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拉格·康納:為什麼中國人看待民主印度時帶著憐憫?

2020-11-23 觀察者網

【還未從川普崛起中緩過神來的西方,今年又要迎來荷蘭、法國、德國等國的大選。許多人把當前西方政治的不確定性歸因於民粹政治的興起,卻忽略了根植於西方內部的問題:作為治理手段的民主本身,被當成了目的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帕拉格·康納在新著《美國的專主制:信息國家的崛起》中,以瑞士和新加坡為原型,提出一種無關民主、重視治理質量、由專家集體領導的治理範式——「專主制」。

經作者授權,觀察者網翻譯全書並陸續以連載的形式刊登中文版,本文節選自原書第一章「治理模式演變」的第三節「從民主到良政」。觀察者網楊晗軼譯。】


《美國的專主制:信息國家的崛起

自冷戰結束以來,民主的傳播遭遇了許多絆腳石,其中自身因素是主要原因:民粹主義綁架了阿根廷、匈牙利等國政府;政治強人主導的民族主義把持了俄羅斯、土耳其和委內瑞拉;政變和腐敗阻礙了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等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拉裡·戴蒙德研究發現,在1999至2011年期間,「民主國家崩潰」的速度,相較1986至1998年期間翻了一番。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在2014年的報告中指出,有54個國家的政治和公民權利正在惡化。雖然在名義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都是選舉民主制,但民主國家越多,民主制反而背上越大的惡名。

單單「民主」一詞,越來越無法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以及治理的良善程度。根據民調顯示,從墨西哥到義大利,今天的許多民主國家恰恰是政治家最得不到民眾信任與尊重的地方。在伊朗和俄羅斯等國,選舉只是安撫民心、釋放民怨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於為政權爭取呼吸空間。(學者史蒂文·列維茨基和盧肯·威恰如其分地將這個現象稱為「競爭性威權主義」,即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權利用權力削弱反對黨,鞏固自身統治。)在這些國家,法治更像是依法施政,也就是說不存在高於政府行政部門的法律權威,法律只是政府濫用權力的工具。有過半俄羅斯人認為普京領導的執政黨隊伍裡充斥著「奸詐的竊賊」。在巴西,經由民主選舉產生卻毫無治國能力的盜賊統治集團,遭到了中產階級的拋棄。單憑民主選舉,顯然不足以確保負責任的治理。

在亞洲,民主也不過意味著各個固化的選票庫走走過場,談不上政治進步。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印度的選舉長期以來一直有如拍賣,政客們通過給選民(尤其是本民族選民)贈送大米或平面電視等實物,繁瑣卻毫不隱晦地拉票賄選。(見坎切•錢德拉《為何種族黨取得成功:在印度的贊助和民族統計》。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4。)用印度學者拉瑪昌德拉•古哈的話說,印度政治一向是由「家族企業」掌管的。印度國大黨為了討好選民,增加了關鍵選舉邦的部長席位,以致到2013年,曼莫漢·辛格總理的內閣成員數量已經增長到28名。曾堪稱印度政治鐵肩的國大黨,已經墮落為一個由義大利女族長(譯者註:指出生於義大利、後加入印度籍的索尼婭·甘地)和她拙口笨舌的兒子(譯者註:指任國大黨副主席的拉胡爾·甘地)把持的烏合之眾。孟加拉國的情形也差不多,民主是一場無休無盡的紙牌遊戲,兩個統治家族利用規則爭奪對部委和法院的控制權,旨在削弱對方的實力——只有當需要立法限制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時,它們才會達成一致。

這不是美國開國元勳們的願景,卻是許多「民主國家」的實質,世界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這樣的國家裡。在這些國家,幾乎沒人對民主制度抱有幻想。同樣,美國人也應該活在現實裡。

