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許多國家不絕如縷的民粹主義政策傾向,根源在這裡

2021-01-15 北京日報客戶端

在西方國家,對諸如疫情大流行這樣的突發事件,政府的應對表現如何,總是會影響政治家的選情乃至最終選票,因此,這類事件從本質上就不可能迴避被政治化的命運。

一般來說,許多國家不絕如縷的民粹主義政策傾向,根源就在於,政治家面對國內種種長期無法解決的棘手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體制根源方面投鼠忌器,既無心也無力一舉斬斷「戈迪亞斯之結」。

因此,他們只剩下以下三條民粹主義道路可走:要麼尋找一個外部目標作為替罪羊來轉移矛盾,要麼做出一紙空文式的民生承諾,要麼採取飲鴆止渴的經濟刺激政策。

從西方國家的歷史看,每逢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自然災害和疾病大流行,都伴隨著隱瞞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嚴重程度等事實真相、汙名有競爭關係的國家或者作為傳統替罪羊的族群(如猶太人)、藉機打擊政治上的競爭對手、把意識形態泛化到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等做法,由此產生無奇不有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無所不用其極的政府舉措,以及荒誕不經的社會行為。

以一個世紀以前發生的著名大流感為例。1918年導致全球5000萬人到1億人死亡的這場大流感,起源地是美國哈斯克爾縣和臨近的範斯頓軍營,並通過軍隊在國內調動以及到歐洲參戰而廣泛傳播,演變為流行全球的大瘟疫。但是,美國的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無視科學家和醫生們的一再警告,罔顧已經普遍發生的嚴峻事實,以一切為了戰爭(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由,封鎖和壓制關於疫情的真實信息,故意淡化疫情的嚴重程度,沒有做出有助於阻擋疾病傳播的必要應對,最終造成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極大損失。

當時,美國政府為了轉移公眾視線和推卸自身責任,採取了種種高壓手段控制輿論和無視民情,各種針對國內非主流政治群體、少數族裔以及其他國家的汙名化行為也甚囂塵上。一個最為經典和最具標誌性的事實是,為了作戰的需要,參戰各方都對疫情的報導進行了嚴格的新聞管制,以致一個作為中立國因而無須新聞管制,且與大流感起源無關的國家——西班牙為疾病發源地「背鍋」,並且從那以後,「西班牙流感」這個疾病的名字被用了一個世紀有餘。

在很多國家,採用包括經濟政策在內的各種民粹主義政策,不惜以飲鴆止渴的辦法來應對那些短期難應對且長期無出路的困難局面,也是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多恩布希等經濟學家最早提出宏觀經濟民粹主義這個概念,並以拉丁美洲國家為對象進行了經驗研究,從中得出一些國家經濟的失敗正是在於應用了這類政策的結論。

實際上,美國這個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也有深厚的宏觀經濟民粹主義傳統。例如,拉古拉邁·拉詹就曾指出,美國政府試圖通過擴大信貸來刺激消費,以便緩解由於收入差距擴大造成的中產階級和低收入群體的深層次焦慮。這類政策的後果表現為金融過度發展,導致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錯配,直至造成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進而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然而,儘管金融危機後發生了很多重要的變化,美國國內的收入差距擴大和中產階級萎縮現象卻並沒有改變,貧富分化及其導致的社會分裂和政治對立等現象愈演愈烈。

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產生的巨大衝擊,迄今已經顯示出聯邦政府的嚴重應對不力。因此,正如完全可以預料到的那樣,美國總統川普及其團隊為了在2020年的大選中贏得連任,這時再次急需尋找替罪羊,不遺餘力、不擇手段地把國內矛盾轉移到國外。

為此,他們不惜用盡諸種不名譽的手段,包括汙名中國的國內抗疫策略和對外抗疫援助、敦促美國企業與中國供應鏈脫鉤、掣肘WHO在國際合作抗疫中發揮協調作用、製造各種有關中國以及中國與WHO及其他國家合作的陰謀論,以及實施可能產生巨大負面溢出效應的貨幣政策(赤字貨幣化)。

可見,國內政策的民粹主義和國際關係中的民族主義及單邊主義,與把疫情政治化的做法具有相同的動機。而且,這些意識和行為也都會產生逆全球化的結果。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相關焦點

