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不相識︱西方民主制度下為什麼有民粹主義?

2021-01-09 澎湃新聞

民粹主義的崛起是西方民主在過去30年最突出的特徵。及至英國公投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勒龐險成法國領導人,民粹主義在西方已達至近年頂峰。

西方主流學者看民粹主義,通常抱批判眼光,最多中立,鮮有說好話。民粹主義為何不受待見?既然民主是「世界上最不壞的制度」,為什麼民主制度下還會出現民粹主義?

首先,我們看一下什麼是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的最大特徵是

「反精英」

。用這個領域的重要學者穆德(Cas Mudde)的話來說,民粹主義是「一種將社會分為兩大對立集團的意識形態,即『純粹的人民』與『腐敗的精英』,且認為政治應該表達人民的意志。」

與其他「主義」相比,民粹主義有兩條別具特色的假設:一是將人民視作一個單一的整體,不認為人民內部有分歧;二是認為人民總是站在正確的、正義的一邊,把人民與精英相對立。除此之外,民粹主義其實沒有更多實際的東西。鑑此,

民粹主義在歷史上總是和其他更強大的意識形態相結合

,從法西斯主義、民族主義,到社會主義,不一而足,幾乎見於政治光譜的各個角落。這樣一來,民粹主義往往有各種複雜的、程度不一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表徵。

提起民粹主義,稱其正義、民主者有之;稱其非理性、簡單化者有之;稱其威權主義、個人崇拜者亦有之。以至於有學者乾脆認為民粹主義只是一種政治風格,比如講大白話、喊口號、善用媒體之類。

民粹主義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在民主國家也並非今日才有。據歷史學家記載,第一位靠民粹主義上任的美國總統傑克遜便與川普頗為神似:

「1829年3月4日,一個農民的兒子騎馬進入華盛頓,宣誓就職。……人民還不清楚他究竟怎樣和在什麼時候學習了最起碼的知識,但可以肯定,等到他生命結束時,他的語言雖然直截了當,頗有力量,卻顯得語法的結構異常奇特。……他態度粗魯,吸一支老式菸斗,大量咀嚼菸草,講述一些不堪刊行的故事,滿臉是多日未刮的鬍鬚茬四處閒逛,還穿了一身髒衣服。」

在了解民粹主義之後,我們可以討論它和民主制度的關係了。

其一,民主和民粹主義在精神上有契合之處。

民主和民粹主義都根植於一個強大的邏輯——人和人之間的平等。阿根廷後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拉克勞(Ernesto Laclau)在其《論民粹主義理性》一書中,幾乎把民粹主義和民主並行討論。根據民主的精神,民眾的呼聲總是正當的,哪怕反精英亦然。所以在民主國家中,民粹主義領袖雖然抨擊當權派,但總的說來仍遵循原有的民主制度。即便在「不成熟民主國家」的民粹主義領導人,如委內瑞拉的查維茲、泰國的他信、菲律賓的杜特爾特,也是如此。相比較而言,在非民主國家,民粹主義的結果更接近於「革命」。

其二,民粹主義又是民主失調的一個表徵。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今天西方人所說的民主,並非單純的民主,而是「自由主義民主」,說白了是兩樣東西的結合,一樣是自由主義,另一樣是民主。西方人眼中的民主,僅靠「多數統治」還不夠,還要尊重和保護個人的、少數派的權利,即有自由主義的一面。也就是說,自由主義民主同時追求兩個目標,一個是伸張多數人的公意,另一個則是保護個人和少數派的權益。

這兩個方面本質上是衝突、矛盾的。這兩個方面相互抗衡,相互制約,民主才能順利運行。而一旦某一個方面佔了上風,就會造成失衡。如果「民主」壓過了「自由主義」,程序公正、個體權利就會受忽視,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情緒就可能盛行。而如果「自由主義」壓過了「民主」,則可能出現極端的個人主義和多元主義,社會變成一團散沙。