想像你位於一個人口眾多、剛剛擺脫殖民統治或終結獨裁的亞洲國家,姑且稱其為亞細亞國好了。你即將就任亞細亞國的新總統,你希望複製哪個國家:中國還是印度?新加坡還是菲律賓?越南還是印度尼西亞?在亞洲許多地方,人們看待印度、印尼和菲律賓(三國總人口數接近17億)的民主制度時,目光裡交織著憐憫與希望:憐憫是因為這些國家如此貧窮、如此管理不善,希望則是因為盼它們振作起來,像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治理水平更高的專家統治型國家看齊。馬來西亞雖深陷腐敗,卻能建成一個穩定的現代多民族國家,其基礎設施堪稱世界先進水平,繁榮程度也與日俱增。越南雖是一黨執政,卻通過大規模現代化建設減少了貧困,並且大量吸引外商投資,為其勤奮且具備較高技術水平的勞動人口解決就業問題。2014年的泰國政變推翻了無能的民主政府,成立軍政府;在2016年的新憲法公投中,泰國人支持軍方的政治角色常態化。這些國家的政權雖都不夠理想,但治理水平還是比孟加拉國或印尼高出太多。

幾十年來,印度、印尼和菲律賓經歷了太多屆無能、可悲的政府。正因如此,它們近年來都選出了看似具有專家統治傾向的領導人。民眾已不再滿足於商業繁榮,然而政治癱瘓的國家。他們受夠了「在政治逆境中茁壯成長」等居高臨下的陳詞濫調,把手中的選票投給了不拐彎抹角,專注於基建、就業、教育和科技的新政府。

專家統治是亞洲的未來所在,這是我們關注它的關鍵原因。當社會意識到民主無法保證國家走向成功的時候,專家統治便成為了某種形式的救命稻草。民主制發展到最後往往走向自我厭惡,轉而投票支持專主制。試想一下:印度、印尼和菲律賓這三個國家的民主制度,曾經至少有一代人的時間是運作良好的,但現在世界關注的是身份證數位化、削減行政繁文縟節、建立經濟特區等事項,而這些想法統統來自專家型領導 。現代化的東亞社會越來越自由,終將朝著更良善的治理形式演變,更好地平衡政治開放性與專家統治的目標導向性。

對亞洲大眾來說,民主選舉早該產生專家型官員。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和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都有過當省級領導人的經驗,他們了解過地方人民的需求,也曾把理念付諸實踐。他們的例子提醒我們,擁有實地治理經驗的領導人,往往是比代議型政客更合適的選擇,即使沒有精英背景也可以努力成為專家型領導人。眾所周知,莫迪當上印度總理雖然靠的是民主選舉,但他本質上是個「開茶鋪出身的專家型領導」。他對「百日計劃」之類的過場話全無耐心,甚至在2015年讓印度舉國哀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辭世。

西方政治評論家認為,專主制沒有解決「壞皇帝」的問題,好官員終將被壞官員替代,因此民主制具有顛撲不破的優勢。然而美式民主的黨派積怨,是印度最需要戒除的。在過去五十年裡,印度和中國政權的績效差異千真萬確地證明,促進增長的是市場資本主義而不是民主,促進社會福利的是政府能力。英士國際商學院院長伊利安·米霍夫通過研究世界銀行的全球治理指標(WGI)與經濟增長的相關變量發現,與成功相關的是法治而不是民主。(世界銀行的全球治理指標(WGI)按六大類指標對各國進行排名:話語權和問責制、政治穩定性、政府有效性、監管質量、法治,以及腐敗控制。)

印度的新型專家官員們認識到,與中國不同,印度在建立全國性統一政府之前經歷了政治權力的下放,這意味著其整體權力遠不及所有部分的總和。歷屆印度中央政府長年靠撥款換取各邦的忠誠度,致使分離現象愈發嚴重。印度剛獲得獨立時只有14個邦,如今已有29個。莫迪的作為不是要逆民主而行,而是要改變分權導致的長期積弱,只有這樣才能開展一系列現代化之建設,包括花費1500億美元修建鐵路,推行全國性產品和服務稅,以及把建公廁擺到建廟宇更重要的位置上。儘管莫迪的缺點顯而易見,但對印度來說,他提出的專家統治口號「政府最小化、治理最大化」,已不啻為一大進步。

