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高管:為什麼中國人沒有印度人多?

2020-11-30 搜狐商學院

  中國和印度正在世界舞臺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兼職教授琳敦(Nandani Lynton)和沃頓商學院的吉特德拉• 辛格(Jitendra V. Singh)發現,在領先跨國企業的高管數量上,印度要比中國略勝一籌。在這篇個人評論專欄中,兩位對此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釋。但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印度可能會發現其領先優勢將是暫時性的。

  中國和印度在全球經濟舞臺上的崛起無疑是令人矚目的。高盛在金磚四國經濟報告最新修訂版中指出,中印兩國躋身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速度可能比最初預計的要快。事實上,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日本在上半年的綜合經濟實力仍然強過中國。當然,在未來幾年裡還會出現不少問題,兩個國家都會面臨令人望而生畏的挑戰。但是,兩國的經濟發展曲線似乎明顯呈上升趨勢。實際上,即使在最近衝擊了多數發達國家的嚴重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中國和印度的發展速度仍然是相當可觀的。

  雖然這兩個國家有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事實上,兩個國家在歷史、文化、人口和經濟方面是相當不同的。於是我們很想探尋,對於中國和印度在全球經濟和文化舞臺中的崛起,這些差異具有怎樣的作用和影響。

  我們認為,最好從研究印度人和中國人如何在領先的跨國企業中發展至高層人員開始。籍此,我們可以獲得一些重要線索,了解這兩個國家的公司在未來會如何發展成為全球化的企業。

  我們收集了2009年財富雜誌全球500強公司的數據。我們將中國的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和印度的公司ArcelorMittal從名單中除去,因為這些公司內理所當然會有不少中國和印度籍的高層管理者,而我們的研究更側重於外國的跨國公司。這樣就剩下了46家公司。通過審閱他們的年度報告、公司治理報告和其他在公司網站上披露的領導層信息,我們編錄了每家公司的 「執行委員會/高級管理層」以及「董事會成員/管理委員會」的全部名單。我們對這些名單上的每一位人員的個人資料進行研究,確定該群組中的中國人和印度人的人數。結果就是:在總共788位擁有「首席」頭銜的高層管理者中,有2個中國人、2個北美籍華人、以及13個印度人。在590位董事會成員中,有4個中國人和6個印度人。

  雖然兩個國家的高管人數所佔比例仍相對較小,但是,和跨國公司中的中國籍高管相比,印度籍高管的數量似乎相對較多。

  我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於是進行了一些論證來探尋這種不均衡情況的原因所在。我們總共假設了五項主要的差異,並認為這些差異可能會影響中國和印度在未來幾年裡在全球發揮的作用。

  英語能力

  英語能力是與差異明顯有關的一項因素,因為英語是世界通用的商業語言。直到最近,講英語的中國人仍然相對很少,在中國經商大部分使用的是中文,但是這兩個因素正在迅速改變。相比之下,印度的主要商業語言是英語,英語的普及往往被視為印度在國際貿易中一項獨特的能力。近年來,印度公司在軟體服務和業務流程外包方面突飛猛進,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這種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在英語教育的普及方面,印度的歷史確實比中國更加悠久,但是,如今中國許多高校畢業生的英語口語水平也是相當優秀的,即便他們從未出過國或在外企工作過。在中國,家長往往會犧牲一份薪水來承擔子女的雙語幼兒園和學校的費用。在中國,成人英語進修班造就了許多成功企業,例如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和華爾街英語學校等。

  管理學教育

  第二個差異在於,印度在管理學高等教育機構方面擁有較長歷史。印度是卓越的印度管理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Management, IIM)的發祥地,如今,這些管理學院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研究所。其中,印度管理學院阿默達巴德分校是在20世紀60年代與哈佛商學院聯合創立的,而創建於50年代的加爾各答分校則是在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的幫助下成立的。所以,五十多年來,印度一直在培養和輸送經過專門訓練的管理人才。

  相比之下,雖然擁有中國領先商業學院的大學也擁有百餘年的悠久歷史,比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等,但是,中國只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實施現代管理學教育。比如當時,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在大連啟動了合作項目,歐盟和中方合資建立中歐管理學院(the China Europe Management Institute)。之後,該學院移至上海並成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CEIBS),亞洲領先的商學院之一。

  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許多大學也創立了商學院,多數是與一家或多家西方合作夥伴共同創建的。黨校也是重要的行政管理教育機構,但仍然停留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層面。