在兩個極端之間拔河,讓西方民主制度獲得了活力。但與此同時,這必然導致多數的一邊不能全滿意,少數的一邊也不能全滿意,而

這種不滿是永遠無法消除的

。換句話說,自由主義民主的表現與承諾之間的差距,成為了民粹主義運動的導火索,而這個導火索將永遠存在。

其三,當前西方民粹主義思潮某種程度上是對「極端個人主義/多元主義」的糾正。

當前,西方的民粹主義思潮在左右兩翼都有所體現。左翼民粹主義集中見於南歐,其中「激進左翼聯盟」已挾反緊縮民意在在希臘執政。此外,英國工黨黨魁科爾賓、美國民主黨政治家桑德斯、法國「不屈法蘭西」的總統候選人梅朗雄,也都是頗具魅力的左翼民粹主義領導人。

而右翼民粹主義則更為突出。右翼民粹主義政黨成批湧現,在多國備受追捧。右翼民粹主義政治家更是「燦若群星」。姑且不提法國勒龐、荷蘭維爾德斯、匈牙利歐爾班這些極右黨的明星,即便是老牌右派大黨的政治家中,也頗有行民粹主義之士。近者如美國總統川普,遠者如法國前總統薩科齊、義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

左翼民粹主義反對的,主要是過了頭的「個人主義」。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大行其道。逐漸的,幾乎所有人,甚至包括中產階級在內,都被拋入變幻莫測的全球市場,獨自面對風險。用學者的術語來說,叫作「風險個人化」了。

而右翼民粹主義分子反對的是過了頭的「多元主義」。與全球化相伴隨的,是異質移民的大量湧入。在文化多元主義政策的「縱容」下,移民製造了「國中之國」,撕裂了社會機體。自由主義者的確是尊重少數,尊重多樣性,但並不把多樣性本身當做一個多有價值的東西去追求。當前「多元主義」的程度已經超過了自由主義者起初的想像。

其四,民粹主義對民主構成了挑戰,但也給民主帶來活力。

由上可見,民粹主義能夠激發民眾的參政熱情,某種程度上遏制住西方近年的「去政治化」、「政治空心化」趨勢,並在實際政策中對「極端個人主義/多元主義」形成制約。但民粹主義的危險也自不待言。它對「民主」的過分強調,對「自由主義」的過分忽視,會催生非理性決策。公共政策的決策非常複雜,以簡單化的態度去處理僅能博得民眾的一時喝彩。一但民眾發現「上當受騙」,就會推動政治進入新一輪的惡性循環。