  • 【熵一薦讀】吞噬一切的民粹主義,根源到底是什麼?
    通過對於10個國家,14次民粹主義事件的研究中,橋水也發現了一些共性,他們通過研究對於民粹主義有幾個關鍵詞定義:普通人掌權,攻擊現有利益者,貧富差距拉大,人民對於政府的效率不滿意,需要強大的個人來更好掌控政府,保護主義,國家主義,軍事主義,企圖影響甚至控制媒體。
  • 網絡民粹主義的政治危害
    在許多公共事件中,網絡民粹主義將原本普通的事件標籤化、妖魔化,仇官、仇富、仇知識,通過扣帽子、製造謊言、散布謠言、渲染、煽動甚至謾罵、威脅等方式,壓制不同聲音,最終形成網絡民粹主義事件,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 觀察家 | 在民粹主義與精英主義之間
    但其實恰恰是建制派這個詞,表明了現在西方國家政治營壘的最基本特徵。最簡單地回答,建制派是什麼?在許多民眾尤其是下層民眾的心目中,就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如果將其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被稱之為全球化既得利益集團。用班農的話來說,這是一種大政府、大科技和大金融的合謀。於是人們要求變革,要求結束建制派精英的統治,於是他們把票投給看慣了的建制派精英之外的陌生人。
  • 寒竹:民粹主義對西方國家政治的衝擊
    一股民粹主義的浪潮正在西方國家泛濫。從歐洲到北美,民粹主義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衝擊著西方各國現有的政治結構。如何頂住民粹主義的衝擊正在成了西方統治精英的共同考慮。可以這樣斷言,在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在國家層面上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國政府如何對應和化解民粹主義的衝擊。
  • 民粹主義思潮與美國的新一輪國家轉型
    【摘要】民粹主義在美國有深厚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基礎,並在歷史上周期性地興起,深刻塑造著美國的政治生態和政策取向,成為推動美國國家轉型的重要力量。此次川普政府上臺便與新一輪民粹主義興起有密切關係,川普政府團隊及其政策構想也帶有明顯的民粹特徵。
  • 西方民粹主義是對現有國家體制的政治反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在一些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民粹主義逐漸佔據了政治議題的中心位置。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政治素人」川普戰勝老資格政治家希拉蕊入主白宮,很多學者認為,他在競選期間的一系列言論具有典型的民粹主義傾向。    在民粹主義衝擊下,歐美傳統政治版圖面臨著重新劃分的壓力。
  •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隨著討論的深入,在這些誘發民粹主義的民主難題中,人們越來越關注民主的悖論這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民主悖論成為民粹主義興起的深層根源?依卡農範之見,這一悖論常被人指為現代民主本身的複合式結構,其中的兩大支柱——自由主義和人民主權——的張力始終存在。在當代法國思想家羅桑瓦龍看來,這種對峙性衝突早在現代民主肇始之初就已經存在。
  • 美媒:2016是亂象之年 西方國家民粹主義迅速崛起
    民粹主義迅速崛起未來會認定2016年也是這樣一個關鍵年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顯然應從唐納·川普入手。2016年,美國選出了古往今來最不合常規的總統。他是個商人,是首位既無從政經驗也無從戎經驗的國家總管。他以回歸為競選綱領——製造業就業崗位的回歸,美國卓越地位的回歸,日益昏暗的世界裡秩序的回歸。
  • 民粹主義還是保守主義:論西方知識界解釋川普現象的誤區
    為追求多元化而不惜損害國家與社會的整合、民族認同,犧牲作為社會根基的主流文化傳統、國家主權和利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這裡表達的是文化保守主義的憂慮與訴求,與民粹主義不相干。民粹主義與種族主義或排外的民族主義在當下的民粹主義研究中,種族主義或排外的民族主義被許多學者視為當代「新民粹主義」的核心特徵。
  • 民航聯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指出未來五年現人口負增長
    中國未來五年可能提前出現人口負增長,為中國的發展帶來嚴峻且長遠的挑戰,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因此籲請中央政府推進生育政策改革,儘快實現家庭自主生育。蔡昉昨天在《北京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強調,中國將在「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但年滿65歲人口的增長會出現一個短暫放緩,政府必須利用這個時間窗口,在國家戰略框架下做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準備。他預計,中國在未來五年將延續人口增長率遞減的趨勢,甚至有可能提前迎來人口的峰值和負增長。
  • ...趙莉:全球化如何塑造美國右翼民粹主義的選民基礎:一種選舉地理...