  這樣,我們就能發現管理教育歷史方面存在的明確差異,這是50多年和20年之間的差距。從在中國和印度之外的國家的全球知名商學院擔任的領導就能反映出上述差異。在此類院校中,擔任院長的有兩位是印度人 –哈佛商學院新院長尼廷•諾裡亞(Nitin Nohria)和芝加哥商學院新院長蘇什•庫馬爾(Sushil Kumar) – 以及即將成為法國英思雅德商學院新一任院長的迪帕克•詹恩(Dipak Jain),他曾在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擔任過若干年的院長職務。與此相比,在全球頂尖的商學院中,沒有一位擔任類似職位的華人。

  政治和經濟差異

  第三,管理教育的落後還體現在中國和印度的政治經濟實情的差異上面。印度在1947年獨立,之後,印度的領導人選擇了混合型經濟發展模式。雖然國家控股的企業已從某些經濟部門分離出來,但是大約有一半的經濟仍然是私營部門,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在市場上相互競爭。這就帶動了市場對新成立的印度管理學院的管理學畢業生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管理教育在印度的普及。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管理逐漸開始成為廣受年輕人青睞的職業選擇,而且一直在不斷發展。

  相比之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外國侵略和長期內戰給新中國留下了一付爛攤子。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後採取了平等主義的思想形態,並開始對中國社會進行重建。從1958年到1962年,在毛澤東的「大躍進」運動的推動下,未接受過培訓的農民被迫將中國帶入一場不太成功的新工農業革命,這場運動導致生產力降低甚至給許多地區帶來饑荒。之後,中國進入了文革時期,文革運動使1966年至1976年的學校教育被迫中斷,並對商業和財產所有權大肆抨擊。在當時的背景下,擔任管理者或持有管理學學位顯然不是什麼優勢。

  文化差異

  第四,我們認為文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每個國家的社會背景都對管理發展產生影響。印度文化相對比較多元化,各種不同的語言、民族、地區、宗教、甚至種族群體必須在印度複雜的民主社會中學會合作與共存。從歷史上看,印度曾經受到過好幾波徵服者和殖民者的統治,長期以來,這些文化已融入印度社會,而且,印度人沿襲了在海外學習和工作的悠久傳統。在具有影響力的小群體網絡的作用下,印度社會可能是一個精英社會,和這個社會一樣,近年來,印度的職場也變得相當有包容性。在過去十年裡,不斷增長的服務行業需要越來越多的年輕員工,這些行業成為克服各種傳統社會障礙的另一個平衡器。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和印度不太相同的是,中國的社會文化相對比較統一。國家的文化比較單一,這主要是從漢民族社會的傳統和根深蒂固的等級劃分的趨勢發展而來的,這種文化不鼓勵人們採用新的思考方式或包容外來者。這就給了解新市場、創造性地思考、或接受另類人士帶來較大的難度。中國人具有強烈的小群體意識,他們喜歡和他們熟知並信任的人一起工作、溝通和交流信息。而外來者 – 包括其他部門或分公司的人員(甚至是同一個企業的),更不必說來自企業外部或外國的人員 – 只能通過長期相處才能建立起信任關係。這些文化模式阻礙了對不同思考和行為方式的人士,因此也阻礙了跨國公司籍以推動創新的交叉受益效益與協同合作。

  人口結構

  最後,人口結構的簡單差異或許能夠說明跨國企業中的中國高層領導不多的原因。由於缺少會講英語的中國經理人,因此,有幸得到這類人才的跨國公司可能想讓他們留在中國。一份經常被引述的2005年麥肯錫報告《應對中國隱現的人才短缺》稱,中國的經理人空缺在75萬名左右。報告估計中國和印度的大學和高等學位的畢業生數量大致相同,但是在印度,25%的工程學畢業生接受過的專業培訓使他們能夠勝任跨國公司的工作,而中國的相應比例僅為10%。

  印度擁有大批經驗豐富的高潛質雙語經理人。公司可以很容易將他們外派出去 – 甚至去中國工作(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擔任ABB公司中國紙漿和紙張部門負責人的Dinesh Paliwal)。長期以來,諸如印度聯合利華等印度公司是其總公司的全球性人才的重要基地。

  如今,擁有「首席」頭銜的管理者的經歷突出了國際經驗。早在國家獨立之前,印度人就一直有在海外學習和工作的經歷,而在最近二、三十年裡尤為突出。從1949年到70年代末,中國人一直被限制出國,在90年代之前,中國學生去海外留學也是很少的。中國要將富有才幹的本國經理人留在國內,因為這裡求賢若渴,因而他們也失去了許多可以在跨國企業大展宏圖的機會。