總之,民主制度下也會出現民粹主義。二者精神相通,都強調「民」,認為人生而平等。但是,今天西方的民主制度是「自由主義民主」,除了「民主」之外必須兼顧「自由主義」。

民主制度下出現極端的民粹主義,恰恰是「民主」有餘而「自由主義」不足的一個病症

。但只要自由主義民主的內部平衡還未被徹底打破,這個制度就仍然具備自我康復的能力。

相關焦點

  • 嚴慶 平維彬:衝突與動蕩:以人民的名義——新一波民粹主義對當前...
    基於"經濟焦慮"的左翼民粹主義基於"身份焦慮"的右翼民粹主義共同激蕩於西方政壇,衝擊著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歐美發達國家的民粹主義力量在面對外來移民和全球化等問題上表現出民族民粹主義的底色。民粹主義者藉助新媒體和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使得民粹主義聲音在"回音室效應"和"極化效應"的作用下充斥於整個社會,成為攪亂世界秩序的結構性難題。
  • 劉和平:美式民主竟異化成民粹,所有西方國家需反思
    同時,要是沒有這場騷亂,美國各界就仍然不敢異口同聲地譴責擁有數千萬粉絲的川普。總而言之,正是因為川普作到了極點導致了這場悲劇,才使得正處於亢奮與撕裂狀態下的美國社會開始冷靜下來,並且開始清算與反思「川普之亂」的根源。直新聞:那對於川普也開始譴責那些激進支持者為暴徒和破壞者,並指這些目無法紀的人最終將要付出代價,你又怎麼看?
  • 民粹主義者都對民主做了些什麼?
    之後,我們從這些期刊當中挑選出了以民粹主義、民粹主義相關領導人為主題的文章。我們諮詢了國家和地區方面的專家,對這些文章進行逐個分析。在這項工作中,民粹主義的定義主要由兩個方面構成:第一,精英和「局外人」的追求不符合「真正人民」的利益;第二,由於民粹主義代表的是「真正人民」的聲音,所以,民粹主義道路上不應該有任何阻礙。最終,我們找出了1990年至今曾經或正在掌權的民粹主義領導人或政黨。
  • 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再往前追溯,伍德羅·威爾遜在1912年大選中落後對手100萬票當選,諷刺的是這位總統的博士論文還是研究民主的《議會制政府:對美國政治的研究》。再早的亞伯拉罕·林肯於1860年大選中也是在落後對手1/3選票的情況下當選,這也成為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重要誘因之一。  為什麼會出現得票數多卻敗選的現象呢?原因有兩個。
  • 宋朝龍: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新民粹主義是右翼政黨蠱惑民眾的表現,是左翼民主運動相對軟弱條件下右翼保守主義勢力利用民眾運動的自發性轉嫁矛盾和危機的表現。馬克思主義對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冒險政策的破解之道在於:識別新民粹主義的實質、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左翼運動的結合、科學說明金融資本自我否定的運行規律、尋求金融資本主義的制度替代道路、推動社會主義理念和全球化頂層設計的結合。
  • 亞歷克斯·高拉克、中川黎明:不是別的,正是民主造就了西方民粹主義
    【近來,西方國家的民粹主義潮流沸沸揚揚。進入美國總統大選季後,以川普為代表的民粹主義力量崛起似乎成為西方社會一大「怪像」。那麼這種非理性的,甚至極端的力量何以在當下的大西洋兩岸盛行?中國力研究中心將美國博古睿研究院亞歷克斯·高拉克(Alex Goerlach)和中川黎明(Dawn Nakagawa)對民粹主義的看法譯出,授權觀察者網發布,供讀者參考。】
  • 弗朗西斯·福山:民粹主義動搖民主根基
    民粹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文章指出,關於「民粹主義」一詞,即便是政治學家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統一定義。但作為民粹主義的典型特徵,至少可以舉出以下三點:第一,能夠在短時間內贏得高人氣,但提出的政策沒有長期可操作性。通常集中在社會政策領域,比如發放補貼、增加養老金、免費醫療等等。第二,只將特定民族或種族視為「真正的國民」。
  • 西方民主制度來自中世紀英國 源於基層自治體系
    12月3日,「西方政治制度發展史:跨學科的透視」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光華樓舉行。與會學者從政治學的角度對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史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會議參與人數眾多,涉及的議題廣泛,記者從眾多的報告中選取一二,以饗讀者。  雅典的民主為何衰亡?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其三,臺灣的藍、白、綠與西方國家的左、中、右有何區別?換言之,臺灣所謂的中間路線與歐洲國家所謂的中間路線有何不同?其四,在目前政黨政治仍然為民主政治至之基本內容的現實背景下,臺灣第三勢力在未組建政黨的情況下,未來贏得選舉以及成長壯大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其五,臺灣民粹主義如何影響臺灣第三勢力的興起和發展,並對臺灣的「憲政」民主、代議民主產生怎樣的衝擊?