西方思想中有種深深的自滿情緒,它將政治與治理、民主與政策落實、過程與結果混為一談。如果只是表面上一再重複民眾的願望,而現實中卻看不到效果,那麼這不是「人民的意願」。與印度等民主國家比較,中國波瀾壯闊的崛起向世界昭示,一個不民主但卓有成效的體制,也比過於民主卻一事無成的體制更優越。民主國家要獲得民眾的稱頌,就必須向民眾交付結果。選舉是一種確保政府問責制的工具,而不是交付結果的方式。民主制度在組成政府過程中的投入合法性,永遠不能取代政府交付結果過程中的產出合法性。

治理良好的專家統治型國家,對投入和產出同樣重視。它們的合法性既來源於政府組建過程,也來源於落實政策、向公民交付結果的過程——包括:堅實的基礎設施、公共安全、清潔的空氣和水、便捷的交通、便利的商業活動、高質量的教育、優質的住房、可靠的兒童保育、言論自由、工作機會等。對專家型官員來說,在這些事務上拖延或不作為,本身就構成了一種腐敗。在專家治理型國家,政府總考慮著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會無休無止的推諉責任,也不會把停滯不前作為一種常態。

當我們停止布道式的宣揚民主,不再給人民帶來非必要的痛苦,開始探尋政府正確的方向時,虛無就終於能轉化為實質。從長遠來看,國家治理的質量比政權種類更重要。良善的治理自然能使政府獲得信任。新加坡人對本國公共機構高度信任,因為它們既卓有成效,又幾乎與腐敗絕緣。正如託馬斯·弗裡德曼所說,「新加坡不是一個徹底的民主國家,但它的領導人每天都要問,如何使國家變得更好。如果各方面制度均已健全,而人民又認為政府是公正的,那麼民主與否只是一種選擇罷了。」實際上自1960年代以來,新加坡一直自稱是「行動派民主國家」 ,最近又提出「解決問題式民主國家」這個稱號。

新加坡和中國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在不照搬西方模式的情況下獲得了成功。如今的,民主國家的公民呼籲政府向專主制國家靠攏,而不是反過來。事實上在民主化的南非和印度,中國式著眼長遠、自上而下的決策模式都不乏堅定的支持者。畢竟,「共產主義」中國的普通人,幾乎在方方面面都比「民主」印度的普通人領先許多。因此,中國人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也理所當然遠高於印度人。正如一位中國學者所說:「中國人不愛政府,但他們信任它。

前文所述的一切,並非意味著民主毫無可取之處,它不僅是合法性的重要基礎,也是專家統治獲得成功的核心支柱。民主應被看作追求高遠的良政目標過程中一套必須遵守的原則,而不是普世性的解決辦法。所有現代社會都希望囊括所有良善治理的元素——領導問責制、國家穩定、政治包容性、公共服務的有效落實、高質量監管政策、透明的法治、低腐敗、無偏私的司法機構、公民自由、權利保護、創造經濟機會以及其他變量——珍視它們的絕不僅有美國。真正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執行,具體體現於法律的制定、官僚機構的自主性以及政策執行的有效性等指標。

政府成功與否,適應外部條件高速變化的能力很重要。良善的治理需要把握複雜的全球趨勢,加速制定具有遠見的戰略,這些都不是單憑民主就能保證的。過去,人們指責專家型領導無法應對複雜性; 今天,無法適應新現實的反而是民主國家。其實,今天的專主制國家與數十年前被稱為技術官僚型的國家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它們告別了毛澤東時代的個人崇拜以及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它們進行民事治理而非軍事統治;它們提倡政治包容性,不結黨營私;它們喜歡用數據說話,而不盲目遵循教條;它們具有透明的程序,不黑箱操作。是的,就連全世界最古老的民主國家,也比你想像中更加偏向專家統治。