    引子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標誌著美國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而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此輪民粹主義興起的經濟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化成為這一輪右翼民粹主義興起的經濟根源。鑑於選舉政治地理在美國總統選舉中的顯要性,本文將採取一種選舉地理的視角來考察全球化如何塑造美國右翼民粹主義的選民基礎,即通過考察美國國內在全球化中受損群體的地理分布,來推導和驗證2016年大選中川普支持率的區域分化特徵。
  • 民主的困境:臺灣民粹主義與第三勢力的興起
    其三,臺灣的藍、白、綠與西方國家的左、中、右有何區別?換言之,臺灣所謂的中間路線與歐洲國家所謂的中間路線有何不同?其四,在目前政黨政治仍然為民主政治至之基本內容的現實背景下,臺灣第三勢力在未組建政黨的情況下,未來贏得選舉以及成長壯大的空間究竟有多大?其五,臺灣民粹主義如何影響臺灣第三勢力的興起和發展,並對臺灣的「憲政」民主、代議民主產生怎樣的衝擊?
  • 蔡昉:從「帕累託改進」走向「卡爾多改進」
    對此,上海證券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 。他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下行的根本原因在於潛在增長率。解決方案應該是針對供給方,努力提高潛在增長率,而不是刺激需求。「改革與增長不是或此或彼、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可以產生顯著的紅利。改革的意義在於,形成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決心,選擇有利於推進的改革方式,從『帕累託改進』走向『卡爾多改進』。」蔡昉說。
  • 李公明︱一周書記:右翼民粹主義的「話術」與……「圖術」
    (見弗蘭克·富裡迪《恐懼的政治》前言,方軍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但是在沃達克這裡的「恐懼的政治」的內涵有更深刻的內向性擴展:「所有的右翼民粹政黨都將某種種族、宗教、語言、政治上的少數群體作為『替罪羊』工具化了,將即使不是所有,也是大多數的不幸現實歸罪於他們,然後將相應的群體建構成可能威脅、危害『我們』和『我們國家』的一種存在。這個現象被稱為『恐懼的政治』。」
  • 蔡昉: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用改革延長人口紅利
    原標題:用改革延長人口紅利(經濟大勢)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使我國人口紅利問題再次成為熱點。自2010年達到峰值後,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這兩年開始減少,人口撫養比也開始提高,意味著中國的人口紅利拐點已現。
  • 西方自由民主的困境與民粹主義的興起
    如果說,2016年西方政治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那麼,由此引發的民粹主義的興起也成為2016年西方民主進程中不容忽視的政治現象,甚至有學者認為,民粹主義早已席捲全球,佔據了世界政治的中心位置。民粹主義的興起全面挑戰當代西方的代議民主、精英政治和政黨政治,而民粹主義的興起也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自由民主的這三大困境。
  • 弗朗西斯·福山:民粹主義動搖民主根基
    參考消息網5月27日報導 日本《中央公論》月刊6月號(提前出版)發表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的文章稱,近年來民粹主義的崛起十分明顯,民粹主義已經對1945年以來的國際秩序構成重大威脅。民粹政策缺乏可操作性文章指出,關於「民粹主義」一詞,即便是政治學家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統一定義。
  • 蔡昉:觀察中國經濟要走出經驗主義誤區
    ——訪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  觀察經濟現象的方法、理論偏好,往往會對觀察結果產生影響。近期,兩家國際評級機構下調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引起廣泛關注。如何從理論的層面撥開悲觀論調的重重迷霧?
  • 蔡昉:怎樣理解「十四五」?重點把握四個「新」
    導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近期為《中國日報》旗下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解讀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從整體上把握這一中長期發展建議,應重點著眼四個「新」字,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目標、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
  • 專訪陳志武:疫情加劇民粹主義,中國科技巨頭需反壟斷的制約
    在本次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各個國家推出的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是否會造成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會在未來導致怎樣的社會後果?陳志武:這些年裡,美國、英國等國家,甚至包括一些亞洲國家,社會怨氣很多,民憤很大。各國民粹主義高漲,反移民和反國際貿易的情緒都非常強。在這些國家,政客靠民粹主義的定調和口號去競選。