  • 民粹主義還是保守主義:論西方知識界解釋川普現象的誤區
    繆勒(Jan-Werner Müller)當代研究民粹主義的著名學者繆勒(Jan-Werner Müller)正確地指出了民粹主義概念完全被濫用的亂象:「幾乎所有的東西:左派和右派、民主和反民主、自由主義和反自由主義,都被稱為民粹主義。
  • 西方協商民主的概念與特徵解析
    20世紀後期在西方學術界興起研究的協商民主理論有著鮮明的當代問題意識,是就當代文化多元、社會複雜性和大規模的不平等對代議制民主挑戰作出的回應,是現代西方民主理論和政治實踐發展的邏輯結果。 西方協商民主理論的學者們常常從比較的角度以兩種方式來定位協商民主。
  • 人民日報:西方之亂何以成了「燈下黑」
    「西方之亂」何以成了「燈下黑」?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編 者  西方中心主義遮蔽西方之亂(人民觀察)  近年來,很多西方國家出現了社會紊亂甚至失序的現象,如金融危機、暴恐頻發、難民危機、選舉出現「黑天鵝」事件、民粹主義高漲、右翼極端主義暗流湧動、種族歧視引發社會抗議和騷亂等。
  • 吉琛佳評《「民主」與「愛國」》︱作為變革與反抗的民族主義
    乃至今日人們仍然使用「戰後思想」這一極為籠統的說法來指代以丸山為代表的戰後左翼進步主義思想系統。然而在《「民主」與「愛國」》的作者,歷史社會學家、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小熊英二看來,到了本書寫作的千禧年前後,輿論界對戰後民主主義的認識正逐漸模糊扭曲。隨著冷戰體制的落幕,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再次成為國內國際輿論焦點。
  • 楊光斌:從國際政治比較看「治理民主」的優勢
    在民主政治研究中,關於民主模式的論著很多,代表性的有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利普哈特關於36個西式民主國家的《民主的模式》,它的主題是因多數決民主的不足轉而尋求「共識民主模式」。這其實就是對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一個絕對性肯定,即自由主義民主是不容置疑不容討論的,需要討論的是這一理論下的做法而已。
  • 西方民粹主義是對現有國家體制的政治反對
    民粹主義的興起引起了西方思想界的高度重視。著名政治學家約翰·基恩(John Keane)警告說,那些感到失落、憤怒、無力、不受關注的人,正在運用民主政治中的各項權利,集結起來進行反擊。英國前首相託尼·布萊爾發表在《紐約時報》的文章指出,大西洋兩岸的右翼民粹主義正在試圖組建一個包括傳統左派和傳統右派的新聯盟。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拉赫曼指出,威權主義浪潮重新抵達西方。
  • 帕拉格·康納:為什麼中國人看待民主印度時帶著憐憫?
    【還未從川普崛起中緩過神來的西方,今年又要迎來荷蘭、法國、德國等國的大選。許多人把當前西方政治的不確定性歸因於民粹政治的興起,卻忽略了根植於西方內部的問題:作為治理手段的民主本身,被當成了目的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 2020年,感受西方「民主」和「自由」以及人權神話的破滅
    2020年,我最大的感受是西方」民主「和「自由"以及人權神話的破滅。此前,我也曾對西方的「民主"制度抱有一些幻想,認為他們的民選制度,或許比我們的一黨制更具民主性。而我們中國的「專制」制度,卻有著強大的優越性和生命力。就拿新冠疫情的防控來說吧。歐美在科技和醫療方面應該比我國先進很多,有大量的先進技術和醫療專家。但是,新冠疫情蔓延之後,他們的政府決策力、號召力以及全民上下一致的行動力,顯然比我國差遠了。
  • 女性主義|劉霓: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
    社會性別——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中心概念劉 霓提 要社會性別這一概念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時期。幾十年來,作為女性主義理論的一個中心概念,它在探索婦女受壓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別關係的形成以及推動婦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這一概念也不斷受到來自女性主義內部與外部的批評與質疑,受到各種新的思潮的挑戰與影響。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基本特徵 (4)
    首先,每個政黨所代表的只是某一個或部分資本家集團的利益,無論哪個政黨上臺執政,都必然首先維護支持他們上臺的資本集團的利益,不可能完全公平地對待其他社會力量。其次,競爭是西方政黨關係的本質和主流,這種相互競爭嚴重影響了政黨之間的團結與合作,進而影響和削弱了全社會整體力量的凝聚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