(觀察者網楊晗軼譯)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帕拉格·康納採訪實錄
    《外交學者》:當我們談到中國時,你是否同意一個頗為流行的觀點:中國的崛起必將導致軍事衝突的爆發?如果同意的話,原因是什麼?如果不同意的話,原因又是什麼? 帕拉格·康納:你所提到的還只是一個想像中的情況,它並不是現實或必然要發生的事。中國的崛起發生在亞洲,而不是歐洲,但我們的大部分理論模型都來自歐洲。
  • 很多印度網民在討論,印度是亞洲第一強國,中國人不知道嗎?
    很顯然,印度的冒頭是指向中國的,當然,中國人都表示理解。 那麼,印度網友都說了哪些內容呢? 1、在法治建設上,印度是亞洲第一強國,中國人比不上印度。 2、中國號稱權力在人民手中,人民當家做主,但是,地位卑賤的人怎麼能掌握權力呢?
  • 為什麼在矽谷,印度人居高位,中國人卻只能是碼農?
    可是為什麼在矽谷,印度人可以位居高處,而中國人只能當苦兮兮的碼農呢? 其次,從行事風格來說,印度人大部分都比較外放,性格上和美國人很像,而且敢於爭取機會;相對而言,中國人含蓄的性格,在國外的生存環境裡會顯得不那麼有利。美國人還十分注重員工的演講能力,和中國人相比,印度人的演講實力會更強。
  • 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去印度旅遊,而日本人很喜歡去印度旅遊?
    這主要是因為去印度旅遊的日本人真的非常多,如果你在印度的旅遊景區走走看看,一定會遇見很多日本遊客,包括我去印度旅遊的時候,住的小旅館裡也幾乎全都是日本人。如果不是中國的大型節假日,我就幾乎見不到中國遊客,這讓我有些納悶,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去印度旅遊?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比如在今年危機面前,中國人的表現就足以讓全世界人民震驚。而面對同樣危機的印度,面對同樣的"考題"卻交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印度專家知道中國在短短幾月之內迅速控制住疫情,並實現了經濟恢復和增長後都很不解:看不懂中國人,明明什麼都不信卻還能那麼團結?
  • 《憐憫是人的天性》教案
    導入新課為什麼悲憫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讓我們進入盧梭的《悲憫是人的天性》。2. 作者簡介盧梭(171-1778),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 《中國人想要什麼樣民主》:學歷越高越偏「右」
    2011年,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明澍時隔20餘年又一次進行了「中國公民政治素質調查與研究」,這一次他選取了北京、深圳、孝感、榆樹4個地區的1750個抽樣樣本,回答了「中國人想要什麼樣的民主」、「中國政治文化的特徵」等問題。
  • 《中國人想要什麼樣民主》:學歷越高越偏右
    2011年,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明澍時隔20餘年又一次進行了「中國公民政治素質調查與研究」,這一次他選取了北京、深圳、孝感、榆樹4個地區的1750個抽樣樣本,回答了「中國人想要什麼樣的民主」、「中國政治文化的特徵」等問題。
  • 印度能超越中國嗎?
    · 中印之爭,國際關係舞臺上不可迴避的焦點問題……   時至今日,印度對於多數中國人而言仍是一個神秘之邦。幾年前,一些重要的國際研究機構僅從政治體制比較的角度就盲目地宣稱印度可能超越中國,並一度吸引了學界的注意力。
  • 中國人去印度,吃飯時看到服務員上的菜全跑了,印度人:跑什麼
    而當我們去到一個陌生的全新的地方或者國家時,除了當地獨特優美的風景,當然也是不願意放過品嘗當地美食的機會了。然而,當中國人去印度,吃飯時看到服務員上的菜全跑了,印度人:跑什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中國遊客在印度吃飯時候看到服務員上的菜之後就全跑了呢?是看到了什麼不可描述的東西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是什麼情況吧。
  • 科學和民主,也許你並沒有真的理解
    自從五四以來,民主和科學這兩個詞已經成為了熱門字眼。它們就像兩兄弟,是現代文明的象徵。雖然無數人在議論它們,引用它們,但是為什麼它們總是一起出現,沒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內在的本質聯繫。為什麼科技先在西方國家發展起來?