  多變的形勢

  總而言之,我們明確了之所以在領先跨國企業的高級職位中,印度人的數量多過中國人的幾個可能的原因的解釋。雖然我們認為這些原因與數據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們無法斷言哪些因素具有更強的影響力。為了要做出這樣的判斷,我們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形勢在不斷變化的,而且速度很快。中國和印度公司如何在長期實現其全球化目標,可能要取決於哪個基本因素具有更大影響力。比如說,如果包容多元化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那麼這個變化過程就會比較緩慢,因為這建立在中國對同一性的信任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模式的基礎之上。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在將來會更勝一籌。

  但是,如果以語言能力為中心的話,那麼上述情形的變化過程將會更快些,因為印度的英語優勢正在快速被中國人超越。如今,中國學習英語的總人數超過了美國。同樣,在管理教育問題方面,中國也在迎頭趕上,持有MBA和EMBA學位的畢業生人數越來越多。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道路都是成功的。儘管數據似乎表明,截至去年,在領先的全球企業的領導職位方面,印度人取得了較大的成功。這種模式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從決定此種模式的具體因素的相對影響力來看,中國應該不久就能趕上印度。

  

(責任編輯:鮑春華)

相關焦點

  • 印度人做美國矽谷高管,中國人卻多為打工仔,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這個城市是美國的科技中心,同時也是世界上尖端的一個科技中心,在這裡不僅有美國本土的人才,還匯聚著全世界的人才,然而如果關注這個城市的人會發現,在這裡除了美國人之外,最多的人就是印度人。而且非常神奇的是印度人在美國的矽谷裡混得如日中天,有很多矽谷的高層都是印度人,而中國人似乎在這裡只能當打工仔。
  • 在矽谷 印度人比中國人牛在哪裡?
    在美國,中國人與印度人之「爭」是繞不過的話題。很多在矽谷工作的華裔人士,都會吐過這樣的苦水:「印度人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可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這是頹勢。更令中國人糾結的是,美國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印度人很厲害。那麼,事實上,在矽谷戰場上,印度人在哪些方面比中國人厲害呢?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
    網上有一類文章,標題很吸引人,比如,「印度CEO霸佔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印度輸出CEO,中國輸出廉價勞動力」……文章往往焦慮地說,在谷歌、微軟、Adobe等等這樣頂級科技公司,它們CEO級別的高管居然都被印度人給拿下了!
  • 矽谷戰場:印度人和中國人誰才更強?
    矽谷戰場:印度人和中國人誰才更強?很多在矽谷工作的華裔人士,都會吐過這樣的苦水:「印度人愛向上頭搶功,在辦公室拉幫結派,壓制中國員工」。可印度人卻不這麼認為這是頹勢。更令中國人糾結的是,美國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印度人很厲害。那麼,事實上,在矽谷戰場上,印度人在哪些方面比中國人厲害呢?
  • 印度人比中國人膚色黑的多,為什麼算白色人種
    我們在世界地理和歷史上會看到這樣一句話:印度人是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又是白人。但印度人比東亞人膚色黑的多,為什麼算白色人種?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徵,生物學家以體質特徵為標準,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黃色人種(蒙古人種)、黑色人種(黑非洲)和棕色人種。
  • 印度人比中國人膚色黑的多,為什麼算白色人種?
    我們在世界地理和歷史上會看到這樣一句話:印度人是雅利安人,而雅利安人又是白人。但印度人比東亞人膚色黑的多,為什麼算白色人種?根據人種的自然體質特徵,生物學家以體質特徵為標準,通常將全世界的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人種: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黃色人種(蒙古人種)、黑色人種(黑非洲)和棕色人種。
  • 為什麼印度人在矽谷如日中天,而華人卻很難進入高層?
    所以,有人抱怨:一向被視為高智商種族的華裔精英們,為什麼在矽谷佔不了上風,反而要在印度人手下幹活?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大可不必擔憂,印度裔抱團紮根矽谷表面榮光的背後是選擇的無奈和印度自身大量的人才流失。
  • 美國矽谷,15%的高管是印度人!國人在矽谷淪落成印度的打工仔?
    例如在美國矽谷的微軟、谷歌、Adobe等這些跨國科技公司,眾多的CEO席位被出色的印度人佔據,但中華民族卻默默無聞的在這些CEO手下工作,充當打工仔。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中國人在矽谷敗給了印度人嗎?辛鐵只能說:事實並非如此,現象也並非完全如此!
  • 印度人統治矽谷,中國人淪為打工仔?看看他們的後院吧
