治任命通常作為一種對獲勝候選人的政治和金錢上的支持,由此,這常被視為精英構建出來的與腐敗系統類似的一部分。所以為了減少這種認知,人們通常會採取競選資金改革、政治以及活動者任命限制等來維持技術官僚任命的優勢。

另一種補救合法性問題的辦法是限制民選官員在特定位置的時間。大西洋兩岸的國會議員和國會代表沒有任期限制(這在許多州立法機構並不如此)。最多三個限制條款就可以防止權力集中,減少腐敗的可能性,同時給政黨不斷尋找新的人才。注入新鮮血液才會增加政黨的活力,這當然離不開更廣泛地推廣以保持黨與社會的聯繫。

如果政黨採取這一新辦法,選民們將不得不接受貫穿政治始終的「非終生職業政客」(non-lifetime-professional politicians)

許多人被召喚但鮮有被選中。民主的天生缺陷並不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限制任期並允許一些職位的政治任命來保證制度的活力,並促進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

最後,建立一個超越民族國家的治理體系,並將之作為支撐我們集體命運的主要機制越來越重要。如果他們虛張聲勢,那將導致人們對政客甚至整個制度的質疑。

(譯者:中國力研究中心曹朝龍

英文連結:http://berggruen.org/ideas/5

原標題:Populism in Western Democracy: Why Now?)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西方自由民主的困境與民粹主義的興起
    如果說,2016年西方政治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那麼,由此引發的民粹主義的興起也成為2016年西方民主進程中不容忽視的政治現象,甚至有學者認為,民粹主義早已席捲全球,佔據了世界政治的中心位置。民粹主義的興起全面挑戰當代西方的代議民主、精英政治和政黨政治,而民粹主義的興起也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由民主的這三大困境。
  • 弗朗西斯·福山:民粹主義動搖民主根基
    參考消息網5月27日報導 日本《中央公論》月刊6月號(提前出版)發表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的文章稱,近年來民粹主義的崛起十分明顯,民粹主義已經對1945年以來的國際秩序構成重大威脅。民粹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文章指出,關於「民粹主義」一詞,即便是政治學家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統一定義。
  •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文 | 聶智琪(《讀書》2020年9月新刊)二〇二〇年新年伊始,英國脫歐終於塵埃落定。昔日的大英帝國轉身離去的側影或許讓不少人黯然神傷。有人感傷之餘反思今日之果,大概又要追溯到新世紀以來在歐美聲勢日隆的民粹主義。認為正是具有盲目排外、群氓躁動等一系列非理性政治特徵的民粹主義,推動英國最終走向了逆全球化的歧路。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其三,臺灣的藍、白、綠與西方國家的左、中、右有何區別?換言之,臺灣所謂的中間路線與歐洲國家所謂的中間路線有何不同?其四,在目前政黨政治仍然為民主政治至之基本內容的現實背景下,臺灣第三勢力在未組建政黨的情況下,未來贏得選舉以及成長壯大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其五,臺灣民粹主義如何影響臺灣第三勢力的興起和發展,並對臺灣的「憲政」民主、代議民主產生怎樣的衝擊?
  • 西方民粹主義是對現有國家體制的政治反對
    民粹主義的興起引起了西方思想界的高度重視。著名政治學家約翰·基恩(John Keane)警告說,那些感到失落、憤怒、無力、不受關注的人,正在運用民主政治中的各項權利,集結起來進行反擊。英國前首相託尼·布萊爾發表在《紐約時報》的文章指出,大西洋兩岸的右翼民粹主義正在試圖組建一個包括傳統左派和傳統右派的新聯盟。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拉赫曼指出,威權主義浪潮重新抵達西方。
  • 民粹主義還是保守主義:論西方知識界解釋川普現象的誤區
    民粹主義既被視為民主之友,也被視為民主之敵。」然而如我們後面就要指出的,繆勒本人並沒有澄清這個概念混亂,而是將混亂進行到底。民粹主義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學術界在對民粹主義的研究中,大體形成了關於民粹主義基本內涵的共識,直到20世紀90年代,這方面並沒有原則性的分歧。
  • 西風不相識︱西方民主制度下為什麼有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的崛起是西方民主在過去30年最突出的特徵。及至英國公投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勒龐險成法國領導人,民粹主義在西方已達至近年頂峰。西方主流學者看民粹主義,通常抱批判眼光,最多中立,鮮有說好話。民粹主義為何不受待見?既然民主是「世界上最不壞的制度」,為什麼民主制度下還會出現民粹主義?
  • 寒竹:民粹主義對西方國家政治的衝擊
    一股民粹主義的浪潮正在西方國家泛濫。從歐洲到北美,民粹主義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衝擊著西方各國現有的政治結構。如何頂住民粹主義的衝擊正在成了西方統治精英的共同考慮。可以這樣斷言,在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在國家層面上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政府如何對應和化解民粹主義的衝擊。
  • 觀察家 | 在民粹主義與精英主義之間
    但其實恰恰是建制派這個詞,表明了現在西方國家政治營壘的最基本特徵。最簡單地回答,建制派是什麼?在許多民眾尤其是下層民眾的心目中,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如果將其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被稱之為全球化既得利益集團。用班農的話來說,這是一種大政府、大科技和大金融的合謀。於是人們要求變革,要求結束建制派精英的統治,於是他們把票投給看慣了的建制派精英之外的陌生人。