  • 印度「迷之自信」,印度人提問:為什麼印度比中國更發達?
    在知乎quora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你查找:印度能打敗哪個國家?答案讓你出乎意料,細細觀察列舉出來的問題,你就會發現,印度已經在知乎quora中,和全世界的國家都幹了一仗!除了美國和俄羅斯,稍有點自知之明,覺得印度「可能」會輸,但是別的國家無一例外全在「大仙」莫迪彈指間飛灰湮滅!但轉身一想印度的「蜜汁自信」,又覺得這些答案又在情理之中。廢話不多說,來看看他們的答案!
  • 為什麼中國人都不喜歡去印度旅遊?看完原因後,腿都軟了
    大家好,我是黛西,我們今天科普的問題是:為什麼中國人都不喜歡去印度旅遊?大多數的中國家庭消費水平升高,旅遊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兒。個人衛生和髒亂差的環境1、很多印度家庭由於經濟條件有限,基本上都是露天群居在一起,居住的環境十分惡劣,潮溼陰暗,因此特別容易染上一些傳染疾病。2、印度到處都是露天開放式衛生間,隨處可見印度男士在方便,這讓含蓄的中國的中國女孩們無法直視,直呼Amazing!
  • 汪兆騫:不要帶著政治焦慮來看待諾貝爾獎
    2012年莫言得獎,不少人如饑渴難耐時得了一桶清水,但其中甘苦,也各有各的說法。但諾獎評獎因沒有絕對客觀的標準,院士的個人政治傾向及美學趣味又有所不同,評獎只有靠民主投票程序最後決定,因此其公正性、嚴肅性就不免打折扣,諾獎受到某些質疑很正常。」但他也表示,在他看來,除了有遺珠之憾,諾獎所授予的作家的作品應是世界上最優秀的。
  • 印度和中國差不多同時起步,為什麼印度卻始終發展不起來?
    印度一直把中國當做假想敵,處處要與中國爭個高下,但我國卻好像並不在意。 印度與中國之間,向來有著不小的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印度在人口、國土面積、歷史命運等方面都和中國比較接近,但為什麼會和中國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 認識印度「巨象」
    印度是一個有5000年文明的古國,是印度教和佛教的發源地。中國人的信仰以及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武術等都受到印度很大的影響。印度的戰略位置優越,北依喜馬拉雅山脈,三面向海,是印度洋地區最大的國家。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13.5億。
  • 中印對峙時,中國人還在班加羅爾搗騰什麼呢?
    說不說是中國人呢?我為這個簡單到愚蠢的問題掙扎了幾秒,還是以「我來自中國」開場,向演講嘉賓、天使投資人拉胡爾提問。來印度四個月,這是我第一次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產生警惕。環顧四周,滿屋子的印度投資人和創業者裡,我篤信他們中間不會藏著暴徒。
  • 不要「全球最大民主國家」名號了?印度莫迪強勢反擊外國幹涉內政
    【南方+12月7日訊】據印度媒體報導,多年來印度政府一直打著「全球最大民主國家」的旗號,背地裡卻一直在幹著不怎麼「民主」醜事。而對於外界的批評,印度總理莫迪近來採取了強硬措施,強勢反擊對印度警方鎮壓農民暴動的批評。
  • 跨國公司高管: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印度人多?
    結果就是:在總共788位擁有「首席」頭銜的高層管理者中,有2個中國人、2個北美籍華人、以及13個印度人。在590位董事會成員中,有4個中國人和6個印度人。  雖然兩個國家的高管人數所佔比例仍相對較小,但是,和跨國公司中的中國籍高管相比,印度籍高管的數量似乎相對較多。  我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於是進行了一些論證來探尋這種不均衡情況的原因所在。
  • 印度裔美國人,為什麼比華裔、日裔、菲律賓裔都混得好?
    近段時間來,除開圍繞著美國總統大選的頭版頭條新聞以外,有個鮮為人知的進展正引起印度和美國戰略分析家們的關注。印度裔美國人族群在美國的影響力不斷上升,縱使他們只佔選民總數的1%,但身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他們已經使美國這個世界最古老民主國無法忽視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