    它們CEO級別的高管居然都被印度人給拿下了!所以,有人抱怨:一向被視為高智商種族的華裔精英們,為什麼在矽谷佔不了上風,反而要在印度人手下幹活?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2中國精英也曾闖蕩矽谷,如今正在中國建設自己的矽谷其實在矽谷,中國人也有很多做到了高管的位置。
  • 為什麼在矽谷,印度人居高位,中國人卻只能是碼農?
    可是為什麼在矽谷,印度人可以位居高處,而中國人只能當苦兮兮的碼農呢? 其次,從行事風格來說,印度人大部分都比較外放,性格上和美國人很像,而且敢於爭取機會;相對而言,中國人含蓄的性格,在國外的生存環境裡會顯得不那麼有利。美國人還十分注重員工的演講能力,和中國人相比,印度人的演講實力會更強。
  • 印度人在接管矽谷的時候,中國人在做什麼?
    關鍵問題是:除了谷歌與微軟,摩託羅拉、百事可樂、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在中國人心目中轟雷貫耳的國際巨頭,其CEO級別的高管位置居然都被印度人拿下。如果僅僅某些知名公司的CEO是印度人,可能還不足以讓人感受到不可思議和震驚已經達到什麼程度。谷歌董事會的13位高層領導中,居然有4位是印度裔。
  • 矽谷的中國人為什麼會輸給印度人?-虎嗅網
    谷歌總裁比才和微軟總裁納德拉,都是二十多歲才來美國念研究生院的印度新移民;在矽谷大部分公司,職位高的中國人鳳毛麟角,印度的副總裁、總監卻比比皆是。統計數據表明,印度人創投的高科技公司數量遠遠大於中國人,印度人的收入中位數中國人也比不上。很多中國人對此都憤憤不平,聚在一起時也經常對這種現象加以分析。
  • 為什麼矽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華人卻越來越少?
    對美國網際網路比較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這類公司除了極少數頂級的職能外,中高層的高管大多都是印度人。相反,中國人身居高位的卻很少,像唐駿、李開復、陸奇這些中國人曾經熟悉的華人高管,也都離開這些科技公司回國了。有人統計過,美國的500強企業中外籍CEO有75位,其中有10位都是印度人,印度人創建的科技公司比英國人、日本人和華人創建的總和還要多。
  • 印度人為什麼在矽谷混的比中國人好?背後原因竟是這樣
    平時大家都說印度人聰明,在矽谷和美國的那些科技企業裡面,印度工程師非常多,現在這兩位CEO的出現等於是告訴大家,印度人不僅技術做得好,而且在大公司裡面的上升通道沒有上線,相反的,在歐美的華人表現就遠沒有印度人這麼搶眼了。
  • 中國有那麼多人在矽谷,職位為什麼「比不上」印度人?
    中國有那麼多人在矽谷,職位為什麼「比不上」印度人?提到美國矽谷,它是世界網際網路的中心,而且在那裡也聚集了全球的人,因此在那裡就有很多中國人在那打工,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的印度人,但是卻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矽谷印度人的位置要遠遠高於中國人。
  • 誰是更好的程式設計師:中國人還是印度人?
    這個完全沒有抓住重點。問題不在於資金流向何方,而在於「誰是更好的程式設計師:中國人還是印度人」。爭論與討論的主題無關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4. Rana提出了一個關於中國在建立內部應用程式、軟體、作業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的獨特觀點,以此來衡量他們的精通程度。
  • 印度人非常疑惑,為什麼自己天天洗澡,中國人還是覺得他們體臭?
    印度人非常疑惑,為什麼自己天天洗澡,中國人還是覺得他們體臭?大家好,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大家知道為什麼印度人體味重嗎?就連印度人自己都很疑惑,為什麼天天洗澡,中國人還是覺得他們體臭!說起印度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印度跟我國一樣,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
  • 印度人疑惑:我們是白人,只是顏色深,為什麼中國人認為是黑人?
    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貧富差距一般不大,窮人沒有固定的住處,而富人住在別墅裡,開著豪華車,印度貧富差距巨大的重要原因是其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雖然世界追求人人平等,但由於膚色不同,種族歧視可能會在一些國家發生,今天我也要說的是印度人疑惑:我們是白人,只是顏色深,為什麼中國人認為是黑人?
  • 印度人比中國人聰明嗎?英國人:中國人平均智商105,印度人82
    那麼中國人的智商是多少呢?根據英國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的平均智商是105,而與我們人口相近的印度人,平均智商是82。但奇怪的是部分印度人一直覺得他們國家的人口的智商要高於中國人。那麼這麼盲目自信的理由是什麼呢?原來,美國作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美國的很多企業在國外都有分部,而且運營非常高,比如:蘋果等企業。
  • 在美國矽谷,印度人已經完全壓倒了中國人,不過網友卻拍手稱好
    說起矽谷許多人都不陌生,這裡擁有非常多的高科技企業,是目前全球電子產業跟計算機產業的王國,這裡誕生了英特爾、微軟、蘋果、臉書、谷歌、特斯拉、思科、甲骨文等等優秀公司。世界市值前十的公司中幾乎有一半是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