  • 後民粹主義的世界什麼樣?-青年參考
    民粹主義的時代,是一個危機不斷釋放的艱難時代,更是世界歷史回歸的時代。簡單來說,當世界形勢一日三變的時候,考驗的就是人們解釋世界的能力。    民粹主義如同幽靈,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任何一次危機都會帶來民眾的覺醒,而沒有組織的民意就是民粹主義,這樣的民意難以形成政治動員之後的共識。
  • 網絡民粹主義的政治危害
    【摘要】網絡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極端化的政治思潮,割裂社會,破壞階層共識;裹挾民意,影響公共政策過程;借民主名義行反民主之實,在現實中日益顯示出危害性。【關鍵詞】網絡民粹主義  民主  危害    【中圖分類號】D07   【文獻標識碼】A網絡民粹主義是民粹主義在虛擬世界中的體現,在當前中國社會,主要表現為一種極端化的觀念和思潮。
  • 西方協商民主的概念與特徵解析
    20世紀後期在西方學術界興起研究的協商民主理論有著鮮明的當代問題意識,是就當代文化多元、社會複雜性和大規模的不平等對代議制民主挑戰作出的回應,是現代西方民主理論和政治實踐發展的邏輯結果。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的學者們常常從比較的角度以兩種方式來定位協商民主。
  •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興起的哲學基礎
    一、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產生的哲學背景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通過語言交往實現主體間理解和形成共識的核心特徵正是當代西方哲學領域語言學和主體間性哲學轉向的體現。    西方哲學尤其是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主體間性理論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哲學流派,也不是一場統一的哲學運動,而是一個圍繞共同問題論域、具有大致相同的問題內核所展現出來的哲學發展和理論傾向。追溯現代西方哲學主體間性理論發展的思想歷程,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幾種模式:一是以胡塞爾為代表的認識論模式。二是以海德格爾和馬丁?
  • 美媒:2016是亂象之年 西方國家民粹主義迅速崛起
    專家學者把這一切統稱為「民粹主義」崛起。它似乎主要是指多數人對少數人的背信棄義感到憤怒,從這個意義上講稱之為「民粹主義」是合理的。但它也涉及種族問題,涉及白人對自身在不斷變化的國家中的地位感到焦慮。它關乎階級問題,關乎大學學歷是如何成為最深層社會分界線的。它與技術變化速度有關,一個接一個的應用程式帶來揮之不去的困惑。
  • 民粹主義者都對民主做了些什麼?
    他們分布在33個民主國家內。這能夠讓我們第一次在全球性的範圍內,以嚴謹實證的方式,去解決民粹主義和民主之間的理論之爭。我們的調查結果值得警醒:民粹主義者擅於掌控權力,而且對民主制度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民粹主義國家當中的一些情況可能不同於其他國家,例如人均收入、近期的經濟狀況、民主制度歷史、內戰等等。在保持這些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我們發現,在民粹主義所統治的國家內,新聞自由度下降7%,公民自由度下降8%,政治權利度下降13%。「政體IV項目」(Polity IV project)指出,民主滑坡指的是一國的民主分數至少下降了1分。根據這個定義,有23%的民粹主義政府都出現了民主滑坡。
  • 經濟學人:西方民主病在哪兒?問中國
    勝利能夠點燃人們對民主的信心,例如政權更迭之際的開羅和基輔,但隨後便再度熄滅。在非西方地區,民主屢屢崩潰。而在西方內部,民主常常與債臺高築、運作失靈等字眼聯繫在一起,損害其國內外的名聲。民主永遠有批評者,但現在,西方內部出現種種缺陷,其海外形象日益脆弱。於是,原來的批評聲音重新被加以嚴肅對待。民主失勢,原因何在?
  • 劉和平:美式民主竟異化成民粹,所有西方國家需反思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我相信,但凡邏輯思維正常的人,都會譴責美國國會發生的這場導致多人死亡的騷亂事件,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場騷亂,才使得整個美國社會開始冷靜下來了,並使得美國最高權力的和平有序交接成為了可能。否則,要是沒有這場騷亂,我相信川普仍然會繼續胡攪蠻纏下去,「確保權力的平穩、有序和無縫交接」這樣的話,絕對不可能從川普的口中說出來。
  • 民粹主義思潮與美國的新一輪國家轉型
    由於自獨立以來就得以確立的民權主義傳統和權力制衡結構以及此後不斷發展的民主選舉制度,同時由於在建立現代國家過程中所經歷的劇烈而深刻的轉型變革和隨之而來的各種危機,民粹主義一直是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現象,也是影響和塑造美國發展與轉型方向的重要力量,美國甚至被認為是一個典型的民粹主義國家。①民粹主義運動在美國歷史上的周期性興起及其對政治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 宋朝龍: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英國著名馬克思主義者麥克萊倫教授認為:民粹主義並不是聯合王國特有的。在德國、在義大利,在匈牙利、波蘭,在法國、西班牙都能找到。民眾的生活水平在下降,沒有人關心他們。民粹主義是大多數人或相當一部分人對金融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後果的抗議。第二,新民粹主義是民眾運動迷失方向的表現。新民粹主義是西方反金融資本的左翼運動乏力而致使民眾運動受右翼保守主義操縱的一種結果和表現。
  • 西方中產階級衰落或致國家選舉動蕩 激起民粹主義
    參考消息網10月17日報導 西媒稱,西方國家部分中產階級的衰落可能是很多國家選舉動蕩、民粹主義崛起的背後原因之一。但是中產階級的真實情況怎麼樣?如果他們確實在衰落,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全球化,還是技術發展和自動化?國家或歐盟的公共政策,還是他們自身缺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